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doc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doc

桂林岩溶地貌分析报告实习期的名称是在实习期报道的。

4月24日,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系xxx年级xxx专业学生姓名xxx,讲师xxxxxxxxxxxx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的野外实习。

在学习了地质学、制图学、气象学和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其他自然地理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实地调查的基本方法,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感性知识相结合。

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实地调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的兴趣,为地理教学中的后续课程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生实习时间表1、实习时间:4月11日,XXXX —— XXX 4月24日,XXXX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三.实践过程概述1.4月11日在XXXX实习的准备工作:实践动员、安全教育和实践材料的收集。

2.4月12日,XXXX,xxxx乘坐公共汽车并安排住宿。

3.4月13日,中国XXXX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了岩溶模型和标本;请专家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4月14日,XXXX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了珍稀植物和亚热带生物群落的特征5.4月15日至16日,XXXX、桂林——阳朔在桂林——杨堤——兴平——阳朔一带考察了漓江及漓江沿线的岩溶地貌,并观察了漓江沿线地下河及溶洞的特征。

6.4月17日,XXXX、七星岩、芦笛岩考察了七星岩、芦笛岩等典型溶洞的地下岩溶地貌。

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的特征。

7.4月18日,XXXX、月亮山、象鼻山、富博山考察了船山、谷峰山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4月19日,XXXX,桂林市郊的唐家湾地区观察到一个大的垂直倾斜背斜,并识别出大褶皱和伸展构造角砾岩。

4月9日XXXX 4月XXXX 4月21日桂林火车站乘车返回学校11.4月22日至24日,XXXX根据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完成了实习报告的撰写。

