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
著名的通货膨胀案例:德国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经历了一场超级通货膨胀,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案例之一。
这场通货膨胀在1921年开始,并在1923年达到顶峰,对德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困境、赔款负担、政治不稳定和货币政策失误等。
战争带来的巨额债务和赔款要求迫使政府不断印制更多的纸币来支付
这些债务,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最初,纸币的增发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不断印制纸币,以应对财政困境,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
人们开始失去对纸币的信任,纸币的价值迅速贬值。
在通货膨胀的最高峰,德国的物价每天都在上涨,人们需要携带大量的纸币购买基本生活用品。
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对德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的储蓄迅速贬值,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许多人陷入贫困和失业。
企业无法预测成本和价格,导致生产停滞和投资减少。
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政治极化和社会动荡加剧。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
1924年,德国引入了新的货币'雷切马克',并通过一项名为'戈尔达尔计划'
的严格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措施逐渐稳定了德国的经济,并为德国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德国魏玛共和国的超级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破坏力。
它也强调了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时需要采取负责任和稳健的措施,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货膨胀是一个曾多次出现并且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问题。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中国都经历了一系列通货膨胀的阶段。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原因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
古代通货膨胀:政治混乱与货币贬值中国古代的通货膨胀问题与政治混乱密不可分。
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政权更迭、地方割据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混乱,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另外,自秦朝以来,纸币逐渐成为交易媒介,然而由于过度发行而导致货币贬值,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一个典型例子是南北朝时期的通货膨胀。
南北朝时期,政治的不稳定导致了战乱的频繁发生,这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
同时,由于各地割据政权或诸侯割据的局面,导致货币过度发行,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这种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物价飞涨,社会不稳定。
近代通货膨胀:外来冲击与政策失误中国近代通货膨胀问题主要受到外来经济冲击和政策失误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多重压力,这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秩序,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一次显著的通货膨胀事件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通货膨胀。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然而其内部政权混乱、物资短缺的状况使得太平天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纸币来满足开支需求。
由于发行过度,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此外,中国于20世纪上半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
例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政策失误、日本的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
通货膨胀导致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社会动荡与民生困境通货膨胀对社会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物价的飞涨令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购买力下降,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通货膨胀还可能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使得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从而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

历史回顾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历史。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和经济实际产出能力的增长速度,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回顾新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情况,并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受到战争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为了战争需要,大量发行纸币来满足军队和政府开支。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需要重建国家,并支付大量的军民代表费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的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现象开始显现。
此外,在国共内战期间,国共两党的阵营都发行了大量的地方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通货膨胀的形势逐渐得到控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控制资源配置和市场价格,导致了价格扭曲和供求失衡现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对经济运行的严重干预导致了物价暴涨,通货膨胀问题进一步加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价格的逐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新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挑战。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两步走”改革政策实施期间,当时的物价上涨迅速,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通货膨胀问题再次凸显。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和全球经济的放缓,导致中国物价上涨明显。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的历次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源自政治、经济因素和金融政策的改变。
