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分析

的是 5 级界面——河道复合体之 间的界面, 即小层
界面; 类夹层指砂岩内部有效厚度段之间的夹层 , Ⅱ 厚度一般不小于04 以泥质粉砂 岩、 . m, 致密泥砾层
P 3 工 一P工 4随着基 准面旋 回逐渐下降 , 夹层频数、
度中值( )束缚水饱 和度( ) d、 si的函数 , K= 即 f ( , s Mdsi { Vh , 。由于 值变化较大 , 5 , ) 取其对数形
式 , lK=/ {, s, , ) 即 g (5VhMaSi。
收稿 日期 : 060- 20-42 0
第一作者简介 : 单敬福 , 7 年生 , 17 9 博士研究生 , 层序地层学与储 层地质学专 业。
非均质性相差无几 , 整体表现为较强 的非均质性 。
关 键 词: 大庆油田; 储层; 非均质性; 主控因素; 黑龙江
中图分类号 :E2. T l22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述
本文重点从宏观上的层 内非均质性 、 层间非均 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l 研究储层 的非均质性。 1 来 研究区位于萨尔图油 田中区北一 、 二排段西部 ( 1, 图 )钻井25 2 口井 , 研究层段 主要是姚一段时期 沉积葡瑚 层组 的Pl 工砂岩组储层进行研究 , I—P4 其 中 层 为厚油层 , 又可分P2和P b Ia ] 两个小层。北 2
2 1 渗透率的求取 .
图 1 研究 区地理位置简 图
1油 田含油构造;. 田含气构造 . 2油
F g 1 G o rp i o ain o e P to u i r s rom i . e g a h c lc t f h ua h a ol e ev i o t 1=o — e r g src ue g sb i n t cu e i b a i t tr ;2 l n u a — e g sr tr u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过 1 大都 不 闭合 。储层 物性 差 , 隙度 8 0 0m, 孔 . %~ 1 . , 均 9 4 , 透 率 ( . ~ 0 7 20 平 .6 渗 01 . )×1 I 03 m 平均 0 2 7 0 , . 9 X1
岩 储层 。
部; 反韵 律储 层 刚好 相反 ; 复合 韵律 剩余 油分 布 比较 复杂 , 剩余 油 主要 富集在层 内渗透率 相对 低 、 非均质
储 层性 质变 化 , 是 直 接 控制 单 砂 层 内水淹 厚 度 波 它 及 系数 的关 键地质 因素 。层 内非均质 性是生 产 中引
起 层 内矛盾 的 内在 原 因 。一 般层 内非 均质性 可从 垂
向粒度分 布 的韵律 性 、 层理 构造 、 内夹层 和层 内渗 层 透率 非均 质性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般 层 内非 均 质 性 可用 渗 透 率变 异 系数 、 突进
水 下分流 河道 砂体 为 主要 储 集层 。根 据沉积 环境 以 及纵 向上沉 积韵 律 的 变化 , 研 究 区长 6油 层 组 自 将
意义l 。储层 非均 质 性 的 分类 方 法 较 多 , 中裘 亦 3 ] 其 楠 将碎 屑岩 的储层 非均 质性 划分 为层 间 、 内、 面 层 平 和 孔 隙非 均 质性 四类 , 目前 我 国各 油 田普 遍 使 用 是 的分类方 案[ 。描 述 储层 非 均 质 性 , 4 ] 主要 用 非 均 质
进 行 了研 究 。 塞 1 0井 区 长 6 层层 内、 间非 均 质 性 较 弱 , 面 非 均 质 性 及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微 观 非 均 性 中等 。 剩 3 储 层 平