211104061_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

211104061_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

㊀Guihaia㊀Mar.2023ꎬ43(3):527-535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2052盘远方ꎬ卓文花ꎬ姜勇ꎬ等ꎬ2023.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J].广西植物ꎬ43(3):527-535.PANYFꎬZHUOWHꎬJIANGYꎬetal.ꎬ2023.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andcorrelationanalysisofCyclobalanopsisglaucadominantpopulationinkarsthillsofGuilin[J].Guihaiaꎬ43(3):527-535.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盘远方2ꎬ卓文花1ꎬ3ꎬ姜㊀勇1ꎬ3ꎬ梁士楚1ꎬ3ꎬ李丽香1ꎬ3∗(1.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广西桂林541006ꎻ2.广西科学院ꎬ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ꎬ广西北海536000ꎻ3.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广西桂林541006)摘㊀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研究种群特征㊁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ꎮ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是岩溶生态系统顶极群落的建种群ꎬ为进一步了解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特征ꎬ该研究根据样地调查规范对面积为60mˑ60m样地中的木本植物进行空间定位且进行每木调查ꎬ并运用点格局方法中的g(r)和L12(r)函数对青冈幼苗(DBH<2cm)㊁幼树(2cmɤDBH<10cm)和成树(10cmɤDBH)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和关联性分析ꎮ结果表明:(1)青冈种群的径级结构符合倒 J 型分布ꎮ(2)幼苗㊁幼树和成树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ꎬ而幼树和成树在中㊁大尺度上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ꎮ(3)不同径级个体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幼苗与幼树在0~15m尺度上呈正相关ꎻ幼树与成树在0~10m尺度上呈不相关ꎬ而在10~15m尺度上呈正相关ꎻ幼苗与成树在0~2m尺度上呈不相关ꎬ而在2~15m尺度上呈正相关ꎮ因此ꎬ青冈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ꎬ这是由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㊁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ꎮ该研究结果为该区域植物群落形成和维持机制及资源利用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ꎮ关键词:青冈种群ꎬ径级结构ꎬ空间点格局ꎬ空间关联性ꎬ岩溶石山中图分类号:Q94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3)03 ̄0527 ̄09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andcorrelationanalysisofCyclobalanopsisglaucadominantpopulationinkarsthillsofGuilinPANYuanfang2ꎬZHUOWenhua1ꎬ3ꎬJIANGYong1ꎬ3ꎬLIANGShichu1ꎬ3ꎬLILixiang1ꎬ3∗(1.KeyLaboratoryofEcologyofRareandEndangeredSpeciesandEnvironmentProtectionꎬMinistryofEducationꎬ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ꎻ2.GuangxiMangroveResearchCenterꎬGuangxiAcademyofSciencesꎬBeihai536000ꎬGuangxiꎬChinaꎻ3.CollegeofLifeSciencesꎬGuangxiNormalUniversityꎬGuilin541006ꎬGuangxiꎬChina)Abstract: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populationisanimportantmeanstodescribepopulationcharacteristicsꎬinterspecificinteractionsꎬ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populationandenvironment.Cyclobalanopsisglaucaisa收稿日期:2022-04-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0124)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60263)ꎮ第一作者:盘远方(1994-)ꎬ硕士ꎬ研究实习员ꎬ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学ꎬ(E ̄mail)yuanfangpan124@163.comꎮ∗通信作者:李丽香ꎬ硕士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ꎬ(E ̄mail)lixiang_li66@126.comꎮconstructivepopulationofclimaxcommunityinkarstecosystemsꎬinordertofurtherunderstand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itspopulationsꎬaccordingtothesampleplotinvestigationspecificationꎬasampleplotof60mˑ60mwassetupꎬandthewoodyplantsintheplotwerespatiallylocatedandinvestigatedforeachtree.TheC.glaucapopulationwasdividedintothreedifferentdiameterclassesinthestudyꎬbelongingtoseedling(DBH<2cm)ꎬsapling(2cmɤDBH<10cm)ꎬadulttree(10cmɤDBH).Usingthepointpatternanalysismethodꎬg(r)andL12(r)functionsbasedonRipley sKfunctionwereusedfortheanalysisof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andcorrelationanalysisofC.glaucapopulationi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diameterclassstructureofC.glaucapopulationwasinaninverted J typedistribution.(2)Onthesmallscaleꎬthestageofseedlingsꎬsaplingsandadulttreesꎬ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tendedtoclusterdistributionꎬandthesaplingsꎬadulttreestendedtorandomdistributiononthemediumandlargescales.(3)Theperformancesofspatialcorrelationbetwee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weredifferentꎬtheseedlingsandsaplingswerepositivelyrelatedonthescaleof0-15mꎻsaplingsandadulttreesreflectedonthescaleof0-10mwerenocorrelationꎬandtherewasapositivecorrelationonthescaleof10-15mꎻseedlingandadulttreesreflectedonthescaleof0-2mwerenocorrelationꎬandtherewasapositivecorrelationonthescaleof2-15m.Thereforeꎬthe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andcorrelationofC.glaucapopulationinthekarstareaofGuilinchangewiththespatialscaleanddevelopmentstageꎬwhichwastheresultofthecombinedeffectsofthepopulation s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ꎬintraspecificandinterspecificrelationshipsꎬandenvironmentalconditions.Theresultsofthestudycanprovidebasicinformationfortheformationandmaintenancemechanismofplantcommunityandresourceutilizationresearchofkarsthills.Keywords:Cyclobalanopsisglaucapopulationꎬdiameterclassꎬspatialpointpatternꎬspatialcorrelationꎬkarsthills㊀㊀某一特定时间组成种群所有植株个体在二维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或布局称之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Caoetal.ꎬ2003ꎻ高福元等ꎬ2012)ꎬ通常在群落中有随机分布㊁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3种基本类型ꎮ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分析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ꎬ对解释种群本身生态学过程㊁结构发展历史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Hubbellꎬ2001ꎻ张金屯等ꎬ2004ꎻZhaoetal.ꎬ2010)ꎮ有研究表明ꎬ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有关(Harmsetal.ꎬ2001ꎻWiegand&Moloneyꎬ2004)ꎬ在某一尺度上可能呈随机分布或聚集分布ꎬ而在另一尺度上可能呈均匀分布(Stoyan&Penttinenꎬ2000)ꎮ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除与尺度有关外ꎬ还受到扩散限制(dispersallimitation)和生境异质性(habitatheterogeneity)的影响ꎬ在较小的尺度上可能受种内竞争㊁种间竞争㊁扩散限制等因素影响ꎬ而在较大尺度上则可能由种群分布区环境的异质性决定(Harmsetal.ꎬ2001ꎻLinetal.