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小故事

合集下载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关书法的小故事有:竹扇题字、书成换鹅、潜心苦学墨当饭、掘墓偷艺、偶创飞白、入木三分、以笔为谏、王羲之天台山拜师、致力学术等。

一、竹扇题字1、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2、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3、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二、皇帝练字1、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

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2、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

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3、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

4、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

”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

关于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这是小编准备的王羲之书法故事5篇,快来看看吧。

王羲之书法故事一王羲之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

王羲之书法小故事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至今仍被世人推崇和模仿。

以下是几个关于王羲之的书法小故事:1. 墨池典故:王羲之从小就特别喜爱书法,勤奋练习。

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2. 鹅池蘸笔:王羲之酷爱书法,吃饭、走路都不放过,常在鹅池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看到池中的鹅悠然游动,便灵感突现,用蘸满墨的笔在空中划动,仿佛在与鹅嬉戏。

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灵动优美。

3. 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在兰亭修禊活动中,王羲之乘兴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遇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并传授给他一个笔诀。

王羲之感激不已,从此刻苦练习,书法技艺更上一层楼。

5. 洗笔洗砚: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洗笔洗砚。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服,便上前请教:“老婆婆,你洗衣服这么辛苦,是怎么保持双手的?”老婆婆笑着说:“我每天都用这个池水洗衣服,这水有神奇的功效,能使人双手灵活。

”王羲之听后,便在池边洗笔洗砚,从此他的书法更加精湛。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在书法道路上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中的谦逊和博学。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

练习书法小故事(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练习书法小故事1、颜真卿学书法小故事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

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法秘诀。

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

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

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

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同时代的四大书法家之首。

2、王羲之练字的励志故事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

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

书法小故事30个书法小故事(一):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教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提高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我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教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教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日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小故事(二):王羲之与天鹅饺子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

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

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

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景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走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

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

上头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故事1、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

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王羲之跪下来求父亲,父亲很高兴。

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于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才见白底。

2、王次仲创造八分书王次仲,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收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

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

书法名人小故事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书法名人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书法名人小故事篇一:酷爱书法,苦练成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

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

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

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

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

”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

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

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

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

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分。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1. 入木三分王羲之小时候,曾在家里的庭院里看到一棵老树,树干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他用刀在树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用水墨涂在上面。

几天后,他再次来到这棵树前,发现他的名字已经被水墨印在了树干上,而且字迹非常清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 洗砚成池王羲之曾经在洗砚时,不小心将一块墨砚掉进了池塘里。

他觉得这块墨砚非常珍贵,于是决定将它捞回来。

可是,池塘里的水非常浑浊,墨砚已经看不清楚了。

王羲之决定将整块池塘的水都换掉,以便找到那块墨砚。

最后,他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块墨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3. 与鹅论道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养了一群鹅。

他发现这些鹅在吃东西时,总是排成一列,整齐划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让鹅按照自己的方式排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具有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善于总结经验。

4. 金戈铁马王羲之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一位客人的坐骑非常雄壮。

他对这位客人说:“你的马真是金戈铁马啊!”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匹马其实并不出色,只是我骑得好而已。

”王羲之深以为然,从此更加注重书法的内涵和气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美。

5. 临池学书王羲之年轻时,曾经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

他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决定下定决心学习书法。

于是,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天黑才回家。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小故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书法历史小故事汉字的起源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

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

“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

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

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

日日临写,从不间断。

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

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

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

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

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

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

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

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

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

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

“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

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

(摘自家庭百科)墨汁当蒜泥一次,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

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

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与父亲被并称为“二王”的大书法家。

小时候,有一次临写父亲的一幅字,着急去后花园玩耍,“太”字竟漏写了一个“点”。

父亲看到后把这一“点”补写上了。

一会儿母亲又看到了这幅字,看到儿子这一“点”写得圆满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纸上写下两句赞语: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唐太宗用兰亭陪葬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

