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 赏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李白爱“月”爱“酒”,足看见他在尘世生活的孤寂与无可奈何。同时,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极大的向往,这一向往同样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于是在这深层痛苦的引发下,才产生了李白的永乐浪漫情怀。而这首《月下独酌》正是这一情怀的真实映照。
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乐,也只能“暂伴”。这便是李白,渴望知己,却无知己,没有知己,却向往知己的一种心态。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于自己产生了共鸣。在“我”歌唱的时候月被我感动了,在我跳舞时,影也随我一起舞动。然在这欢快之时,李白的孤寂之感却又悠然而生。感到现在我们虽在一起对饮买醉,交互情感。可是当醒来时便各自分开了。让读者也不由了产生了一种为其悲痛之情。
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有二人相伴,本应感到满足,但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岂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展开了其矛盾的心里斗争。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诗词《月下独酌》赏析李白诗词《月下独酌》赏析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诗词《月下独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诗文赏析】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赏析《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四首。
其中第一首较为著名。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作者在月下独酌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感情。
诗中,作者在花丛中独自饮酒,举杯邀明月,与自己的影子相对,恰好成了三人。
明月不能理解饮酒之乐,影子则默默地跟随在作者身边。
作者只得暂时陪伴明月和影子,趁此美景良辰,及时行乐。
作者吟诵诗篇,月亮伴随其徘徊,舞蹈时影子也随之零乱。
清醒时与月亮、影子共同欢乐,醉后则各自分散。
最后,作者期盼与月亮、影子永远结伴,相约在遥远的银河之中。
《月下独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月光、影子、花丛、酒杯等,表达了作者在孤独中寻求安慰、在寂寞中寻求欢乐的情感。
诗篇通过对月下独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歌意境优美,情感丰富,堪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在赏析《月下独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意象描绘:诗中运用了月光、影子、花丛等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月下独酌的美景。
通过这些意象,作者展示了孤独中寻求安慰、寂寞中寻求欢乐的心情。
2. 情感表达: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孤独、忧郁的情感,同时又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孤独的月光下,作者举杯邀明月,与影子共舞,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
3.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韵律优美,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通过对仗的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才华。
4. 人生哲理:通过对月下独酌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人生在世应把握当下、及时行乐的道理。
在短暂的人生中,作者珍惜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时光,同时也不忘独处时的自娱自乐。
总之,《月下独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的诗歌。
通过对月下独酌的生动描绘,李白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李白《月下独酌 》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李白《月下独酌》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独酌:酌,饮酒。
指独自饮酒。
3.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对:朝着5 .不解:不懂,不理解。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将:和。
8.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9.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
11. 相期:相约会。
12. 邈:遥远。
13.云汉:银河。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赏析一】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月下独酌》李白全文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全文赏析《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
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品译文】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
举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与我和影子成了三人。
月不能与我共饮,影徒然跟随我的身体。
暂且伴随月和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我吟诗时月亮在我身边徘徊,我跳舞时影子随着我一起舞。
清醒之时,你我尽管寻欢作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我愿与你结下忘情之友,相约在遥远的银河!【诗文解释】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
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全诗翻译:其一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其二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其三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月下独酌》,关于这个的诗尾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也有着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月下独酌》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翻译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月下独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欧阳学文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
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
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
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
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
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
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
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
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田南池)【赏析二】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让我们从这儿走进他的诗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吧,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一、李白因心灵自由而伟大,但这种自由其实也是有限的。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