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强国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荀子》原文译文

《荀子》原文译文

《荀子》原文译文《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劝学篇第一【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 蓝:即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提炼出深蓝色染料。

② 輮:通“煣”,用火熏烤使木材弯曲。

③ 有:通“又”。

槁暴:槁,通“熇”,烤。

暴,古曝字,曝晒。

④ 参:检验。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色的颜料是取自蓝草的叶,而比蓝草更加青绿。

冰是由水变成的,而比水更寒冷。

原本木材经绳墨校正,便是直的木材。

但如果用火烘弯木材,作为轮子,弯曲度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木材再曝晒枯干,也不再变回挺直,这就是因为用火烘过木材而令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绳墨校正便会挺直,刀剑用磨刀石磨过就会锋利,而君子多方面学习,每日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高明而没有过失了。

【解读】所谓蓝草和水,不一定专指人性,也不一定专指人所跟从学习的老师,而只是指总有人先已知道,先已做过,先已学习。

而青色颜料和冰,是比喻人继承先人所知道,所实行,所学习的,进而再要求有所进益的学问。

要求由学习而比先人进一步,这个要求自然包括跟从老师学习而知道古代先圣王的言行,再加以效法。

再根据圣王言行,反省自己,变化自己原有的性,令自己有智慧和行为无过。

这些比喻都是要求学的人令自己的生命和所知,变化到和圣王之道相同的意思。

【原文】学恶乎始①?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②,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③。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众生之所止也④;《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荀子正论【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

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

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

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

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

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

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

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

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传曰:"恶之者众则危"。

《书》曰:"克明明德〔10〕"。

《诗》曰:"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注解】〔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3〕仪:准则。

〔4〕胥:等待。

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

治辨:治理。

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

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

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

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假〔1〕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2〕天下,矞宇嵬琐〔3〕,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注解】〔1〕假:借。

〔2〕枭乱:扰乱。

枭,通"挠"。

〔3〕矞(jué)宇:谲诡。

矞,通"谲",诡诈。

宇,通"銙",诡诈。

嵬(wéi):怪癖,奸诈。

琐:细小,卑鄙。

【译文】借着今天这混乱之世,文饰奸言邪说,用来扰乱天下,诡诈邪恶,琐屑怪异,使天下人心智混乱,不知何为是何为非,何为治何为乱,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原文】纵情性〔1〕,安恣睢〔2〕,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3〕;然而其持之有故〔4〕,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5〕。

【注解】〔1〕情性:指人的好利恶害、好逸恶劳的天性。

〔2〕安:指心中无所愧疚的样子。

恣睢:任意胡为。

〔3〕合文通治:合于礼义,达到国家的治理。

〔4〕故:所以然之理,即有根据。

或曰故实,也可通。

〔5〕它嚣:人名,其生平事迹无考。

魏牟:战国时人,与庄子同时。

【译文】放纵自己邪恶的天性,肆意胡为而无所愧疚,行为如同禽兽,不足以符合礼义而达到国家的治理,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它嚣、魏牟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忍情性,綦蹊利陽〔1〕,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2〕;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3〕。

【注解】〔1〕綦(qí):极。

蹊(xī):深的意思。

利陽(qí):超凡独立。

利,通"离"。

陽,立,踮起脚。

〔2〕大分:君臣上下之名分。

〔3〕陈仲:名定,又名田仲、陈仲子,战国齐国贵族,认为哥哥拥有的是不义之财,所以离开兄长,隐居长白山,靠编草鞋为生。

《荀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原文及译文

《荀子》原文及译文王霸篇第十一【原文】故①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

【注释】①故:发语词。

【翻译】治理国家的人,确立公义的就是王者,确立诚信的就是霸者,确立权谋的就只有灭亡。

这三者,是英明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仁德君子所务必要明白的。

【解读】荀子认为真正的王者和霸者,是以公义和诚信为王霸之道,但君主却常常选择权谋之术,这是应该小心的。

这不是现代从政者也很需要的准则吗?【原文】故国者、重任也,不以积持之则不立。

故国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惮①,惮、非变也,改王改行②也。

故一朝之日也,一日之人也,然而厌焉③有千岁之国,何也?曰: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