有一天他贴近唐高宗耳边说:“我死以后,把兰亭帖给我带去。

”等到他死后,真的把兰亭帖装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寝。

一块碑看了三天三夜一次,欧阳询在一座古庙里看到了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始而勒马观看,继而拍马而去,一边走一边细品碑文,觉得笔势、神采实在好极了,又拨转马头,回来再细细观看,后来索性卧在碑前,竟在这里揣摩了三天三夜。

从而留下了“欧阳询宿夜观碑”的美谈。

“小欧阳”唐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被后人称为“小欧阳”。

欧阳通少年时父亲就病故了,为了把父亲的书学风格继承下来,他到处去买父亲遗留下来的亲笔墨迹。

每得到一篇,便认真观察、揣摩、摹写,经多年勤奋努力,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书名,号称大、小欧阳体。

弘扬书艺,为国争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曾做过醴泉县尉,到任一年就辞官学书去了。

放着官不当回家去练字,别人都很不理解。

原来他是记住了母亲临终嘱咐:“弘扬书艺,为国争光”。

经过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雄健厚重的“颜体”,至今广学不衰。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

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

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着名书法家。

柳公权任夏州书记时,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问他用毛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一语双关,说得穆宗脸色都变了。

人品与书品颜真卿其人刚正不阿、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

其书刚健遒劲,严谨端庄;柳公权其人直言敢谏,其书刚劲挺拔;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其书端正严谨,被公认为初学范本……书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书品的内在因素。

故有“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说。

练字“写”破被面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

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

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构,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

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给划破了。

芭蕉叶上练出的狂草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

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

就这样,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

破产求书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

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

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

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

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

”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

”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苏东坡悬壁观帖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

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

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

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

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赵孟坚,南宋画家。

书法也很有造诣。

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

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

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

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

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

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

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

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赵孟頫背临绝似赵孟頫的楷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成为楷书四大流派:颜、柳、欧、赵。

一天,朋友在他家谈论书法,他挥笔背临颜、柳等人的字帖,然后叫人拿来真迹,一个一个字地对照,不仅点画绝似,还深得神采。

朋友们非常叹服。

董其昌发愤临池董其昌十七岁时参加郡里考试,考官认为他的文章非常好,但字写得不好,因此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

董其昌从此发愤练字,遍临历代名帖。

后来,他成为明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

宋克赶超赵孟頫宋克小时候,听老师说赵孟頫的字盖世无双。

他很不服气,心想:学书法要有尊古人之心,超古人之志,我一定要超过他。

从此,他叫人把自己反锁在书房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来练字,一直写到深夜,临习的字迹堆满了书房。

他终于也成为着名的书法家。

一天临一遍千字文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当初因写字不好,考秀才被列为三等,参加考取举人的资格也被取消了。

从此,他发奋练字,每天不临完一边千字文就不休息。

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直到九十岁高龄,他每天仍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练字。

用左手写字的书法家清代钱坫(dian)是以左手写字着称的书法家。

原来,钱坫晚年病后右手作残,不能动弹。

“难道我就这样放弃终身爱好的书法吗?不,右手残了还有左手!”从此,他用左手练字,终于用左手写出了精绝一代的篆书。

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清代书法家钱沣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

一次,他借到一本颜真卿的真迹,便一口气临摹了三个月,在旅途中还坚持临写。

他说:“临写名帖是我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日写一盘墨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临池刻苦勤奋,每天天没亮就起身,磨墨一大盘,一直到夜半三更墨汁写完为止。

不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

他终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邓派”篆书。

腹上深留指爪痕林散之曾说,书法“如蚕吐丝,如蜂酿蜜,岂有一朝一夕能变成丝与蜜的呢?”他自幼学字,先练楷书、隶书,三十岁后学行书,六十岁后专攻草书。

七十年来,每晨必写一百余字,从未间断。

到八十高龄,一次高烧住院,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书法,用手指在肚皮上划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