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重金属镉对鲫鱼毒性效应的研究

重金属镉对鲫鱼毒性效应的研究

重金属镉对鲫鱼毒性效应的研究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的严重程度正在增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
生了严重影响。

其中,镉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已经被发现在上游鱼
类中存在较高的污染指数。

因此,研究鱼类对镉的毒性效应变得前所
未有地重要。

研究人员从中国江苏省苏南水系收集样本,以青花鲫作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对镉的毒性效应。

研究人员将青花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镉处理,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每组10人。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测定鱼体中的镉含量,分析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并对肝脏、肾脏等器官进行检查,以探讨镉对鱼体的毒性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鱼体中镉含量与处理浓度负相关;经过处理,鱼体血液学指标主要有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数
量下降;此外,肝脏和肾脏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些结果说明,
镉可以显著影响青花鲫的血液指标,并对接触镉的鱼体器官也有毒性
影响。

因此,重金属镉会显著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状态,为建立水环境
质量保护策略奠定了基础。

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污染源管理,
限制重金属对水环境的影响,保护负责任的水环境质量。

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扇贝作为常见的贝类养殖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水中的重金属对于扇贝种苗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潜在的毒性效应。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1. 海水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影响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和城市排污、船舶废弃物以及自然因素等。

常见的海水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汞、镉、铜、锌等。

这些重金属在海水中长期积累,通过生物链逐渐富集在养殖物种中。

重金属对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抑制、生育力下降、免疫功能损害和生物累积等。

其中,铅和汞对于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较为明显。

这些重金属可以通过干扰鲍鱼的养殖环境以及直接进入鲍鱼体内,对其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2. 养殖扇贝种苗对海水重金属的敏感性养殖扇贝种苗对海水中重金属的敏感性与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关。

扇贝种苗在生长的早期阶段对重金属的敏感性较高,而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壳的形成,其对重金属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

此外,养殖扇贝种苗的抗氧化系统、解毒酶体系和免疫功能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在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中,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差异和生理机制的作用。

3. 海水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机制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在生理水平上,重金属可能通过抑制鲍鱼的生长、抑制鲍鱼体内酶活性、损害鲍鱼的呼吸、循环和排泄功能等方式对鲍鱼产生毒性作用。

在分子水平上,重金属可能会干扰鲍鱼体内氧化还原平衡、引发细胞膜损伤、损伤DNA和RNA、干扰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

这些作用机制相互交织,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产生综合影响。

4. 减轻海水重金属污染对养殖扇贝种苗的影响策略为了减轻海水重金属污染对养殖扇贝种苗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生植物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蓄积性等特点,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镉、铜、锌是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中广泛使用,也是水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镉、铜、锌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并探究不同的处理浓度对其影响程度,为水生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确定研究对象:选取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水葫芦、水藻、小杨花和水葱。

2. 确定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根据文献综述和实验条件,确定不同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

3. 分析不同浓度下毒性效应的指标:使用不同的生物学指标,如形态指标、生长指标、光合作用等,分析不同浓度下毒性效应的指标。

4. 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毒性效应的指标: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处理浓度,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毒性效应的指标。

5. 分析不同水生植物毒性效应的异同:通过对不同水生植物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毒性效应的异同。

四、研究意义通过研究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毒性效应,可以为水生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该研究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五、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包括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并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获得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其影响的实验数据,并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形成科学、可靠的研究结论。

同时,本次研究也将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相关学科领域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重金属铜离子对植物生长指标的毒性效应实验

重金属铜离子对植物生长指标的毒性效应实验

重金属铜离子对植物生长指标的毒性效应实验
重金属铜离子对植物生长指标的毒性效应实验是研究铜离子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实验。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植物、重金属铜离子溶液(不同浓度)等;
2. 将同一种植物(可以是小麦、玉米等)的种子放在本底含有不同浓度(如0、10、30、50、100 mg/L)的重金属铜离子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如24小时);
3. 将处理后的种子分别种植在相同的土壤中,同时建立对照组(未经过重金属处理);
4. 在相同条件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形态学指标(如根长、叶面积、叶片数等)和生理指标(如光合作用、呼吸速率、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比较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铜离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
5.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铜离子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毒性效应,评估植物对铜离子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注意保护实验人员的安全。

