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献之勤奋练字的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管中窥豹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就甩开袖子走。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十八口大缸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成语故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

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出处】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后汉书·张芝传》【解释】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

指刻苦练习书法。

【用法】作谓语;指刻苦学习书法【成语示列】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明·张岱《家传》王羲之临池学书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

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

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

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

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

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

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

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

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

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

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国学小故事《王献之学书》

国学小故事《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面点了一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自己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一心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力学习,圣贤境界虽高,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1。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作画。

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扇面上立时呈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

后来,由于众人对王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致使小献之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母亲摇了摇头。

“5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了摇头。

王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到底还要练多久?”“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正站在他的背后。

王献之虽然心中不服,但嘴上什么也没说,此后继续苦练。

五年后,他拿着一大沓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表扬的话。

没想到,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一个劲儿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才露出较满意的表情,便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仍然不服气,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后彻底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太难啦!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已经没有了娇气,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王献之听完后深受鼓舞,又锲而不舍地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王献之练字专一,刻苦钻研,曾经每天练习千个字,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家。

王献之练字的事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练习书法和汉字,他每天都要沿着城墙行走,净心静意,反复地书写“天地玄黄”四个字,直到将这四个字的境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后来,他在《兰亭序》草书中使用“松赞干布”这个藏语词作为笔名,这一笔名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事例都显示出王献之在练字方面的毅力和决心,他坚持每天不断地练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所倡导的“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也是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卓越非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的故事,更是传承中华文化、追求艺术境界的一段佳话。

王献之出生于东晋时期,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师承他的父亲,王献之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书法训练与教育。

王献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勤奋刻苦,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曾经有一次,他在竹子上刻字,竹子被他的笔气穿透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为他的才华和毅力所折服,也对他的书法才华充满了期待。

在长期的练习中,王献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精通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字体秀丽而洒脱,笔触流畅而有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他倡导"虚心受教,敏于致良知"的书法观念,强调了书法与个人修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最为著名。

《兰亭集序》是他在元嘉四年(426年)写成的,被誉为古代书法的巅峰之作。

王献之在书写这篇作品时,以横行为主,字体圆润而有力,勾勒出兰亭丽景,流露出他对自然美的追求。

这篇作品凝聚了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全部心血与理念,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之经典。

除了书法创作外,王献之还以他的书法理论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典范。

他强调了书法与音律、诗文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书法必须凭借学识、情感与灵感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表达和传递情感的艺术效果。

王献之的一生致力于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他深知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他曾经说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传承并发扬下去。

”他的努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人们对于王献之的敬仰与赞美从未减少。

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追求艺术境界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佳话。

通过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王献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艺术境界需要不断学习与磨练,执着追求卓越并将自己的才华用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王献之勤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父亲很喜欢他。

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很小就学着父亲的
样子坚持天天写字。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专心练字,父亲在他身后看了很长时间,他一点都没有察觉。


羲之悄悄伸过手去,猛地抓住了他的笔端,紧接着用力向上一提。

王献之全身心地投入到
写字上,根本就没有想到父亲会来抓他的笔。

让王羲之高兴的是,笔并没有从他的手中抽出。

他看到儿子写字时全神贯注,旁若无人,笔握得牢,手下有劲,认为他一定能够练出一手好字。

为这事,他欣喜地夸奖了儿子。

王献之的字有了长进,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他写了很多字,其中一个“太”字漏掉了下边的那个“点”,他放下笔走出书
房干别的事去了。

父亲来到儿子的书案,照例要看一看他写的字,当他看见了这个疏漏,
就顺手提笔将这一“点”补上去了。

不一会儿王献之回到书案,拿着这些字请他的母亲来评价。

母亲看了一会儿,慢慢地
说道:“你的字写得还可以,但还透着稚嫩,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说完以后,她的手指落在了那个“太”字的下边。

王献之仔细地比较了一下,果然不同!他突然想起这一“点”当初忘了写上去。

他猜想是父亲给他补上的,脸马上就红了。

找到差距后,他打消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从此以后练字就更加刻苦了。

为了激励王献之持之以恒,王羲之指着放在院中的十八口大水缸,说:“你把这十八
口大缸里的水写完,你的字也就练得差不多了。


王献之遵从父亲的嘱咐,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写干了十八缸水,终于攀登上了书法
艺术的高峰。

读故事,悟道理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勤奋能使人成为幸运的宠儿,上帝对勤奋给予一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