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是乃千岁之信士矣。

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

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仁人之所以务白也。

善择之者制人,不善择之者人制之。

【注释】①惮:通“禅”,更替。

②王:通“玉”。

行:步行的礼仪。

③厌焉:安然。

【翻译】治理国家,责任重大,但如果不加以经验积累和持守就不能建立。

国家,每个世代都会更新的,这就是君主的更替。

君主更替并不表示礼义法制变了,而只是佩玉和步行礼仪的改变而已。

一日短如一朝,人生短如一日,但千年的国家却安然存在,为什么呢?答:因为国家援引了千年以来的诚信法制来持守着,和用了千年以来的诚信人物来治理。

人生寿命长的只可以有一百岁,但国家千年以来都有诚信的人,为什么呢?答:因为国家用了千年的法制来自我持守着,所以有千年的诚信人物。

所以用积累礼义的君子来治理,就是王者,用端正诚信完全的人来治理,就是霸者,用权谋倾覆手段来治理,就会灭亡。

这三者,是英明君主所以要谨慎选择的,仁德的人所以务必要明白的。

善于选择的人可治理人,不善于选择的人只好由他人治理。

【解读】王者和霸者以公义和诚信为标准,但一定要积累持守才能建立公义和诚信。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王制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王制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全⽂·注解及译⽂(王制篇)《荀⼦》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王制【原⽂】请问为政?⽈:贤能不待次⽽举,罢不能不待须⽽废〔1〕,元恶〔2〕不待教⽽诛,中庸民不待政⽽化。

分未定也则有昭缪〔3〕。

虽王公⼠⼤夫之⼦孙也,不能属于〔4〕礼义,则归之庶⼈。

虽庶⼈之⼦孙也,积⽂学〔5〕,正⾝⾏,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夫。

故奸⾔、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6〕之民,职〔7〕⽽教之,须〔8〕⽽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

五疾〔9〕,上收⽽养之,材⽽事之,官施⽽⾐⾷之,兼覆⽆遗。

才⾏反时者死⽆赦。

夫是之谓天德〔10〕,王者之政也。

【注解】〔1〕罢(pí):同'疲',指没有德才的⼈。

须:须臾,⽚刻。

〔2〕元恶:罪魁祸⾸。

〔3〕昭缪(mù):古代宗法制度⽤以分别上下辈分的宗庙或墓地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称穆。

缪,通'穆'。

〔4〕属于:符合于。

〔5〕⽂学:指⽂献典籍。

〔6〕反侧:不安分守⼰。

〔7〕职:事,指安置⼯作。

〔8〕须:等待。

〔9〕五疾:五种残疾,即哑、聋、瘸、⾻折、侏儒。

〔10〕天德:⾄⾼的德⾏。

【译⽂】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对于德才兼备的⼈,不墨守级别次序⽽破格提拔;对于⽆德⽆能的⼈要⽴刻罢免;对于罪魁祸⾸,不需教育⽽⽴即处决;对于普通民众,不靠强制的政令⽽进⾏教育感化。

名分没有确定时,就应该像宗庙的昭穆那样划分出次序来。

即使是帝王公侯⼠⼤夫的⼦孙,如果不合乎礼义,就把他们归⼊平民。

即使是平民的⼦孙,如果积累了⽂化知识,端正了⾏为,能合乎礼义,就把他们归⼊卿相⼠⼤夫。

对于那些散布邪恶⾔论、⿎吹邪恶学说、从事邪恶⾏为、具备邪恶本领、四处流窜⽽不守本分的⼈,就强制劳役进⾏教育,静待他们转变;⽤奖赏去激励他们,⽤刑罚去惩处他们;安⼼⼯作的就留⽤,不安⼼⼯作的就流放出去。

《荀子》完整版原文、译文(上)

《荀子》完整版原文、译文(上)

