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测量的基础知识
热工测量及仪表 第1章_测量及测量误差

由于国家规定的精度等级中没有0.8 级仪表, 而该仪表超过了0.5 级仪表的允许误差,所以这 台仪表的精度等级应定为1.0 级。
例:用指针式万用 表的10V量程测量 量程测量 表的 一只1.5V干电池的 干电池的 一只 电压, 电压,示值如图所 示,问:选择该量 程合理吗? 程合理吗?
用2.5V量程 量程 测量同一只 1.5V干电池的 干电池的 电压, 电压,与上图 比较,问示值 比较, 相对误差哪一 个大? 个大?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 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异称为误差。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 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误差——影响因素
1. 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误读、误算和 人为因素: 视差等。 2. 量具因素:由于量具因素所造成的误差,包括刻度误差、磨 量具因素: 耗误差及使用前未经校正等因素。刻度分划是否准确,必须 经由较精密的仪器来校正与追溯。量具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 生相当程度磨耗,因此必须经校正或送修方能再使用。 3. 力量因素:由于测量时所使用接触力或接触所造成挠曲的误 力量因素: 差。依据虎克定律,测量尺寸时,如果以一定测量力使测轴 与机件接触,则测轴与机件皆会局部或全面产生弹性变形, 为防止此种弹性变形,测轴与机件应用相同材料制成。 4. 测量因素:测量时,因仪器设计或摆置不良等原因所造成的 测量因素: 误差,包括余弦误差、阿贝误差等。
二. 误差的分类
A.按误差的来源分:装置误差、环境误差、 方法误差、人员误差。 B.按对测量误差的掌握程度分:已知误差和 未知误差。 C.按误差的特征规律(性质)分: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工程测量第一章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 地面点位的确定
图1-6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任务二 地面点位的确定
至此便完成了椭球面向平面的转换工作。在此高斯投影平面上,中央子午 线经投影面展开成一条直线,以此直线作为纵轴,即x轴;赤道是一条与中 央子午线相垂直的直线,将它作为横轴,即y轴;两直线的交点作为原点O, 就组成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如图1-6b所示。
任务二 地面点位的确定
如图1-10所示,A、B为地面上的两个点,HA、HB为A、B至大地水准面的铅 垂距离,即为A点和B点的绝对高程或海拔高。如图所示,地面点A、B到任 意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假定高程或相对高程。图中,H'A、H'B为相对高 程。两个地面点之间的高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hAB为地面点A与B之间 的高差,其计算公式为 hAB=HB-HA=H'B-H'A
任务二 地面点位的确定
(三)假定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小范围内进行测量工作(测区半径小于10km)时,可以将大地水准面当做 水平面看待,即可直接在大地水准面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沿铅垂线投 影地面点位。为使坐标系内的点位坐标不出现负值,可在测区的西南角以 外选定坐标原点。过原点的子午线即为x轴;通过原点并与子午线相垂直 的直线即为y轴,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后,可假定测区西南角A点的坐标 值为:xA=1000m,yA=2000m。这样,整个测区的假定坐标均为正值,以便于 使用。
图1-2 地面点位的确定
任务一 工程测量概述
地面点间的位置关系是以水平距离、水平角度和高差来确定的,所以距离测量、 角度和高差测量是测量工作的三项基本工作。
1.3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地物、地貌按其形状和大小均可看做是由一些特征点的位置所决定的,这类特征 点又称为碎部点。 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控制测量,如图1-3所示, 先在测区内选择若干具有控制作用的点A、B、C……,作为控制点,并精确测出这 些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控制点不仅要求测量精度高,而且要经过统一严密的数 据处理,在测量中起着控制误差累积的作用。
01.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初二物理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教学结构】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以要经常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也常遇到比较长短、快慢和轻重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所以,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变换。
测量长度,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长度,用标准长度去量被测的长度,才能得到被测长度的数值。
这个被确定的标准长度叫长度单位。
“米”是国际上规定的长度的单位。
可用字母“m”表示“米”。
同时要掌握其它长度单位换算的关系:即1米=10-3千米=101分米=102厘米=103毫米=106微米。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1)知道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刻度尺一般指的是木尺、卷尺、钢皮尺等。
(2)知道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如果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那么测量只能准确到厘米,厘米下一位的毫米无法从刻度中读出,就要靠测量者来估计。
(3)在测量长度时,一定要将刻度尺放正并使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使视线垂直于刻度尺。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1)在测量长度读数前,一定先弄清刻度尺上标的单位和最小刻度及零点。
如果刻度尺已被磨损,起始刻度线“0”已模糊,可自行确定某一刻度为“测量零点”,把测量结果即所量到的终点刻度值减去“测量零点”的刻度值,便可得到被测物体的长度。
