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空间数据库设计1

合集下载

DEM复习题

DEM复习题


7、数字高程模型的特点有主要有:




8、数字高程模型的理论和技术由


三部分组成。
9、根据功能可将数字高程模型分为五个功能模块,分别
为:





10、目前地形高程数据通过


等方式获取。
11、地形数字化表达方式分为:



12、从技术角度,地形可视化有

可视化两种。
13、数字高程模型主要可在
9、以下哪个不是 DEM 数据获取方式: A. 地形图数字化 B. 图像融合 C. 遥感影像 D. 野外测量
10、以下哪种数据源不属于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 DEM 的数据: A.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 B. 合成孔径雷达 C. 机载激光扫描仪 D. 数字化地形图
11、以下主要数据源,哪种方式可以获取最精确的高程和平面数据: A. 地形图数字化 B. 卫星影像 C. 野外测量 D. 航空影像
、1:25 万、
1:100 万 4 种分辨率。
A. 1:2.5 万
B. 1:5 万
C. 1:10 万
D. 1:20 万
4、 数据库的功能取决于

A. 数据结构
B. 数据组织
C. 数据模型
D.空间索引
5、 DEM 数据模型设计一般遵循的基本原则 :、运行性、、 相关性 、 、先进性、
高质量 、完备性 、安全性。
答案: 一、填空题 1、空间数据组织、空间数据库设计 2、基于对象的模型、基于网络的模型、基于场的模型 3、系列图表、矩阵、计算机码的数据记录 4、数据库、文件形式 5、数据结构、空间索引 6、规则镶嵌数据模型、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特征嵌入式数据模型 7、曲面拟合方法 8、空间变化描述、空间关系、逻辑运算、叠置运算 9、数据头、数据体 10、分段线性 11、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 12、面结构、点结构、点面结构、边结构、边面结构 13、三角形顶点坐标文件、组成三角形三顶点文件 14、位置、密度 15、互不相交、互不重叠 16、地形特征点、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 17、流动、调度 18、DEM 的数据结构 19、一个实体的所有信息、这个实体的一个属性 20、元数据

oracle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

oracle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

oracle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Oracle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2. 学会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创建表、查询数据、更新数据等;3. 掌握数据库设计规范,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数据库表结构;4. 了解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一致性约束,能够为数据库设置合理的约束条件。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小型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2. 能够熟练运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的操作,解决实际问题;3. 能够运用数据库设计原则对现有数据库进行优化,提高数据库性能;4. 能够分析实际业务需求,撰写数据库设计文档,为软件开发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对待数据库设计和操作能够认真负责;4. 通过数据库技术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Oracle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概念、发展历史及Oracle数据库特点- 数据库体系结构、数据库存储结构- SQL*Plus工具的使用2. SQL语言基础- 数据定义语言(DDL):创建、修改、删除表- 数据操纵语言(DML):插入、查询、更新、删除数据- 数据控制语言(DCL):权限管理、事务控制3. 数据库设计原理-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及其转换- 数据库设计范式:1NF、2NF、3NF、BCNF- 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设置4. Oracle数据库高级应用- 索引、分区、视图、序列的应用- 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的创建与使用- 数据库性能优化、备份与恢复5. 实践项目- 设计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包括表结构设计、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设置等- 对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分析并解决性能瓶颈- 撰写数据库设计文档,进行项目展示与交流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Oracle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教程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教程

