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钢筋计算之板底筋
板钢筋计算

一、板钢筋计算依据和钢筋的类型1、板的平法图集和计算依据是《04G101-4》2、现浇混凝土楼板的钢筋分为以下几种1、板底钢筋(包括特殊形式的板底通长钢筋);2、上层通长钢筋、支座负筋(包括特殊形式板面通长钢筋);3、支座筋的分布筋、温度筋、附加筋;4、马蹬筋;二、各种板钢筋的详细计算1、字母代表的含义:La—非抗震时锚固长度;d ---钢筋直径;L1E—连接长度;BHC—保护层;Ha—支座宽度S--- 钢筋间距ceil—向上取整2、板底通长钢筋(下层通长钢筋)板底通长钢筋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可以布置多个板块或者一个板块。
长度L=板扣除两端支座的长度(板净长)+ 左锚固+ 右锚固+ ―连接长度‖+12.5*D(II 级以上为0)其中:12.5D是指一级钢中的180度弯钩,一端弯钩是6.25D,两端就是12.5D.―左锚固、右锚固‖算法有如下几种,可根据图纸说明操作:Max ( ha /2,5*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与钢筋直径的5倍相比取大值);Max ( ha /2,12*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与钢筋直径的12倍相比取大值);La (即,钢筋的锚固长度);ha /2+5*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加钢筋直径的5倍);ha–bhc (即,支座宽度- 保护层);ha /2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连接长度‖ 算法为:当采用焊接、机械连接时:连接长度= 0 ,计算接头个数;当采用搭接时,连接长度=接头个数* L1=取整(通长钢筋直段长/ 定尺长度)* L1根数N=ceil [(钢筋布置范围–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边的距离)/ 钢筋间距] +1;在根数计算时,起始受力筋距离支座边间距有三种情况可以考虑A:50mm,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50mm;B:保护层距离,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保护层距离;C:S/2,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S/2(S为间距);下面举例说明板底通长钢筋的计算;工程名称培训工程,第2标准层,3自然层,板砼强度为20,板厚为120mm,保护层为20mm,非抗震。
板钢筋底筋和面筋的表示方法

板钢筋底筋和面筋的表示方法板钢筋底筋和面筋是在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构件,用于增加混凝土的抗张能力。
本文将分别介绍板钢筋底筋和面筋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一、板钢筋底筋的表示方法板钢筋底筋是指横截面为矩形的钢筋,通常用于板状构件(如楼板、墙板等)的底部加固。
板钢筋底筋的表示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形式:1.标明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例如“Ф10@100”,表示钢筋直径为10毫米,间距为100毫米。
这种表示方法常用于简化的图纸或文字描述中。
2.绘制详细剖面图:详细剖面图是一种更直观、更准确的表示方法。
在图纸中绘制出钢筋的形状、尺寸和间距,并标明钢筋的直径、型号和数量等信息。
这样可以清晰地表达出钢筋底筋的布置和构造。
二、面筋的表示方法面筋是指横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的钢筋,通常用于柱状构件(如柱子、墙体等)的四周加固。
面筋的表示方法与板钢筋底筋类似,也可以采用以下形式:1.标明钢筋的直径和间距:例如“Ф12@150”,表示钢筋直径为12毫米,间距为150毫米。
这种表示方法常用于简化的图纸或文字描述中。
2.绘制详细剖面图:同样可以绘制详细剖面图来清晰地表达面筋的布置和构造。
在图纸中标明面筋的形状、尺寸和间距,并注明钢筋的直径、型号和数量等信息。
三、板钢筋底筋和面筋的应用板钢筋底筋和面筋在建筑结构中起到了增加混凝土构件的抗张能力和抗裂能力的作用。
1.板钢筋底筋的应用:板钢筋底筋通常用于楼板、墙板等横向构件的底部。
它们通过与主筋的连接,增加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和承载能力。
在施工中,板钢筋底筋的布置要满足设计要求,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保护层,防止钢筋锈蚀和腐蚀。
2.面筋的应用:面筋通常用于柱子、墙体等纵向构件的四周。
它们通过与主筋的连接,增加了构件的抗压能力和抗裂能力。
面筋的布置要根据设计要求,在构件的四周等距离地设置,并与主筋交错布置,形成一种网格状的结构。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除了以上两种应用,板钢筋底筋和面筋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要求进行组合使用,以满足不同部位和不同构件的抗张和抗裂需求。
板钢筋的计算方法

天天(论坛版主) 加关注等 级:地区:石家庄发帖数:626回复数:128帮筑币:760魅力值:1650 发表于:2013-01-05 15:04:43 举报 引用 只看该作者 回复次数:19 查看次数:855 楼主 板钢筋计算公式一、普通板底筋计算 (一)、底筋长度底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钩×2 1、当板的端支座为框架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 (框梁支座宽/2,5d )+弯钩×2 2、当板的端支座为剪力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 (墙支座宽/2,5d )+弯钩×2 3、当板的端支座为圈梁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 (圈梁支座宽/2,5d )+弯钩×2 4、当板的端支座为砌体墙时 底筋长度=净跨+左右伸进支座长度max (120,板厚)+弯钩×2 (二)、 底筋根数 情况一:底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 情况二: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 情况三:底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面筋计算 (一)、端支座负筋 1、端支座负筋长度 