政治因素包括战争和政治运动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因素包括需求和供应的失衡,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货币政策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通货膨胀的形势。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人民币贬值,降低人民币的购买力。
其次,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

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不得不提的历史上典型通货膨胀案例:德国的威玛共和国20世纪初,德国正经历着一场持续长达14年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
这一事件成为了经济史上的典型案例,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次警示。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得不面对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战争造成的巨额债务使国家陷入财政危机,政府决定通过发行大量纸币来填补财政赤字。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德国通货膨胀的爆发。
在战争期间,德国一直以战争胜利而引以为豪。
然而,1918年,德国签署了维尔赛条约,这一条约规定了德国需要支付巨额的赔款。
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德国政府选择了发行更多的纸币。
通货膨胀的过程逐渐加速,物价也随之上涨。
通货膨胀让人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薪水无法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导致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德国人民纷纷寻找各种方式来应对通货膨胀,如购买实物资产或外国货币,但这只在短期内有限的帮助。
通货膨胀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增长,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物资短缺、失业率上升、民众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逐渐加深。
这最终导致了政治动荡,为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铺平了道路。
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惨剧。
它给其他国家一个重要的警示,即切勿滥发货币以填补财政赤字。
这次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们长期以来深受其苦。
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国际社会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中央银行成为了更独立的机构,负责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货币稳定。
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经济合作,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案例深刻地揭示了通货膨胀的危害和破坏力。
它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都应该以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为镜,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并密切关注通胀风险,以维护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在总结中,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案例是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放开物价后,通货膨胀如脱僵野马, 一发不可收。政府一度采用“双紧”的政 策来抑制通胀,可是却并没有换来预想的 成效。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 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 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 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 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 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 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 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南联盟:通货膨胀史上的奇迹
• 南联盟1的两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 自80年代末生产便开始出现负增长。1990 年以后国家分裂进程加剧,丧失了其他共 和国的市场,生产下降幅度增大,到1992 年6月国际制裁前,生产已比80年代末下降 45%。
•
国际制裁2的实施则进一步使生产下降 加速,一年半时间内实际产值又下降45%。 这样,南联盟1989—1993年的工业实际产 值共下降2/3左右,社会产值从1990年的 320亿美元降至将近100亿美元,人均社会 产值从3000多美元降至不足1000美元。 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随后的国家分裂,终于 导致了这场超级通货膨胀的爆发。
津巴布韦:最切近的通货膨胀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津巴布韦曾被划 归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有“非洲 粮仓”之称,整个南部非洲都从津巴布韦 进口粮食。 • 从2000年开始,津巴布韦实施新的土地政 策,强制没收前白人殖民者拥有的农场。 但政府无法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设 备、培训和合法的土地证明,所以,这一 年津巴布韦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
兑换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很快到来 了——卢布从1卢布兑换2.8个美元,迅速崩 盘突破了100卢布换1美元。外资银行的外 债瞬间变得微不足道。通过媒体对恐慌性 的渲染,苏联的人们更是纷纷抛出每一张 卢布,买进美元。卢布市场很快毫无悬念 的崩溃了!整个旧卢布最低实际贬值 112000倍。 • 这样,美国人只用了几亿美金就买下 了价值28万亿美元的原有苏联资产。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公元7-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因大面值金属币,导致造假泛滥。
公元189年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董卓毁五铢钱,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
三国时期,公元238年,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铸大面值钱,导致物价上涨。
公元465年,南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止,宋王朝崩溃。
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广开铜矿铸钱。
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因豪门大族私铸引起货币贬值(605-618年)不久隋灭亡。
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
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
引发的后果有:(一)谷价腾贵,米斗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
(二)盗铸严重,寺庙的钟、铜佛都被溶化了。
(三)货币混乱,有实钱(先铸钱,低物价)和虚钱(后铸钱,高物价)双重价格,出现两种物价。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出现次币抵触好币。
清咸丰三年(1853年)旧钱每千重120两,溶化后可铸当千大钱三十,私铸超过官铸,后发行纸币回收。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自古以来,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是密切相关的。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通货膨胀也曾多次出现,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通货膨胀事件,并探讨其成因及影响。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通货膨胀事件可追溯至东汉末年。