同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水环境中铜离子的生物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水环境中铜离子的生物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水环境中铜离子的生物毒性及其机制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铜是工农业生产活动中常用的金属,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但超出一定浓度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探讨水环境中铜离子的生物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一、铜离子的生物毒性铜是人体和生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高浓度的铜离子会对水生生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

在水环境中,铜离子会影响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时对鱼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铜离子的生物毒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 铜离子浓度铜离子浓度是影响其生物毒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当铜离子浓度超过0.01 mg/L时,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

2. 暴露时间铜离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还与暴露时间有关。

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其毒性作用也会不断增加。

3. 铜离子化学形态铜离子化学形态也会显著影响其生物毒性。

在水环境中,铜通常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存在。

溶解态铜离子的生物毒性较颗粒态铜离子更高。

二、铜离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铜离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效应铜离子的毒性效应通常包括对生物体的生长、生存和繁殖等方面的影响。

在水环境中,铜离子可以干扰藻类和浮游生物的代谢和光合作用,导致其生长受阻。

对于鱼类而言,铜离子可以影响鱼类的呼吸、免疫和生殖系统等,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2. 改变生物生理活动铜离子在水环境中还会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例如,铜离子可以影响氧化还原代谢,干扰ATP酶、酸性磷酸酶、氨肽酶等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3. 导致基因变化铜离子在水环境中还会导致生物基因变化。

研究表明,铜离子可以干扰DNA的结构与功能,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这对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和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都会造成影响。

三、铜离子作用机制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对铜离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生物体内重金属的代谢和毒性研究

生物体内重金属的代谢和毒性研究

生物体内重金属的代谢和毒性研究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重金属被排放至环境中,导致了空气、水、土壤等中的重金属污染。

长期暴露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人们会面临着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研究领域。

本文将讨论生物体内重金属的代谢和毒性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生物对重金属的代谢过程及其所引发的毒性效应。

重金属污染:一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威胁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大于5g/cm³),具有金属光泽和良好的延展性、可塑性、导电性和热导率的金属元素。

目前为止已知的重金属包括镉(Cd)、铬(Cr)、铊(Tl)、铅(Pb)、汞(Hg)、锰(Mn)和钴(Co)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以微量存在,而它们的生物富集性和持久性使得它们逐渐积累在生物体内,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剧。

重金属的毒性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引起:直接影响细胞的功能和影响细胞内液体和离子的稳定性。

重金属的胁迫使得生物所需的重要生物分子发生失调。

以Cd为例,Cd被认为是最危险的重金属之一,它会降低植物和动物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谷胱甘肽(GSH)的水平。

不仅会导致GSH代谢相关的酶活性下降,而且在GSH缺乏的情况下,重金属总量的增加。

生物体对重金属的代谢过程生物体对重金属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吸收、转运、沉积和消除等过程。

在吸收方面,由于重金属容易溶于水,所以通过食物链入侵生物体内尤其是植物,动物食用植物,人类再食用动物,循环利用逐渐在食物链中富积。

在动物体内吸收重金属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肠道吸收,且镉、铬、铅、汞等重金属吸收量与其化学形态有关。

细胞内主要通过离子通道,渗透膜和载体转运蛋白来运输重金属,传统上认为这种过程是被动的,即是一种无需耗能的自由扩散过程。

然而,现代生物学发现,生物体内存在许多主动转运蛋白,如ZnT蛋白(锌转运蛋白)和ZIP蛋白(重金属离子转运蛋白),这些蛋白认为可能介导开放通道,促进细胞内外重金属的传递。

Cd2+、Pb2+、Hg2+对膨胀肾形虫的毒性效应

Cd2+、Pb2+、Hg2+对膨胀肾形虫的毒性效应

Cd2+、Pb2+、Hg2+对膨胀肾形虫的毒性效应摘要:研究了重金属cd2+、hg2+和pb2+对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的毒性效应。

在3种重金属离子作用下,膨胀肾形虫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对膨胀肾形虫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hg2+、pb2+、cd2+。