这种方法称“零点修正法”。
(2)测量结果的记录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三个部分缺一都是错误的。
不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无意义的。
4.要知道测量是有误差的,误差是不可避免。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制造的准确程度、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测量仪器影响造成的,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是: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
(一般实验数据选取三次测量值)【解题点要】1.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一是要正确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二是要熟练、准确地运用科学记数法,使用指数形式来表示物理数据,既可简明扼要的表示,又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1-1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1-2传感器及其基本特性

作图法求灵敏度过程 切点 y Δy
传感器 特性曲线
x1
y K x
0 Δx
xmax
x
2、分辨力:
指传感器能检出被测信 号的最小变化量,是有量纲 的数。当被测量的变化小于 分辨力时,传感器对输入量 的变化无任何反应。对数字 仪表而言,如果没有其他附 加说明,可以认为该表的最 后一位所表示的数值就是它 的分辨力。一般地说,分辨 力的数值小于等于仪表的最 大绝对误差。
传感器实例
温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液位传感器
三、传感器基本特性
传感器的特性一般指输入、输出特性。 包括:灵敏度、分辨力、线性度、稳定度、 电磁兼容性、可靠性等。
1、灵敏度 :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下输出变化值与 输入变化值之比,用K 来表示:
dy y K dx x
(1-6)
对线性传感器而言,灵敏度为一常数;对非 线性传感器而言,灵敏度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 化。
产生粗大误差的一个例子
2.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也称装置误差,它反映 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凡误差的 数值固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者,均属 于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可 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或引入修正值的方 法计算修正,也可以重新调整测量仪 表的有关部件予以消除。
夏天摆钟变慢的原 因是什么?
3.随机误差
误差产生的因素:
1.粗大误差
明显偏离真值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也叫 过失误差。粗大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人员的粗 心大意及电子测量仪器受到突然而强大的干扰 所引起的。如测错、读错、记错、外界过电压 尖峰干扰等造成的误差。就数值大小而言,粗 大误差明显超过正常条件下的误差。当发现粗 大误差时,应予以剔除。
测量学基本知识基本分类1

4. 我国的高程系统
主要有: (1)1985国家高程系统 (2)1956黄海高程系统 (3)地方高程系统。 注:水准原点:青岛市观象山 H0= 72.260m(85黄海系) = 72.289m(56黄海系)
§1.3 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的基本工作
——测角、量边、测高差
二.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三.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及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采矿工程的建设、生产阶段、扩建维修 及变形监测、地面建筑物的保护等均要
进行测量工作。
◆从高职专业的特点看,更要学好测量学。
2.学习好本课程的要求。
◆认真听课;
◆做好笔记; ◆独立完成作业;
◆实验课认真对待。
§1.2 地面点位的确定
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 量,在测量工作中一般用:
图形:正反方位角关系图及例题
例1 X 已知: AB= 88°20′24″ JK=316°12′3 ″ 求 BA ,KJ AB A 解: BA=268°20′24 ″ KJ=136°12′3 ″
AB
B
BA Y
2、象限角 定义:直线与标准方向线所夹的锐角 称为象限角。象限角的取值范围为 0°-90°
(三).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 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次序上:先控制后碎部
测量工作的又一原则:
“前一步工作未作检核,不进行下一步工作”。
四.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关系
1弧度 = 180
= 57.29577951 =
0
0
= 3438' = ' = 206265" = "
1.对水平角、距离的影响——两点距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六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章、测量一、长度单位基础知识过关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粉笔长75()床长约2()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一本小学生字典4(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A.2克 B.2毫米 C.2厘米]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①毫米②厘米③分米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①文具盒②电视机③数学书考点二、比较大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1、简单的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者“=”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70厘米3千米○2970米 4分米○39厘米2、计算后比较大小1米—3分米○ 7厘米 5米3分米○53米7厘米+23厘米○3米 1米-2分米○8分米1米○2分米30厘米考点三、计算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2千米=()米 3米—2分米=()分米7千米—2000米=()千米 36分米—16分米=()米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考点四、解决问题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2、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3、一层楼高约40分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4、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总结锯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一】5.