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2买文具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节买文具∣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节买文具∣北师大版
一、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 1. 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具; 2. 掌握数学课上购买文具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要理解如何进行文具购买;
2.帮助学生选择和辨别所需要的文具;
三、课前准备
1.准备所需的学习资源;
2.确定学生已经学会选择和辨别所需的文具;
四、课堂活动
1. 导入
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一些问题、时间比赛等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
2. 学习内容
老师向学生介绍数学课上购买文具的基本技巧。
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些关键的地方,例如:
•需要购买什么样的文具?
•如何辨别文具的好坏?
•价格和质量的关系?
3. 学习活动
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组讨论购买文具的问题。
每个小组要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4. 练习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如何选择和辨别文具,可以进行模拟购买的操作,课后自己再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提问。
五、课程作业
1.选择一件学习用品,分析差别,写一份购买说明书;
2.下载一份文具购买清单,完成清单项的选择、价格计算和购买凭证的提交。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们对于文具的本质理解不足,即使是针对基础的文具用品的认识也很零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重补充相关的知识结构,建立更加严格的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彻底地认识文具,并对其了解更加深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买文具∣北师大版本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买文具∣北师大版本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购买文具时计算价格、找零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购买文具的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教授文具的基本种类和价格。
2.能够通过口算和写算式的方式,进行文具价格的计算和找零的运算。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将文具价格和找零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前置知识串讲(5分钟)老师可以先引入一些预备知识,如口算加减法、货币单位和计算、小数等,以便更好地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
2. 课堂互动(15分钟)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文具,并询问他们对这些文具的了解、喜好以及使用频率等,以便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引出今天的内容。
3. 教学讲解(2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文具的名称、规格和价格,提醒学生注意价格的单位和计算方式,并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计算式和口算找零的方法。
4. 教学实践(30分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购买文具的实际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具价格的计算、找零等操作。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次进行以下操作:1.师生共同检查和确认需要购买的文具种类、数量和价格,填写购物清单。
2.给出一定数额的钱(可提前告知),以现金或虚拟货币形式支付。
3.给出文具的价格,要求学生通过口算或写算式计算出价格,并给出实际支付金额。
4.如果有找零,要求学生通过口算或写算式计算出找零金额,并确认正确性。
5.学生将购买好的文具物品进行清点和确认,并整理好文具物品。
5. 教学总结(5分钟)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后作业1.根据今天的实践操作和所学知识,完成一张购买文具的题目,并写出相应的计算式。
2.自己收集并比较不同品牌的文具价格,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3.跟家长商讨一次家庭购物的计划,计算出需要多少钱,并练习口算或写算式计算出价格和找零额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第2节【第一课时】买文具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第2节【第一课时】买文具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第2节【第一课时】买文具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1.2节的第2课时,主题是“买文具”。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以及认识和计算角票、元票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及其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际购物情景中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各种面值,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计算和换算。
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面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购物中进行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文具盒、人民币实物等。
学具:学生文具盒、练习本、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际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文具盒,并告诉他们,文具盒的价格是12元5角,然后提问学生,他们需要支付多少钱才能买到这个文具盒。
2. 讲解人民币面值:我会给学生讲解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计算和换算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他们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练习,比如:买一个文具盒需要支付12元5角,那么买两个文具盒需要支付多少钱?4.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跟我一起解答,比如: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15元,学生手里有20元,问我怎么支付?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出一些人民币计算和换算的题目,然后互相解答,我会选取一些题目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和粉笔,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及其之间的关系板书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不同面值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人民币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具,并记录下购买的文具名称、价格以及支付的钱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买文具-北师大版(2012)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买文具-北师大版(2012)导学目标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够:
•了解文具的种类和功能
•能够正确选择所需的文具
•练习数学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文具的种类和用途,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任务(20分钟)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有一份文具清单,要求从文具清单中选择所需文具,计算出其总价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3. 引导思考(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买文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什么样的文具是质量好的?
•现在的文具市场上有哪些新产品?
4. 课堂练习(15分钟)
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班里有20个学生,每个学生需要购买笔、本子、橡皮、尺子、铅笔刀、彩笔等文具,问需要花费多少钱?
•小明有5块钱,需要购买铅笔、橡皮、尺子,铅笔价格是0.5元一支,橡皮价格是1元一块,尺子价格是2元一把,问小明是否足够购买这些文具?