ꎬ2011)ꎮ目前ꎬ国内外学者已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方面做了不少研究ꎮ例如ꎬRipley(1981)利用K函数的单因素和双因素函数分析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ꎻCall和Nilsen(2003)采用Ripley sK函数分析美国布莱克斯堡2个优势种的空间关联性ꎻSchleicher等(2011)运用Ripley s函数研究热带草原不同土地类型对2种灌木种群生长和空间分布的影响ꎻ苏松锦等(2014)运用O ̄ring函数分析戴云山黄山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ꎻZhao等(2010)采用Ripley sK函数分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ꎮ但是ꎬ目前文献资料显示均以大尺度研究为主ꎬ而小尺度研究较为缺乏ꎮ宋于洋等(2010)研究认为ꎬ小尺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是揭示种群生态学过程的关键尺度ꎬ即小尺度范围内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分析结果更能准确地从生物学背景上提供和解释植物个体周围的局部空间结构ꎮ因此ꎬ研究小尺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关联性对深入理解种内种间的相互作用㊁群落组成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ꎮ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ꎬ是广西岩溶石山地貌聚集地之一ꎬ也是我国石漠化水土治理和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刘彦随等ꎬ2006)ꎮ其典型的岩溶生态特征表现为岩石裸露率高㊁土壤贫瘠㊁土壤少且不连续和地表水缺乏等ꎬ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备受全球关注(王明章ꎬ2004ꎻ胡芳等ꎬ2018)ꎮ该生态系统的植被是在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壳发育形成的钙质土壤中生长的ꎬ植被形成时间十分缓慢825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Zhangetal.ꎬ2013ꎻ徐艳芳等ꎬ2016)ꎮ若该生态系统遭到破坏ꎬ其植被容易退化且难以修复ꎮ独特的岩溶地质背景和高异质性的生境类型ꎬ形成了特有的植物区系组成及结构ꎬ这对维持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极为重要ꎮ但是ꎬ岩溶石山的地形㊁植被组成和研究手段等是限制岩溶石山野外调查的重要因素ꎮ目前ꎬ关于岩溶石山植物种群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远不如非岩溶石山植被的深入ꎮ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ꎬ是岩溶生态系统顶级群落的建群种ꎬ具有良好的抗旱性㊁喜钙性㊁耐贫瘠性和发达根系等特点ꎬ在防止岩溶石山石漠化㊁维持脆弱生态系统稳定㊁调节区域碳平衡和维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Huetal.ꎬ2007ꎬ2017ꎻLietal.ꎬ2008)ꎮ鉴于此ꎬ本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为对象ꎬ采用空间点格局方法中的g(r)函数和L12(r)函数ꎬ拟探讨幼苗㊁幼树和成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ꎬ以及幼苗㊁幼树和成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ꎬ以期为岩溶石山森林资源的保护㊁营林管理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岩溶石山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区域位于桂林市郊的演坡山(110ʎ15ᶄ17ᵡ 110ʎ15ᶄ19ᵡE㊁25ʎ19ᶄ7ᵡ 25ʎ19ᶄ10ᵡN)ꎬ为典型的岩溶石山地貌ꎬ海拔大多在200~400mꎮ该区域岩溶地貌特征显著ꎬ地貌类型以碳酸盐溶蚀所形成的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为主ꎬ具有成土速度缓慢㊁土壤钙含量高㊁地表土蓄水能力差及环境容纳量低等特点ꎻ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ꎬ气候温和ꎬ雨量充沛ꎬ年均降雨量为1856.7mmꎬ降雨量年分配不均ꎬ降雨主要集中在4 7月ꎬ年均蒸发量为1458.4mmꎬ年均气温为19ħꎬ无霜期长达300dꎬ全年以偏北风为主ꎬ平均风速为2.7m s ̄1ꎮ土壤主要为红壤㊁棕壤等砂质土ꎮ典型植被以壳斗科的青冈为主ꎬ其伴生种主要有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㊁干花豆(Fordiacauliflora)㊁扁片海桐(Pittosporumplanilobum)㊁粗糠柴(Mallotusphilippensis)㊁红背山麻杆(Alchorneatrewioides)㊁朴树(Celtissinensis)等ꎮ1.2试验设计和调查方法2017年7 9月ꎬ经过实地踏勘ꎬ结合青冈群落特点及生境情况ꎬ选取最具有代表性且分布较集中的青冈群落作为研究对象ꎮ但是ꎬ由于受到地形和植被的限制ꎬ即岩溶石山山体整体偏小ꎬ山体中上部位较为陡峭ꎻ在样地踏查过程中ꎬ发现山体中上部位较少有青冈的分布ꎬ主要分布着檵木㊁龙须藤和金樱子等藤本和小灌木ꎬ而青冈主要分布在山底至山中部位ꎮ因此ꎬ结合青冈的分布情况和地形条件确定以110ʎ15ᶄ17ᵡE㊁25ʎ19ᶄ7ᵡN为样地原点坐标ꎬ设置一个面积为60mˑ60m的样地ꎮ虽然整个研究样地相对偏小ꎬ但这是目前找到保存相对完好㊁原生性较强㊁生长较为集中的青冈种群样地ꎮ为了便于野外调查ꎬ采用相邻格子调查方法将整个样地分成9个20mˑ20m的样方ꎬ各样方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ꎮ调查时对每个20mˑ20m的样方进行每木检尺ꎬ记录样方内胸径ȡ1cm乔木物种和基径ȡ1cm灌木物种的种名㊁胸径㊁基径㊁株高及生长状况ꎬ并测量每个植株的空间位置坐标ꎮ同时ꎬ记录每个20mˑ20m样方的经纬度㊁坡向㊁海拔㊁岩石裸露率等环境特征ꎮ表1㊀各样方的基本概况Table1㊀Basicinformationsofeachquadrat样方编号No.ofquadrats物种数Numberofspecies密度Density(planthm ̄2)海拔Altitude(m)岩石裸露率Rockexposurerate(%)土壤含水量Soilwatercontent(%)P123106502555621.39P222112252586521.45P32382502197219.71P41790252345132.85P521291002375421.66P61965252377621.73P71973002406724.02P82461752546019.83P91864002685833.511.3径级划分不同物种其径级的划分标准不相同ꎬ需根据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状况进行划分(何增丽等ꎬ2017)ꎮ生长在相似立地条件下相同物种的9253期盘远方等: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龄级和径级对环境的反映规律具有一致性(任毅华等ꎬ2021)ꎮ因此ꎬ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ꎬ将青冈调查数据(样地中ꎬ青冈的平均胸径为8.63cmꎬ最大胸径为47.72cm)划分为3个径级阶段ꎬ即幼苗的胸径DBH<2cmꎻ幼树的胸径为2cmɤDBH<10cmꎻ成树的胸径10cmɤDBHꎬ以不同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青冈种群不同年龄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ꎮ虽然这样划分径级并不能非常科学准确地定义幼苗㊁幼树和成树ꎬ但有利于分析的简化ꎮ1.4数据处理和分析1.4.1不同径级青冈的空间格局㊀L(r)函数和g(r)函数是由Ripley sK函数衍化而来(Ripieyꎬ1977)ꎬ即以Ripley sK函数为基础ꎬ通过对Ripley sK函数进行方差校正和线性化得到L(r)函数ꎬ运用L(r)函数来判断不同径级个体在各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ꎮ但是ꎬL(r)函数为积累分布函数ꎬ在分析大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时容易受到小尺度积累效应的影响ꎬ使得格局分析复杂化(王鑫厅等ꎬ2012ꎬ2022)ꎮg(r)函数用环代替了Ripley sK函数中的圆ꎬ它利用两圆心之间的距离ꎬ计算任一点为圆心㊁r为半径的圆环区域内点的数量来进行点格局分析ꎬ计算过程中消除了累积效应(郭屹立等ꎬ2015)ꎮ因此ꎬ本研究使用g(r)函数来描述青冈种群不同径级个体在各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ꎮ其中ꎬRipley sK函数㊁L(r)函数和g(r)函数公式如下:Kr()=An2ðni=1ðnj=1Iruij()wijiʂj()ꎻLr()=K(r)/π-rꎻgr()=dK(r)2πrdrꎮ式中:A表示样地面积ꎻn为样地内个体总数ꎻr表示空间尺度ꎻwij为消除边界效应的权重ꎻuij为点i到点j之间的距离ꎻI为指示函数ꎮ当g(r)=0时ꎬ个体在r尺度上呈完全空间随机分布ꎻg(r)<0时ꎬ为均匀分布ꎻg(r)>0时ꎬ为聚集分布ꎮ1.4.2不同径级青冈的空间关联性㊀在分析物种间的空间关联时ꎬDiggle(1983)在Ripley sK函数基础上引入了K12(r)函数ꎮ同样ꎬ对K12(r)函数进行方差校正和线性化得到L12(r)函数ꎮ因此ꎬ本研究利用分析物种间空间关联的方法来分析青冈种群不同径级间的空间关联ꎮ其中ꎬK12(r)函数和L12(r)函数公式如下:K12r()=An1n2ðn1i=1ðn2j=1Ir(dij)wij(iʂj)ꎻL12r()=K12(r)/π-rꎮ式中:n1㊁n2表示两个不同径级的青冈植株个体数ꎻi和j表示两个不同径级的植株ꎮL12=0时ꎬ表明两个径级植株之间相互独立或无显著相关性ꎻL12<0时ꎬ表明两个径级的植株在r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ꎻL12>0时ꎬ表明两个径级的植株在r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ꎮ本研究采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completespatialrandomnessꎬCSR)ꎬ使用MonteCarlo进行100次的随机模拟ꎬ利用模拟得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计算上下包迹线分布的估计范围ꎬ并根据其分布的区间截取95%的置信水平ꎮ若实际分布的g(r)值和L12(r)值落在包迹线内ꎬ则青冈呈随机分布或两径级之间相互独立ꎬ无空间相关性ꎻ若在包迹线以上ꎬ则为聚集分布或两径级之间呈空间正相关ꎻ若在包迹线以下ꎬ则为均匀分布或两径级之间呈空间负相关ꎮ数据分析过程在R3.6.3软件中的spatstat软件包中完成ꎮ2㊀结果与分析2.1青冈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的空间分布如图1和表2所示ꎬ本次调查共记录到DBHȡ1cm的植株个体4384株ꎬ隶属于29科43属50种ꎬ密度为12177株 hm ̄2ꎬ平均胸径为6.12cmꎬ幼苗㊁幼树和成树的个体数分别是2982㊁964㊁438株ꎬ分别约占总个体数的68.1%㊁21.9%和9.9%ꎮ其中ꎬ青冈个体2239株ꎬ密度为6219株 hm ̄2ꎬ种群平均胸径为8.63cmꎬ幼苗㊁幼树和成树的个体数分别是1540㊁370㊁329株ꎬ分别约占青冈总个体数的68.8%㊁16.5%和14.7%ꎮ从径级分布趋势可以看出ꎬ样地内有大量的小径级个体储备ꎬ个体数量随径级的增大而逐渐减少ꎬ种群的径级结构更接近于倒 J 