那个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及政权更迭,国家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货币大量铸造,不断增发导致通货流通量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不聊生。
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最著名通货膨胀事件要数宋代的“靖康之耻”时期。
南宋靖康年间,北方金朝的入侵导致南宋政权的灭亡。
这个时期,大量的战争财政支出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使得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大胆而失算的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南宋政府不断增发货币以应对军费压力,而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需求远远超过实际产出,从而推动物价飞涨。
这一时期,民众不堪承受高涨的物价,生活困苦,人们纷纷流亡或犯罪求生。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问题并没有止步于宋代,元代和明代也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元代蒙古政权统治期间,因过高的军事开支和侵吞农民资源,导致了民生贫困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这对元朝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最终也是导致了元朝的衰落。
明代永乐年间,宇治金杯,铁杯、铜杯的水银成分有点过多,皇帝也不懂经济学,不知会发生国民通货膨胀问题,宇治河水污染问题、男子汉困难问题,罗斯福看望冰岛,张体分等不堪外压的段开始三种生拆和犯罪泛滥,农民经商的叫了也陆续倒闭。
上述通货膨胀事件中,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发行货币以应对战争或政治压力,或是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失衡。
另外,战乱、政权更迭、自然灾害等因素也会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物价上涨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秩序动荡,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其对贫困人口尤其具有冲击性,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的历史事件
通货膨胀是指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导致货币失去购买力并且物价上涨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重要的通货膨胀事件:
1. 德国威玛共和国通货膨胀(1921年-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了支付赔款,大量印刷纸币导致失控的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最终,德国央行进行货币改革,发行了新的货币,并重新控制了通胀。
2. 日本战后通货膨胀(1945年-1951年):二战后,日本货币供应量激增,因为战后重建需求导致物价飞涨。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物价、增加税收等手段来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3. 拉美国家通货膨胀危机(1970年代-19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包括政府过度开支、债务问题以及货币政策不当。
这些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和货币改革来控制通胀。
4. 中国的通货膨胀(1980年代-19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高通货膨胀的问题。
政府通过调控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大稳定货币政策力度等手段,逐步控制了通胀。
5. 西班牙房地产泡沫(2008年-2013年):西班牙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了经济危机,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措施和改革,以恢复经济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通货膨胀事件表明了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强调了控制通胀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出现过多次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次:(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
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钱(汉隋间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钱,古算法以24铢为1 两)外,更铸"大泉",重12铢,值五铢钱50;又造"契刀",值500;"错刀",值5000。
这种虚价大钱出现后,造成民间盗铸,在实际交易中更趋向于使用五铢钱。
第二次,废除"错刀"及五铢钱,另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28品,不仅换算困难,每一品与其它27品之间会产生756种比值,而且比价极不合理。
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布重24铢,每枚值1000。
此次改币仅一年就被迫废除。
第三次,王莽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
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结果又引起盗铸,许多人因犯法而沦为官奴婢。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滥发大钱,结果"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自身最后也迅速灭亡。
(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肉好无轮廓,不磨鑢。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注:《三国志》卷6 《魏书·董卓传》。
)。
董卓铸恶质钱引起物价飞涨,是对人民的一种掠夺。
至此,五铢钱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各国为解决其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额较大的货币。
刘备入蜀时,因"军用不足",听从刘巴建议,铸"直百五铢",其重量仅8~9.5克,却当五铢钱100,结果"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注:《三国志》卷39《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
吴国在公元236年铸"大泉五百",重7 克,238年又铸"大泉当千",重14.5克,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大钱出笼后,导致物价上涨,后被迫停铸。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形式转细。
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
无轮廓,不磨鑢,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
景和元年(465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
劣于此者,谓之涎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贾不行"(注:《宋书》卷75《颜竣传》。
)。
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为解决财政困难,517年用崔亮建议,广开铜矿铸钱以收"治利"。
此后,民多私铸,钱更薄小,钱价更低。
"时所用钱,人多私铸,销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注:《魏书》卷58《杨播附侃传》。
)。
在市铜价,八十一文得铜一斤,私造薄钱,一斤铜可造钱二百。
"既示之以深利,又随之以重刑,罹罪者虽多,奸铸者弥众。
