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历史小故事图文稿

合集下载

书法:《硬笔书法的故事》写字课ppt

书法:《硬笔书法的故事》写字课ppt
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杰出书法家。他7岁开 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 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照着练。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迎来黎明,送走黄昏, 不知用完了多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少的笔头。 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 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 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硬笔书法欣赏
书写要求
谁写字大明星 ①头正、身直、两脚平。
②握笔一寸、胸离一拳、眼离一尺。
书写指导
谁是写字大明星 ①仔细观察看结构
②找准中线关键笔 ③写好起笔和落笔
我是小小书法家
作品展示
硬笔书法欣赏
王羲之练习书法十分专心刻苦。一天,他正在书房练 字,书童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 他头也不抬,继续挥笔疾书。后来,夫人来到书房看 他,只见他拿了块蘸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送,弄得 满嘴乌黑。原来他吃馍时,眼看的是字,心里想的是 字,就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夫人见此情景,禁不住笑 出声来,而他却连声夸道:“蒜泥好吃,蒜泥好吃……”
墨池的故事
王羲之练习书法十分专心刻苦。一天,他 正在书房练字,书童送来他最爱吃的蒜泥和 馍馍,几次催他吃,他头也不抬,继续挥笔 疾书。后来,夫人来到书房看他,只见他拿 了块蘸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送,弄得满嘴 乌黑。原来他吃馍时,眼看的是字,心里想 的是字,就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夫人见此情 景,禁不住笑出声来,而他却连声夸道:“蒜 泥好吃,蒜泥好吃……”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下)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下)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下)破产求书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

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

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

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

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

”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

”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苏东坡悬壁观帖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

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

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

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

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赵孟坚,南宋画家。

书法也很有造诣。

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

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

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

书法有趣的故事_书法故事手抄报

书法有趣的故事_书法故事手抄报

书法有趣的故事_书法故事手抄报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

他小時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們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見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

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

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程邈狱中制隶书隶书又名佐书、史书,是秦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所难以达到的快速度的新书体。

它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的创造者相传为秦代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他在一个县衙里当狱吏,后来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今陝西淳化西北)狱中。

那时候,由于中央政权集中,文书繁多,许多军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难以速成而被延误。

程邈深知这是当务之急,早年他就发誓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于文字的改革,因而他虽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钻研大小篆的书法。

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体写上数百个,然后从中选取最满意的一个。

经过十年精思苦索,他终于简化了大小篆,创制出三千多个美观实用的隶书。

书法家的故事和作品

书法家的故事和作品

书法家的故事和作品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和作品,这里有一些例子:
王羲之(303年—361年):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一次家族聚会中,即“兰亭修禊”之时。

这篇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其潇洒飘逸、气韵生动的笔法著称。

•王羲之不仅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深厚,开创了行书与草书的新风格,而且他的五体——行、草、隶、篆、楷都极为出色,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羲之的小故事中包括其对书法痴迷的程度,以及他的字迹被人们喜爱到连贴的春联都会被人揭走的趣事。

钟繇(约151年—230年):
•钟繇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书法家,对于书法学习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

据传他曾在抱犊山刻苦练习,把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足见其用功之深。

以上两位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激励后世学习书法的人们,而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不断研习和传承。

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王羲之人称书圣,他的故事最具有说服力.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东床快婿}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

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

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书法小故事(一):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书法历史小故事八则

书法历史小故事八则

书法历史⼩故事⼋则⼀、王羲之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边练字,送⾛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洗笔,天长⽇久竟将⼀池⽔都洗成了墨⾊,这就是⼈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致志,达到废寝忘⾷的地步。

他吃饭⾛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在⾝上划字默写,久⽽久之,⾐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有⼀次,他为⼈写⼀块匾在⽊板上写了⼏个字样,送去叫⼈雕刻。

刻⼯发现字的墨渍竟渗⼊⽊板⾥⾯约有三分深。

于是⼈们常⽤“⼊⽊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强劲,后来⽤它来⽐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萧峰学写“凤凰尾”萧峰,字宣颖,⼩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帝的第⼗⼆个⼉⼦,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

他⼩时候⽣活在张⽒房⾥,喜爱书法,张⽒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

字写满了,他就⽤⽔冲洗⼲净后再写。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清除窗上的灰尘,⽽是在上⾯练习写字。

