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水稻实施机械育插秧工作意见

水稻实施机械育插秧工作意见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机械育插秧已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水稻的种植而言,机械育插秧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劳动力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本文将就如何实施机械育插秧工作对水稻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一、机械育插秧的优势机械育插秧实际上就是将传统的人工插秧工作进行机械化,使得种植工作更加自动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这种方式对于水稻种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作业效率:机械育插秧能够高效地完成插秧工作,使得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传统的水稻插秧,农民需要手持扁豆等工具一个一个地挨着插,效率非常低下,而机械化的插秧则能够以每亩9000株的速度快速完成,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
2、提高了作业精度:机械育插秧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插秧操作,避免了很多传统插秧中的偏差和误差,使得植株的间距和深度更加均匀,提高了后续管理工作的效果,使得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3、节省了人力成本:传统的水稻插秧需要苦力们一个个来完成工作,担负了极大的人力成本。
而机械育插秧能够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也降低了相关人力成本的投入。
二、机械育插秧操作的注意事项在实施机械育插秧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保证秧苗的质量及良好的长势,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育插秧机器的选购:机械育插秧机器应该尽量选用质量好、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易于维修保养、价格合理的机型。
2、育苗控制:秧苗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收成的好坏,倘若育苗不好,即便插的再多产量也不会太高。
所以要注意控制不同育苗时期的水、化肥、温度、光照,以及病虫防治等方面。
3、深度控制:避免机器插秧时过深或过浅,影响秧株的生长状况。
4、粒径合适:机器插秧时用的扁豆粒径必须根据秧苗不同的大小方能选择合适的尺寸,以达到较好的插秧效果。
三、机械育插秧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还是采用手工插秧方式,机械插秧的普及还有很大的空间。
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
当前,“立夏”已过,长江中下游中稻已陆续开始播种育秧。
但4月初以来,该区强降雨天气多,影响秧田准备、适期育秧和培育壮秧。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特提出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一、适期播种,稀播匀播。
根据季节安排、茬口衔接、品种生育期,适时播种育秧,可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下旬。
由于今年雨水多,秧田应选择地势较高、不易受涝的田块。
要按照大田面积、品种类型、移栽方式,计算好秧床面积、秧盘数量,确保育足秧足苗。
对于人工插秧,可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秧田、大田比分别为1︰20和1︰10。
对于机插秧,杂交中籼稻每亩秧盘20-25盘,每盘播干种70-90克;常规粳稻每亩秧盘30-35盘,每盘播干种100-120克。
无论是秧床育秧还是秧盘育秧,都要做到稀播、匀播,为培育壮秧奠定基础。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工厂化大棚育秧,坚持旱育旱管。
直播稻要匀播,推广机械精量条(穴)播种。
二、水肥调控,培育壮秧。
保温保湿,确保快出芽、齐出苗。
田间秧盘育苗采取田沟有水、苗床湿润。
常规育秧出苗前湿润灌溉,出苗后浅湿灌溉。
工厂化盘育秧按技术规程操作,一般用专用育秧基质,无需施肥。
田间盘育秧多采用田泥加壮秧剂,移栽前施适量送嫁肥。
苗床育秧(常规育秧)亩施20-25公斤复合肥作基肥,在耙田或耘田时使用;秧苗二叶一心期,亩施3-4公斤尿素作断奶肥;插秧前3-4天,亩施5公斤尿素作起身肥。
若秧龄较长,可喷施多效唑控制苗高。
三、精细整地,提高质量。
无论是机插秧,还是人工插秧、抛秧或直播稻田,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
特别是前茬秸秆全量还田的,要粉碎、抛撒均匀、翻埋入土。
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无浮渣等,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
水田整平后需适度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时,保持薄水机插。
长江流域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长江流域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摘要介绍了长江流域水稻机插秧育秧的优点及其育秧技术,包括育秧准备、育秧播种操作、苗期管理、栽前管理、起秧运秧等方面内容,以为机插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育秧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将现代农业机械和现代农艺措施相结合,是一项提高水稻种植比较效益的新型栽培模式。
1 机械插秧的优点1.1 增产增收机械插秧使单位面积基本苗数得到保障,同时不需经过人工拔秧、深栽造成秧苗损伤的过程,具有返青快、低分蘖、多分蘖、快分蘖的特点。
由于机械插秧规格标准统一,实行了浅栽、宽行、定穴、定株,边际效应充分发挥。
通风透光,病虫害发生大幅度降低,农药使用量也相应减少,水稻品质好。
1.2 节本增效一是成本较低。
插秧时节,水稻种植户的拔秧、插秧、人工费、生活费等工效成本平均花费1 050~1 500元/hm2,而机械插秧只需600~750元/hm2。
二是节约育秧农田、用水用电和肥料。
机械插秧水稻大田与育秧秧田比为100∶1,而人工插秧水稻,则为100∶12。
