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四节,主要涉及地球的力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重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点、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悬挂的重物、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一个物体(如书包、课本等),感受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知识讲解:(1)介绍重力的定义、作用点、方向和计量单位。

(2)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演示实验证明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定义2. 重力的作用点3. 重力的方向4. 重力的计量单位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答案:3kg物体受到的重力为29.4N(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2. 题目:一个悬挂的重物,如何测量其质量?答案:可以通过测量悬挂重物的重力(使用重力计)和已知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出重物的质量。

计算公式为:质量 = 重力 / 重力加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4《来自地球的力》WORD教案6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4《来自地球的力》WORD教案6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教课建议课标的基本要求1.经过实验研究,认识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 g=9.8N/kg 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宽泛应用。

内容剖析本节第一从学生熟习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着落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从生活到物理),而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比值等于9.8N/kg ”的结论并而由G/m=g 得出 G=mg 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

为了突出这个教课要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他进行稳固。

课文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一方面是用以照顾和复习力的三因素,一方面又是表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指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本质问题中,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节的要点是研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认识。

教课建议1.本课适合于用启迪学生察看思虑的方式引入新课。

比方演示:手中的小球走开手以后竖直着落,水由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让学生剖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

经过议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是因为他们都遇到地球的吸引力。

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全部物体,都要遇到地球的引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应当指出,这样定义重力是不严实的,传统讲法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

我们以为,在初中阶段不用追求看法表述的严实性,只需大概上不错就行。

传统讲法提及来拗口,要真讲清楚既不简单也不用要,所以,还不如换用此刻教材的讲法)。

接着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察看到的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各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育学生察看思虑的习惯。

如:什么是重力?可先让学生察看课本,对于图(b)应演示一下,而后让学生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1)苹果离树后竖直着落(2)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这是什么原由呢?(3)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重力的定义:物体因为地球的吸引而遇到的力叫重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设计: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方向、物体重心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

难点: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平衡尺、物体(如苹果、铅球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如苹果),向上抛出,观察苹果落回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实验演示: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进行实验,展示重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如:一个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例题,自行解答类似问题,如:一个物体从高处抛出,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6. 知识巩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悬挂重物的绳子和平衡尺测量物体的重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求它在落地前的速度。

答案:根据自由落体公式,物体在落地前的速度为v=√(2g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下落的高度。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在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方向,以及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

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种类,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解决力的平衡和不平衡问题;3.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课来自地球的力知识点1.力的概念;2.力的种类:重力、弹性力、摩擦力;3.重力的计算方法;4.牛顿第一、二定律的概念。

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2.利用课件和模型讲解力的种类和计算方法;3.观察一些实例,探究什么因素影响重力;4.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二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了解不同物体之间的重力关系;3.撰写一篇关于力的使用和应用的作文。

第二课力的平衡知识点1.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概念;2.牛顿第一、二定律在力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下的应用。

教学建议1.通过实验模拟不同的力平衡状态,让学生掌握力平衡的概念;2.以力的平衡状态为例,引入牛顿第一定律;3.引入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掌握如何求出物体所受的力。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力平衡问题;3.尝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真实性。

第三课万有引力知识点1.了解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2.掌握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了解地球上的引力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教学建议1.通过引入几种力的比较,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2.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了解地球上的引力和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习题;2.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关系;3.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规律,分析引力对地球运动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掌握牛顿第一、二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以及万有引力的概念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认识了力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6.4 自地球的力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6.4 自地球的力 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6.4 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水往低处流散开的渔网落到水里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作用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作用。

八大行星为什么能绕着太阳转,那是因为宇宙间任意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微粒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同样,地球对其表面的一切物体都有这种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的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力。

二、新课引入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苹果总是从树上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总是往下滴物体向地面降落的原因: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

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重力的大小(重量)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猜想: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既有质量,又受到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之间有无关系呢?我们用什么来证明物体的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呢?设计:仪器:弹簧测力计、钩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50g、100g、150g钩码所受的重力。

并填在相应表格内。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 质量m(kg)0.05 0.1 0.15 重力G(N)0.5 1 1.5数据分析:实验结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的公式及符号g mG 或G=mg G ——重力——牛顿(N )m ——质量——千克(kg)其中 g =9.8N/kg ,读作“9.8牛每千克”。

表示的意义是: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 。

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N/kg 。

易错警示:1. 区分重量与质量:(1)两者定义不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6.4 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作用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力计、质量器、悬挂装置。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引力,例如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等现象。

2. 知识讲解: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质量等。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来自地球的力——重力板书内容: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3.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的重力。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作用点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例如研究抛物线运动、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等。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重力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讲解法,使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了解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二、学生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相关的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描述方法、力的测量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注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理解难度应该不大。

但对于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不同,应重点讲解,列举典型图例,来加以说明,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原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难点:重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

四、教法分析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细线、小重物、铁架台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应以引入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为基础,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重力方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重垂线的制作,检查教室的标语、宣传画、墙角、门框等是否竖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心的寻找,重点介绍不规则物体重心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6.4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6.4自地球的力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6.4 自地球的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美丽的瀑布,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不是应该珍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什么力使得瀑布飞流直下?是什么力使蹦极的人急速下坠?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由于地球的吸引,小汽车对地面有压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飞机投出的炮弹落向地面。

由于地球的吸引,翠鸟俯冲入水中捉鱼儿。

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

就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产生的重力的作用,能把它们拉向地面。

二、温故知新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力,这种力就叫弹力。

2.弹力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方向:始终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大小:取决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现象吗?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倾泻而下的瀑布落地的铅球回落的海浪三、新课讲解重力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向地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的方向图中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下落,这说明了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方向: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本P88~P89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完成学生实验(测质量为50g、100g和150g的钩码的重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展示在屏幕上。

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

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学生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后讨论“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g 或 G=mg
问:g=9.8N/kg读作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 例题 ] 见课本P89“例题”。

学生自读,教师解析。

3. 重力的方向
实验演示一:用手悬挂拴着重物的细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二:将手中的静物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

课件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学生阅读课本P90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课件展示: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工作的。

教师讲解利用重垂线判断水平工作面是否水平和挂在墙的画是否竖直的方法。

教师:重垂线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能举出一些重垂线应用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重力的作用点是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把刻度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教师:刻度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教师: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P90图5-23以及配文。

课件展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教师: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汤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结论:汤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汤勺的重心。

学生阅读课本P91“信息窗”,了解提高稳度的诀窍。

学生通过阅读,说出“提高稳度的诀窍”。

课件展示:提高稳度的诀窍是:增大支面,降低重心。

四.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