空间数据检索设计
➢ 目的:从空间数据库中快速高效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数据 ➢ 实质:按一定条件对空间实体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
查询检索,形成一个新的空间数据子集 ➢ 方法:根据GIS应用的实际要求,用SQL语言、扩展SQL
语言和具有检索功能的GIS命令(如Arc/Info中的#Merge、 #Overlay、#select、#Polygon、#Assess等)来实现 注:空间检索是目前空间数据检索研究的热点, 最常见空 间数据检索是基于拓扑关系(包括邻接、关联、包含等) 的空间检索
➢ 所有需要的要素特征都被数字化,没有遗漏数据 ➢ 减少冗余数据 ➢ 特征位置正确,弧有正确形状 ➢ 应该连接的特征保证确实连接 ➢ 所有多边形有且仅有一个标号点 ➢ 所有要素都保证在外部边界之内 ➢ 空间数据可用 ➢ 消除坐标错误同时保证拓扑关系正确,可以通过构建
已有的空间关系(构造拓扑关系)、标识错误、改正 错误、重构拓扑关系等工作来完成
空间数据输入设计原则
➢ 良好的交互性。如确认输入、确认删除、确认取消等都为 用户提供反馈信息和帮助信息
➢ 允许用户进行简单的数据编辑 ➢ 提供恢复功能。允许恢复到错误输入前的正确状态 ➢ 对于表格数据的输入,要提供缺省值、输入格式、有效性
检验等功能,使用户快速而准确地输入数据
空间数据输入设计考虑因素
在第七章的第一、第二部分介绍了空间数据的特征、 规范与标准;空间数据的逻辑预处理(包括分幅、分 层和分专题要素);空间数据的概念设计以及空间数 据的逻辑设计。在这一部分将介绍空间数据库的功能 设计和空间数据采集建库。
教学提纲
五、空间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六、空间数据采集建库
五、空间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一) 空间数据输入设计 (二) 空间数据检索设计 (三) 空间数据输出设计 (四) 空间数据更新设计 (五) 空间数据共享设计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设计及优化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设计及优化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设计及优化摘要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的核心部分,如何有效地组织并管理空间数据,建立更有效的空间数据模型,一直是GIS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文章重点讨论了空间数据库技术,以基于ArcSDE for Oracle的供水管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为实例,说明如何设计空间数据库及如何优化空间数据库。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数据库设计;空间数据库优化;ArcSDE;GIS;供水管网空间数据库在GIS项目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用户在决策过程中,通过访问空间数据库获得空间数据,在决策过程完成后再将决策结果存储到空间数据库中。

可见,空间数据库的布局和存储能力对GIS功能的实现和工作的效率影响极大。

如何有效地组织并管理空间数据,建立更有效的空间数据模型,一直是GIS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文针对ArcSDE for Oracle的供水管网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进行了论述,说明如何设计空间数据库及如何优化空间数据库。

1ArcSDE的空间数据模型1)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

ArcGIS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是ESRI 公司在ArcGIS 8版本引入的一个全新的空间数据模型,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之上的统一的、智能化的空间数据库。

它是在新的一体化数据存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数据模型。

实现了Geodatabase之前所有空间数据模型都无法完成的数据统一管理,即在一个公共模型框架下对GIS通常所处理和表达的地理空间特征如矢量、栅格、TIN、网络、地址进行同一描述。

同时,Geodatabase是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其地理空间特征的表达较之以往的模型更接近我们对现实事物对象的认识和表达。

2)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模型。

Geodatabase事实上是很多Geographic Dataset的集合,最基本的Dataset的类型包括Feature Classes、Raster Dataset、Attribute Tables。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第8章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二版-第8章数据库设计
需求说明 概念结构 设计 概念结构 逻辑结构 物理结构
需求 分析
逻辑结构 设计
物理 设计
图 7- 2
8.1.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需求分析阶段 概念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阶段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 行为设计阶段 事务设计 程序设计 数据库实施阶段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需求分析: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是后 续的各个阶段的基础。概念结构设计:对需求分析 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的DBMS 的概念模型。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结构设计的结 果转换为某个具体的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 其进行优化。物理数据库设计:为逻辑结构设计的 结果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数据库物理结构。 数据库行为设计:要设计所包含的功能,功能间的 关联关系以及一些功能的完整性要求;数据库实 施: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以及数据库开发工 具,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 编制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数据 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投入正式使用,在其使用过程 中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
常用的发现事实的方法有: 1、检查文档 2、面谈 3、观察业务的运转 4、研究 5、问卷调查
8.3 数据库结构设计
8.3.1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特点和策略 1、概念模型的特点 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易于交流和理解。 易于更改。 易于向各种数据模型转换,易于导出与DBMS 有关的逻辑模型。
必须注意:关系上定义的索引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系统为维护索引要付出代价,查找索引也要付出代价。 例如,若一个关系的更新频率很高,这个关系上定义的 索引数不能太多。因为更新一个关系时,必须对这个关 系上有关的索引做相应的修改。
聚簇存取方法 为了提供某个属性或属性组的查询速 度,把这个或这些属性(称为聚簇码)上具有 相同值的元祖集中存放在连续的物理块称为 聚簇。 一个数据库可建立多个聚簇,一个关系 只能加入一个聚簇。