余 油 主要 分 布 在 6 和 长 6。 两 个 储 层 , 油 田 下 一 步 剩余 油挖 潜 的 主要 目的 层 。 ; j 是
华庆油田白465井区长63、长81油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表 1 白4 6 5井 区 长 6 、长 8 。油层 层 内 非 均 质 性 参 数
层 位
长 6 5 ‘ 长6 5 ’ 长 6 t (
平均渗透率 / mD
O .3 7 0 .3 6
了深 入 细 致 的研 究 。研 究 认 为 ,该 区长 6 。 油 层 储 层 的层 内 、层 间和 平 面 非 均 质 性及 微 观 非 均 质 性 都 比较 弱 , 而长 8 油 层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相 对 较 强 。层 内非 均 质 性 主 要 受 沉 积 韵律 和 层 内夹 层 影 响 ,层 间 非 均 质 性 取决 于层 间 隔层 展 布 ,平 面 非 均 质 性 与 砂 体 形 态 及 和 储 层 物 性 有 关 ,微 观 非 均 质 性 主 要 和 后 期 成 岩 作 用
[ 收稿 日期]2 0 1 3— 0 7 —0 9 [ 作者简介]王泽 ( 1 9 8 9 一 ) ,男 ,2 0 1 1 年 大学毕业 ,硕士生 ,现主要 从事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
第 3 5卷第 1 o期
王泽 等 :华 庆油田白 4 6 5井区长 6 。 、长 8 油层储层 非均质性研究
角洲 沉积体 系 ,具三 角洲前 缘沉 积特 征 ,其 主要 沉积 微 相 为水 下 分流 河道 和 分 流 间湾 ;长 6 。 油 层属 于
深湖 沉积 体系 ,具砂 质碎屑 流沉 积特征 ,其 主要沉 积微 相为浊 积岩 和深 湖泥 。
储 层 宏观 非均 质 性
1 . 1 层 内非 均质性
华庆油 田白 4 6 5井 区 长 6 3 、长 8 1 油 层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王 泽 ( 油气资源 与勘探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江大学) , 湖北 武汉 4 3 0 1 0 0 )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相关因素

肉 缸 科 技 2 1年第5 02 期
利 用数值 模拟研 究非均质油藏采 出程度相关 因素
王 乔 ① 喻 高明① 万 单 梁① 邹 凯②
①长江 大学石油工程 学院 4 4 2 湖 北 荆 州 ;② 塔 里 木 油 田天 然 气 事 业 部 30 3
摘 要 采 出程 度 可 以 反 映 剩 余 油 的 多 少, 而 为 油 田 开发 方 案 的调 整 提 供 依 据 。 影 响采 出程 度 的 因 素 为 开发 和 地 质 条 件 。 本 文根 从 据 某油田v层 系油藏特征 ,应用流线模拟方法 ,建立非均质模 型 ,分析 不同采液速度 、井距 、平 面渗 透率级差、地层倾 角等 因素对非 均质 油藏采 出程度的影响。根据不 同平面渗透率方向性设计 了反九点井网方式下的o ,4 。 ,9 o三个模版来具体研究 ,回归 出采 出 。 5 0 程度 的相关式 ,与统计分析 所得 的经验公式具有较好 的吻合性 。该方 法为预 测非取心 井采 出程度提 供 了有效途 径, 为油 田开发 方案调
1 理 论 模 版 设 计
( ) 油藏 孔 渗 特 征 。本 理 论 模 型 采 用V 系 平 均 孔 隙度 为 2 层 1 . %,和V 系各层平均渗透率 ,根据不 同渗透 率级差及方 向性 , 98 0 层 建立相应的渗透率模型 ,见表 1 。