由于育秧面积大幅度减少,灌溉用水、用电、肥料等农用物资也随着大幅度减少。
三是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1台手扶式插秧机机械插秧1 333.34~2 000.01 m2/h,1 d可插秧1.3~2.0 hm2,接近40个劳动力工作量,而乘座式插秧机工作效率就更高了。
1.3 防灾避灾机插水稻育秧所需的农田面积很小,既可以在房前屋后,又可以在旱地水田进行育秧,结合塑料薄膜、拱棚覆盖等农艺措施,在旱涝、暴雨、低温条件下都能对秧苗及时管理和控制,可有效避免和降低自然灾害对秧苗造成的损失。
2 育秧准备2.1 营养细土准备营养细土来自耕作熟化的农田土壤,或是在早春时节,施用过畜禽农家肥、氮、磷、钾复合肥的农田中取土制作。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使用鱼塘淤泥。
细土用量:机插水稻大田,需7 m2育秧面积,准备100 kg细土即可。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摘要: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提高,推进了各类新技术的发展,以保证各项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我国又有着农业大国之称,而水稻种植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站的位置较为重要,我国的水稻产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是靠前的。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方面机械现代化很有必要,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而水稻机械化育秧不只是为了减低种植成本和提高种植效率,也是为了响应政府现代化发展。
但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水稻;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特别是水稻种植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精力,在这个背景下,使我国水稻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所提升。
作为一种粮食作物的水稻,在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中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水稻种植技术。
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普及率还是比较低,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本文分析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求较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机械化的育插秧。
所以对插秧机的插秧就会有相应的要求:样块要分布均与、符合标准并且根系要盘结在一起,要满足机械化插秧的各方面要求;秧苗必须是强壮不能有虫害的,这可以为水稻高产打下很好的基础。
现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育秧模式主要有工厂化、双膜和软盘这三种,因为现在每个农民的土地都不多,所以这三种育秧技术和传统的育秧技术相比,显得繁琐,对技术要求也较高。
所以,大部分农民还是会用相比较来说省事的传统育秧方法,这也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不好推广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二)农民观念落伍,不愿意参加培训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的时候,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水稻种植户进行多次的培训,还为水稻种植户进行操作的讲解和练习,有或者去到稻田里为水稻种植户进行现场的实际操作和技术指导。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受育秧及移栽返青期低温阴雨等不利因素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前期生长缓慢、个体生长不旺、群体质量不高。
对此,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后期田管技术措施。
一、坚持湿润灌溉,合理促控群体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苗情总体可分为一、二、三类苗,应根据群体特点抓好中后期水浆管理。
一类苗是未受到低温冷害影响,移栽后分蘖和出叶速度快,群体茎蘖数多,当前要尽快开好田间腰沟和围沟,突击排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类苗是受到低温冷害影响,但移栽后生长基本恢复正常,群个体协调,群体适中,当前要以间歇灌溉为主,适当露田或轻搁田,促进大分蘖生长,争取动摇分蘖成穗。
三类苗是受到低温冷害影响,且是油菜茬,移栽期推迟,个体生长不良,群体苗数不足,当前应以适当露田为主,促进分蘖发生,为增加穗数打下基础。
但不论哪类群体,搁田结束后都应采取干湿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和幼穗分化,控制病虫害。
抽穗期浅水层灌溉,做到中期有水长穗、后期干湿壮籽的要求,促进抽穗整齐和成熟一致。
二、因苗施好穗肥,促进大穗多粒在切实做好水浆管理的同时,要根据群体大小、叶色变化、叶龄进程施好穗肥,以保花保蘖增粒重。
对一类苗,要在搁田复水后看苗补施氮肥和钾肥,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3-4公斤,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幼穗分化,减少颖花退化。
对二类苗,应结合露田或轻搁田,看苗适量施氮肥和钾肥,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4-5公斤,促进小分蘖成穗,增加颖花分化、减少颖花退化,促进大穗发育。
对三类苗,在适当露田基础上,一般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均为5-6公斤,促进分蘖成穗和幼穗分化,6月初看苗补施尿素和氯化钾作壮苞肥。
三、加强预测预报,控制病虫危害应切实病虫预测预报,增加病虫调查次数,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与发展态势,科学指导农民掌握施药时间、药剂品种及用量。
在做好5月中旬一代二化螟防治基础上,加强早稻孕穗期到抽穗期纹枯病和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注意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及稻曲病的发生和防治。