型ꎬ种群属于增长型ꎬ种群的更新状态良好ꎮ2.2不同径级青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如图2所示ꎬ幼苗在0~15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ꎻ幼树在0~5.5m㊁8~10m和12~15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ꎬ在5.5~8m和10~12m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ꎻ成树在0~4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ꎬ在4~15m尺度上以随机分布为主ꎮ035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图1㊀不同径级结构的青冈群落及种群在样地的分布Fig.1㊀DistributionofCyclobalanopsisglaucacommunityandpopulationi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表2㊀不同径级青冈群落和青冈种群的个体数目分布情况Table2㊀NumberdistributionofCyclobalanopsisglaucacommunityandpopulationi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类型Type生长阶段Lifestage幼苗Seedling比例Proportion(%)幼树Sapling比例Proportion(%)成树Adulttree比例Proportion(%)合计Total青冈群落Cyclobalanopsisglaucacommunity298268.196421.94389.94384青冈种群C.glaucapopulation154068.837016.532914.72239合计Total4522136.9133438.476724.66623不同径级的青冈种群在小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ꎬ除幼苗外ꎬ幼树和成树在较大尺度上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ꎮ2.3不同径级青冈种群的空间关联如图3所示ꎬ幼苗与幼树在0~15m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ꎻ幼树与成树在0~10m尺度上表现为不相关ꎬ在10~15m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ꎻ幼苗与成树在0~2m尺度上表现为不相关ꎬ在2~15m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ꎮ3㊀讨论3.1青冈种群的径级结构种群的径级结构是指植株按径级大小的分配状况或各径级大小在种群内所占据的比例(拓锋等ꎬ2020)ꎮ它是种群重要的结构特征之一ꎬ也是种群的繁殖特性对不同环境因子长期适应的结果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现状和更新策略ꎬ更是预测种群或群落动态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Gaoetal.ꎬ2003ꎻMiaoetal.ꎬ2018)ꎮ本研究发现ꎬ青冈种群径级结构为倒 J 型ꎬ说明小径级的青冈幼苗数量储备较为丰富ꎬ其种群属于增长型ꎬ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维持能力ꎬ若不受强烈的干扰ꎬ将来该种群数量会保持稳定ꎬ这与汪国海等(2021)的研究结果相同ꎮ青冈种群小径级个体所占的比例最高ꎮ一方面ꎬ由其繁殖特性决定ꎬ青冈成树产生的成熟种子在重力作用下大多都聚集于母株冠幅下方ꎬ而自然条件下萌发形成大量小径级个体也集中分布在母株冠幅周围ꎬ在母树的庇护下ꎬ占据着有利的资源ꎬ有利于青冈幼苗个1353期盘远方等: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gobs(r).成对相关函数g(r)的函数值ꎻ--gtheo(r).g(r)函数的期望值ꎻ─ghi(r).g(r)函数95%置信区间上包迹线ꎻ glo(r).g(r)函数95%置信区间下包迹线ꎻr.以目标树为圆点的取样圆半径ꎮgobs(r).Functionvalueofthepair ̄correlationfunction[g(r)]ꎻ--gtheo(r).Expectedvalueofthefunction[g(r)]ꎻ─ghi(r).Upperlimitonthe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function[g(r)]ꎻ glo(r).Lowerlimitonthe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function[g(r)]ꎻr.Radiusofthesamplingcirclewiththetargettreeasthecentroid.图2㊀不同径级青冈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Fig.2㊀SpatialpatternanalysisofCyclobalanopsisglaucapopulationi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L12obs(r).成对相关函数L12的函数值ꎻ--L12theo(r).L12函数的期望值ꎻ L12hi(r).L12函数95%置信区间上包迹线ꎻ L12lo(r).L12函数95%置信区间下包迹线ꎻr.以目标树为圆点的取样圆半径ꎮL12obs(r).Functionvalueofthepair-correlationfunction(L12)ꎻ--L12theo(r).Expectedvalueofthefunction(L12)ꎻ L12hi(r).Upperlimitonthe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function(L12)ꎻ L12lo(r).Lowerlimitonthe95%confidenceintervalofthefunction(L12).r.Radiusofthesamplingcirclewiththetargettreeasthecentroid.图3㊀不同径级青冈种群的空间关联性Fig.3㊀SpatialcorrelationofCyclobalanopsisglaucapopulationindifferentdiameterclasses235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体与其他种群竞争过程中发挥群体效应ꎮ另一方面ꎬ由于岩溶石山土壤水分缺乏㊁土壤浅薄㊁岩石裸露㊁碳酸盐溶蚀和土壤贫瘠等特点(王明章ꎬ2004ꎻ胡芳等ꎬ2018)ꎬ严重制约了青冈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更新ꎮ有研究表明ꎬ幼苗是森林更新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阶段ꎬ随着幼苗个体的生长ꎬ同种个体对光照㊁养分㊁水分及空间等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同ꎬ但由于岩溶石山生境资源有限ꎬ种内种间竞争加剧ꎬ因此出现强烈的自疏效应(Dasetal.