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离子的不同配比下,联合作用类型和强度有一定的差异。

cd2+-pb2+在浓度比1∶1和毒性比1∶1时均为拮抗作用;pb2+-hg2+在浓度比1∶1时为协调作用,毒性比1∶1时先表现为拮抗作用后表现为协同作用;hg2+-cd2+在浓度比1∶1时为协同作用,毒性比1∶1时为拮抗作用; cd2+-pb2+-hg2+在浓度比1∶1∶1时均为协同作用,毒性比1∶1∶1时由拮抗作用逐渐转为协同作用。

关键词:重金属离子;膨胀肾形虫;急性毒性;联合毒性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556-05纤毛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完整的生命体,具有生长、呼吸、代谢、排泄等一切生命活动。

纤毛虫与它们所在的环境密切接触,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敏捷的反应,且绝大多数纤毛虫种类为世界性分布,不受季节和地区差异的限制,因此在环境污染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

在20世纪初,水生纤毛虫就开始应用于淡水生态系统的监测中,目前水生纤毛虫作为指示生物已广泛用在淡水水环境的污染指示与评价中[4-7],而对土壤纤毛虫重金属毒性状况的研究,尤其是重金属联合毒性的研究并不多见。

作为矿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正处于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期,其土壤中存在的大量重金属离子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矿区土地的修复与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选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的膨胀肾形虫为受试生物,黄石市土壤中常见的金属cd、pb和hg为毒物,通过单一毒性实验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更准确地评价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圈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

而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之一,它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排水,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维持土壤的肥沃度等。

由于现代工业活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逐渐增加,给蚯蚓等土壤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综述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减少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机制1.1 重金属的来源和类型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等。

常见的土壤重金属包括镉、铬、铅、汞、镍等,它们对蚯蚓的毒性作用不同。

1.2 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机制重金属通过土壤中的生物、化学、物理作用逐渐积累,并进入蚯蚓体内,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和生态效应。

重金属中的镉、铅等可以影响蚯蚓的呼吸、排泄等生理功能,影响蚯蚓的饮食和生长,甚至导致蚯蚓的死亡。

重金属还会对蚯蚓的DNA、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化学过程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蚯蚓的生殖和发育受到影响。

1.3 生态系统效应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环境指标生物,它的生理和生态效应受到重金属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通气和排水性能。

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会间接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评价2.1 实验方法研究人员通常通过人工设置不同重金属浓度的土壤条件,然后观察蚯蚓在这些土壤条件下的存活情况、生长状况以及生殖能力。

还可以通过体内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行为变化等来评价蚯蚓受到的毒性作用程度。

2.2 评价指标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蚯蚓的存活率、体重变化、生长速率、生殖能力、DNA损伤程度、酶活性变化等,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蚯蚓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效应。

2.3 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壤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也日益完善。

研究者通过对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土壤pH值等因素的考察,深入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和转化规律,创新性地提出了蚯蚓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监测模型和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工业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姓名学号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0年5月15日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前言 (1)1.1 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研究现状 (1)1.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简介 (4)2.1 大肠杆菌的简介 (4)2.2 荧光假单胞菌的简介 (4)2.3 枯草芽孢杆菌的简介 (5)3.汞,铬,镉,铅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毒性的实验研究 (7)3.1 细菌在重金属污染下存活数量 (7)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7)3.1.2 实验步骤 (7)3.1.3 结果与分析 (7)3.2 细菌在受到重金属污染后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 (9)3.2.1实验材料和仪器 (9)3.2.2 实验步骤 (9)3.2.3 结果与分析 (10)3.3 单细胞凝胶实验 (12)3.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3.3.2 实验步骤 (12)3.3.3 结果与分析 (13)4.微生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应用范围及发展前景 (15)4.1 微生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应用范围 (15)4.1.1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学评价 (15)4.1.2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4.2 重金属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发展前景....................16 谢辞 (17)参考文献 (18)摘要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广泛,而且具有繁殖迅速,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成为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之一。

作为分解者,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

众所周知,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且对它们有毒害作用,本次实验是以四种常见的重金属离子+2H g、+6Cd、+2P b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Cr、+2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细菌生长过程的毒性研究。