水稻插秧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水稻插秧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春播时节,为提高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稻农朋友们要提前做好水稻插秧的相关准备工作。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插秧”这一词汇并不陌生,但具体操作却不熟悉,尤其在农机推广应用(水稻插秧机)的今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有关水稻插秧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水稻插秧的技术要点1、稻田平整即插秧前的整地工作,主要分为分为旱整地水耢平与水整地水耙平两种。
旱整地水耢平作业方便,效率高,省水。
水整地是先泡田,泡好耕垡后,用机械或畜力耙碎耢平。
整地要求田面平整,表土细软,有利于插秧。
2、插秧时间当地温稳定在15℃左右时,即可开始插秧,18℃时为最适插秧期。
最晚插秧期与安全抽穗期有关,即要保证安全齐穗期以前抽齐穗。
各地可根据安全齐穗期的温度指标找出安全齐穗期日期,向前推50-60天。
3、插秧规格及密度机械插秧规格9×4或9×3,深度1.5-2厘米。
一般每公顷栽插穴数为22.5-52.5万,每穴4-7苗,基本苗90-375万。
高产杂交水稻,生长势强,插秧密度应适当减少。
每墩苗数要准确、插直、不漏墩、不折秧、不漂秧。
4、插秧后管理水稻秧苗在插后3-7天重新发生新根,长出新叶,这一过程为返青。
此期主要是促进稻苗返青生长,管理的重点在于灌水和追肥。
水稻插秧注意事项1、插秧质量插秧要求“浅、直、匀、齐”。
“浅”,即栽插深度2-3cm浅插有利于早返青、早分集;“直”,即秧苗垂直,不东倒西歪不躺秧、飘秧;“匀”,即行距、穴距和每穴苗数要匀;“齐”,即目秧根对齐,插秧深度深浅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
2、做好八个同步插秧与补苗同步;插秧与插前“三带”同步;插秧与秧田管理同步;插秧与护苗水管理同步;插秧与分蘖肥、硅肥施用同步;插秧与虫害防治同步;插秧与本田二次灭草同步;插秧与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同步。
3、适期早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期早插,要坚决做到不插六月秧。
4、秧苗选择秧苗要求根系粗壮、色白、弯曲而有弹性,黄根少、无黑根,这样的秧苗即使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插植,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发根能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正处在孕穗期,中稻已进入大面积栽插期。
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气象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推迟、幼穗分化受阻,一些地区中稻秧苗老化、栽插进度缓慢,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过程。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建议各地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切实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努力夺取水稻丰收。
一、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一是加强水分管理。
进入幼穗分化期的早稻,采用浅水-湿润-露田间歇灌水;进入孕穗期的早稻要建立2-3厘米水层,实行浅水灌溉。
对水源紧缺地区,要千方百计保证基本生理需水。
二是分类追施穗粒肥。
对于近几日内即将抽穗的早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2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对于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和进入孕穗期的迟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3-4公斤氯化钾,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
三是防控病虫害。
随着6月上旬旱后梅雨季节的到来,病虫危害会加重,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当前要重点防好二化螟,兼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期前3-5天,重点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
二、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季节差异很大,要根据生产进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措施。
一是抓好已栽一季稻田管。
部分空闲田和早熟油菜茬口已栽插的早中熟一季稻,目前处于返青活棵至分蘖期。
要以保苗为重点,因苗加强田间管理。
灌溉保苗,移栽后处于返青活棵期的,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视水源情况采取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水方式,以保苗为目标,待旱情解除后坚持浅水勤灌。
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对进入分蘖期的早熟一季稻,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的穗肥;对处于返青活棵期的中熟一季稻,在栽后5-7天即每亩施5-7公斤尿素分蘖肥。
二是抢雨栽插保面积。
充分利用近期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栽插。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1 适用 品种
14~ . . 15倍 , 穗率 7 %左 右 。 成 0
2 4 叶 面 积 动 态 指 标 .
剑叶 露尖至 抽穗 封 行 , 面积 指 数 为 6~6 5 叶 .,
选用 耐肥抗 倒 、 分蘖 力 中等 、 大 粒 多 、 穗 千粒 重 较高、 抗病 性较 强 、 品质 优 良的高 产稳 产 优 良品种 ,
3 育苗技 术
3 1 秧 田准备
选择 排灌分 开 , 运秧 方便 , 于操作 管理 的 田块 便 作育秧 田。
3 2 膜 盘准备 .
