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归类及分析

合集下载

近五年(2014—2018)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分析与对策

近五年(2014—2018)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分析与对策

近五年(2014—2018)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分析与对策作者:罗文平吴瑞云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8年第9期【摘要】近五年(2014—2018)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都是稳中有变,这使得每年的高考阅读题也在大体稳定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结合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析其特点及趋势,据此,对未来的阅读命题和阅读教学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不断完善高考阅读题和改进平时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近五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高考是我国关注度最高的考试之一,阅读又是高考语文学科的一个重点,所以,研究高考中阅读命题的特点及其趋势对于考生备考以及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就近五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情况做一分析,以期管中窥豹,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分析1.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统计分析。

(1)近五年各类阅读题的字数比较。

从表中可看出,2014—2016年高考阅读题的阅读量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高考开始,由于取消了选做题,虽然单篇阅读题的篇幅有所缩减,但整体的阅读量大幅增加,结合考试大纲中题量的增加,很明显,高考语文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近五年各类阅读题考查的能力层级比较。

从纵向来看,历年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层次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说明高考注重基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能力是应该具备的,而且通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

从横向来看,在理解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方面的考查比重增加明显。

这说明高考在关注基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更高层次的能力考查进行人才选拔。

(3)近五年阅读试题题型比较(以文学类文本为例)。

就每套试卷来说,文学类文本的主客观题大体保持稳定,但都有所微调。

全国卷的主观题稍有减少,但也比客观题多;北京卷的主客观题走向均衡;江苏卷、山东卷的主客观题比例基本不变,而且完全倾向于考主观题。

2018年高考,山东使用全国卷,与以往变化较大。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试题分析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分析文学类阅读文本《马兰花》是李德霞的一篇小小说,曾在“黔台杯”小小说大奖赛中获奖。

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通的故事:在市场卖菜的马兰花借给麻婶600元,但麻婶还未还钱就生病去世了。

这让开出租车的丈夫十分不满,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挂在嘴边。

但是麻婶的女儿回到上海后,却从母亲的遗物中发现母亲借钱并未偿还的事实,主动偿还了欠款。

小说在极其简单的日常生活故事中成功地刻画了马兰花的形象,歌颂了普通人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在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安排巧妙,人物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明快。

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特色上看,将这篇小说选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材料都是非常恰当的。

为适合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的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高考试题中小说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思路指津

高考试题中小说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思路指津

高考试题中小说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思路指津作者:杨红林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2年第03期小说鉴赏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常考类型,由于小说阅读需要的文学素养较高,考点涉及的术语较为专业,答案的组织较实用类文本阅读困难,得分较低,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的情况之下,选择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越來越少。

近年来,以小说阅读题为代表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成为常考题。

因此,小说阅读题的得分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考语文试卷的总成绩。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小说阅读题中常见题型作以下梳理。

一、分析小说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因此,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成为小说阅读考查中极其固定的一道题型,几乎任何一篇小说阅读题都对人物形象有鉴赏要求。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1.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对主要人物形象的考查又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征分析。

考生在作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是要求就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还是要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考查通常直接明了的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性格特点。

常见提问方式:(1)小说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分析。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评价人物形象或品格)(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人物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思路指津】在阅读文本时可以从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楚要求概括的是性格还是形象,性格特点一般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除了以人物性格特点为主,还应该考虑人物的外在职业、身份、地位、形象等方面。

答题时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加以概括,如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如果是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即可)。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点解析总结计划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点解析总结计划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知识点考查情况的分析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纵览 2012 到 2016 五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2012全国卷《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分析理解文章内容;2013全国Ⅰ卷《〈老子〉的年代》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全国Ⅱ卷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学上的深层涵义》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2014全国Ⅰ卷《美的奥秘》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全国Ⅱ卷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略》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2015全国Ⅰ卷响》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国Ⅱ卷《艺术是什么》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2016全国Ⅰ卷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研究》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国Ⅱ卷《塞壬的歌声》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全国Ⅲ卷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的历史》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 2012 年到 2016 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 9 分。

【小说精读】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Ⅱ卷小说阅读沈从文《社戏》精读解析及试题详解

【小说精读】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Ⅱ卷小说阅读沈从文《社戏》精读解析及试题详解

【小说精读】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Ⅱ卷小说阅读沈从文《社戏》精读解析及试题详解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戏班子是被动约请)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时间在秋季)。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红拜帖,见首事,说明社戏在当地开演的流程,这个流程在约定的,是老规矩,可以理解为仪式感之一。

“本村首事”滕长顺,小说的主人公,身份是首事,也就是掌控事务的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开篇:交待故事背景,萝卜溪的社戏前奏,相关准备工作。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调兵开拔”意味战争来临,这一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的时局对社戏有一定影响。

此句虽着墨不多,但从全篇来看,却有很深意味。

社戏是封闭社会里人们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但寻常岁月隐约生变,时局变化可能导致社戏因战中断,暗含着作者担忧。

在第四段中“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这一点也能得到应证。

)【7.A. 表述正确。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与上文“九月二十二”时间对应,表明是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与选择题6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表述一致。

