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摘要人们讲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项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无论是岩性或物性变化,通常都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直接影响开采效果。

本文主要针对油气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内容与发展进行讨论。

本文所运用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除了从地质角度去考虑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因素外,还把储层所处的沉积微相、油层的顶底面构造以及流体在其中流动能力等因素纳入了研究中。

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不仅可以升华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而且在确定开发方案、进一步部署井网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表征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1)2.1 储层概念 (2)2.2 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概念 (2)2.3 储层非均质性概念 (3)第3章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4)3.1 Pettijion(1973)的分类 (4)3.2 Weber(1986)的分类 (5)3.3 Haldorson(1983)的分类 (5)3.4 裘亦楠(1989)的分类 (6)第4章层间非均质性 (7)4.1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7)4.2层间非均质性的成因 (7)4.3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8)4.3.1分层系数、砂岩密度、有效厚度系数 (8)4.3.2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8)4.3.3统计表征参数方法 (9)4.3.4 油田开发应用 (10)第5章层内非均质性 (10)5.1 垂向粒度分布的韵律性 (10)5.2 层理构造……………………………………………………………………. .115.3层内夹层 (11)5.4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11)5.5引起层内非均质性的根本原因 (12)第6章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我国地大物博,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238储层非均质在具体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中的油气成藏以及油藏油水界面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为沉积、成岩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储层界面中存在有物性非均质的特性。

如果油气不充足,在开采中逐渐的将大孔喉内的水排净,也会直接消耗掉大量的能量,此时就无法将小孔喉中的水及时的排除。

很多情况下,都会逐渐的形成高位低产高含水、低部高产低含水以及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

我国的油田主要就是以陆相碎岩储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性较高,非均质性比较强,原油的性质相差比较大,所以开采效率比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进行全面的非均质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目前的油田开采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开采后期的油田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油田开采,应该全面的实施精细化油藏的描述,再这其中,就需要深入的进行非均质的研究,以更好的提升开采效果。

储层非均质就是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续的地质构造影响之下,油田储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主要以非均匀性的形式所体现的。

在实践中,分类方法与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我国主要是将其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等四个主要的种类。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2.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沉积相研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判定储层砂体沉积微相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确定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

成岩相分析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都是通过储集岩石的特性所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成岩相的划分。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绘制出各个测井与网点的成岩相厚度的具体分布图形,然后就是利用沉积相、测井相等技术资料逐渐的形成岩相区,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来划分为不同的储集区。

应用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定沉积物可容空间形成与消失所存在的关联性。

从相应的地层旋回转化不同位置水深参数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旋回堆积形式,实现时间单元的对比确定。

以小层对比为基础,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等参数,最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储层所存在的非均匀的特性,为油田的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 图 1。 见 )
收 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0 。 作者简介 : 许建红 , ,9 8 男 1 7 年生 , 中国石油 大学 ( 北京 ) 石
油 天 然 气 工 程 学 院 在读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方 面 的研
2 储 层微 观 非 均 质 的表 征
(. 国石 油 大 学 石 油 工 程 教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 24 2新疆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疆 克 拉 玛依 8 4 0 1中 北 0 29; . 新 3 00 3 新 疆 石 油 管 理 局 井 下 作 业 公 司 , 疆 克 拉 玛 依 84 0 . 新 3 00)
对 流 体 在孑 隙介 质 中的流 动起 控 制作 用 , 喉 道 L 与 形 状 和大小 关 系密切 的是 砂岩 的接触 类 型和胶 结 类 型 。根 据 孑 喉形 状 , 道 分 为点 状 、 颈状 、 L 喉 缩 片 状 、 束状 4种 。 管
23 孔 隙 结构参 数 .
孑 隙结 构是 指储 层岩 石所 具有 的孑 隙几何 形 L L 态、 大小 、 布及 其相 互关 系 。分析 的参数 主要 有 分
摘 要
油藏 储集层 的 非均质 性是 制 约油 田开发 效果 的重要 因素 , 油田 开发过 程 中 出现 的
层 间干扰 、 单层 突进 、 注采 不 平衡 等 矛盾都 是 由 于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引起 的 。分析 了储 层微 观 和
宏观 非均质 的特 征 , 对储层 的孔 隙和喉 道 类型及 其 结 构参数 进 行 了调查 和研 究 , 宏观 上 对储层
面孑 率 、L L 孑 隙分 选 系数 、 均孑 喉 比、 均孑 隙 半 平 L 平 L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hi ( K i K ) 2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在深层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在深层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在深层油气成藏中的意义罗晓容;张立宽;雷裕红;胡才志;施辉;曹斌风【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16(021)001【摘要】储层孔渗物性的非均质性客观存在,对于地下流体的流动过程影响明显,这不仅对于油气田开发十分重要,在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中也不能忽视.文章讨论一类较为特殊的结构非均质性,即储层中沉积结构的非均质性导致各种致密隔夹层构成某种三维空间结构,阻碍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引起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油气运聚成藏及储层致密化过程的强非均质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非均质性会导致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位置的强非均质性.结合岩心观察和油气藏解剖分析,发现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含油储层在埋藏到盆地深层的过程中成岩—成藏作用交替发生,结构非均质性的存在可在深层条件下保持有效储集空间,有利于晚期油气运聚成藏.【总页数】9页(P28-36)【作者】罗晓容;张立宽;雷裕红;胡才志;施辉;曹斌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相关文献】1.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砂岩为例 [J], 郭松;谭丽娟;林承焰;李红南;吕修祥2.深层复杂储集体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油气成藏--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J], 王永诗;王勇;郝雪峰;朱德顺;丁桔红3.长岭断陷深层储层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过程 [J], 金晓辉;闫相宾;孙冬胜;李丽娜;陈霞;孙宜朴;李淑筠4.马西深层油(气)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研究 [J], 桑鹤林;李鸣5.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侏罗系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启示 [J], 胡瀚文;张元元;郭召杰;卓勤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运动状态差异性的影响【摘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两个方面的差异,这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建议在开发层系中,油层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左右,生产井射孔层数控制在10层以内能减缓层间干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注水井随着射开层数的增多,其吸水厚度百分比显著下降,应加强分层。

