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从评价原则、评价目的、评价步骤等方面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评价分析模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企业在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状态下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
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
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
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 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
Lenard 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
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
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外贸企业竞争力考核标准

外贸企业竞争力考核标准外贸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相对于其他企业所具备的优势。
针对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各国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标准,以评估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外贸企业竞争力考核标准,以及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标准进行有效提升。
一、市场综合竞争力市场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在各个市场环节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水平。
常见的市场综合竞争力考核标准包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取得更高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产品质量标准外贸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质量是评估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要求,并及时处理客户投诉和产品质量问题。
三、价格竞争力标准价格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中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产品的能力。
价格竞争力标准包括产品价格的合理性、市场定价能力等。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提升价格竞争力,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创新能力标准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创新能力标准涉及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
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与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不断创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五、国际营销能力标准国际营销能力标准是评估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和拓展能力的指标。
重要考核内容包括市场开拓能力、渠道拓展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企业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
六、供应链管理能力标准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企业能够高效运作整个供应链的能力,包括供应商选择与管理、库存控制、物流配送等方面。
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供应能力和客户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跨境电商出口基地,是全球最重要的供应链核心之一。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对于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有必要通过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构建出适合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将有助于这些企业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机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如何构建适合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进一步评估这些指标的有效性,为这些企业提供实用的发展和管理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方法,从而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将建立一套符合该类企业特点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研究,可以为该类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启示和建议,帮助它们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变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也可以发现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义乌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聚集地和电子商务集散中心,拥有众多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
这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研究义乌中小跨境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对于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有利于推动义乌电商产业向着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身优势和劣势,制定更加有效的竞争战略,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CBI详细介绍

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评价系统简介一、CBI体系简介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系统(China Enterprise Brand Competitiveness Index System,简称CBIS)是一套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指数形式反映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强弱和品牌竞争力发展趋势的指标体系。
CBIS包括企业品牌竞争力综合指数(CBI)、企业品牌价值综合指数(CBV)、企业品牌竞争力分指数(CBI-X)、企业品牌竞争力应用指数(CBI-Y)以及企业品牌竞争力分指标指数(CBI-Z),具体逻辑结构如下图,具体释义列于下表:指数名称诠释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CBI)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一个相对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
品牌竞争力分指数(CBI-X)品牌竞争力分指数是按照不同层次(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等)对企业品牌竞争力总体状况进行分类评价的指数。
品牌竞争力应用指数(CBI-Y)品牌竞争力应用指数是将某品牌竞争力指数与其他品牌竞争力指数进行对比,得出一些对品牌管理有指导意义的工具,分别从时间序列、竞争差距、健康状况等三个方面来考虑。
分指标品牌竞争力指数(CBI-Z )品牌竞争力分指标指数可以分为若干个指标指数,如财务指标指数、市场指指数、品牌发展潜力指数等。
分行业品牌竞争力指数 分行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是针对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是对行业内所有样本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加权平均得到的指数。
分区域品牌竞争力指数 分区域品牌竞争力指数是针对某个区域的具体研究,是对区域内所有样本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加权平均得到的指数。
品牌竞争力发展指数(CBI-Y-D )品牌竞争力发展指数的实质是在一个时间序列上,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品牌竞争力状况作比。
品牌竞争力差距指数(CBI-Y-G )品牌竞争力差距指数用来衡量某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在品牌竞争力上差距的指数。
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篇: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品牌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评价指标模型是品牌竞争力评估的标准,国外学者主要从企业资产、消费者、品牌资产性的角度构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