2 采 出程 度 研 究
当整个 区块含 水率达到9 %时 , 据方 案模拟结果 ,通过多元 线 5 根 形 回归分析 ,得到整 个区块 采出程 度与不 同因素的 关系式 。式 中 : 为采出程度 , a为倾 角,b 为级 差 , 为厚度 ,d c 为井距 , 为提液速 e 度。
1 地 质 模 型设 计 1
( 2)经验 回归公式 。该方法通过统 计分析 ,作 出采出程度与相 关因素处理 后K 值关 系曲线图 ,获得经验公式 。由于厚度影响相对较 小 ,该因素被忽略不计 。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大港油田港西明化镇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

2 1 3 决 口扇 : 布于河流之 间或泛滥平 原泥岩之 .。 分 中, 在洪水期 问水 流速度很大 时 , 是 大量洪水 和沉积 物 冲开河道而形成 的扇 形冲积体 。 岩性以细 砂、 粉砂 为主, 厚度 一般较小 , 自然电位 曲线 多为指形 。 2 1 4 废弃河道 : .. 是由于河流改 道或新河 道截直河 曲形 成废 弃河床 , 由漫 岸洪 水带 人的悬 浮 物充 填而 成 。在纵 向剖面 上 , 其底 部 沉积 为具 交错层 理 的砂 岩 , 表河道砂 的沉 积 , 代 向上突 变为水平纹 理或块状
摘 要 : 港西 油田明化镇组 为曲流河 沉积 。 本次研 究精 细划分 出点坝 、 末期 河道 、 口扇 、 弃 河道 、 决 废 泛 滥平原等 5个沉积微 相 , 中点坝是 本 区储层 的主要成 因类型 。平面上明化镇 组油层 非均质性 较 强, 其
受沉积微相控制 , 储层 层 内及层 问属 中等 一强非均质性 。在微观 上则表现为特 高渗粗 喉 、 高渗 粗喉~ 中
滥平 原 中。 2 1 2 末期 河 道 : 现代 沉积 看来 , 论 再 复杂 的 .. 从 无
曲流河道带 , 都有一条 活动河道穿 行其 中。 因此对地 下 储层而言 , 有河道 都将废弃 , 所 末期河道 是 由最后 期活动河 道废弃 而成 , 因此 其成因 和岩性组合 , 测 井 相特 征与 废弃河 道 类似 , 其废 弃后 在河 道 内部 充
为主 , 具典 型的正韵律 。 整个 剖面的泥质含 量从下 向
上逐渐增 多 , 岩 分选 性 变好 , 级变 化从 粗 到细 , 砂 粒
反映 了一个 正旋 回的沉积层 序特征 。 自然 电位 曲线
子长油田安定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探讨

埋藏 较浅 ,油层 压力低 , 目前 主要 采用 注水 开发 的 方式 进行 油藏开 采 。根据研 究 区钻井 、测井 及化验 分析 等资料 ,对 长 6 层 的层 内和层 问非均质 性进 储 行 了研究 ,以期 对注 水开发 方案 的部署 提供一 定 的
一
畴 ,但 在 局 部 小层 层 段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也 有
相对较 弱 的井层段 ,是 油 田开发较 有利 的油 层 。主力 油层 井段 平均 垂直渗 透 率是 水 平渗 透率 的 3 5 ,对 油 田 注 水 开发 非 常 有 利 , . 倍
能 大 大提 高 水 洗 波 及 厚 度 ,提 高 油 田 的 最 终
指导 。
组成一 个 反 韵 律 ,小 层 平 均孔 隙度 为 9 7 ,平 .3 均 渗透率 为 1 5 ×1 ~ m。 .0 0 ,平均砂 地 比为 4 。 5
长 6一 小 层 :为 砂 泥 岩 沉 积 剖 面 ,地 层 厚 度 约
1 左右 ,上部 由厚 层 砂 岩 与下 部 பைடு நூலகம் 层 泥 岩组 成 1 m
与 长 4 5油 层 组 底 部 的 薄 互 层 有 所 不 同 ( + GR 曲
2 层 内非 均质 性
2 1 渗 透 率 韵 律 .
