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小故事

合集下载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竹扇题字、书成换鹅、潜心苦学墨当饭、掘墓偷艺、偶创飞白、入木三分、以笔为谏、王羲之天台山拜师、致力学术等。

一、竹扇题字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2、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3、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二、皇帝练字1、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2、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3、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4、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这是小编准备的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书法故事一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练习书法小故事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

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书法小故事(一):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书法名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书法名人小故事篇一: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

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

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

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1、李邕重义爱士李邕重义气爱人才,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2、徐浩八体皆备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把笔法传给了徐浩,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好。

徐浩曾经写了42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故事来源:《新唐书》3、郑虔红叶学书郑虔在广文馆博士,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和画一起并成一卷,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郑虔三绝。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4、李阳冰观《碧落碑》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5、钟绍京破产求王书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总计用去几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6、卢弘宣临小王帖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卢弘宣当时做度支郎中的官,有擅长书法的名声。

李德裕把他请来,出示自己得到的这件书迹,请他观看。

卢弘宣拿着帖,好久不作声。

李德裕问:“怎么样?”卢弘宣惊恐地说:“这是我近年临的王献之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

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

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

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

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

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

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

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

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
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

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
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

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

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

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就。

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书法口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中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硬笔书法课程性质:校本课程课程:中国书法史
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

我校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硬笔书法课程主要讲述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

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

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

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个性化的签名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通过硬笔书法课程学习,以及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姐妹艺术欣赏,能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第一讲: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钩古探沉——硬笔书法的足迹)教学内容:
1、陶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 秦代陶文
b 秦汉金文
c 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 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 中日硬笔书法交流
b 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第二讲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笔
4、圆珠笔
5、粉笔
6、竹笔(竹笔的制作)
7、纸张: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教学目的: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读贴: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 对临 b 背临 c 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

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第四讲:楷书技法
教学目的: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 八种基本笔画
b 衍生的笔画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 重心平稳
b 比例适当
c 疏密匀称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
b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赵孟《汲黯传》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

第五讲:行书技法
教学目的:行书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书法,书写简易,灵活多变,没有刻板的定规,且适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

教学内容:
一、行书的笔法特征
a 笔速较快
b 笔势外化、牵连飞度
c 笔画简化
d 弧圆增多二、行业的基本笔法
a 点法
b 横法
c 竖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钩法
g 折法
h 挑法三、行书的结体规律
a 动静互生
b 疏密共诊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让有度
f 参差错落四、行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b 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贴》
d 唐代褚遂良《枯树赋》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好字的同时,进行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掌握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教学内容:
一、硬笔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a 传统布局
条式、横式、扇面式、斗方二、暑款、题名和用印的方法三、现代书法创作
打破传统布局,为书法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个性化和签名练习与设计
a 流畅型
b 普通型
c 可爱型
d 强烈夸张型 e.中外名人签名设计欣赏
五、硬笔书法创作讲评、集体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势课外学时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