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介绍

合集下载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年表:1057:21岁高中进士1061:科考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1064:任职史官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湖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人物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生平介绍

苏轼-生平介绍
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THE END! THANK YOU!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有: 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著作汇总
文学著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大量散文。 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诗集《南行集》 诗文《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
《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 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 中书舍人。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1101年: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
兴趣爱好
苏轼生性放达。 好交友:结交了众多文坛、政坛好友。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如东坡肉。 好品茗。 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
诗书造诣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古文:有“韩潮苏海”之称,与韩愈齐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词派。 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 )之一。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中国古代诗人苏东坡人物介绍,24页

中国古代诗人苏东坡人物介绍,24页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其文在思想和题材上也有了扩展。如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了极高的境界
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赵祯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丧期满的苏轼在第二任妻子王朝云的陪同下再次入京。此时宋神宗为了解决面临困境的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请调杭州 ,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不过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他就是苏轼。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古/代/诗/人/作/家/人/物/介/绍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旅途中遇到被罢相的王安石,二人虽政治见解不同,却谈得非常投机。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而朝云又去世了。元佑八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重新推行新法。

古代文学 苏轼

古代文学 苏轼

苏轼的诗
一、苏轼诗歌的题材内容:
1.反映现实的政治诗: 采用直接暴露的手法:《荔枝叹》 采用侧面讽刺的手法:《山村五绝》 2.表现自我的抒怀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全诗比喻新奇,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的虚无 缥缈、飘忽不定和难以捉摸。
3.歌咏自然的景物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4.因物寓理地理趣诗 《题西林壁》、《琴诗》 不跳出事物之外,不摆脱自身的局限,就不 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 5.咏物题花诗 《惠崇春江晚景》、《自题金山画像》 6.和陶诗
• 第一时期(1037~1069)变法前:为读书、 应举。初入仕途时期。
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苏洵是古文名家。 母程氏有知识、深明大义。讲述《后汉书· 范 滂传》,以古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 第二时期(1069~1085)变法中:为请求 外调,历任四洲、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 期。
• 第三时期(1085~1093):为元祐更化期。
三、苏轼散文的艺术特点
• 情、景、事、理相融合 新的推进和开拓: 长于议论→精于思辨(《日喻》) 重在传道→重在抒写性灵
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哲宗元祐元年(1086),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3月,出知杭州。 辗转扬州、定州地方官任所。
• 第四时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 时期。 • 总结:极有才能,卓有抱负。 历尽坎坷,饱经忧患。 思想、性格、修养、趣味等方面的 多面性。
二、苏轼的思想

2.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的人 生理想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 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眠?人又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生平介绍 PPT

苏轼生平介绍 PPT

流落儋州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 1091年),他又被召 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 1092 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 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 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 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 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 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 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 100多年里,海南从 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 “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 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 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 话”。
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 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 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 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 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 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 算躲过一劫。
苏堤
•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 (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 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 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 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 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 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 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 湖,左边是丰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

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想到的是“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

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

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

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见不合而自请外调,于是到了杭州,在杭州一待就是三年,再后来苏轼被调往密州,就是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做知州县令,在这段时间内苏轼在这些地方政绩是非常显著的,受到人民的爱戴。

这样的生活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1079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的第一祸事,有人说苏轼写诗讽刺新政,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差点被杀头,历史上成为“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法律才逃过一死。

但是出狱后就被贬到了黄州。

后来又被调往汝州,但是还没到汝州,苏轼的路费就用尽了,并且幼儿惨死,于是请求到常州居住,被批准。

这个时候宋神宗死了,新皇帝继位,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压,苏轼于是又被调往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四个月之后被召回汴梁。

由于与旧党政见不合,苏轼很快再次请求外调,于是又到了杭州。

1091年再次被召回汴梁,后来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后来新党再次执政,苏轼于是被贬到惠阳,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市,1097年再次被贬去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先后被调任到了廉州、舒州、永州等地,1101年,苏轼被大赦还朝,但是还朝路上病逝在今天的江苏常州,被埋葬在了汝州郏城县,也就是今河南郏县。

从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看到苏轼一生中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所以很多地方至今都有苏轼的遗迹,但是苏轼的老家是四川眉山市,于是一般我们都称苏轼是眉山人。

苏轼死后谥号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字子瞻,又字和仲,雅号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东坡居士”,所以现代人多称苏轼为苏东坡,汉族,现在的四川上眉州市人,是苏洵的次子,与其弟弟苏辙一起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父子同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堪称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人。

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但是苏轼胸怀宽如大海,生性豪放,所以即使是生活不很如意也不会郁郁寡欢,所作出的诗词都豪放不羁,创立了与婉约派相对应的豪放派诗词,堪称文学史上的天才。

苏轼一生曾经三起三落,多次受到贬谪,但是也许正是这些坎坷才造就了苏轼的成就。

晚年的苏轼一度被贬谪去了现在的广东省惠州市,甚至最后被贬去了海南,被贬谪海南可以说是当时仅次于满门抄斩的罪名的一种惩罚,由此可见苏轼的晚年也是非常不幸的。

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汴梁,但是不幸在回京的途中病逝在常州,被安葬在汝州郏城县,也就是今河南郏县。

谥号“文忠公”。

以“文”开头的谥号后面的字根据等级可以分为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也就是说给与苏轼的谥号是第四级,可见对其是非常推崇的。

后来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又给苏轼追加谥号“文正”。

可见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是相当认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