5.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小组选择了哪些文具?
•怎样才能正确选择所需的文具?
•你认为哪些文具品牌值得信赖?
思考题
1.文具的种类有哪些?
2.如何选择质量好的文具?
3.你觉得文具市场上有哪些新产品?
课后作业
1.整理自己的文具清单,不少于10种,并计算出总价值。
2.在家中查找一些不常用的文具,找出其使用方法和特点。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具网。
2.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买文具 北师大版

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买文具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整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其运算规律。
2. 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买文具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2. 利用实物教具,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运算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买文具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其运算规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买文具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买文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总结: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其运算规律。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2 买文具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2 买文具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购物,并能正确计算找零。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购物和计算找零。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人民币的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人民币的使用和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货币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 讲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购物,并正确计算找零。
3. 讲解购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找零的正确性、商品价格的合理性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购物练习,互相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巩固提高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以及购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人民币知识。
2.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一次实际购物,让孩子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人民币换算和购物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际购物中学会使用人民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在人民币换算和购物计算方面的表现。
3.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买文具》教学设计

三 年级 数学 科 教学设计备课教师课题 1.2买文具 班级教时 第( 1 )教时知识与技能:结合问题情境,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解决除加、除减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小组交流法 教具准备:ppt 课件课 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察情境图,读懂数学信息。
二、知识新授1.提出数学问题(1):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教学目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1)画图解决问题。
(2)画图并分步列式解决问题。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提出数学问题(2):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方法。
(3)集体交流,为什么要先算10÷5,为什么3-写在10÷5前面。
(4)学生总结:算除减混合运算时,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新知1.观察下面的算式,哪种做法对?(1)交流方法。
(2)学生总结:算式中如果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保证等号两边相等。
2.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
4+24÷8 72÷8-3 5-8÷445-5×4 86-6×8 9+81÷9四、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节买文具∣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节买文具∣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明确“元”、“角”、“分”的具体含义;2.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和买文具时货币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4.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购物计算。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货币的基本单位和使用方式;2.帮助学生掌握人民币面值的快速认知;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含义和使用方式;2.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使用规则,并能够快速完成货币间的转换。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一下课堂装饰。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货币的图片和文具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或课堂上。
通过询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物品?”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2. 视频学习播放关于人民币使用和购物计算的视频,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使用方法、透支、花费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视频长度不需要过长,只需要挑选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即可。
3. 游戏练习让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做一个游戏练习。
例如,模拟购买文具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并填写购买清单。
要求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出示所做习题的答案,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4. 教师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讲解和指导。
例如,对于理解货币基本单位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对于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帮助其完成计算练习。
5. 课堂总结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总结。
例如,让学生回答“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人民币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等问题,巩固学生的记忆和掌握的程度。
教学评价1.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有效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通过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要求;3.通过课后练习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提高。
教学拓展1.在教学之外,鼓励家长在家中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在日常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2.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货币使用和购物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更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3.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到超市等真实场景中,进行文具购买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消费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9+12 14+25÷5
2判断正误,错误的请改正。
(1)30-12÷6
=18÷6
=3
(2)16÷4+6
=4+6
=10
(3)27÷9-2
=3
=1
3. 一个碗8元,4个杯子20元。一个碗比一个杯子贵多少元?
4. 4支儿童牙刷需要16元,一支成人牙刷5元。买一支儿童牙刷和一支成人牙刷需要多少元?
45÷5+13
63÷9+15
2. 3瓶水9元,一杯奶茶5元。买一瓶水和一杯奶茶需要多少元钱?
知识点二: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5-36÷6
49÷7-3
77-24÷3
2.一篮苹果27元,共9个。一个梨2元。一个苹果比一个梨贵多少元?
实践应用
一、随堂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二、拓展练习
7个练习本需要21元,一个笔记本的价格比一个练习本贵2元。用20元买一个练习本和3个笔记本,够吗?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第
环节
学案
自主
学习
一、复习旧知
计算。
40-6×5
77+2×7
8×4-12
3×7+9
二、探究新知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40-36÷4 16+45÷5
48÷8+7 54-27÷9
64÷8-3 12-56÷7
质疑探究
知识点一:掌握除加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并计算。
3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