像这样⼀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

在他五岁的那⼀年,⾼帝派⼈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学就会。

⾼帝⼗分⾼兴,奖给他珍贵的⽟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们推崇的书法家。

三、⽶芾宋代著名画家⽶芾⼩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

⼀⽇,他听说有位路过村⾥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

秀才翻看了⽶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张。

”⽶芾⼼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切,⽶芾⼀咬⽛借来银⼦交给秀才。

秀才递给他⼀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芾捧着这张⽤五两银⼦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

于是对照字帖,⽤没蘸墨⽔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个⼀个的字印在⼼⾥。

书法小故事之苏轼黄州寒食帖

书法小故事之苏轼黄州寒食帖

书法小故事之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州寒食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书法故事。

这篇文章将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影响,具体细节将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苏轼的书法作品广泛流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这幅作品是在寒食节期间创作完成的,取材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登高》诗。

苏轼借用了这首诗的前三句,以自己的书法风格书写展示。

在黄州期间,苏轼深受当地材料的影响,并且由于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黄州寒食帖作为苏轼黄州期间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世艺术家模仿学习的对象。

黄州寒食帖的字体风格非常特殊,展现出了苏轼独特的书法风格。

苏轼的这幅作品以简洁大气、雄浑豪放为特点,字迹之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

通过这些细腻的线条和笔画,苏轼将整个作品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出他在黄州时的心情和感受。

黄州寒食帖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它还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经历了种种艰辛和挫折,这些经历都融入了他的创作中。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字迹之间,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黄州寒食帖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赞赏。

它不仅仅是苏轼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部分。

这幅作品不仅通过其独特的字体风格展示了苏轼的创作才华,也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理解。

今天,黄州寒食帖仍然被众多书法爱好者所关注和学习。

通过研究和模仿这幅作品,他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掘苏轼书法的艺术魅力,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总之,黄州寒食帖是苏轼的一幅著名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一部分。

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字体风格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传递了对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和他所表达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历史小故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书法历史小故事汉字的起源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

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

“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

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

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

日日临写,从不间断。

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

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

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

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

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

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

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

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

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

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

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

(摘自家庭百科)墨汁当蒜泥一次,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

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

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与父亲被并称为“二王”的大书法家。

小时候,有一次临写父亲的一幅字,着急去后花园玩耍,“太”字竟漏写了一个“点”。

父亲看到后把这一“点”补写上了。

一会儿母亲又看到了这幅字,看到儿子这一“点”写得圆满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纸上写下两句赞语: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唐太宗用兰亭陪葬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

有一天他贴近唐高宗耳边说:“我死以后,把兰亭帖给我带去。

”等到他死后,真的把兰亭帖装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寝。

一块碑看了三天三夜一次,欧阳询在一座古庙里看到了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始而勒马观看,继而拍马而去,一边走一边细品碑文,觉得笔势、神采实在好极了,又拨转马头,回来再细细观看,后来索性卧在碑前,竟在这里揣摩了三天三夜。

从而留下了“欧阳询宿夜观碑”的美谈。

“小欧阳”唐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被后人称为“小欧阳”。

欧阳通少年时父亲就病故了,为了把父亲的书学风格继承下来,他到处去买父亲遗留下来的亲笔墨迹。

每得到一篇,便认真观察、揣摩、摹写,经多年勤奋努力,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书名,号称大、小欧阳体。

弘扬书艺,为国争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曾做过醴泉县尉,到任一年就辞官学书去了。

放着官不当回家去练字,别人都很不理解。

原来他是记住了母亲临终嘱咐:“弘扬书艺,为国争光”。

经过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雄健厚重的“颜体”,至今广学不衰。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

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

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着名书法家。

柳公权任夏州书记时,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问他用毛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一语双关,说得穆宗脸色都变了。

人品与书品颜真卿其人刚正不阿、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

其书刚健遒劲,严谨端庄;柳公权其人直言敢谏,其书刚劲挺拔;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其书端正严谨,被公认为初学范本……书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书品的内在因素。

故有“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说。

练字“写”破被面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

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

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构,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

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给划破了。

芭蕉叶上练出的狂草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

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

就这样,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

破产求书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

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

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

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

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

”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

”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苏东坡悬壁观帖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

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

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

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

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赵孟坚,南宋画家。

书法也很有造诣。

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

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

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

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

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

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

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

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赵孟畋沉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