散文阅读探究意蕴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的解答指导

三种题型
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类探究题 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常见设问形式: (1)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 (词、句、段)内涵的理解。 (2)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 你的看法?
2012年浙江卷
《母亲的中药铺》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 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的解答指导
武义第三中学
汪曙
考纲研读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能力主要考查: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阐释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散文所变现出来的意蕴, 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 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 的发掘。 (2)分析文本创作主客观因素。 作为试题的现代文,都具有强烈的主流价值取向,无论是名 家还是普通人,文章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命 题者必然会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设题,考查考生对创作背景和 意图的认知和领悟能力。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 的见解。
21
探 究 角 度
文本形式
结构作用、表达技巧
由浅到深 思想内容 个人、家庭、社会
人生哲理、时代精神
探 究 原 则
散文作品意蕴类探究题
文本形式
探究角度
2020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探究主旨意蕴一.阅读要求探究题所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重点是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有时需要延展到文本外,借助于外部语境。
这时的整体阅读,不同于初读的整体阅读,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从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阅读。
这时的局部阅读,是对文本中重点材料的细读,也有对非重点材料的捕捉与思考。
无论哪种阅读,均要求对文本有一个更深更宽的把握,它不是蜻蜓点水式阅读、一知半解式阅读,而是一种鸟瞰式阅读,是一种“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
二.探究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
如上文《樱桃》第3题的探究,主要使用此法。
该散文主要描述了桐庐的街的变化、桐君祠的修复及下山时吃到的樱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不同的“见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
识与魄力”,据此“形”((2)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三、题型归纳典题一启示感悟式探究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意蕴探究的5个方面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意蕴探究的5个方面1.语句(1)哲理意义: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产生该句的“土壤”。
(2)隐喻意义: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时句子产生的临时含意。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等与本体的关系来进行。
2.标题(1)标题内涵探究。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面义或常用义;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应的关键句。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对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结合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提炼答案,借用文章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概念性名词或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材料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
设计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
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中带有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文章内容所蕴含的哲理美。
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3)标题替换与否探究。
“某某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对于这类题的解答要严谨。
散文阅读第6讲:探究散文意蕴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21.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 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 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 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 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 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 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 引读者兴趣。
题型篇
第6讲 探究散文意蕴
题型一 探究语句意蕴 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或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
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关联着现实,或映射着历史。所以对散文关键语句的品读, 要透过表层现象,发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 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 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 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 行探究:
[答案] ①对插队那一段艰苦而纯真的青年岁月的真切缅怀。那时虽然生活 艰苦,但是有着青年男女对纯洁美好心灵的追求。②对于发自内心的民歌的 肯定与赞美。优美而滋润心灵的外国名歌,回肠荡气率真自然的陕北民歌发 自心灵,与天地构成和谐的形式,带给人们慰藉与希望。③对当下流行歌曲的 忧虑与反思。经典民歌的魅力是源于生命的,现代流行歌曲往往长于技术短 于心灵,过于商业。④对后代能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文艺形式的真挚 祝福。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文学类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字面 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
含义 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
来,它们开始奔跑”。
标题的 “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
深层 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
含义 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 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 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 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 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 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 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 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 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 作为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 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标题的 主旨 含义
“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春天依然晚晚 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 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 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标题、意蕴和创意解读