有一根长10厘米的火腿,壮壮吃了6厘米长的一块。
第1章 测量的基本知识

1. 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1)端基拟合直线是由传感器校准数据的零点输出平均值和满量程输 出平均值连成的一条直线。由此所得的线性度称为端基线性度。这种 拟合方法简单直观,应用较广,但拟合精度很低,尤其对非线性比较 明显的传感器,拟合精度更差。
• (2)独立拟合直线方程是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的,在全量程范围内各处 误差都最小。独立线性度也称最小二乘法线性度。这种方法拟合精度 最高,但计算很复杂。
• 4.变差(回差、迟滞) • 变差是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输入变量由小变大和由大变小时,
仪表对于同一输入所给的两相应输出值不相等,二者在全行程范围内 的最大差值即为变差。如图1-5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5.重复性 • 如图1一6所示,重复性是指在同一工作条件下,输入量按同一向在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 1 测量方法及检测系统的组成
• 信号处理电路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传感器输出的电学量变成具有一定功 率的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或数字信号,以推动后级的输出显示或记 录设备、数据处理装置及执行机构。
• 3.显示装置 • 测量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被测量的数值,所以必须有显示装置。显示
或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此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其误差的数值和符 号不变的称为恒值系统误差;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称为变值系统误 差。变值系统误差又可分为累进性的、周期性的和按复杂规律变化的 等多种类型。
下一页 返回
1. 2传感器的测量误差
• 系统误差是有规律的,因此可通过实验或分析的方法,查明其变化规 律和产生原因,通过对测量值的修正或者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就能 够消除或减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知识方法导学物理学要对有关物理现象做定量研究,仅靠人的感觉器官是很难精确判断的,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要作出准确的利断,得到精确一的数据,琴需要界渺声工其或探器进行树量;本章学习测量的一初步知识·长度麟重走取冬今甲哪带,娜不下仄取常用的共一其是刻度尺,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呵量物体的一长度,并且能准确读数和兄录测量结果,有助于正确使用其他测重仪器、工共和丁降侧室四科,”‘·1长度的测量误差借大纲考纲。
,1.会正确使用分度值为lmm的刻度尺测量长度.2.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3.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4.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壑,识要点精析l1.测量的意义: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要获得精确的数据,人的感觉并非总是可靠的,必须使用测量工具或仪器进行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物理量的测量或计算时,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长度(如路程、距离、宽度、高度、直径、周长)是一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它常用辅助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Ikrn=l000rn:lm=IOdm;ldni=IOc;二;Icni=IOrnm;lmm==1000样‘n;1拼m=I000nm.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对它认真观察.①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即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是多少;③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刻度尺上两条相邻最近刻线间的距离所代表的长度值是多少.(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会放、会读、会记.①会放:刻度尺有刻线的边要贴近并与被测物体平行,不能倾斜;②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③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国际计量单位
SI基本单位的定义
• 1开尔文被定义为水的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273.16 分之一(1967年)。 • 1坎德拉被定义为一个在在一定方向上发送频率为 540×1012Hz的单色光辐射的辐射源,在该方向 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W/sr时的光强(1979年)。 • 1摩尔的定义为一个由确定成份组成的系统,如果它 含有粒子的个数等于碳12原子核的(12/1000)kg质 量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则该系统的物质量为一摩尔 (1971年),此处所述的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 离子和电子及其组合。