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长度+弯钩+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情况一:锚入支座长度=锚固长度LaE(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固长度LaE+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情况二:锚入支座长度=0.4La+15d(1)、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2)、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端支座负筋长度=(0.4La+15d+弯钩)+(板内净长)+(板厚-保护层)2、板端负筋根数情况一: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距+1 (二)、端支座负筋分布筋1、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尺寸/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中间支座负筋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情况一: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情况二:当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时,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板厚-保护层)×22、中间支座负筋根数情况一: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50mm×2)/板筋间距+1情况二: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情况三:中间支座负筋根数=(净跨+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板筋间(四)、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情况一:分布筋和负筋参差150mm(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150mm×2情况二:分布筋=轴线长度(1)、分布筋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弯钩×2(2)、分布筋不带弯钩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2、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情况一:根数=布筋范围/间距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情况二:根数=布筋范围/间距+1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1/分布筋间距+1)+(布筋范围2/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三、温度筋为了防止板受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通常在板的上部负筋中间位置布置温度筋。
板钢筋计算公式

板钢筋计算公式板的钢筋计算【下部贯通纵筋】+伸入支座长度*2+弯勾*2 1)底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长度=max,(ha/2),(5d), (端部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 = max,(ha/2),(12d),=(ha/2+5d)=(ha/2)=(ha-bhc)ha为支座(梁、剪力墙、圈梁)宽,bhc为支座(框架梁、剪力墙、圈梁)保护层=La (最小锚固长度)= max(120,h) (端部支座为砌体墙,h为板厚)2)底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面筋】1)面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锚固长度*2+弯勾*2伸入支座锚固长度=La(最小锚固长度)=0.4 La+15*d=(支座宽ha-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 =(支座宽ha-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 =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2)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负筋】端支座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支座长度+弯勾+板 =(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弯折长度=(板厚h -2*保护层)=(板厚h -保护层)2)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 1/2直径3)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界长度150*2+弯勾*2=轴线长度+弯勾*2=布筋范围长度+弯勾*2布筋范围=净跨-50*2=净跨-保护层*2=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4)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中间支座负筋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弯折长度*2=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支座+弯折长度*2弯折长度=板厚-2*保护层=板厚-保护层2)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3)中间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弯勾*2 =轴线长度=布筋范围长度+弯勾*2布筋范围=净跨-50*2-保护层*2 =净跨=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4)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a /分布筋间距)+ (布筋范围b /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布筋范围a /分布筋间距+1)+ (布筋范围b /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温度筋】1)温度筋长度=(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 =(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2)温度筋根数=(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纯悬挑板的钢筋计算】上部筋1)上部受力筋长度=锚固长度La +(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h-保护层*2+5d) +(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一端悬挑=(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2)+(h-保护层*2+5d) *2+(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两端悬挑2)上部受力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3)上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上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下部筋1)下部构造钢筋长度= max(支座宽/2,12d)+(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 +弯勾*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 下部构造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下部构造钢筋间距+12)下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 一级钢筋) 下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板中开洞的底筋计算】1)非洞口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弯勾*22)洞口截断钢筋长度=伸进长度max,(ha/2),(5d),+(净跨-保护层)+设定弯折+水平玩折(h-保护层*2+5d)+弯勾3)洞口加强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
板平法钢筋下料计算

钢筋――板1、板传统标注2、板平法(04G101-4)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
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
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
3、板受力筋3.0、板受力筋计算3.1、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板底钢筋的长度=净跨+左伸进长度+右伸进长度+弯勾注: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3.2、伸进长度计算注:04G101-4中规定,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此处软件未予考虑。
3.3、板底钢筋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根数=ceil[(净跨-2×起步距离)/间距]+1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通常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04G101-4)注:为什么软件默认为50mm?04G101-4中规定,起步距离为“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则可以推算第一根钢筋距梁边的长度应该为“S/2 -梁保护层厚度”。
工程中板受力筋的间距一般为120mm、150mm、180mm,平均一下约为150mm,间距的一半为75mm,梁保护层一般为25mm,75-25=50mm。
所以目前软件仍然按传统算法设置起步距离。
4、板负筋4.0、板负筋计算(结合图纸设计不同来进行理解)4.1、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水平长度+弯折长度×2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2)板厚-保护层(04G101-4)水平长度=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清晰理解:向板内的延伸长度是从支座中线还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的,如果是从支座边线开始标注,则水平长度要加上支座宽度。
板钢筋计算公式

板【下部贯通纵筋】底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长度*2+(弯勾*2 一级钢筋)伸入支座长度=max﹛(ha/2),(5d)﹜端部支座为梁、剪力墙、圈梁= max﹛(ha/2),(12d)﹜=(ha/2+5d)=(ha/2)=(ha-bhc)ha为支座(梁、剪力墙、圈梁)宽,bhc为支座(框架梁、剪力墙、圈梁)保护层=La (最小锚固长度)= max(120,h)(仅为手工算法) 端部支座为砌体墙板端支座为砌体墙,h为板厚12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底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15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面筋】面筋长度=净跨+伸入支座锚固长度*2+(弯勾*2 一级钢筋)伸入支座锚固长度=La(最小锚固长度)=0.4 La+15*d=(支座宽ha –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支座宽ha -支座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14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6种选择面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15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受力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负筋】1端支座负筋长度=锚入支座长度+(弯勾一级钢筋)+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锚入支座长度= La(最小锚固长度) (弯勾一级钢筋)=0.4 La+15*d (弯勾一级钢筋)=(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2*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支座宽ha -保护层bhc)+(板厚h -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2*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伸入支座中心线ha/2+(板厚h -保护层)(无弯勾一级钢筋)26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单标注负筋锚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28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内边线,支座中心线,支座轴线,支座外边线,负筋线长度(此设置与板负筋-定义构件-属性编辑-左/右标注值有关)弯折长度=(板厚h -2*保护层)=(板厚h -保护层)9负筋在板内的弯折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负筋在板内的弯折长度2种选择负筋根数=(净跨-50*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2)/板筋间距+1=(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板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29负筋根数计算方式: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负筋根数计算方式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2端支座负筋分布筋长度=(轴线(或净跨)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界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和负筋(跨板受力筋)搭接计算=轴线长度+(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按轴线长度计算=布筋范围长度+(弯勾*2 一级钢筋是否带弯勾)布筋范围=净跨-50*2=净跨-保护层*2=净跨+保护层+左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保护层+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2按负筋(跨板受力筋)布置长度计算3分布钢筋的配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钢筋的配置直径/型号/间距4分布钢筋长度计算: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钢筋长度计算3种选择5分布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150mm8分布筋是否带弯勾: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是否带弯勾是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负筋板内净长/分布筋间距+1(向上取整)7分布筋根数计算: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分布筋根数计算3种选择向上取整+1,向下取整+1,四舍五入+13中间支座负筋长度=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弯折长度*2=标注长度a+标注长度b+支座+弯折长度*227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支座: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负筋-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a /分布筋间距)+ (布筋范围b /分布筋间距)(向上取整)【温度筋】温度筋长度=(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负筋标注为: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中心线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支座:是=(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150*2+(弯勾*2 一级钢筋)负筋标注为:单边标注支座负筋标注长度位置:支座内边线板中间支座负筋标注是否含支座:否6温度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温度筋与负筋(跨板受力筋)的搭接长度150mm温度筋根数=(两支座中心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两支座净长-负筋标注长度*2)/温度筋间距-1纯悬挑板的钢筋计算【上部钢筋】1上部受力筋长度=(弯勾一级钢筋)+锚固长度La +(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h-保护层*2+5d) +(搭接长度*搭接个数)一端悬挑14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面筋(单标注跨板受力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6种选择- La(最小锚固长度)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5行右弯折设置为(h-保护层*2+5d)=(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2)+(h-保护层*2+5d) *2+(搭接长度*搭接个数)两端悬挑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4、5行左右弯折设置为(h-保护层*2+5d)搭接个数设置:计算设置-搭接设置-其余钢筋定尺10搭接长度设置:计算设置-计算设置-纵筋搭接接头错开百分率-25%、50%上部受力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 +保护层*2+左梁角筋1/2直径+右梁角筋1/2直径-板筋间距)/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2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公共属性-起始受力钢筋、负筋距支座边距离50mm,保护层,(S/2-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2上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 一级钢筋)选中上部受力筋-点右键-构件属性编辑器-第4、5行左右弯折设置为(0)-0上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下部钢筋】1下部构造钢筋长度= max(支座宽/2,12d)+(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弯勾*2 一级钢筋)12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计算设置-计算设置-板-受力筋-板底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6种选择- max﹛(ha/2),(5d)﹜下部构造钢筋根数=(悬挑板长度L -50*2)/上部受力钢筋间距+1=(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下部构造钢筋间距+12下部分布筋长度=(悬挑板长度L-保护层*2)+(弯勾*2 一级钢筋)下部分布筋根数=(悬挑板净跨XBK-保护层)/分布筋间距板中开洞的底筋计算1非洞口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弯勾*2 一级钢筋)2洞口截断钢筋长度=伸进长度max﹛(ha/2),(5d)﹜+(净跨-保护层)+设定弯折+水平玩折(h-保护层*2+5d)+ (弯勾一级钢筋)3洞口加强钢筋长度=净跨+伸进长度max﹛(ha/2),(5d)﹜*2。