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竹扇题字、书成换鹅、潜心苦学墨当饭、掘墓偷艺、偶创飞白、入木三分、以笔为谏、王羲之天台山拜师、致力学术等。
一、竹扇题字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2、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3、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二、皇帝练字1、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2、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3、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4、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书法趣事小故事

书法趣事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法爱好者,他每天都会练习书法。
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很多人都羡慕他。
有一天,他在练习书法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毛笔变得与众不同了。
这支毛笔的笔尖非常锋利,而且墨水流动得非常顺畅。
书法家觉得这太神奇了,于是他决定用这支毛笔写一幅作品。
他选了一个难写的字,开始认真地书写。
没想到,这幅作品竟然写得非常完美,每一个笔画都恰到好处,让人叹为观止。
书法家非常高兴,他把这幅作品拿给朋友们看。
大家都惊叹不已,纷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书法家告诉他们,这是一支神奇的毛笔,让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想见识一下这支神奇的毛笔。
于是,书法家举办了一个展览,邀请大家来欣赏他的作品。
展览上,书法家向大家展示了他用神奇毛笔创作的作品。
观众们都被这些作品深深吸引,纷纷表示想要购买这支毛笔。
书法家见状,便告诉大家这支毛笔的秘密:其实,这支毛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是因为书法家用心去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
只要大家也能像他一样勤奋练习,
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书法家。
听了书法家的话,大家都恍然大悟。
他们明白了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从那以后,他们都更加努力地练习书法,希望能像书法家一样写出美丽的作品。
而那支神奇的毛笔,也成了他们追求卓越的象征。
古今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

古今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1、“智永练字,退笔成冢”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
其练字非常刻苦。
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
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
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
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
2、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
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
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
3、钟繇是魏大书法家,楷书的鼻祖。
其练字非常用功,以致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写字。
怎么写?手指为笔,被里为纸。
日复一日,被里都给划破了。
4、沙孟海,现代著名书法家,书坛两大泰斗之一(另一为启功)。
其也是嗜书非常。
何以见得?其坐着无事的时候,手指头也是不停的比划,在哪里比划?在膝盖上。
长期以往,裤子都给划破了。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5、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习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
他整学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6、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
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
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以下提供几个关于书法家练书法的故事:
1. 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
他从7岁开始练习书法,炼字用的是清洗笔砚的池水,池水因此变成墨色。
据说他小时候走路时,也不忘练字,时常在衣襟上比划。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出了一手好字。
2. 钟繇为练字买纸的故事。
他曾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并把清水池变成了墨池,之后,他买了大量的纸张,在上面练习写字,终于成为书法家。
3. 孙过庭的故事。
孙过庭出身寒门,通过刻苦练习,他终成著名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和诗人。
他的《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4. 柳公权刻苦练字的故事。
他经常在堂屋里练字,笔用秃了许多,后来发现脚下的地都被磨出一个大坑。
5. 颜真卿的故事。
他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纸笔,就用笔蘸黄土在墙上练习写字,最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

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书法课上讲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他对书法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练习。
他的爸爸妈妈看到他的努力,决定给他报名参加书法班。
小明非常兴奋地进了书法班,老师是一个中年男子,他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
老师告诉小明,学习书法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小明非常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话,他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
老师教小明如何握笔,如何写基本的笔画和字体。
小明感觉很难,手指经常抖动,写出来的字也不够漂亮。
老师看到了小明的困惑和挫败感,他对小明说:“书法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小明听了老师的话,坚定地决定继续努力下去。
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地练习书法。
他时不时地与老师请教,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他指导和鼓励。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的书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的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有韵味。
同学们看到他写的字都非常羡慕,纷纷向他请教。
小明虽然取得了进步,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所以他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挑战自我。
他慢慢地尝试写一些难度更高的字体,如楷书和行书。
尽管他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明终于迎来了他第一次参加书法比赛的机会。
他紧张但充满信心地写下自己的作品,并将其送给了评委。
比赛结果揭晓时,小明获得了一等奖。
这是他继续努力的最好鼓励和肯定。
小明的成功也激励着其他的同学,他们也决心加入书法班,和小明一起努力。
书法班里的氛围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每个人都在不断进步。
通过书法的学习,小明不仅学到了握笔、写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力量。
他认识到,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拥有了正确的态度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小明将书法视为自己一生的伴侣,他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能将自己的书法水平再提高一步。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练习书法小故事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
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在书法史上,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的“临池学书”的故事。
据传,王羲之小时候并不喜欢练习书法,有一天,他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一本好字帖,便偷出来自己练习。
可是,他练了很久都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老先生在池塘边练习书法,于是他决定去请教。
当他来到池塘边时,发现老先生正在练习书法,于是他跪下来请求老先生收他为徒。
老先生教了他几个字的写法,然后让他自己练习。
王羲之非常努力地练习,每天早晨都会来到池塘边,拿着毛笔在池塘边的石头上练习书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书法水平逐渐提高。
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练习书法时,不小心将墨汁洒在了池塘的水中,结果池塘的水变成了黑色。
于是,人们把池塘改名为“墨池”,以纪念王羲之的勤奋和努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书法小故事
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
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
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
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
”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
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
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3、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4、“东床快婿”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
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
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
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
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
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
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
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5、柳公权发奋练字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
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了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
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
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而当老人用
“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
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
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
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
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
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