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死脑筋”

合集下载

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读后感

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读后感

竺可桢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读后感竺可桢,这名字一出来,感觉就自带一种严谨、智慧的气场。

他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像一道明亮的光,照进我心里,让我有好多话想说。

你想啊,在生活里,咱们大多数人做事的时候,心里都打着小算盘呢。

做一件事之前,先想“这么做对我有啥好处呀?会不会有坏处啊?”就像在一个岔路口,不是看哪条路通向真理,而是看哪条路对自己更划算。

可竺可桢就不一样,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只在乎这条路是不是通往正确的方向,那些利益啊、得失啊,在他眼里就像过眼云烟。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总是在生活里纠结的时刻。

比如说,在学习上,有时候想偷懒不钻研难题,心里就想着“这题这么难,研究它也不一定能多考几分,还浪费时间呢”。

这就是计较利害的表现呗。

要是按照竺可桢的想法,就应该是“这题不管难不难,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得搞清楚其中的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这就是一种对真理纯粹的追求啊。

再往大了说,在社会上,现在也有很多人做事情只看利益。

就像有些企业,为了赚钱,不管产品质量合不合格,也不管对环境有没有破坏。

要是他们能学学竺可桢,多问问是非,少计较利害,那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而且啊,这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态度,就像一种超能力。

因为当你不计较那些乱七八糟的利害关系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多包袱了。

竺可桢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做他的气象研究,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咱们要是也能有这种态度,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也能勇往直前,不怕那些可能会出现的小挫折、小损失。

总之呢,竺可桢的这个理念,就像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

让我觉得,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世界里,咱们还是得有点这种只追求真理、不管利益得失的劲头。

这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就像竺可桢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不起的贡献,也成为一个真正让人钦佩的人。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

胡适的小故事胡适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而且为人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对待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礼,十分亲切。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适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小故事当时竺可桢和胡适都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念书,俩人是同窗同学,但是胡适在背后评论竺可桢说他学习用功过度,肯定活不过20岁,而竺可桢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听到了这句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发誓开始锻炼身体,以后每天早上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到校园中去跑步练剑,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身体练好了,也活到了84岁。

其实从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上就能看出两位大师的性格特点,胡适很风趣幽默,也很关心竺可桢的身体,而竺可桢性格非常谨慎低调,他也听从了胡适善意的提醒,开始锻炼身体,也就是从那以后,竺可桢开始爱上了体育运动,显然赌寿命这件事儿是胡适输了,胡适最后由于操心过度在50多岁的年纪就去世了,而竺可桢一直活到新中国成立。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这件事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胡适死后竺可桢非常伤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也说了一句错话,他曾经预言过自己活不过20岁,但是胡适最后的寿命却比不过自己,自己一定要爱惜身体。

看来胡适的死对竺可桢的启发很大。

其实说到底两位名人也没有直接打赌谁活的长,只不过是因为胡适的一句戏言被竺可桢听到了,从此便开始发奋锻炼身体,但是这件事流传下来在后人的口中就演变了两位大师直接赌寿命的话题。

胡适与白话文的故事说起白话文,相信大家都不感到弥生。

因为在当今的这个,无论是平常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读书写作,我们用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话文,可以说白话文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和血液中,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说起白话文的由来和推行,那么就必须要提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胡适,胡适与白话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

胡适先生的一生,在很多方面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学等,但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毫无疑问应该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

竺可桢的故事阅读答案“煮书”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2)“我”认为“煮书”是。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3)“煮书”的好处是()。

3.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 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答案: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疑惑不解)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得心应手)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豁然开朗)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啊!。

(2)“我”认为“煮书”是把书放在锅里煮。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1949年的竺可桢与“拒竺”风波

1949年的竺可桢与“拒竺”风波

<div class="article_tit"> 1949年的竺可桢与“拒竺”风波 </div> <span>作者&nbsp;:&nbsp; 散木</span> <p> 在众多的民国教育家和科学家之中,竺可桢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作为具有良好品行和突出业绩的大学校长与学者,他和那一时代的众多同道一样,有着他们似乎相同的历史印痕,不过,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他那与生俱来的复杂经历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1949年浙江大学的“拒竺”风波,再次把他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br/> <br/> 从周恩来的一封电报说起 <br/> <br/>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一年,所谓沧桑鼎革、大风大雨,如同许多竺可桢的同道,这一年对他来说也是天地苍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作了自己的抉择。

1949年5月27日,他在滞居上海的日记中写道:“吴正之(即吴有训。

笔者注)来谈,谓上海科学学术各团体定于六月一日下午在科学社集会,讨论如何参加其他团体之活动云。

正之询余意见,余谓民十六年国民党北伐,人民欢腾一如今日。

但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

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化。

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党能重视之。

” <br/> 失望于国民党,希望于共产党,仍然念兹在兹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这就是彼时竺可桢的心声。

然而恰恰又是在这时,就在他此前悄然离开的杭州,浙江大学的学生壁报中,出现了指责并批评他的文字,即认为竺可桢“受英美教育之毒,做事不彻底,不能对恶势力争斗,只剩了些科学救国空谈”。

这是对此前竺可桢行事的一个勾勒,壁报进而批判竺可桢“对于旧的固然厌恶,对于新的心存怀疑。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哎呀,今天这天气可真怪呀!”我站在窗边看着外面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天空嘟囔着。

这时候爸爸走了过来,笑着说:“这天气的变化可复杂着呢,以前有位很厉害的气象学家叫竺可桢,他对天气的研究可深入啦!”
我一听,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缠着爸爸给我讲讲竺可桢的故事。

爸爸坐在我旁边,开始慢慢讲述起来。

竺可桢小时候呀,就特别喜欢观察大自然,对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花草树木都充满了好奇。