【关键词】东高点;非均质;层间差异;平面差异;跃进二号东高点构造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铁木里克凸起内的一个三级构造。

跃进二号油田已有十余年的开发历史,储层非均研究对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中有的指导意义。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层间、平面和层内三个方面的差异。

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和层内油水运动状态的差异性。

全面了解这种差异性,研究并掌握其变化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1 层间差异层间差异是注水开发油田最普通、最主要的差异。

一套开发层系各个油层的性质不同,就形成了层间差异。

1.1注水井中的层间差异和干扰注水井中层间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在同一压力笼统合注条件下,由于各层性质不同,其吸水能力相差十分悬殊。

如YⅡ584共射开两个层段12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2小层,另外7个小层根本不吸水;如YⅡ165共射开三个层段15个小层,吸水剖面显示吸水能力强的有3个小层,微弱吸水的1小层,另外个11个小层不吸水。

注水井中单层吸水状况不同的原因,除油层本身性质差异以外,还有在笼统注水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影响。

如YⅡ7-1井,在全井合注条件下,第七套开发层系Ⅳ-2以下层段不吸水,后来采取分注,Ⅳ-2以下层段吸水,说明该层段不吸水主要是层间干扰造成的。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摘要:储层在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构造作用、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出现储层非均质性,其主要包括两个类型,第一种为储层宏观处于非均质性,主要由平面上的非均质和油层的垂向上形式构成,第二种为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质,其主要指的是油层储层孔隙结果呈现的非均质特征。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会对油气藏中的油气采收率、水渗流、气渗流、油渗流产生影响,严重影响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影响。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油田注水开发;影响油气储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渗透率及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夹层、储层所含油体性质、储层表面属性、储集层厚度和储集层岩性等内容,油气藏的开发效果与储层非均质性存在密切联系,且储层非均质性还会产生层间干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诱发单层突进现象,所以必须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分析,优化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一、储层非均质性(一)微观结构非均质性微观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岩石表面性质、孔喉及孔隙结构的性质。

分析储层物性,主要由渗透率和孔隙度两种内容组成,孔隙度的大小将对注入水的体积产生决定性作用,渗透率与非均质性的差异性对油体的流动能力和方向产生着影响,孔隙度对注入水体的大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孔喉结构中,死空隙的形成主要由于孔喉比增大而产生,究其原因,由于细微孔喉与空隙连接,一旦发生死空隙,将直接影响水驱采收率,比值越大,采收率越低。

润湿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对岩石孔隙中水的流动性产生影响,若是岩石处于水湿状态下,水极易对岩石表面的油产生驱替作用,以此提升驱油效果,若是油湿,则水的驱替作用会大大降低,水的驱替作用也会随之下降,降低驱油效率。

