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题考点分析
小说考点归纳高考语文

考点一梳理情节1.根据结构来梳理给各段标上序号,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格式加以概括,何事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考点二线索作用1.丰富拓展作品内容。
2.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4.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考点三叙述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优点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四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4.补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考点五情节结构手法1.悬念:激发读者期待与紧张的心情,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可读性。
3.照应:又叫呼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密。
4.伏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结果更分明。
5.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可使文章更生动,人物和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有的铺垫可使后面的情节更加合理。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2 现代文阅读 热考文体1 小说 第5课时 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__形象题

第5课时小说在高考中的必考点——形象题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
毫无疑问,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
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
就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点往往只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征,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谓性格特点的概括也只能是贴个标签而已。
——特级教师黄厚江《由虚构故事走向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8月)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三个:形象手法赏析、形象概括分析、形象作用分析。
题型一形象手法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所以,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一)小说常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形象手法阐释作用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
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小说中人物的肖像描写可以是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对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眼神的三次描写。
①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②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二)四种易忽略的表现手法1.场面描写2.点面结合3.抑扬结合4.虚实结合紧张迎敌的表现。
作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考点透析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 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 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 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小说的叙述人称一共有四种情形: 1.第一人称叙述(“我”“我们”) 2.第二人称叙述(“你”“你们”) 3.第三人称叙述(“他”“她”“它”“他们”等) 4.人称变换叙述 其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人称,而第二人称一般 很少出现在叙事作品中。
(一) 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关系 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和第二人称“你”的叙述都是限知视角。 第三人称的叙述可能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限知视角。 例如:《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叙述人称是“她”,尽管属于第三 人称,但作者主要是从林黛玉的视角展开叙述,因此,从叙述视角来看 仍是限知视角。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 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 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离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 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 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作者所青睐的限知叙述视角— —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即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 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 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鲁迅 的《孔乙己》《社戏》等,均使用儿童视角,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小说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对于考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文将整理出高考语文复习中与小说阅读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文性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塑造人物、刻画情节、描写环境,展现现实生活或者想象世界。
小说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真实性: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要通过真实性塑造人物和情节,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叙事性:小说主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要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推进。
3. 线索性:小说需要通过线索的展开,形成完整的故事结构。
4. 视角多元:小说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故事,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广度。
5. 语言灵活:小说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较高,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和环境。
二、小说的分类1.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具有较强的叙事和描写性。
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 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情节相对简单,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特点。
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情节简洁紧凑,往往通过短暂的叙述展现故事的精华。
如《春蚕》、《草地》等。
4. 通俗小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故事,语言简洁明了,受到大众欢迎。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
5. 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形式和内涵的创新,通常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呐喊》、《红与黑》等。
三、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1. 整体阅读法: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结构和风格,读懂小说的整体脉络和基本内涵。
2. 人物分析法: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行动,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情节分析法: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的作用,理解小说的发展脉络。
4. 描写分析法:深入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揭示描写的目的和效果,理解小说的情感表达。
四、常见的小说名家及作品1. 中国古代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出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出题角度及解题技巧一、必要的小说概念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小说常见设题角度形象分析主题探讨情节设置表达技巧句子意蕴环境描写题目意蕴三、形象分析(人物、事物)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有直问,也常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举止来提问)——对于形象的概括,可以用这样的公式:他(她)是一个(品质)的(身份或阶层)小说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常有衬托:正衬、反衬)例:《孕妇和牛》(1)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6分)【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考点】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解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要根据故事情节、事件,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肖像)角度入手分析。
【思路分析】1.注意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和阶层:孕妇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村妇女,通观全文不难看出她是一个传统女性,她是如此爱着她的孩子,甚至为了孩子要学认字,这就可以看出她的传统女性美。
2.关注小说情节和细节描写:“孕妇从来不骑黑”“黑也怀孕了啊,孕妇想”——善良“黑——”即使是黑肯麦苗,不听话时,她也只是用这一声呼唤。
黑的驯顺,其实就是代表孕妇的温婉。
“每当她看见在地上跑跳的孩子,就觉出身上累”——她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对孩子的责任和爱。
“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此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前后的对比,突显了她对孩子的希冀,因为想到孩子将来要读书,所以她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石碑的尊重,对文字的尊重,她认为这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用“胆怯而又坚决”来形容落下了第一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也能看出她的责任心。
孕妇认真的抄字,认真的数,能表现她的做事认真。
对孩子的希冀,希望并相信孩子能够读书。
“她也要像孩子愿望的那样,美好的成长”“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她找到了一块石碑,那才是心中的好风水”她为此而感动并觉得幸福。
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分类导练:小说标题题(考情分析+设问形式+设误类型+解题步骤+典题解析+对点训练)