《荀子》完整版原文、译文(上)《荀子》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2〕,輮以为轮〔3〕,其曲中规〔4〕,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则知〔8〕明而行无过矣。

【注解】〔1〕青:靛青。

蓝:植物名,其叶可制蓝色染料。

〔2〕中(zhònɡ):符合。

绳:木匠用来测定直线的墨线。

〔3〕輮(róu):扭使屈曲。

指用火烤使木材弯曲。

轮:圆如车轮。

〔4〕规:量圆的工具。

〔5〕槁暴(pù):晒干,枯干。

暴,太阳晒。

〔6〕金:金属。

这里指用金属做成的刀或剑。

砺:磨刀石。

利:锋利。

〔7〕参:通'三'。

这里指多。

省:反省。

〔8〕知:同'智'。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就没有过错了。

【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1〕,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2〕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3〕,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4〕'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解】〔1〕谿(xī):山涧。

〔2〕先王:指上古帝王。

〔3〕干、越: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干国小,为吴国所灭。

这里通指吴越地区。

夷:古代对异族的称呼,多指东方民族。

貉(mò):古代北方民族名。

〔4〕'嗟尔'六句:此处引诗出自《诗经·小雅·小明》。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导读】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激烈批评,其论虽不无偏颇,但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富国原文及译文

《荀子》富国原文及译文

《荀子》富国原文及译文作者:荀况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

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

埶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

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

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

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

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

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

故知者为之分也。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彼裕民,故多余。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

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

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

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

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

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

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

”此之谓也。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余,谓之称数。

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

故曰:“朝无幸位,民无幸生。

”此之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强国原文及译文作者:荀况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

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

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

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

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

礼义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爱利则形。

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

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

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聚,得间则散,敌中则夺,非劫之以形埶,非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

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

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

--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

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公孙子曰:子发将西伐蔡,克蔡,获蔡侯,归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归之楚;舍属二三子而治其地。

”既,楚发其赏,子发辞曰:“发诫布令而敌退,是主威也;徙举相攻而敌退,是将威也;合战用力而敌退,是众威也。

臣舍不宜以众威受赏。

”讥之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古者明主之举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

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

今子发独不然:反先王之道,乱楚国之法,堕兴功之臣,耻受赏之属,无僇乎族党,而抑卑其后世,案独以为私廉,岂不过甚矣哉!故曰: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

荀卿子说齐相曰:处胜人之埶,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

处胜人之埶,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埶,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

然则得胜人之埶者,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夫主相者,胜人以埶也,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为不能,并己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义之可以相兼容者,是胜人之道也。

今相国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相国之于胜人之埶,亶有之矣。

然则胡不驱此胜人之埶,赴胜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相国舍是而不为,案直为是世俗之所以为,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争夺贪利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鱼酋)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是一国作谋,则三国必起而乘我。

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

曷若两者孰足为也!夫桀纣,圣王之后子孙也,有天下者之世也,埶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土地之大,封内千里,人之众数以亿万,俄而天下倜然举去桀纣而奔汤武,反然举恶桀纣而贵汤武。

是何也?夫桀纣何失?而汤武何得也?曰:是无它故焉,桀纣者善为人所恶也,而汤武者善为人所好也。

人之所恶何也?曰:污漫、争夺、贪利是也。

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今君人者,譬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若其所以统之,则无以异于桀纣,而求有汤武之功名,可乎?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凡得人者,必与道也。

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故自四五万而往者,强胜非众之力也,隆在信矣。

自数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修政矣。

今已有数万之众者也,陶诞比周以争与;已有数百里之国者也,污漫突盗以争地;然则是弃己之所安强,而争己之所以危弱也;损己之所不足,以重己之所有余。

若是其悖缪也,而求有汤武之功名,可乎!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说必不行矣,愈务而愈远。

为人臣者,不恤己行之不行,苟得利而已矣,是渠冲入穴而求利也,是仁人之所羞而不为也。

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愚莫大焉。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亡一焉而亡。