Motamenti和Shahrokhi(1998)提出全球资产模型,认为品牌价值等于品牌净收益和品牌强度的乘积;Aaker(1998)和Keller(2003)从消费者角度提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重点关注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感知程度;英国的Interbrand公司将品牌看做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并根据这一思想设计出了品牌价值的衡量公式,从而找出了影响品牌强度的因素,并计算出了每个因素所占的权重。
上述模型详见表1.1。
表1.1国外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比较国外学者构建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上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即便是从同一个视角构建的模型也存在明显不同,为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评估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路;第二,资产视角模型中的指标比其他视角模型中的全面、具体、易量化,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品牌竞争力;第三,企业组织从实践角度构建的模型比个人学者从理论角度构建的模型考虑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和法律保护因素,细致到了品牌运营的每个环节。
二、国内研究现状(一)品牌竞争力的涵义国内学者主要从企业、消费者及综合的视角对品牌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其中邴红艳(2002)、沈占波(2005)、刘迎秋(2007)等学者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内部各项能力整合后所表现的市场占有能力,许基南(2005)、姜岩等(2008)、唐友明(2008)等学者认为品牌竞争力是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季六祥(2002)、胡大立等(2006)、汪波(2006)等学者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在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所能更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能力。
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竞争力涵义归纳如表1.2所示。
产业竞争力的测评方法指标与模型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
3、品牌竞争力: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是企业 形象和信誉的体现。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
4、管理竞争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等方面,是企业 竞争力的保障。
谢谢观看
2、隐形指标
2、隐形指标
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隐形指标之一。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 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从而在 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品牌影响力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隐形指标。品牌是企业形象 和产品质量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 认可度和忠诚度。
2、市场指标
2、市场指标
市场指标包括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了 解在市场中的地位和销售情况。选择市场指标时,应市场的整体规模和发展趋势, 以及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
3、生产率指标
3、生产率指标
生产率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包括劳动生产率、材料利 用率、设备利用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在选择生产率指标时,应注意与企业实际情况相 结合,选择关键性的生产环节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四、结论总的来说
参考内容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能力,包括资源、技术、 品牌、管理等多个方面。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
1、资源竞争力:包括企业的自然资源、资金、人力资源等,是企业竞争力的 物质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测量方法,为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企业制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其核心理论框架的探讨,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这些理论框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发展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形成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其中,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认为,企业拥有的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 KBV)则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过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形成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常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
基于品牌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以小米手机为例

图1品牌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关系模型收稿日期:2019-09-08作者简介:陈奇(1995—),男,江苏宿迁人,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研究背景与模型智能手机行业现如今成为中国市场上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中国的手机厂商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直接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也大放异彩,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公司。
而小米手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为中国手机市场提供了许多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更是有很多人称赞小米手机说,小米手机杀掉了中国的山寨手机,因为它卖得比山寨手机还要便宜。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市场是一个十足的红海市场。
针对小米手机为何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领先的手机厂商,研究其品牌竞争力的来源,从而为企业创造品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理论,结合小米手机公司的实际特点,建立如图1所示的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二、小米手机品牌竞争力指标建立与实证研究(一)指标系统根据小米手机品牌竞争力与品牌价值关系模型,建立小米手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
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变量为前提变量,其中,顾客价值因素由品牌符号和品牌性能来反映,顾客忠诚因素由品牌象征和品牌情感来反映。
共建立三个层次指标:一级指标为品牌竞争力指标;二级指标是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具体内容,即品牌符号、品牌性能、品牌象征和品牌情感;综合一二级指标形成第三级指标。
对这些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到表1。
(二)实证研究受访者的年龄主要为18~60岁,接受调查有效问卷174份,其中男为53.6%,女为46.4%,考虑到未成年人玩手机大都只关注于游戏,高于60岁的老人,大都使用老年机,不太关注手机的外观和性能等因素,因此,调研包括成年人但不包括未成年人和高于60岁的老人。
受访者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36.1%,他们中大部分都还是未步入社会的学生。
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占38.2%,他们大都属于工薪阶层,不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成果,根据全面性、系统性、本土性以及可测量性的原则,课题组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逻辑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四位一体”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理论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评价的综合研究,可以总结出品牌竞争力评价均是从财务指标、市场指标和消费者指标三个方面评价,如Interbrand着重财务指标测评品牌价值,Aaker从消费者支持层面构建十个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Landor机构基于市场表现构建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各具优劣,均以简单可操作性为原则,目前国内各种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评价机构和排行榜充斥大众眼帘,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广受质疑,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综合以上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对比,对于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主要从品牌财务表现、市场表现和消费者支持的视角展开,或者是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或者是其中两个组合的形式。