后加以消除。1.3 测量来自差② 随机误差:在对某量进行多次测量的过程中,其测量
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着,则称此类 误差为随机误差。 特点: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也没有确定
的规律性,它的出现具有随机性(偶然性)。随机误差就个体而言, 从单次测量结果来看是没有规律的,但就其总体来说,即对一个参 量进行重复测量后就会发现,随机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随机误差主要由温度波动、测量力变化、测量器具传动机构不稳、 视差等各种随机因素造成,虽然无法消除,但只要认真、仔细地分 析产生的原因,还是能减少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1.1.2 国际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的基本量和基本单位
1.1.2 国际计量单位
SI基本单位的定义
• 1米被定义为真空中的光在(1/299792458)秒时间内所 经过的距离的长度(1983年)。该标准的复制精度可 达± 10-9 。 • 1千克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型器的质量(1889年),该国 际千克原型器是保存在法国巴黎塞夫勒博物馆中的一 根铂铱合金圆柱体。其复制精度可达10-9数量级。 • 1秒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间 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1967年)。 • 1安培定义为流经在真空中两根平行且相距1m的无限 长直导线(其圆横截面可忽略不计)上并能在其每米 长导线之间产生0.2×10-6N的电动力的不随时间变化的 电流量(1948年)。
1.3 测量误差
3.根据误差的表示方法
1. 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 2. 相对误差:相对误差=误差/真值
相对误差≈误差/测量值 (误差较小时) 3.分贝误差:
分贝误差 20 lg(测量结果 真值)
4. 引用误差
1.3 测量误差
4. 引用误差(表征计量器具的特性)
• 计量器具的绝对误差与引用值之比。引用值一般指 标称范围的最高值或量程。
• 检测器: 是指用于指示某种特定量的存在而不必提供量值
的器具。化学试纸(如PH试纸)就是一种检测器。
1.2 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
2. 有关术语
• 示值: 是测量器具指示的被测量的量值。 • 示值误差 : 是测量器具的示值与真值之差。一般来说,
示值误差越小,计量器具的精确度就越高。 • 标称范围:器具对应的被测量示值的范围。例如:温度计 起点示值:-30°C,终点示值20 °C 。标称范围-30 °C ~20 °C。 • 量程:标称范围的上下限之差的模。(上例中?) • 测量范围:在测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极限内的情况下, 测量器具所能测量的被测量值的范围。(与准确度等级有关) • 准确度等级:用来表示测量器具测量准确度的等级或级别
1.1.2 国际计量单位
4、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
由SI词头与SI单位进行组合得到的。 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词头有16个,其中比较常用的有兆
(符号M,因数106)、千(符号K,因数103)、分(符号d, 因数)、厘(符号c,因数)、毫(符号m,因数)等。
SI词头和SI单位构成一个新单位:
倍数单位:新单位比原SI单位大整数倍; 分数单位:新单位是原SI单位的分数倍。 例如:米(m)是SI单位,千米(Km)是米的倍数单位,而毫 米(mm)是米的分数单位
1.1.1 量和量纲
2. 量纲 :可以理解为量的一种属性,量是根据 量纲来定性区别的。
七个基本量(国际单位制(SI)中) :
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发光强度、物质的量 基本量的量纲:L(长度)、 M(质量) 、T(时间)、θ (热力学温度)、I(电流)、N(物质的量)、J(发光强度)
其它量纲:基本量的幂的乘积表达式来表示。
器具的参数
第一章 测试技术基础知识
1.3 测量误差
– – – – 1.3.1测量误差的含义 1.3.2测量误差的分类 1.3.3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1.3.4测量误差的传递
1.3 测量误差
1.3测量误差 1.3.1误差定义: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简称误差,即:
x
所谓的“真值”,指在一定条件下,被测量客观存在的实际值 。
1.1.1 量和量纲
1.量 量:指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区别的 一种属性。 相同量,才可以比较 分类: 基本量和导出量 基本量和导出量 :
基本量是相互独立的量; 导出量可以由基本量按一定函数关系来定义 七个基本量(国际单位制(SI)中) :
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流、发光强度、物质的量
•引用误差用于评价某些测量仪器的准确度高低,电测仪表按 引用误差的大小分为若干准确度等级。 •国际规定电测仪表的精度等级指数 a 分为0.1,0.2,0.5, 1.0,1.5,2.5,5.0共七个等级,符合某一个等级 a 的仪表, 说明该仪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各示值点的引用误差均不超 过 a %,即 r m≤a%
1.1.3 基准和标准
基准:是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的计量器具,具有现代科学技术
所能达到的最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
千克:1千克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型 器的质量(1889年),该国际千克原型器是保存在法国巴黎塞夫勒博物馆中的一根铂 铱合金圆柱体。
分类:按用途和准确度
• 国家基准:最高计量特性;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 副基准: • 工作基准(为了避免重复使用上述二种基准。)
例2.1 用标称范围0~150V的0.5级电压表测量,经更高等级标准电 压表校准,在示值为100.0V时,测得实际电压(相对真值)为99.1V, 问该电压表是否合格? 解: 引用误差=(100.0-99.1)/150=0.6% 0.5级电压表允许的引用误差为0.5%,因0.6%>0.5%,所以该电压表不合格。 最大引用误差:仪表量程内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与量程的比值.