第三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五 散文类文本阅读
学案五 探究标题、意蕴和创意解读
考点解读
• 考向一 探究散文的标题
• 探究散文的标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标题的多重含义,二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析标题的特点。
• 有些散文的标题比较平实,而有些散文标题的拟写却很有特点,如: • (1)揭示文章主题或哲理——《有母亲的地方就是故乡》《记住回家
的路》。
• (2)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彩 色的荒漠》《最熟悉的陌生人》。
• 考向三 创意性解读文本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阅读的最高层级,侧 重检测学生是否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对此,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 (1)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 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然后由表及里,归纳要点,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 真正意图,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
• 【技法梳理】 • 标题的内涵探究“三步走”
•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义。表层义即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 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义。
•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语境义,即标题在文中的含义。探究 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是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 并联系文章的主旨、情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位屡约不爽的常客。
高考考纲中要求考生:第一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
因此,作品意蕴类探究题、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类探究题、个性化解读类探究题成为探究题的常考题型。
下面笔者谈谈散文阅读中常见的意蕴类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句、段内涵题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
接着深入挖掘出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以2021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何容何许人也?为例,最后一道题目便是探究段落内涵题。
根据以上探究句、段内涵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道题可做如下思考:首先要将这个句段放到全文中考虑,文章共六段,前五段主要照应和解释了题目,何容究竟是何许人也,何容是一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这种矛盾主要表达在他的交往、生活、心理等方面。
最后一段是在前五段内容根底上的升华和总结,进一步指出了何容的为人。
其次要抓住此句段中的关键字词,“最大的原因〞、“说得来朋友〞。
“最大的原因〞说明何容对社会的失望,他留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朋友;“说得来〞说明何容和朋友之间的默契、投合,何容理解朋友,朋友也是何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接着在理解此句段时,还得适当地结合文本的主旨义,因为此句段在文章的最后,而文章的结尾往往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何容的赞许之情,何容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何容的不幸,但那样的时代有何容这样的人,又是那个时代的幸运。
最后,在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等方面,如果有涉及那么有必要考虑,如果没有那么不必生搬硬套。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章散文阅读第五节探究意蕴意图__思考要广开掘要深课件

1
目录 2
3
学习任务 巩固训练 课时演练
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设题角度多涉及主旨意蕴、句子意蕴 及创作意图等。近年来,高考命题在“探究”上淡化了许多,虽然不冠 以“探究”字样,但不少题目的实质仍是探究。考生复习时,需要掌握 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4.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通 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含有作者 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文后注释。同时,还 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辅助自己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④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 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 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 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⑤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 “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 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 就 像 看 到 了 600 年 前 塞 尔 维 亚 人 的 智 慧 和 力 量 。 ” 美 学 家 朱 光 潜 说 : “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 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 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 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 一个审美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北京卷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 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
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 述。(不少于200字) 2010全国卷Ⅱ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 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广东卷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 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2018年高考典型题: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 深层意蕴。(6分)
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
(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 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 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 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 ”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 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 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 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高考题练习: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 深层意蕴。(6分)
题型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 情得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 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 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 的解读”,是一种自由性阅读,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是一种差异性阅读。这里的“个性化”必须是立 足自我,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的;这里的“有创意 ”指的是见解具有独创性,不抄袭他人的说法。见 解的独创性,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 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12、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13.(6分)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 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 的“星河梦”。
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 (3)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 墨。
(3)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墨, 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 墨描绘虹关古村?
(4)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虹关 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虹关引发了作者的 乡愁。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题型一 探究作品的意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是个性化阅读的具 体体现,也是对考生不同层次地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 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主要有:①勤劳俭朴,自强不息;②求 同务实,谦和持中;③家庭为重,亲疏有别;④伦理为纲,尊 卑有序;等等。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主要有:①爱国爱 家,关心社会;②义利兼顾,礼貌文明;③勤奋朴实,勇敢谦 和;④标新立异,敬业乐群;等等。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其出题切 入角度有: 1.感悟和体验:要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发现作品 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而获得启示 (启发);对 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提出批判 或质疑。 2.延伸和拓展: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 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就自己的认意图 “创作背景”指作者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环境,
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心境等因素。由 于受学生知识面窄的限制,“创作背景”不好设置 题型,近几年高考题中也没有出现对此项的考查, 所以只探究“创作意图”。创作意图指作者创作作 品时的动机、态度和风格等因素。
“探讨创作意图”探究题的出题切入角度有: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 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 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要求考生对作者及 其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在字里行间及注释中了解 。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 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 ,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 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再说通俗简单些,那就是以 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探究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出题 切入角度有: 1.人物形象: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 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 等进行深入探究。 2.故事情节(细节):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民族精 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3.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 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4.语言表达:透过散文中的描写语言或画龙点睛的议论 性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 、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 5.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 本主题,有时探究的就是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 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6.时代背景:探究文本的时代意义。
散文阅读:探究意蕴
2019年《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要求: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 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一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 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 括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第二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 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 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三种能力点指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要求立 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 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