诗曰:“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此之谓也。

力术止,义术行,曷谓也?曰:秦之谓也。

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力术止也。

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汤武也者,乃能使说己者使耳。

今楚、父死焉,国举焉,负三王之庙,而辟于陈蔡之间,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

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

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

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踰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

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

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

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

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

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是所见也。

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虽然,则有其諰矣。

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天下之人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

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

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译文铸剑的模子平正,铜、锡的质量好,铸剑工匠的技艺高明,火候恰到好处,这样,打开模子宝剑就铸成了。

但是,如果不把剑淬火,不磨砺它,它就连绳子也不能斩断;经过淬火和磨砺,即使用它切割铜器,宰杀牛马也是轻而易举了。

一个国家的人民,就像一个刚从模子里拿出来的剑一样。

但如果不进行教育,不使他们协调一致,那么,对内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土,对外就不能用他们进行征战;如果教育他们,使他们协调一致,这样就会兵力强劲,城防牢固,敌国不敢来侵犯。

国家也需要磨砺,礼义法度就是国家的磨刀石。

人的命运取决于上天,国家的命运则取决于礼义。

如果君主推崇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天下;如果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如果喜欢财利,诡诈多端,就会危险了;玩弄权术、阴暗狡诈,就会遭到灭亡。

有三种威严:道德的威严,严酷督察的威严,放肆妄为的威严。

这三种威严,是不可不仔细考察的。

礼乐制度完善,道义名分明确,各种措施切合时宜,爱护人民和造福人民的都表现出来了。

这样,百姓就会敬重上帝一样敬重君主,敬重上天一样敬重君主,亲近父母一样亲近君主,敬畏神灵那样敬畏君主。

所以不用奖赏人民就勤奋努力,不用刑罚而君主的权威就能行使天下。

这就叫做道德的威严。

礼乐制度不完善,道义名分不明确,各种措施不合时宜,爱护人民和造福人民都不能表现出来,但是他禁止暴乱很明察,他惩处不服的人很审慎,他施行刑罚从重而守信用,他处决犯人严厉而坚决,突然地就像雷电闪击他们一样,就像墙壁倒塌压死他们一样。

这样,百姓受到胁迫就畏惧,宽松时就会傲视君主,强行集中就聚在一起,得到机会就逃跑,敌人一攻打,就被敌人夺走,不用权势胁迫他们,不是用惩罚震慑他们,君主那就无法统治臣民。

这就叫做严酷督察的威严。

既不爱护人民,也不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而是整天干扰人民,百姓稍有不满,就把他们逮捕起来,施加酷刑,而不去调解民心。

这样,人民就会背离君主,国家的灭亡,就会随时到来。

这就叫做放肆妄为的威严。

这三种威严,是必须仔细考察的。

道德的威严是国家安定强盛,严酷督察的威严使国家危险衰弱,放肆妄为的威严使国家灭亡。

公孙子说:“楚国令尹子发带兵向讨伐蔡国,攻克了蔡国首都,俘获了蔡圣侯,回国向楚王汇报有关情况说:‘蔡侯已经把蔡国献给楚国了,我已嘱咐了几个人去治理了。

’不久,楚王向他颁发奖赏。

子发推辞说:‘刚一发布告示,敌人就退却了,这是君主您的威严啊;进军攻打,敌人就退却,这是将帅们的威严啊;奋勇交战,敌人退却,这是战士们的威严啊。

我不能凭借战士们的威力受到奖赏。

”荀子谴责这件事说:“子发汇报情况谦恭有礼,他推辞奖赏却未免固执。

推崇贤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独特做法,这是古代圣王的政治法则啊,是统一人民行动的措施,这是爱好善良,厌恶凶恶的反应,治理国家,必须这样做,古今是一致的。

古时候英明的帝王在举办大事、建立大功的时候,大事已经完成,大功已经建立,那么君主就享有它的成果,群臣就分享它的功劳,士大夫晋升爵位,官吏增加俸禄,普通士兵增加粮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