高考小说阅读题型分类导练:小说标题题(考情分析+设问形式+设误类型+解题步骤+典题解析+对点训练+答案解析)【知识概说】一、小说标题为何会成为高频题如果从作者(小说家)的角度思考,对于一篇小说或一部作品,他至少有两点是要动些脑筋的,那就是“标题”和“结尾”,这两样是技术活,见真功,艺术含量高。
如果从命题人的角度思考,小说的标题和结尾因为艺术性强,所以命题人也就偏好从“标题”“结尾”角度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标题”和“结尾”也就成为小说阅读理解的高频题。
二、标题类题目解题的本质是什么要回归到文体,扣文体特点。
文无定法,题无定样。
从小说文体特点来看,其标题的存在是为小说的内容服务的。
所以从文体特点来看,小说的拟题还是有一定章法的。
小说的标题与文章的情节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结构安排、艺术表达、语言特色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小说标题设题方式有哪些三大类: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拟写标题也是一种类型,但不常见。
四、小说标题作用解题攻略(一)标题作用思路命题形式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此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此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二)标题作用真题展示1.小说《祝福》为什么以“祝福”为题?2.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礼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三)标题作用答题思路1.人物层面: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2.情节层面:概括了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
3.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
4.主题层面:紧扣、(体现、揭示、暗示)了主题;使用了某种手法,生动新颖,或含有象征意味、寓意等。
5.思路结构层面:贯穿全文的线索、抑扬、呼应等。
6.读者感受层面:以某种艺术用法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新颖生动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小说考点与题型(第2讲和第3讲)

3、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
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 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 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 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 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4、领悟小说主题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二) 小 说 2、情节 三 要 素
3、环境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 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 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小
说 考 点
1.第一讲、 2.第二讲、
及 题 型
3.第三讲 …………
讲
座
小说读什么?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
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读什么?具体来说,包括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 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的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 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 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 所和范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 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 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 创作的真谛。
高考小说阅读题常见题型和考点整理(二)

2019高考小说阅读题常见题型和考点整理(二)揣摩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①外貌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③语言描写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作用: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解题思路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或小说中的其他角色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概括主题内容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题思路①从作者背景、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情感色彩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小说主题。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特色解题思路(1)分析句式特点以及是否运用修辞或其他表现手法。
(2)分析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传神、得体,讽刺,幽默、诙谐,庄重、含蓄,深沉等。
(3)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来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题考点分析一、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二、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小说阅读属于文学作品阅读,它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
在备考中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明确高考怎么考,重点研究高考的题型特征和侧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一)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到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典型例题】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答题思路】(1)从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
母亲掌管着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当父亲订购了一条船后,她牢骚满腹;当父亲没带食物,也没带别的什么,上船外出时,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说“如果你出去……永远别回来”;但当母亲知道“我”每天偷了食物给父亲时,母亲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从一系列的情节可以看出,母亲整天为家庭操劳,希望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她不理解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但心疼父亲,悄悄地从物质上帮助父亲。
她是一个善良守旧的妇女。
(2)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
言为心声,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反映出母亲对父亲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埋怨、生气、反感。
对父亲“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的举动,“母亲觉得羞辱”,这是心理描写,对母亲这个形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刻画。
“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这一动作描写让人看到了母亲骨子里的善良。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规范答题。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
(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却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
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注意事项1、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至少要简要分析,不要脱离文本或泛泛而论。
2、注意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单一性或多面性。
分析要全面,要能够从性格的不同侧面进行概括总结,分点归纳。
不要揪其一点反复陈述,却不及其余。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
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
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
一般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但很多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也具有性格的多侧面性,阅读此类小说,分析人物时就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概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典型例题】2008年浙江卷《乌米》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
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参考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二)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3、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典型例题】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
//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
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参考答案】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做铺垫)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做铺垫)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
※常见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 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典型例题】 2008年浙江卷《乌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四)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