精品文档-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徐甲同)-第8章

精品文档-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徐甲同)-第8章
(4) 网络传输的安全性。网络上数8.1.2 信息处理的基本模式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它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系统结构逐渐演变过来的。它是由若 干台计算机以信息传输为主要目的而连接起来组成的系统,以 实现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数据通信、信息服 务与网络并行计算等为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其构成的基本模式有 两种:对等模式和客户/服务器模式。
第8章 网络操作系统
1. 对等(Peer to Peer)模式 在对等模式中,网络上任一节点机所拥有的资源都作为网 络公用资源,可被其它节点机上的网络用户共享。在这种情况 下,一个节点机可以支持前、后台操作,当在前台执行应用程 序时,后台支持其它网络用户使用该机资源。也就是说,网络 上的一个节点机既可以作为客户机与其它节点机交往并访问其 资源,又可起到服务器的作用,它能管理本节点机的共享资源 并为其它节点机服务。此时可把对等模式中的节点机看成是客 户和服务器的组合体,因而有时也称其为组合站。
第8章 网络操作系统
3. 通信与同步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必须提供信息传输的基本功能,通 常以通信原语的形式出现。这些通信原语可供应用程序调用, 从而构成了用户与网络的接口。在两个进程的一次通信中,通 常可用发送(Send)原语和接收(Receive)原语来完成。但这两 条原语的执行也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可靠性问题,二是同步 问题。
第8章 网络操作系统
(3) 网络服务软件。为支持服务器上资源共享,网络服务 器操作系统应提供一些核外实用程序供客户应用程序使用。这 些网络服务软件可以是文件服务、打印服务以及电子邮件服务 等。
(4) 网络安全管理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应对不同用户赋予 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规定对文件和目录的存取权限等措施, 实现网络的安全管理。另外为了监测网络性能,及时了解网络 运行情况和发生故障,网络操作系统应配置网络管理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8章属性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8章属性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第八章 属性数据管理
第7章课程回顾
矢量数据生产中的错误与起因: ① 定位错误(数字化要素的几何错误)、拓扑
错误(空间要素之间的逻辑不一致); ② 起因:人为误差、跟踪算法等 空间数据编辑是纠正数据错误,保证空间数
据质量的重要环节(质量标准—精确度)。 ARCGIS中进行拓扑编辑和非拓扑编辑。
本章内容目录
➢ 8.1 GIS中的属性数据 ➢ 8.2 关系数据库模型 ➢ 8.3 合并、关联和关系类 ➢ 8.4 属性数据输入 ➢ 8.5 字段与属性数据的处理
几何特征
属性特征
Name Address Town St. Zip
G
GIS
IS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
图8.1 TIGER/Line文件的每条街道分段都有一 个相应的属性记录。这些属性包括街名、街道 左右侧地址范围以及两侧的邮政编码
关系类
基于对象数据模型比如 geodatabase 可以支 持对象之间的关系。当用来进行属性数据管理 时,关系是被预先定义并存储在 geodatabase 的关系类中。 关系类可用于许多关系操作。
206 Elm St
3-7-97
2.5
P104
Smith
300 Spruce Rd
7-30-78
1.0
2
商业区
1
住宅区
表8.2 规范化的第一步
地块标识 号
业主
业主地址
销售日 期
英亩
分区代 码
分区
P101 Wang 101 Oak St 1-10-98 1.0
1
住宅区
P101
Chan g
200 Maple St
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库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空间数据库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空间数据库习题答案空间数据库习题答案【篇一:空间数据库复习思考题】xt>1. 什么是空间数据库?阐述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2. 阐述数据库系统的外部、内部体系结构。

3. 什么是数据模型?阐述常用数据模型的基本思想。

4. 什么是空间索引?阐述格网索引、四叉树索引、r树索引的基本思想。

5. 如何扩展sql语言,使其支持空间查询?6. 阐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7. 阐述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基本思想。

8. 数据库的完整性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阐述geodatabase提供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9. 深入理解geodatabase中的要素类、关系类、子类型、属性域、拓扑等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

10. 比较、分析geodatabase中的简单关系和复合关系。

11. 什么是子类型?什么情况下创建子类型,什么情况下创建新的要素类?12. 使用microsoft visio如何设计geodatabase模式?13. 使用arcgis diagrammer如何设计geodatabase模式?14. 拓扑验证(validate)过程中的聚集处理(cluster processing)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15. “脏区(dirty areas )”有何作用?简述产生“脏区”的五种情况。

16. 在一个版本化的要素数据集中建立一个新拓扑或者修改一个已存拓扑的模式,请阐述如何完成?17. 请阐述在创建复制和同步复制这一过程中,对geodatabase中的拓扑是如何处理的?18. 阐述要素几何在oracle arcsde geodatabase中如何存储(5种存储方式,及每种存储方式使用的主要系统表)。

