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件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共71张PPT)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 山,诗人登高望海,在他 事业的最高峰,留下了这 千古传颂的名篇。
整体感知
掌握重点生字词。 感受《观沧海》所描写的画面, 翻译诗的内容。
观沧海
临:登上 以:用来 澹澹: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
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 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 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 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 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 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 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 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 子的情怀: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 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前 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为最后一 句作铺垫。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悲怆愁苦 思乡之情
情 —— 夕阳 断肠人
主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 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 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 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 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 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 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诠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通过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初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这四首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是一首描绘大海景象的诗歌,作者曹操用宏伟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海的热爱和赞叹。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歌,作者王湾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固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3.《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作者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湖的春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歌,作者马致远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四首诗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在学习这些诗歌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欣赏插图、了解背景等方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4首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追求进步的精神。

2. 《春晓》 - 孟郊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一天开始,以及大自然的变化。

3.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乡愁之情,以及对家乡思念的深切感情。

4.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以崇拜的目光仰望泰山,表达了作者对山川自然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 断肠人在天涯。
.
同与异
思 豪迈、乐观
想 雄伟抱负
感 博大胸怀

写 借景抒情
作 寓情于景
手 景情交融

思 想
凄凉、愁苦
感 思乡之情

描写大海吞吐日 月、包蕴万物的
壮丽景象,
小结
《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
秋天傍晚 凄凉冷落 的景象
.
我国古典诗歌关于夕阳和秋天的诗句:
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李商隐 4、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生机盎然
水 何澹澹 起伏动荡
山岛 竦峙 高耸直立
树木 丛生
郁郁葱葱
百草 丰茂
丰美茂盛
秋风 萧瑟 凄凉
波 洪波涌起 汹涌澎湃
诗人的雄心伟业 犹如这树木百草 一样,生机勃发, 也像这洪波涌起 的大海,充满生 命的活力,充满 希望。
激越的心情 豪迈乐观
.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作者亲眼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所见吗?
• 用日现月代的汉运语行该,怎灿样烂说的?银河虚 沧,写 海好, ”象是产从诗生大人的海“联观想
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
• ——互文。
这句是写日月、星河吗?
大海的辽阔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借景抒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景中有情
.
小桥
流水 人家
别人的家,我的 家在哪里?
幽雅、悠闲、恬静、温馨 但是
烘托游子 思家之情。
.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冷 异乡奔波之苦
人瘦
.
什么时间?
点明全文的感
在什么地方?
情基调:愁
什么人?
什么感情?
断夕
天涯游子的 肠 阳
思乡之苦
.
人西 在下
天,
本曲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 故乡的凄凉愁苦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
.
诗歌的分类
•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
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 3、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 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 怨诗和闺怨诗 、爱情诗 。
( (实景) 写
海 波: 涌起


3、感 日月:运行--出其中 想象奇特
,丽 抒景 伟色 大, 抱展 负开 。阔
星汉:灿烂--出其里 胸怀博大
(互文见义) (虚景)
.
主题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 象,抒发作者的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代曲作者
曲牌名 题目
元曲中的小令
.
.
近体诗的节奏划分
• 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五言诗句一 • 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如:
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2、绿树/村边/ • 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 • 音节划分。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借: 秋的勃勃生机 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物的壮丽 景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抒:统一天下的 雄伟抱负
.
1、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
观察对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叙事)
胸写 怀壮


、 ﹃
沧观
海沧
2
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树: 丛生 草: 丰茂 风: 萧瑟
海水及山 岛之景
.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
曹操“观”到了什么? (诗中哪几句是他看到 的景象)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灿烂的银河,都好象从大海 中升起,最后又落入大海之中。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好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 壮志吧。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赏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汹涌澎湃的波浪
真是庆幸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远望那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是那样的起伏动荡,山岛是那样的高耸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shà)吹来,林木簌簌(Sù)作响, 涌起巨大的波涛
登高 》 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
雨霖铃》 7、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
考考你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 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次” :停宿、停泊
.
作者 简介:
•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往来于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观沧海
曹操
.
曹操
曹操(魏武帝) 字孟德,沛国谯 (qiáo)郡人
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作者简介
• 马致远,号东篱, 元代大都人,著名 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
• 与关汉卿、白朴、 郑光祖合称为“元曲 四大家”。
• 代表作:杂剧《汉
宫秋》。因小令《
天净沙·秋思》脍炙
人口,被称为“秋思
之祖”。
.
.
秋思
赏析
枯枯 藤 老老树 昏昏鸦
衰亡、肃杀的秋色
这景色有没有藏着
蕴含着无限的凄凉悲伤。 作者的什么感情呀?
触的景曹生 操情,,踌写躇下满了 志这 ,曹首 意壮 气操丽 昂的 扬诗 ,篇 雄。心勃得勃胜,而一归
心想着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
.
向东 登临
同““苍”, 青绿色。
高高耸立。竦,通 “耸”,高。
水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样子
多么
秋风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把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意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