本研究力图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吸收现有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以上学术界、权威机构公认的三个指标基础上提出品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这样保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企业内部如发展潜力、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指标,企业外部如消费者支持)、动态性(现状情况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和消费者支持指标,未来状况如发展潜力指标)、科学性(定性指标如发展潜力和消费者支持指标,定量指标如市场表现、财务表现)。
经过两次论证会的专家修正,根据以上理论逻辑模型,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说明:1、从理论完整性、评价全面性的高度,课题组最终提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在后期的调研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会对评价体系做出增加(或减少)指标的操作,把指标分为基础指标和辅助指标,以应对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资料收集的问题。
具体步骤会在《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编写指南》中阐述。
2、品牌财务表现指标和品牌市场表现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企业年报、国家统计局、工商局、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等公开数据,财务数据部分采用统计标准化方法,再转化为LIKERT5级量表计量形式,根据行业不同赋予不同修正系数据算最后得分;品牌发展潜力主要针对测评企业展开定性调研获得数据;品牌客户支持主要针对消费者展开定性调研获得数据,届时将开通专门在线调研系统。
二、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释义
(一)品牌财务表现层面指标释义及测度依据
目前国内企业经营者对于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理解与实践,多半仍然停留在以财务数据为主导的思维里。
即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一财务维度的数据早已不足以解释与掌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很多管理者仍然对于非财务性指标采取忽视的态度。
上世界七、八十年代,因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与“顾客满意度”被公认为不可或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非财务性的绩效指标才稍稍撼动了财务为主的管理思潮。
课题组认为非财务指标虽然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主观性、经验性、片面性等疑难,但其在整个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本研究正是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展开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和其客户展开调研,探索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力争弥补单一财务数据评价的片面性。
品牌财务表现层面指标的选取主要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中心企业竞争力检测体系将,将财务指标分为规模因素、增长因素和效率因素3个二级指标。
1.规模因素主要从销售收入、净资产和净利润3个三级指标衡量。
(1)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数量×产品单价;
(2)净资产=资产-负债;
(3)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2.增长因素主要从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2个三级指标衡量。
(1)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当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三年前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3-1】×100%
(2)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当年净利润总额/三年前净利润总额)×1/3-1】×100%
3.效率因素主要从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率3个三级指标衡量。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本年期初净资产+本年期末净资产)
(2)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
(3)全员劳动率=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
关于品牌竞争力财务表现部分基础数据计算方法首先将被监测企业的每一指标进行
标准化处理,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称为指标标准值。
各指标标准值与指标权重相乘后可以直接相加,从而得出因素的标准值。
因素的标准值与因素的权重相乘后直接相加得到竞争力标准值。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按以下步骤进行。
(1)对规模类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取自然对数。
(2)计算某一行业(假设为A行业)的监测企业数(设A行业共有N个企业)。
(3)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某一指标(以净利润为例)的平均值,设为。
(4)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净利润的标准差。
(5)计算A行业某一监测企业(假设为企业X)净利润的标准值。
(6)重复第四步,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净利润的标准值。
(7)重复第二到第五步,计算A行业所有监测企业其他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近三年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标准值。
(8)将企业各指标的标准值乘以该指标权重后相加,得到每个企业的竞争力基础数据的标准值。
在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中,财务与非财务管理指标的平衡对本指数体系的科学性举足轻重。
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测量技术,不但在资本市场的心目中有了专业公正的地位;对企业来说,更有着超越单纯财务绩效的管理意义。
更为准确地说,Interbrand的品牌价
值测量,其实就是一套以财务语言为表征,融合了资金运用效率、业务模式思考,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关键绩效管理仪表盘。
当企业在基础效率管理的数据上(如现金流、库存流转天数、订单完成率等),加上品牌价值管理的总体目标时,就能合理地平衡财务与非财务指标间的重要性,确保企业在财务增长的同时,也能稳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往永续成长的道路迈进。
品牌价值作为企业管理指标的优越平衡性,来源于计算的三大基础:财务收益、品牌作用力以及品牌强度。
而在分析财务收益时,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最为核心的基础。
测量经济附加值(EVA)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企业运营的真实效率。
在单纯的营业利润概念上,经济附加值的计算,更加入了资金机会成本的考量,进而相对完整地测量了企业的生产力与资产运用的效率。
其实,资本市场早已经把经济附加值作为衡量一家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准。
Interbrand的品牌价值评估第一步是测试品牌作为品牌化产品带来的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
在收入中扣除运营成本,以求得品牌化利润,这个数字称为经济附加值(EVA)。
所有的财务分析都是基于企业的公开财务信息。
对于未来的预算数据均建立在广泛的财务分析基础上。
此外,在品牌财务表现指标的系数设置还参考了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公式和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公式。
以上财务指标选择和权重赋值均从企业竞争力测评的角度出发,关于基础数据的标准值属于企业财务指标,本系数参照Inter brand品牌价值算法,品牌贡献率则需界定一个修正系数,根据不同行业品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贡献度设定参数K,K
取值范围0到1之间,K的调整取决于品牌的盈利能力状况、品牌扩张能力、品牌的发展趋势、品牌忠诚度、行业性质等。
(来源:《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报告(2011-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