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童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童趣》(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童趣》(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童趣》(附答案)阅读古文《童趣》,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解:《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章通过描写儿时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驱打蛤蟆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的物外之趣。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③徐喷以烟。

()()④项为之强。

()()⑤果如鹤唳云端。

()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⑦以丛草为林。

()⑧鞭数十。

()⑨凹者为壑。

()⑩作青云白鹤观。

()2.翻译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件事?用“物外之趣”来统摄这两件事的目的是什么?4.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根据本文写出四个成语。

5.作者鞭打癞蛤蟆的原因是什么?6.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本文采用怎么样的写法?7.文中从驱赶癞蛤蟆之事中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启示?9.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呢?附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未染色的帐子。

②因此超出事物本身。

③慢慢地用。

④颈,脖颈通“僵”,僵硬。

⑤鸟鸣。

⑥被⑦把…当作⑧用鞭子打⑨山谷⑩景象2.翻译句子。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5课《童趣》课件(精)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5课《童趣》课件(精)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见一词多义
1、“之” 助词 的 见藐小之物( ) 助词,名词和动词之间不译 物外之趣( ) 代词,它,指蚊子 心之所向 代词,它,指蛤蟆 ( 代指“昂首观之” )
13
助词 的
2、为 ( 因为 ) 项为之强 (当作) 以丛草为林 (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以
以丛草为林 ( 把 ) 徐喷以烟
17
如果你与沈复交朋友,他 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①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 ②善于观察,富有 联想和想像力;
③有审美情趣,能 在平凡中发现美。
18
19
20
——法·罗丹
制作jmf,QQ41073598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 察秋毫,见 藐 小之 物 必 细 察 其 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9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 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 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 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 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6
7
1、(增)加字解释法:把单音节变成双音 节 2、(删)虚词不译法:无实际意义的字词 不译; 3、(调)句式调整法:用现代汉语的句式 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4、(换)换字解释法: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语 5、(补)省略补充法:补出省略成分
8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 察秋毫,见 藐 小之 物 必 细 察 其 纹 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童趣》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童趣》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童趣》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4、掌握文言词句【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一)词语解释1.《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代表作有《浮生六记》。

他出身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

沈复工诗画、散文。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

本来形容目光敏捷,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来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1.私拟:暗自比作。

拟,比。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

项:颈(jǐng),脖颈(g ěng)。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或白色的帐子)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 (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然,……的样子。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兴:兴致。

28..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29.虾(há)蟆:蟾蜍的通称。

虾蟆,现写作“蛤蟆”。

30.方:正。

31.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32.之:代词,它指虾蟆。

33.驱:驱赶。

34.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榜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

35.果:果真36.林:森林37.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读――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在读中体会“趣”。

4.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5.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感悟整理的“趣”,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6.积——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

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7.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教学难点:赏析整理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进入初中刚一个星期,我们就觉得初中的学习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苦于作业;有同学已经有了向往小学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可我们把学习和作业当成一种苦命的负担,我们要把他幻想成一座座大山,一个个堡垒,一条条大海……如果你攀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个个堡垒,跨过了一条条大海,那老师想你肯定会感到格外的喜悦。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是如何来把小小的事物幻想成宏大的事物,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的。

二.整体感知,感悟整理的乐趣1、整理简介: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2、听录音,并初步感悟文章及纠正字音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3.齐声朗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整理从几个方面来写童年的乐趣?明确:a.夏天拟蚊作鹤,鹤鸣云端,此为物外之趣b.以丛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为树木、为兽、为丘、为壑,此则亦为物外之趣c.见蛤蟆吞吃二虫,以大欺小,“我”鞭打蛤蟆,并驱赶之别院三.分析课文,感悟整理的乐趣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课件新人教版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童趣而著称。

通过对《童趣》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童趣》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文章,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特点。

《童趣》背景及作者简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讲解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特点。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童年趣事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童年照片,引起学阅读文本课程安排与时间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童趣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描述童趣的表现,最后再总结童趣的意义。

文章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童趣的魅力和趣味。

文章语言简练、流畅,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理解和接受。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童趣是天真烂漫、纯洁无瑕、活泼可爱的,是儿童独有的…这句话表达了童趣的本质和特点,强调童趣是儿童独有的,具有天真、纯洁、活泼等特质。

“童趣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永远镶嵌在儿童的心灵深…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将童趣比作宝石,形象地表达了童趣在儿童心灵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童趣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这句话揭示了童趣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强调童趣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和成长的动力。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文章通过描述童趣的表现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童趣的热爱和推崇,同时呼吁人们要关注和保护儿童的童真和童趣。

文章强调了童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童趣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和成长的动力,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还提醒人们要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不要过早地让他们承担成人的压力和责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成长。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5课《童趣》教案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梦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

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

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教案(人教新课标)

《童趣》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创意说明: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

默读以疏通其义,朗读以领悟其妙,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

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清代小说。

六卷。

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

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

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

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童趣》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

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

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

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
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则或.()千或百昂.()首观.()之
果.()如鹤唳.()云端
参考答案:清楚观察一定细心所以乐趣私下飞舞有的抬起观看果然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
(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4)以.丛草为.林()()
(5)方.出神()(6)兴.正浓()
(7)驱.之别院()(8)则或.千或百()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

试从文中摘录这样
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2、() ----------------------------------------------------------
3、() ----------------------------------------------------------
4、()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7、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
分别指的是:
1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人大姓文不识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曰:“穷.〔〕矣!”
14、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参考答案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二、(略)三、(1)我(2)脖子同“僵”僵硬(3)果然鸣叫(4)把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

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

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被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它,指蚊子的
3、自己的它的
4、的样子是
5、我
6、只于
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 11、略12、略 13、同乡他、指文不识如此、像这样穷尽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