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将三种细菌在含有不同浓度的+2Hg、+6P b的固体培养基中Cd、+2Cr、+2培养,通过计数的方法以确定每种金属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致死浓度;②在荧光镜下观察经重金属污染后的细胞形态与原细胞形态的区别,确定重金属是否对细胞形态有影响;③对经重金属污染的细菌DNA进行单细胞凝胶实验,以确定重金属是否对细菌的遗传物质产生损伤。

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2Hg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细菌的最小致死浓度5LCr对大肠杆mg/;+6mg/、3Lmg/、3L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细菌的最小致死浓度为20Lmg/、120LCd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mg/;+2mg/、180L种细菌的最小致死浓度为90LP b对大肠杆菌、mg/、30Lmg/;+2mg/、30L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细菌的最小致死浓度为300Lmg/、250Lmg/。

mg/、200L关键词:重金属,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毒性AbstractThe microorganisms are not only widespread with a wide range and a great numbers; but also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propagation, a small individual, large surface area and a great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So the microorganisms have become one of resources of the most valuable, the mos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s a decomposer, microorganisms play the role of “Guardian of the natural enviroment”in the material cyc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As is known to everyone, heavy met als can’t be decomposed by microorganisms and have toxic effects on them. This experiment researched the toxicity of four common heavy metal ions: +2Hg、+6Cr、+2P b on the growth of EscherichiaCd、+2coli,Pseudomonas.fluorescens and Bacillus subtilis.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①determination of the most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each metal on the E.coli,P.fluorescens and B.subtilis by counting CFU method; ②observation of cell morphology after exposure to heavy metals by microscopy; ③detection of damage of DNA by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E.coli,P.fluorescens and B.subtilis were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ions +2Hg is 5Lmg/,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mg/、3Lmg/、3LE.coli,P.fluorescens and B.subtilis were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ions +6Cr is 20Lmg/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mg/、180Lmg/、120Lof E.coli,P.Fluorescens and B.subtilis were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ions +2Cdis 90Lmg/,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mg/、50Lmg/、30LE.coli,P.Fluorescens and B.subtilis were polluted by heavy metal ions +2P b is 300Lmg/,respectively.mg/、200Lmg/、250LKey words:heavy metal,E.coli,P.fluorescens,B.subtilis,toxicity1.前言1.1 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研究现状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如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分别由汞污染和镉污染所引起。

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重金属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和化学形态。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世界三大水环境污染方式之一。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铬、铅、锌、铜、镍等,其种类、含量及其存在形态随产生条件而异[]1。

同时,重金属元素中许多为生物体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但大部分具有毒性且是致癌因子,过量排放到环境水体中容易破坏生态平衡,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因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2。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但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

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的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因为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在经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后造成的;又如痛痛病,是由炼锌工业和镉电镀工业所排放的镉所致。

汽车尾气排放的铅经大气扩散等过程进入环境中,造成目前地表铅的浓度已有显著提高,致使近代人体内铅的吸收量比原始人增加了约100倍,损害了人体健康。

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极多,分布广泛,而且具有繁殖迅速,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成为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之一。

作为分解者,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

它们几乎能降解或转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物质,一旦新的物质出现,也能逐步通过自发或诱导产生新的酶系,具备新的代谢功能。

可以说,只要找到合适的微生物并给予适宜的条件,所有的污染物都可以得到降解和转化[][][]543。

众所周知,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且对它们有毒害作用,但是微生物对重金属又有一定的抗性和解毒作用,可以吸附和转化重金属。

两者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为湿法冶金、环境污染评价及生物净化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正是基于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解毒作用,以净化有毒金属污染或回收有经济价值重金属为目的的生物处理技术日益成熟,微生物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微生物巨大的环境保护功能(生态毒理评价和生物修复)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而研究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将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微生物应用的基础实验数据,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6。

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对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重金属对微生物群体的影响重金属污染能够明显影响土壤或水域中微生物群落,如降低微生物生物[]7。

降低活性细菌菌落的数量等等[]8,同时重金属污染亦能明显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9,即微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较早地预测土壤或水域中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10。

如王秀丽等以铜锌冶炼厂附近的水稻土为例,研究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结果表明,铜、锌、镉、铅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商、微生物生物量氮/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重金属污染均能降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