线 比较 明显 ) ,如 子 1 8 2 、子 1 9 长 4 5底 部有 2井 +
一
渗 透率韵 律是 指渗 透率值 在砂 层 内垂 向上 变化
所 构成 的韵律性 。它和粒 度所 划 的韵 律一 样 。渗透 率 也分为 正 韵 律 、反 韵 律 及 复 合 韵 律 ( 合 正 韵 复 律 、复合 反韵 律 、均匀 韵 律 ) 。一般 情 况 下 ,当储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若储集层中含有了油气,则将该储层称为含油气层或油层。
此章讲的油层非均质性,实际是指储层非均质性。
在油气藏的形成中,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诸条件缺一不可。
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研究储层是研究油气藏的核心,储层是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其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
它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1.沉积作用的影响无论是碎屑岩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不同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由于沉积条件不同,造成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程度、堆积和充填形式、胶结类型、砂体形态、侧向连续性、纵向连通性等都不相同,从而导致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内部结构、层理构造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有不同程度差异,即存在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形成、保存和破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集性能变好;压实作用使储层变致密,储集性能变差。
3.构造作用的影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断层和裂缝也对储层非均质性有一定影响。
垂直和较大角度的断层由于其封闭性,不但可以使原来连通的地层错开,变成不连通,也可以由于其开启性使不同年代的地层串通起来,这就增加了储层非均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一些延伸很远的裂缝若不密封,可能使水沿裂缝串流,造成严重的平面矛盾,降低油田的开发效果。
例如扶余油田。
总之,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是相对的。
一般陆相储层的非均质程度要高于海相储层。
而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地层,且绝大多数为注水开发。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储层中油气水的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一般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两大类,而宏观非均质性又包括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是指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一)宏观非均质性1.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垂向上渗透率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
层内非均质性是直接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储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地质因素。
2.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它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波及效率。
1)砂体几何形态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映。
砂体几何形态的地质描述一般以长宽比进行分类。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似于1:1,平面上是等轴状。
②土豆状砂体:长宽比小于3:1。
③带状砂体:长宽比3:1~20:1之间。
④鞋带状砂体:长宽比大于20:1。
⑤不规则砂体:形态不规则,一般有一个主要延伸方向。
2)砂体规模及各向连续性重点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性。
一般描述砂体长度,砂体宽度或宽厚比,也可用钻遇率来表征。
按延伸长度可将砂体分为五级:一级:砂体延伸大于2000m,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600~2000m,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600m,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m,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小于300m,连续性极差。
钻遇率:表示在一定井网下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钻遇率=(钻遇砂层井数/总井数)╳100%3)砂体的连通性指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相互接触连通。
可用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连通系数表示。
①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触的砂体数。
②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数。
③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
4)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编制孔隙度、渗透率及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平面等值线图,表征其平面变化。
研究的重点是渗透率的方向性,它直接影响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效率。
(三)层间非均质性展问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
3.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
属层系规模的储层描述。
包括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即砂体的层间差异。
如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的差异。
(二)微观非均质性:是指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三、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的研究(一)研究方法1.数学统计法(概率法)对影响油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指标,如油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用数学统计法表达油层的非均质程度(图10-1)。