19. 阐述oracle geodatabase中的blob数据存储。

20. arcsde geodatabase在oracle中是如何识别事务表和其相联系的要素表、索引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空间数据逻辑设计
层1
关系表
层2
关系表
层3
关系表
(1)图块结构设计 为了在计算机中对大容量的空间数据进行有 效的组织,需要将所研究的地理区域分割成两块 或多块独立的块,然后对这些图块建立空间索引。 图块的结构构成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图 块划分尺寸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必须遵循一定的 原则。
2.需求分析
这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比较费时、复杂同时也是 很重要的一步,是整个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基础。 主要收集数据库所有用户的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 加以规格化和分析。在分析用户需求时,要确保用户目标 的一致性。
• 需求分析阶段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调查用户需求: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 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 –2)需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信息需求(信息内 容、特征、需要存储的数据)、信息加工处理要求 (如响应时间)、完整性与安全性要求等。
• 概念结构设计策略与方法(四种)
–(1) 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 架,然后逐步细化。 –(2) 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 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 构。
–(3)逐步扩张。即首先确定核心业务的概念结构 , 然后以此为中向外扩张,最终实现全局概念结构。 –(4)混合策略。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下两种策略 结合使用,首先确定全局的框架,划分为若干个 局部概念模型,再采取自底向上的策略实现各局 部的概念模型,加以合并实现全局概念模型。
图块1 图块2 图块3 图块4
原则:
其一,按存取频率较高的空间分布单元划分图块,以提高 数据库的存取效率。 其二,图块的划分应使基本存储单元具有较为合理的数据 量。数据量过大,会造成查询分析效率低下;数据量过小, 不便于数据管理。 其三,在定义图块分区时,应充分考虑未来地图数据更新 的图形属性信息源及空间分布,以利于更新和维护。
土地利用 d 图斑 线状地物 零星地物 住宅 建筑物 o 农庄
3 ) ER 模型的操作:在利用 ER 模型进行数据设计 时,常常要对 ER 图进行各种变换,即 ER 模型的 操作。这些操作包括实体类型、联系类型各种 属性的分裂与合并、增加与删除、转位等。
A.实体/联系(类型)的分裂与合并 一个实体类型可以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实体类 型。 分裂方式有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两种。 水平分裂是指将实体分解成互不相关的子类, 如将客户分为男客户和女客户。 垂直分裂是指对实体的属性进行分组,如将客 户信息中固定不变和经常变动的属性数据分别作为 一个实体。
ER模型( 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 ) ER 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它是概念设计的主要方 法和最常用的表达形式。 ER模型可以形象地用图表表示,称为ER图。
在 ER 图中,以矩形框表示实体类型,用椭圆表示 实体类型和联系类型的属性,所有类型和属性都以相 应的名称记入框内。联系类型和相关实体类型间以直 线相连,并在直线的两端标明联系的种类(?)。
• 需求分析的整理一般采用数据流分析法,分析结果以数 据流图DFD(Data Flow Diagram)表示。DFD同时也可以 作为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描述工具。
–3)编制用户需求说明书:包括需求分析的目标、 任务、具体需求说明、系统功能与性能、运行环境 等,是需求分析的最终成果。
3.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将需求转换成通用的信 息结构模型。这个抽象的信息系统模型被称为概念数据模 型。概念模型不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和具体DBMS。
• 2.属性数据逻辑设计
–从理论上讲,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 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对支持这种数据模 型的各种DBMS进行比较,综合考虑性能、价格等各种 因素,从中选出最合适的DBMS。 –但在实际当中,往往是已给定了某台机器,设计人员 没有选择DBMS的余地。目前DBMS产品一般只支持关系、 网状、层次三种模型中的某一种,对某一种数据模型, 各个机器系统又有许多不同的限制,提供不同的环境 与工具。
第八章 空间数据库设计
本章内容
• • • • • 空间数据库设计概述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 地理信息元数据设计 基于Geodatabase的数据库设计 空间数据采集建库
第一节 空间数据库设计概述
• 空间数据库设计概念 • 空间数据设计的目标 • 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内容
一、空间数据库设计概念
• 数据库设计:
4)模式修正:通过合并、分解或选用另外结构等方法, 完善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过程中没能满足的用户需求。
特点 海量数据管理 空间与属性数据一体 化 开放性 可扩充能力 多用户并发 数据维护与更新 权限控制
文件方式 可以
基于RDBMS的空间数据 库 擅长
难于实现一体化,需 要通过连接实现一致 一体化 性维护 特殊格式 工业标准,开放式管理 弱 强 难于实现 很强的并发控制能力 文件数量多,管理困 只需一个数据库 难 弱 强
• 依赖性实体和识别联系用双线矩形框和双线菱形框表 示。 • 依赖性实体总是强制性参与到识别联系中,否则其实 例无法识别。 • 依赖实体与父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1或M:1的关系。
中心线 编号 路段 M …… 组成 名称 编号 类型 长度
1 ……
道路
终点
起点