1.3 测量误差
1.3.2 测量误差分类:
–1.按误差的统计特征 –2.误差产生原因 –3.根据误差的表示方法
1.3 测量误差
• 1.3.2 测量误差分类:
• 1.按误差的统计特征可以分为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 ①系统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如果测量
误差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为一个常数,这种误差称为系 统误差。 • 特点:系统误差的数值大小和正负在测量过程中恒定不变, 或按一定规律变化。需要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 如度盘偏心的误差。系统误差大部分能通过修正值或找出其变化规律
直接比较测量法是将被测量直接和已知的同种量进行比较, 从而得到被测量的量值。如等臂天平测物体质量 ; 替代比较测量法是利用仪器把原始形态的被测量转换成与 之保持已知函数关系的另一种量的测量,如用水银温度计 测量温度
1.2 测量方法
1.2.1测量方法分类
3. 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是否和被测物体产生
•
1.2 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
1.2.2 测量器具及有关术语 1.测量装置分类
• 传感器: 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的规律将
被测量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具。
• 测量变换器: 是指能提供与输入量有给定关系的输出量
的测量器具。 • 当测量变换器的输入量为被测量时,该测量变换器就是传感 器。因此,传感器属于测量变换器,是测量系统中第一级的 测量变换器。当传感器的输出量为规定的标准信号时,它就 被称为变送器。
标准 计量标准: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
器具的计量器具。 计量器具。 指通过与国家基准或副基准比对或校准来确定其量值,用 以检定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
工作计量器具:用于现场测量而不用于检定工作的
第一章 测试技术基础知识
1.2 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
– 1.2.1测量方法 – 1.2.2 测量器具及有关术语
第1章 测试技术基础
1.1 量的基本概念
1.1.1 量与量纲 1.1.2 国际单位制 1.1.3 基准、标准和量值的传递
1.2 测量方法和测量器具 1.3 测量误差 1.4 测量结果的表达方式
1.1 测量标准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 各国在商业及其它涉及公众利益的范围内都制定有 法定计量学的规定条例,这些条例涉及法定计量学 的三大范畴: –确定单位和单位制; –确定国家施加影响的范围(测量仪表的校准义 务,官方监督职能和校准能力); –实施校准和官方监督。 • 目的: – 保证正当竞争 ; – 保护公民免遭不公平对待或由不正确计量结果所 带来的损害; – 保护消费者利益。
• 由SI单位(包括SI基本单位、SI辅助单位、SI导出单位)、 •SI词条; •SI单位的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组成
1.1.2 国际单位制
SI 单位:
1. 基本单位:七个基本单位分别赋于七个
基本量,经协议规定认为是彼此独立的
2.辅助单位:弧度、球面度 3.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以相乘
或相除的形式所构成的单位。如速度的单 位为米每秒
1.3 测量误差
③ 粗大误差(疏失误差 ): 粗大误差是明显歪曲测
量结果的误差,指那些误差数值特别大,超出在规定条 件下预计的误差。
如读数错误、温度的突然大幅度变动、记录错误等。该误差可根据 误差理论,按一定规则予以剔除。
1.3 测量误差
2.误差产生原因来分:
• (1) 器具误差 是由测量器具本身存在的缺陷而产生的测量误 差。它与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制造、安装调整 等因素有关。 • (2) 方法误差 是由于测量方法不完善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例 如,在采用间接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使用了近似的数学模型, 比如说用直线代替弧线。 • (3) 调整误差 是由于测量前未能将测量器具和被测对象调整 到正确位置和状态所引起的测量误差。例如,被测量为零时 而测量器具的示值却偏离零位的误差即零位误差,就属于调 整误差。 • (4) 观测误差 是由于测量过程中观测者主观判断不当所引起 的测量误差。 • (5) 环境误差 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环境状态变化所引起的测量 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