上图能够直观表示参数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油层渗透率一般是(200-600)×10-3um2,小于100或大于800×10-3um2的占的比例很小。
图中参数分布越分散(分布范围越宽),油层非均质性越严重。
以前根据统计的数据用手工画,现在把统计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有特定的软件,非常简单。
2.系数法当评价和对比油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非均质性时,常常应用以下几个系数。
(1)砂岩系数Kn是指油层剖面中砂岩厚度与油层总厚度之比,即Kn=h 砂/h 总也就是油层剖面中砂岩的含量。
一般先计算单井的Kn 值,然后再把整个油田所有井的Kn 值进行算术平均,求出整个油田的Kn 值。
Kn 值越接近1,表示均质程度越好。
(2)连通系数K 连是表示上、下砂层连通区面积与油藏(油砂体)总面积之比。
K 连=S 连/S 总。
这一系数表示油层纵向上和平面上的连通性。
K 连越接近1,表示油层连通性越好。
(3)单层突进系数例如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Tk=Kmax/K式中Tk ——渗透率突进系数;K ——表示单油层(或砂层)中各相对均质小层段的渗透率平均值;Kmax ——层内最大渗透率,一般以砂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小层段的渗透率表示。
当 Tk <2为均匀型,当Tk 为2—3时为较均匀型,当 Tk >3时为不均匀型。
这一系数也可用以表示孔隙度的均质程度。
(4)均质系数(Kp)表示砂层中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值。
Kp=K/Kmax均质系数的变化范围是0<Kp <1。
Kp 值越接近1,油层均质性越好。
(5)变异系数(偏差系数)Vk 变异系数是一数理统计的概念,用于度量统计的若干数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分散程KnK KV n i i k ∑=-=12/)(度或变化程度。
用下式求解:式中Vk——渗透率变异系数;Ki——层内某样品的渗透率值i=l、2、3……n;K——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n——层内样品个数。
一般地说,当( Vk<0.5)时为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当(0.5≤Vk≤0.7)时为较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中等。
当( Vk>0.7)时为不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强。
(二)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在多油层油田的注水开发中,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注水开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由于各单层之间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差异,其渗透率大小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高达数百倍。
所以在笼统注水和采油的条件下,注入水首先沿着连通性好、渗透率高的层迅速突进,使注入水很快进入采油井,造成油井含水率迅速提高甚至水淹停产。
而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大部分原油残留地下形成“死油”,从而降低了水淹厚度系数。
2.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由于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性,使各单油层在平面往往呈不连续分布形成许多面积不大的油砂体。
有的小油砂体只被少数井钻到甚至漏掉,造成注水开发时油层边角处的“死油区”和被钻井漏掉的“死油区”。
此外由于平面上渗透率的差异,使注入水沿着平面上高渗透带迅速“舌进”,而中、低渗透带相对受注水驱动减小,因而降低了水淹面积系数。
3.层内非均质性导致层内“死油区”注入水总是首先沿着层内相对高的渗透带突进,而同一层中的其余部分却不易受注入水的冲洗,成为“死油区”。
此外,层内的沉积构造造成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也影响注水效果,例如,对斜层理砂岩来说,在顺层理倾向、逆层理倾向和平行层理走向都具有不同的渗透率,继而影响注水开发的驱油效率。
大庆油田对斜层理砂岩储层进行了模拟实验,测量了不同方向的水驱采收率。
结果表明,平行层理走向,采收率最高;逆层理倾向,采收率次之;而顺层理倾向,采收率最低(表)综上所述,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非均质性,造成了油田开发中的“层间矛盾”、“平面矛盾”和“层内矛盾”,这三大矛盾是多油层注水开发的基本矛盾,对于多油层注水开发的油田来说,油田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暴露、研究和解决三大矛盾的过程,三大矛盾处理的好,就能保持油田的稳产高产,就能提高最终采收率。
表斜层理砂岩不同注水方向的驱油效率四、油层微观非均质性的研究油层岩石的微观非均质性是指微观孔道内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孔隙结构特征、粘土基质等。
岩石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
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图10-2 胶片),孔隙为系统中的膨大部分,连通孔隙的细小部分称为喉道。
孔隙是流体储存于岩石中的基本储集空间,而喉道的粗、细特征、分布及其几何形状是影响储集岩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
喉道和孔隙的不同配置关系,可以使储集层呈现不同的性质。
(一)碎屑岩喉道的类型:1.孔隙缩小型喉道此类孔隙结构属于大孔粗喉,孔喉直径比接近于1,岩石的孔隙几乎都是有效的。
2.缩颈型喉道此类储集层可能有较高的孔隙度,但其渗透率却可能较低,属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若受溶蚀作用改造后亦可以是大孔粗喉型。
4.管束状喉道当杂基及各种胶结物含量高时,原生的粒间孔隙有时可以完全被堵塞,杂基及胶结物中的微孔隙本身既是孔隙又是喉道,这些微孔隙象一支支微毛细管交叉分布在杂基和胶结物中组成管束状喉道,孔隙度中等或较低,渗透率则极低,大多小于0.1×10-3u㎡。
(二)研究方法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很多,目前较常用的有压汞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等。
压汞法又称水银注入法,它是研究储集层孔隙结构的经典方法。
铸体薄片法是把带有颜色的铸体压入储集层的孔隙中,然后磨成薄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孔隙结构(如图10-2),此种方法观察到的是孔隙的二维空间结构。
随着现代定量立体学方法,特别是孔隙铸体电子扫描观察方法的发展,人们可直接观察到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
本课着重介绍压汞法。
1、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压汞法可测定毛细管压力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