(二)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内容主要包括层内不连续夹层、粒度韵律性和渗透率的差异程度。

层内不连续夹层主要由中、高水洗组成,由于水洗程度较高,其下部却并未进行水洗或者为低水洗,下部分水洗程度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新木油田作为低渗透高含水的区块,在开发中的主要问题为平面矛盾及层内层间矛盾严重,这主要是由储层的非均值导致的。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新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油田后期开发调整,注水政策的制定及挖潜剩余油提供理论指导。

标签: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1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
1.1 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具体指一个单砂层内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垂向上的变化情况,是控制和影响单砂层的注入剂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①粒序剖面在剖面上常见的粒度变化有正粒序、反粒序和复合粒序。

粒序剖面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

在成岩变化弱的碎屑岩储层中,剖面上粒度的韵律性直接控制渗透率剖面的韵律性,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开发效果,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正韵律剖面易出现底部水淹快、水淹厚度小和驱油效率低等现象。

而对于成岩变化很强的碎屑岩储层,由于胶结物含量等因素的影响,渗透率的韵律性与粒序韵律性的吻合程度较差;
②层理构造多数碎屑岩储层具有层理构造。

常见的层理类型有平行层理、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层理类型受沉积环境和水流条件的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证明层理构造影响油水运动;
③夹层的存在夹层指储层内部的非渗透性层,可分为物性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1]。

通常用夹层密度等参数来反映储层内非渗透性夹层的发育程度。

夹层的分布状况对油水运动规律影响较大。

夹层的成因取决于沉积环境;
④微裂缝在致密的储层中常发育大量的微裂缝,微裂缝的存在,可以改变储层的渗透性,甚至可能形成串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较大。

在断裂活动强的断块油田中,不可忽视裂缝的研究。

对裂缝的大小、方向、产状和密度均要搞清楚。

1.2 层间非均质性
層间非均质性是指砂层组内或油层组内各砂层之间的差异。

研究层间非均质
性是为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的选择提供地质依据。

1.2.1 隔层
隔层是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的作用是将相邻两套层系的油层完全隔开,使层系之间不发生油、气、水窜流,形成两个独立的开发单元。

确定隔层的隔绝程度有两个标准,即物性标准和厚度标准。

在平面上的分布及连续性常用隔层厚度平面分布图来表示,是制定射孔方案进行油层动态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1.2.2 层间差异
层间差异的研究包括如下内容:①确定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为分层开采提供地质依据;②注意特别高的孔渗性地层,预防注水过程中的单层突进;③多套储层层间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常用渗透率变化系数、渗透率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及均质系数表示;④渗透率分布曲线;为了使直观效果更清楚,常以直方图或曲线的方式来表示渗透率的分布情况;⑤渗透率的韵律模式。

1.3 平面非均质性
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及三维空间上的变化等引起的非均质性。

它直接影响着注水的垂向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砂体的几何形态、砂体展布与连续性和物性的平面变化。

2 储层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影响
2.1 不同沉积相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对滨浅湖相沉积的砂体来说,岩性、物性好的近岸滩坝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物性较差的远岸滩砂之中。

对河流相沉积的砂体而言,岩性较粗、物性较好的河道砂首先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较细、物性较差的边滩砂体和与注水井不连通的、孤立的透镜砂体之中。

在水淹层中,水淹强度符合沉积韵律规律,剩余油的分布则与沉积韵律存在负相关关系。

2.2 微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微观非均质性是决定地下流体运动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它对二次和三次采油、剩余油分布和提高石油最终采收率有重要影响。

导致微观非均质性的原因主要有:纹层、纹理结构;碎屑颗粒大小不统一,分布不均;填隙物分布不均;这样就导致在不同孔渗的储层中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

2.3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宏观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渗透率以及隔夹层等几种参数。

如岩性参数:储层厚度、粒度中值及泥质含量等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主要是由沉积微相决定的,一般来讲,厚层、粗粒、泥质含量低的储层通常含水率上升较快,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含水率的相关性虽然较差,但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常孔渗性较好的储层含水率较高,剩余油饱和度较低。

2.4 非均质对注水的影响
在注、采井中,由于各层岩性、物性以及井间连通程度的不同,各层吸水或产液所需要的启动压差也不同。

注、采压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层的吸水量和产液量,进而影响着各层的水淹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

参考文献:
[1]裘亦楠,薛叔浩,应凤祥著.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250-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