产量 60k/6 m 5 g67 以上 。以 武粳 1 例 , 5为 产
量 构成 为有效 穗 数 2 O万/ 6 m , 穗 1 0粒 , 实 67 每 3 结
最 适合作 床土 的一是菜 园土 , 二
是秋 耕 、 翻 、 冬 春耖 的 稻 田土 。取 耕作 层 表层 土 , 粉 碎过筛 , 粒径 要求 不得大 于 5mm, 中 2~ m 粒 其 4m 径达 6 % 以上 。粉碎 时土垡 过 干 , 碎后 土壤 粒 径 0 粉 太小 , 团粒结 构被 破坏 , 种 后 透气 性 差 , 播 易造 成 闷 种烂 芽 。土壤 过湿 则增加 粉碎难 度 。
为 农 业 机械 设 计 与农 机化 管 理 。 E—ma :y e na .d .n i rh@ ju e ua 。 l
高含量复合肥 2 g67 连续旋耕 2~ 5k/6 m , 3次后取 表层的熟化土壤过筛 , 过筛后每 10k 细土拌 1k 0 g g
壮秧 营养 剂 。或 在 5月上 旬 每 10k 土 加 2 % 0 g床 5
如 武粳 1 、 5 武香粳 1 、 4 武运粳 7号 、 稻 9号 、宁粳 盐 、 1 、15等 早 、 号 20 中熟 单季晚粳 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
下面是小雅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
当前,“立夏”已过,长江中下游中稻已陆续开始播种育秧。
但4月初以来,该区强降雨天气多,影响秧田准备、适期育秧和培育壮秧。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特提出长江中下游中稻育插秧技术意见。
一、适期播种,稀播匀播。
根据季节安排、茬口衔接、品种生育期,适时播种育秧,可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下旬。
由于今年雨水多,秧田应选择地势较高、不易受涝的田块。
要按照大田面积、品种类型、移栽方式,计算好秧床面积、秧盘数量,确保育足秧足苗。
对于人工插秧,可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秧田、大田比分别为1︰20和1︰10。
对于机插秧,杂交中籼稻每亩秧盘20-25盘,每盘播干种70-90克;常规粳稻每亩秧盘30-35盘,每盘播干种100-120克。
无论是秧床育秧还是秧盘育秧,都要做到稀播、匀播,为培育壮秧奠定基础。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广工厂化大棚育秧,坚持旱育旱管。
直播稻要匀播,推广机械精量条(穴)播种。
二、水肥调控,培育壮秧。
保温保湿,确保快出芽、齐出苗。
田间秧盘育苗采取田沟有水、苗床湿润。
常规育秧出苗前湿润灌溉,出苗后浅湿灌溉。
工厂化盘育秧按技术规程操作,一般用专用育秧基质,无需施肥。
田间盘育秧多采用田泥加壮秧剂,移栽前施适量送嫁肥。
苗床育秧(常规育秧)亩施20-25公斤复合肥作基肥,在耙田或耘田时使用;秧苗二叶一心期,亩施3-4公斤尿素作断奶肥;插秧前3-4天,亩施5公斤尿素作起身肥。
若秧龄较长,可喷施多效唑控制苗高。
三、精细整地,提高质量。
无论是机插秧,还是人工插秧、抛秧或直播稻田,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
特别是前茬秸秆全量还田的,要粉碎、抛撒均匀、翻埋入土。
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无浮渣等,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
水田整平后需适度沉实,沙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粘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时,保持薄水机插。
抛秧或移栽以田面水分刚刚落干为宜。
四、适时移栽,足苗栽插。
对于机插秧、抛秧,严格控制秧龄15-20天、3-4叶移栽,切忌超秧龄。
对于手插秧和抛秧,秧龄应控制在25天以内。
移栽时,要因种确定适宜的栽插规格,多蘖秧苗适当少插,少蘖秧苗适当多插。
穗数型或穗粒兼顾型的常规粳稻亩插1.7-1.9万穴,每穴3-4苗;大穗型杂交粳稻亩插1.5-1.7万穴,每穴2苗左右;大穗型中籼杂交稻亩插1.2-1.5万穴,
每穴1-2苗。
对抛秧田,要做到移密补稀,使全田秧苗分布均匀。
五、防控病虫,化学除草。
当前多雨的气象条件利于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发展。
要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提前做好防控准备,积极推进统防统治。
在插秧前3-5天喷施一次长效农药,秧苗带药下田。
对直播稻田,要强化杂草防除,大力提倡耕作除草和移栽(播种)前化学封闭除草。
六、预防洪涝,防灾减灾。
据气象部门预计,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5-9月)降水偏多,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可能出现较重汛情,江淮、江汉、江南北部部分农田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
要及早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意见,提前做好防洪抗涝准备,抢收和疏通沟渠,以便抢排积水,以免秧田受淹、秧床积水。
同时,提前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