)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这一段还是背景交待,隐含时局变化的社会背景,但是社戏还是照原计划进行。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和三黑子说笑话,重在引出世界的变化,突出三黑子现实生活的尴尬)。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课件

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
【小说】历史、诗化小说
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小说 】
新高考I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书信、知青小说【
新高考Ⅱ卷:沈从文《社戏》(节选) 小说 】
提示:近三年新课标卷命题素材均以小说为主,侧重国内名家的文本,还未 出现外国小说,其中有些作者是统编版教材中的选文作者。
14
(2) 隐性关联:阅读材料与试题材料有关联
2021——2023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一览表
卷别 2023新高考I卷 2023新高考II卷
篇目 《给儿子》 《社 戏 (节选)》
作者 陈村 沈从文
2023全国甲卷 2023全国乙卷 2022新高考I卷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江上》
作品简要分析。
全国甲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 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2020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 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
考查对小说情节安 排及其作用的分析 能力。
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考查筛选并概括文
全国乙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信息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的整体阅读
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让我们经历一段我们不曾经历 的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 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 间之中,摒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哀,了解自己 在永恒时光中小小的位置。
小说阅读有问题 想说爱你不容易
1.不曾经历的人生让我们产生隔阂 2.专注于故事情节让我们忽略鉴赏 3.艰深的主题意蕴让我们难以把握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含新课标及备考建议)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含新课标及备考建议)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考查内容1、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2、古诗文阅读:对文言文断句、选文理解、翻译的考查,以及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填写名句。

3、语言文字运用:关于补写句子、句子表达效果之简明、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等题型,注重对语言的简明准确等方面能力的考查4、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以“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主题。

二、试卷详析(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从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可以看出: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

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知识点总结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小说阅读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下面是小说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1.小说是以故事为核心的虚构性文学作品,是通过叙述来再现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以达到审美和思想表达的目的。

2.小说的特点包括:虚构性(有一定程度的创作性)、叙述性(通过叙述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故事性(以故事为基础构建情节)。

二、小说的分类1.根据题材:如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军事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

2.根据内容:如言情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冒险小说等。

3.根据形式: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三、小说的结构1.故事的起承转合结构:包括故事的开始(起)、故事的发展(承)、故事的转折(转)、故事的高潮(合)和故事的结局(结)。

2.小说的时空结构:包括故事的时间(如叙事的时间顺序、回溯和闪回等)和故事的空间(如叙事的地点设置和空间描写等)。

四、小说的人物塑造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主要人物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推动力,次要人物则是主要人物的衬托和补充。

2.人物的形象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

3.人物的发展变化:通过叙述人物的成长、转变、冲突和反思等来展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五、小说的主题和意义1.主题是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思想倾向。

通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来把握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意义是通过主题所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启示。

通过思考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对社会、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思考。

六、小说的语言特点1.小说的语言特点包括虚构性(以故事作为基础)、叙述性(通过叙述来展现情节)、形象性(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直观性(通过描写来呈现场景)。

2.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对比、象征、暗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归类一、考查情节的整体把握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I卷《微纪元》第5题“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2017年全国I卷《天嚣》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4)小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2019年全国II卷《理水》第8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2018年全国I卷《赵一曼女士》第5题“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卷《有声电影》第5题“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第11题第(3)小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3)小题“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Ⅱ卷《垫师老汪》第11题第(2)小题“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考查环境的整体分析2019年全国I卷《小步舞》第9题“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19年全国III卷《到梨花屯去》第8题“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四、考查主题的深入探究2015·全国卷Ⅱ卷《垫师老汪》第11题第(4)小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五、考查艺术手法与效果2019年全国I卷《小步舞》第8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2018年全国II卷《有声电影》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2018年全国III卷《微纪元》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2017年全国I卷《天嚣》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六、考查语言的细致品味2016年全国I卷《锄》第11题第⑶小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2015·全国卷Ⅱ卷《垫师老汪》第11题第(3)小题“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七、分析相关道具的作用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3)小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八、考查句子的功能作用2016年全国I卷《锄》第11题第⑷小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九、对标题的理解与分析2016年全国I卷《锄》第11题第⑵小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16·全国卷Ⅱ卷《战争》第11题第(4)题“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十、叙述角度的理解分析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11题第(2)小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十一、考查对文本的观点态度2019年全国II卷《理水》第8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16·全国卷Ⅲ卷《玻璃》11题第(4)小题“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十二、老查对文本线索的分析2015·全国卷Ⅰ卷《马兰花》第11题第(2)小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小说阅读题真题【201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

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

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

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

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

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

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

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大的小门。

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

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

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

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

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

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

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

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

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

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

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

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

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

那是五月。

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

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

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

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

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

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

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

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案:8.B。

因果关系错。

“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发情高傲、孤芳自赏”错,后文介绍了他的身份,是国王路易十五时代歌剧院的舞蹈教师,这并不能说明他出身高贵;后来他又将妻子介绍给“我”,并与他的妻子一起为“我”演示了“小步舞”,这些都表明他性情开朗;平易近人,很乐于向人展示他的“光辉”历史。

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知道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他们的小步舞也不属于这个时代,很难为这个时代的人所欣赏、理解。

9.⑴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⑵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