今钱徒有五铢之文,而无二铢之实,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
(注:《魏书》,卷77《高崇附高恭之传》。
)。
私铸钱轻薄如榆叶,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剧了社会矛盾。
(六)隋炀帝时期政治腐败,统一的五铢钱制度遭到破坏。
由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
"大业(605~618年)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注:《隋书》卷24《食货志》。
)。
私铸者除豪门大族,也有为对付日益加重负担的百姓。
到最后甚至"剪铁碟,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
)。
唐初李渊入长安时,民间"行线环钱,甚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注:《新唐书》卷54《食货志》。
)。
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隋也走向灭亡。
(七)唐玄宗后期,生活奢侈,军费开支浩大。
他死后,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议下,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
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重5.97克,一文当开元通宝钱十文。
肃宗诏书说:"冀实三官(汉代主管铸钱机构)元资,用收十倍之利"。
俨然说明铸钱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次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11.94克,重量为开元钱的三倍,却当开元钱五十。
大钱发行后引起的后果不外有三:一是物价飞涨,人民遭难。
"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
);二是盗铸严重,"长安城中,竞为盗铸"(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
),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三是货币流通出现混乱,有实钱和虚钱双重价格。
总之,如上元元年(760 年)诏书所说:"私铸颇多,吞并小钱(开元钱)……物价益起,人心不安"。
不久,宣布重棱钱由当开元钱50文改为30文,即开元钱则一当十文用,乾元当十钱依前行用不变。
当时人称此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未抬价的钱为"实钱",由此而产生两种物价。
(八)五代十国时期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十分紊乱,各国政权用铅、铁、泥等铸钱,以此掠夺人民,维持其财政和军费开支,并用恶钱削弱敌国。
南唐后主李煜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
楚曾铸铅钱,又铸"乾封泉宝"大铁钱。
闽铸大铁钱有"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名,都当铅钱百,南汉铸有"乾亨通宝"铅钱,十个当铜钱一。
盘踞幽州的刘仁恭父子用墐泥作钱,以此强迫收兑铜钱,又发行大额货币,有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的大钱。
总之,当时货币混乱,给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九)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发行纸币的同时,京局开始铸造大钱,共分五等: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
当十称"咸丰重宝",其余称"咸丰元宝"。
当百钱直径7厘米,重199克,为诸钱之冠。
大钱一出笼,立即引起物价飞涨,同时私铸也纷纷出笼。
旧钱每千重120两,熔化可铸当千大钱三十。
大利所在,使私铸数很快超过官铸。
于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当千、当五百的大钱,并用宝钞收回。
此后又停铸并回收当百、当五十的大钱。
当十大钱仍流通,但其价从当五、当三,直跌至当二。
咸丰还铸有当十铁钱和铅钱。
咸丰时的钱钞制,币值级别多,币材种类多,份量变动多,钱文字种类多,其复杂繁琐超过了王莽时代的宝货制。
二、古代纸币的通货膨胀(一)北宋的交子(后改为钱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约产生于太宗淳化年间(990~995年),开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
天圣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务,翌年发行官办交子。
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
每界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年),因对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无钞本交子60万贯,以充军费。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规定两界交子同时使用,引起贬值。
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余贯,由于两界发行,实际数加倍,于是通货膨胀加剧。
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于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改称交子为钱引。
不久,河、湟的军费全仰发行纸币来解决。
发行额达2655余万贯,由于两界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 3/4,有些地区贬值90%,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终于走向了灭亡。
(二)南宋纸币有多种,主要是会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开始由官府发行。
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发行额还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并行。
到宁宗开禧年间(1205~1208年)韩侂胄之流靠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从此发行额扶摇直上。
开禧年间发行 14000 万贯,嘉定年间(1208~1224年)23000万贯,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22900万贯,绍定六年32000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50000万贯,淳祐六年(1246 年)65000万贯。
与此同时,会子币值也直线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为75 文,已跌到不足1/10。
在此情况下,"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注:《可斋续稿》(后)卷三《救蜀褚密奏》。
),"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注:《宋史》卷145 《黄畴若传》。
)。
到后来,一贯会子已不值一文钱。
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说:"楮券日轻,民生流离,物价踊贵,遂至事无可为。
"(注:《宋史》同上,卷423《李韶传》。
)南宋政府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
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
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开始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
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
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祐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
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
贞祐三年,改交钞为"贞祐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
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一贯当"贞祐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一贯折贞祐通宝400贯。
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