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一、板内钢筋类型:二、板平法: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三、板受力筋: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板底钢筋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通常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四、板负筋:板负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2)板厚-保护层(04G101-4);3)支座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5)支座宽-保护层+板厚-保护层;6)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保护层·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1)La(通常算法/04G101-4);2)0.4La+15*d(通常算法)在计算锚入长度时有些图纸也规定按伸至梁外边向下弯折,通常算法为“梁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也有伸过支座中心线即向下弯折的,通常算法为“梁宽/2+板厚-2*保护层”另外端支座板负筋同面筋。
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五、板分布筋:板分布筋计算:·负筋的分布筋长度计算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
板钢筋计算公式图解

矩形洞边长和圆洞直径大于300但不大于1000时补强 钢筋构造
8、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洞口构造(二)04G101-4P36
洞边被切断钢筋端部构造
8、板中开洞钢筋计算
矩形洞和圆形洞加强筋构造图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挑板式阳台板
9、其它形式板钢筋计算
第五章 板钢筋计算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
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
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6.25d *2
1、单跨板钢筋的计算04G101-4P25
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
伸进长度=max(支座宽/2,5d)
伸进长度=max(支座宽/2,5d)
伸进长度=max(支座宽/2,5d)
6、纯悬挑板钢筋计算
分布筋计算
分布筋长度=水平长度+弯勾*2
分布筋根数=布筋范围÷间距+2
6、纯悬挑板钢筋计算
双层双向钢筋计算
6、纯悬挑板钢筋计算
面筋直接锚入板内
练习
1、请计算纯悬挑板的钢筋 2、与软件进行对量
7、异形板钢筋计算
底筋计算
7、异形板钢筋计算
2号轴线面筋计算
面筋长度=弯勾+锚固长度+挑板净宽-保 护层+(板厚-保护层*2+5d)
5、悬挑板钢筋计算-两端
平面图
5、悬挑板钢筋计算-两端
剖面图
面筋长度=水平长度+(板厚-保护层*2+5d)*2+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6、纯悬挑板钢筋计算
面筋计算
面筋长度=弯勾+锚固长度+水平段长度+(板厚-保护层*2+5d) 面筋根数=(挑板长度-保护层*2)÷间距+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板钢筋计算依据和钢筋的类型
1、板的平法图集和计算依据是《04G101-4》
2、现浇混凝土楼板的钢筋分为以下几种
1、板底钢筋(包括特殊形式的板底通长钢筋);
2、上层通长钢筋、支座负筋(包括特殊形式板面通长钢筋);
3、支座筋的分布筋、温度筋、附加筋;
4、马蹬筋;
二、各种板钢筋的详细计算
1、字母代表的含义:
La—非抗震时锚固长度; d ---钢筋直径; L1E—连接长度; BHC—保护层;
Ha—支座宽度 S--- 钢筋间距 ceil—向上取整
2、板底通长钢筋(下层通长钢筋)
板底通长钢筋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可以布置多个板块或者一个板块。
长度L=板扣除两端支座的长度(板净长) + 左锚固 + 右锚固+ “连接长度”+12.5*D(II级以上为0)
其中:12.5D是指一级钢中的180度弯钩,一端弯钩是6.25D,两端就是12.5D.
“左锚固、右锚固”算法有如下几种,可根据图纸说明操作:
Max ( ha /2,5*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与钢筋直径的5倍相比取大值);
Max ( ha /2,12*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与钢筋直径的12倍相比取大值);
La (即,钢筋的锚固长度);
ha /2+5*d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加钢筋直径的5倍);
ha–bhc (即,支座宽度 - 保护层);
ha /2 (即,支座宽度的一半);
·“连接长度” 算法为:
当采用焊接、机械连接时:连接长度 = 0 ,计算接头个数;
当采用搭接时,连接长度=接头个数 * L1=取整(通长钢筋直段长 / 定尺长度)* L1
根数N= ceil [(钢筋布置范围–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边的距离) / 钢筋间距 ] +1;
在根数计算时,起始受力筋距离支座边间距有三种情况可以考虑
A:50mm,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50mm;
B:保护层距离,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保护层距离;
C:S/2,第一根钢筋距离支座边S/2(S为间距);
下面举例说明板底通长钢筋的计算;
工程名称培训工程,第2标准层,3自然层,板砼强度为20,板厚为120mm,保护层为20mm,非抗震。
计算图中右下角的钢筋(1,2/b,c之间的板),该板水平净长3275mm,左梁宽度250mm,右梁宽度300mm板的垂直方向净长是4600mm,钢筋的数据A10-200.如下图:
受力筋距离支座边间距为50mm,板底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为Max ( ha /2,12*d)
因为250/2=125,300/2=150 大于12*D=12*10=120,所以左右锚固取支座宽度的一半,水平方向钢筋的长度L=板扣除两端支座的长度(净长)+左锚固 + 右锚固+ “连接长度”+12.5D=3275+125+150+12.5*10=3550+125=3675
其中12.5是指一级钢中的180度弯钩,一端弯钩是6.25D,两端就是12.5D.
根数N= ceil [(钢筋布置范围–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边的距离) / 钢筋间距 ] +1 =(4600-50*2)/200+1=4500/200+1=22.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