2)子类和超类:某个实体类型E1中所有实体同时也是另一 实体类型 E2中的实体,如中间销售商和销售商。称E1 是E2 的子 类,E2称为超类。 子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继承,子类继承超类的所有抽 象。 从一个类产生其子类的操作称为特化,反过来,从类产生 超类的操作成泛化。特化和泛化互为反操作。 另外,同一实体类型若干子类之间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 交,这取决于子类本身的定义。
• 属性表与属性关系的设计
空间 参数 地块 编码 户主 地址 电话 购买 日期 价格 土地 利用 类型 土地 面积 建造 利用 日期 状态
空间 参数
分析和设计阶段
实现和运行阶段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1.规划
该阶段主要进行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确定数据库 系统在组织和管理信息中的地位,以及各个数据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要分析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功能,再确定数据库的 支持范围时,最好实现建立若干个范围不同的公用或专用数据库, 然后逐步完成整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建设。 另外,还要对数据库与模型库、方法库或信息系统中其它成分的 关系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数据库规划工作完成后,应编制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数据 库规划纲要,内容包括信息范围、信息来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 、软件及支持工具、开发成本及进度安排等。
4.逻辑设计 逻辑设计又称为“实现设计”,逻辑设计的目的是 从概念结构中(如 ER图)导出特定 DBMS 可处理的数据 库的逻辑结构(数据库模式和外模式),这些模式在 功能、性能、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以及数据库的可扩 充性等方面均应满足用户的各种要求。
对关系数据库而言,其逻辑设计的主要步骤如下: 1)导出初始模式:将概念设计结果(全局ER模式)转 换成初始关系模式。 2)规范化处理:目的是减少乃至消除关系模式中存在 的各种异常,改善完整性、一致性和存储效率。 3)模式和性能评价:评价设计出的模式是否完全满足用 户的功能要求,是否具有较高的效率。
1:1,1:M或M:N
建立ER模型的基本步骤: 1)确定实体类型:如城镇和道路 2)确定联系类型:如城镇位于某条道路边 3)确定实体类型和联系类型画出ER图 4)确定实体类型与联系类型的属性
名称 编号 类型 长度 城镇 几何中心 位于 道路 起点 人口数 空间属性
名称
编号
长度
道路中心线
终点
ER 模型的基本成分是实体、联系和属性。在准确模 拟现实时,还应对基本的ER模型进行扩展。对ER模型 的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弱实体的划分与依赖联系:有些实体本身不能依据 其属性值唯一的被识别,而必须依赖于它所联系的其 他实体(父实体)才能被识别。这种实体称为依赖性 实体或弱实体。 例如道路数据库中的路段,307国道湖北段。
•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 E-R模型 • 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 实体、联系和属性 三个 基本成分。 • 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 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 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 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 在地理数据库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实体的合并是分裂的逆操作,将多个实体合并 为一个实体。 • 在实体类型的合并和分裂过程中,实体间的联 系类型也应作相应操作,即分裂实体时相关的 联系也分裂成多个联系,合并实体时其相关的 多个联系也随之合并成一个联系。
• 联系的分裂是将一个联系分裂成多个联系,联 系的分裂不会引起实体的分裂。 • 联系的合并是将多个联系个并成一个联系,联 系的合并不会引起实体的合并。
• 在多数情况下,图块按照地图图幅大小来划分, 如小比例尺地图按经纬线分幅,大比例尺地图 按矩形分幅。由于分幅后会出现某一空间实体 跨越不同图幅,空间实体被分割成若干空间基 本单元情况,因此需要在图幅、空间实体和空 间基本单元之间建立连接关系。
• 主要通过建立空间索引表来实现,即建立:
–a.图幅总索引表,记录各个图幅在整个区域的位 臵; –b.空间实体素引表,记录每个空间实体在各图幅 上的分布; –c.基本单元素引表,记录每一基本单元与邻近八 个图幅所连接的图幅号以及基本单元序号。
B.实体/属性的转位: 向上转位:将某些实体的属性修改为实体。
向下转位:将某些实体修改为实体的属性。
编号 名称 类型 长度 编号 类型 长度 中心线 表示 道路 终点
道路
终点
起点
起点
中心线
坐标串
名称
利用ER模型进行概念设计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设计局部ER模型
2)设计全局ER模型
3)全局ER模型的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