他学习非常刻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

后来呀,他一心扑在气象研究上。

有一次,竺可桢为了记录一个气象数据,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别人都劝他回去吧,别冻坏了身体,可他却固执地说:“这个数据很重要,我必须要记录准确。

”哇,那得多冷呀,他可真有毅力!我心里暗暗惊叹。

还有呀,竺可桢不管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看到的天气现象、温度变化等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说这都是研究气象的宝贵资料呢。

我想象着竺可桢认真记录的样子,忍不住问爸爸:“那他这样一直坚持记录,不累吗?”爸爸笑了笑说:“不累呀,因为他热爱气象研究呀,就像你热爱你喜欢的玩具一样。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竺可桢为了气象事业付出了那么多,他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家的气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呢。

我不禁想,我也要像竺可桢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哎呀,竺可桢可真是太了不起啦!我以后也要多观察天气,说不定我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呢!。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

被骂作短命的人气象学家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

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

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

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为拯救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的病弱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桢刚一醒来,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从窗户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点下得正紧。

今天还要不要按时起床锻炼呢?他刚犹豫了一下,马上又坚定起来:不行,有一回间断,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于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规定的路程。

这样坚持了一个时期,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

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我的感悟:竺可桢并不短命,相反,——,真是——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

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

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

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的故事篇一: 竺可桢的故事竺可桢,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在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资料,对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撰写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他的代表作《物候学》既是一部研究物候的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

小名叫阿熊。

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1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

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

”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

竺可桢3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岁进了学堂。

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

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

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

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

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

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

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

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

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

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

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

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

1913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

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二三事

竺可桢二三事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对我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有深刻的研究。

他童年时的趣事可多了。

竺可桢非常聪明,5岁时认识一千多个汉字,会背诵唐诗。

7岁时,他在东关镇天华寺中心小学读书。

当时清朝政府无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他看到这一切,决定发愤学习,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有一天语文课上,老师教“苦”和“甜”两个字,他问同学们:“什么东西最苦,什么东西最甜?”一个腼腆的小女孩站起来说:“黄连最苦,蜜糖最甜。

”老师点点头,又叫正在做小动作的小男孩回答。

突然被提问,小男孩手足无措,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

最后老师叫竺可桢回答,竺可桢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说:“丧权辱国最苦,振兴中华最甜。

”几十个同学向竺可桢投来敬佩的目光,老师不住地点头赞叹:“小小年纪就如此胸怀大志,不简单啊!”某年初春的一个傍晚,竺可桢正在吃晚饭,小伙伴阿林走进他家小声地告诉他:“村东王老太爷家的桃树开花了。

”“什么?”竺可桢放下碗筷,打开笔记本一看,往年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七八天,今年桃花这么早就开了,他惊喜万分,点亮灯笼,要阿林带他去看桃花。

妈妈劝他说:“这么晚了,王家肯定关门了,你还是明天去看吧,不差这一天。

”竺可桢不同意:“不行!今天和明天虽然只差一天,但今日事今天毕,绝不能拖到明天。

况且,阿林说桃花已经开了,我要亲眼看一看。

”阿林说:“我已经看到了桃花,你其实可以不去看的。

我们是好朋友,我还27丧权辱国最苦,振兴中华最甜◆王冠会骗你?你就记下来吧!”“不,我要亲眼看到才算数。

”竺可桢语气坚定。

阿林被竺可桢这种认真的态度感动了,说:“去!我给你打灯笼。

”妈妈提醒他们:“王家有一条狗,你们可要当心呀!”“我有办法!”竺可桢拿了一个包子就跟阿林向王家走去。

他们找到了那棵开花的桃树,果然那条恶狗大叫着跑来了。

竺可桢急忙把包子扔给那条狗,那狗只顾着吃包子,不再大叫。

竺可桢借着灯笼的火光认真观察桃花,回家后立马在笔记本上写下这行字:“今年×月×日,第一朵桃花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竺可桢的“死脑筋”
作者:张朝武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28期
抗日战争时期,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校训“求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留下了对学校制度一副“死脑筋”执行的故事……
; 1949年2月7日,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找到竺可桢,介绍郁达夫之子郁飞到浙大借读。

听明陈仪的来意后,竺可桢一脸微笑,以借读之人太多,婉拒了陈仪。

竺可桢的不给面子,陈仪虽然不理解,但也无可奈何。

; 郁飛得知信息后,暗自思忖:难道是因为陈仪的面子还不够大?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找当时最有名的胡适来帮忙。

可是胡适听明白郁飞的来意后当场便拒绝了,见胡适拒绝,郁飞一急,当时便昏倒在了胡适家的客厅里。

要说,这胡适也是性情中人,看郁飞好学成这个样子,当即心一软,便给郁飞写了举荐信。

; 拿着胡适的举荐信,郁飞如获珍宝,当即去找竺可桢。

谁知竺可桢看了信后,生气地撕毁了胡适的举荐信,开口骂郁飞:“你这后生真有意思,你以为我竺可桢是这样的人吗?”
说完这些,竺可桢就向郁飞下了逐客令。

; 一段时间后,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从浙大附中毕业,报考了浙大史地系,差五分没有达到录取标准。

负责招考的老师让竺津私下里找父亲求情,谁知竺津的求情换来的却是断绝父子关系……
; 竺可桢为何如此无情?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正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如果你让他带头违反校规,这简直是在用刀割他的肉啊!
事后,郁飞知道竺可桢和儿子的恩怨后,由此前的不解,慢慢转化为对竺可桢的尊重和佩服!
; 校长是大学的魂,什么样的校长带出什么样的学生,正是因为竺可桢的“死脑筋”,使得浙大后来成为一流的学府,并被英国近代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摘自《作文周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