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合集下载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

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成语故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

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出处】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

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后汉书·张芝传》【解释】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

指刻苦练习书法。

【用法】作谓语;指刻苦学习书法【成语示列】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明·张岱《家传》王羲之临池学书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

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

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

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

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

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

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

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

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

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

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作画。

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扇面上立时呈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牛。

后来,由于众人对王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致使小献之的骄傲情绪日益滋长。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母亲摇了摇头。

“5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了摇头。

王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到底还要练多久?”“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正站在他的背后。

王献之虽然心中不服,但嘴上什么也没说,此后继续苦练。

五年后,他拿着一大沓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表扬的话。

没想到,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一个劲儿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才露出较满意的表情,便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仍然不服气,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后彻底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太难啦!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已经没有了娇气,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王献之听完后深受鼓舞,又锲而不舍地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小故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对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听过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

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

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

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

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

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

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练字的故事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

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王羲之教子。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听妈妈讲故事
——王献之依缸习字
小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王献之。
晋代书法家 王献之是王羲之 的儿子,自小跟 父亲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 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 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 口水缸说:“秘诀就 在这些水缸中,你把 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 就知道了。”
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 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 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 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 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 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 体,练习横、竖、点、撇、 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 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Page
9
Page
10
Page
11
Page
12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 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 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 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 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 母亲说:“有点像银钩 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 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 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 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 点,成了“太”字,因为 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 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 字,叹了口气说:“我儿 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 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 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 习写字了。书圣看到儿子用 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 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 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 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 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 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 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 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 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 家。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

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练字一点像羲之的名人故事王献之,生于公元344年,卒于386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的父亲,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母亲郗氏,是太尉郗鉴的女儿。

王献之初以才封主簿、秘书郎,后为卫将军,长史,拜建威将军、吴兴太守,至中书令。

死后,追赠侍中、光禄大夫、太宰,谥日宪。

王献之出身于诗书墨香之家,三四岁时,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赋,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父母很是喜欢。

由于父亲王羲之是东晋很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他常以此引以为豪。

每当父亲伏案挥笔写字时,他都要站在旁边看。

不久,他便看出了点门道,还常常对父亲的字评头论足,如哪一撇有劲、哪一点恰到好处等等。

天长日久,他渐渐对书法也产生了兴趣,但怕别人讥笑,常常私下里模仿父亲写字。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的房间关门偷练,忽然听到嘭嘭的敲门声,急忙将笔墨纸砚藏起,又将书本拿出放在桌子上,摆出一副读书的架式后,才去开门。

待他开门一看,原来是父亲来检查他的功课的。

可是,当他将父亲让到屋内,将书本递给父亲,准备接受检查的时候,父亲却笑着把书本放到桌子上,对他说:“别给我打马虎眼了,快拿出你写的字来吧!”王献之瞪着小眼睛说:“我并没写字呀!”父亲见他不认账,起身在他的床下翻了出来说:“这是什么?”王献之傻了眼,只好红着脸说:“并非我要欺骗父亲,实因我刚刚学写字,不像样子,怕别人说我好高鹜远,才私下练习,待练好了,再让您看也不迟!”王羲之把儿子写的字放在桌子上一看,见已有模样,有的字还写得相当不错,于是高兴地说:“不要说了,这是父亲的过错,没有主动教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有成绩了。

不过,你未经指点,就能写成这个样子,也真难能可贵了!”从此,王献之就正式跟着父亲学写字了。

有了父亲的指点,他的.字进步很快。

于是,王献之“一点知不足”的故事便发生了。

有一天,王羲之来到儿子的书房,见献之正专心致志地练字,没有发现他,就悄手蹑脚地来到儿子身后,突然伸过手去,用力去拔献之手中握着的笔,竟没有拔动。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

关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介绍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跟他努力练习书法是分不开的。

那么,关于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故事,你听过吗?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从他年幼的时候就是十分喜爱书法,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专研,终于令他成为后人所仰慕的“书圣”。

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王旷手中有本《笔论》,于是偷来习读。

其父发现了,担心会将家传泄露出去,便将《笔论》拿了回来。

然而醉心书法的王羲之跪在王旷身前,许他研读,可见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心的真切。

王羲之练字的刻苦精神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在平常的走路吃饭的时间都会被利用来习字。

王羲之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在自己衣服上用手比划着,时间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

更为出奇的是,王羲之在练字到忘我的境界时,经常会忘记吃饭一事。

后来家人送来饭菜,王羲之会很自然的将馒头蘸上墨水往嘴里送,还觉得味道不错,浑然不知他的嘴角已经全黑了。

据说,王羲之这么忘我的钻研书法,还让他成了旁人羡煞的“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与同朝的太傅稀鉴是好友,稀鉴就打算从王家弟子中挑选出一位作为自己那才貌双全女儿的女婿。

当稀鉴的管家来到王家看看王家弟子时,因为都想成为稀家女婿,所以他们个个显得都有点紧张,只有东边厢房的王羲之仍旧泰然自若地躺在床上,忘我地思索着书法的事情。

稀家管家将这事告诉了稀鉴,稀鉴认为这人就是那含而不露书法极好的王羲之,所以就将爱女嫁给了他。

王羲之吃墨水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人敬仰,小的时候,王羲之的同伴在愉快的玩耍的时候,他在家中专心练字,他写坏的毛笔推在家中的后院里,都快推诚一座山了。

他经常在家里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笔和砚台,池塘的水都被渐渐染黑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认真的练习写字,连丫头给他端来的馒头和蒜汁放在身边都没有发现,丫头嘱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让自己饿着,结果王羲之还是专心致志的练习书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边去,帮这个情况告诉夫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王献之戒骄戒傲,认真、刻苦练字的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原文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王献之练字》教案【教材简析】《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王献之改变自我,脚踏实地获取成功的故事。

通过故事的阅读、引导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才的道理。

课文结构清晰,布局严谨;简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然而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
兰亭”便是其中之一。

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

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

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