ꎬ2011ꎻBaietal.ꎬ2012)ꎮ由于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竞争能力较弱的幼苗个体会大量死亡ꎬ只有少量个体能够成功向幼树阶段转化ꎬ所以样地内存在大量的幼苗ꎬ而幼树和成树的数量却较少(Huetal.ꎬ2012)ꎮ这样的种群径级结构分布能够维持种群持续健康发展ꎬ保持良好的更新潜力ꎬ这对该种群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ꎮ3.2青冈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在二维空间上布局的一个定量描述ꎬ研究其特征有助于阐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Comita&Hubbellꎬ2009)ꎮ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存在密切的关系ꎬ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张华等ꎬ2016)ꎮ本研究发现ꎬ青冈种群在小尺度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ꎬ随尺度增加ꎬ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ꎬ在中㊁大尺度上以随机分布为主(幼苗除外)ꎮ这与拓锋等(2020)㊁张华等(2016)㊁任毅华等(202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ꎮ一方面ꎬ小尺度上的物种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种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Zhaoetal.ꎬ2010ꎻLinetal.ꎬ2011)ꎬ如青冈成树成熟种子呈卵形㊁长卵形或椭圆形且无毛或被薄毛ꎬ主要靠重力传播ꎬ大部分成熟种子因重力作用而直接沉积在母株冠幅下方ꎬ而高度裸露的岩石形成地漏㊁石缝㊁石槽等地理屏障ꎬ从而限制了青冈成熟种子的传播距离ꎮ另一方面ꎬ岩溶石山微地形复杂㊁土壤总量少且斑块化ꎬ使得水分㊁养分资源等生态因子的再分配呈很高的空间异质性ꎬ在空间上形成更多的微生境隔离(Wiegandetal.ꎬ2004ꎻHuetal.ꎬ2012)ꎬ这样青冈成树的成熟种子能到达适宜萌发的微生境的概率大大降低ꎬ从而导致幼苗呈聚集分布ꎮ虽然幼苗的聚集分布会加剧种内不同个体之间对光照㊁养分㊁水分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ꎬ但这种聚集分布有利于种群发挥群体效应ꎬ能加快区域贫瘠环境的营养积累和幼苗因竞争而发生死亡后营养元素的循环ꎬ使得该环境更有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ꎬ从而提高植物的种间竞争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Ripleyꎬ1981ꎻHarmsetal.ꎬ2001)ꎮ随着植株个体年龄增长ꎬ植株对养分等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ꎬ个体之间的竞争也会逐渐增加ꎬ种内和种间的个体之间因竞争激烈而出现大量的个体死亡现象(即自疏和他疏现象)ꎬ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大大降低ꎬ其聚集强度也逐渐减弱(Nathan&Muller ̄Landauꎬ2000ꎻComita&Hubbellꎬ2009)ꎮ因此ꎬ随着年龄增长ꎬ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转化ꎮ另外ꎬ中㊁大径级青冈种群之所以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ꎬ可能是因为青冈种群为优势树种且占据林冠层ꎬ而青冈成树的树冠和根系延伸到一定范围内基本定型ꎬ因种内和种间竞争加剧ꎬ自疏和他疏效应使得该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化(Wiegandetal.ꎬ2004ꎻ汪国海等ꎬ2021)ꎮ3.3青冈种群的空间关联性植物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关联可以揭示种群内部个体间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关系ꎬ这是种群个体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ꎬ对同一种群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关联研究有利于描述种群的现状并预测种群的动态状况(Schleicheretal.ꎬ2011ꎻ王慧杰等ꎬ2016)ꎮ本研究结果发现ꎬ幼苗与幼树在0~15m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ꎬ说明幼苗与幼树之间存在正向或相互有利的生态关系ꎮ由于幼苗㊁幼树对光照㊁水分等资源的竞争能力都比较弱ꎬ但为了生存ꎬ他们不得不采取协同策略来适应不利的生境ꎬ因此体现出一种互相帮助或互相 庇护 的互利共生关系(Comita&Hubbellꎬ2009)ꎮDas等(2011)研究表明ꎬ小径级个体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呈正关联ꎬ表明他们对环境资源的选择具有一致性ꎬ它们在空间分布上通常结伴出现或相互依存ꎮ另外ꎬ小径级个体之间的生长发育阶段较为接近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具有相似性且存在生态位重叠的现象ꎬ而幼树相对幼苗来说ꎬ对光照㊁水分㊁养分等资源的竞争相对较强ꎬ仍然需要借助高大的成树进行庇护(Harmsetal.ꎬ2001ꎻ宋于洋等ꎬ2010)ꎮ因此ꎬ幼苗与幼树个体需要采取互惠的生态关系来适应资源有限的岩溶石山生境ꎬ从而提高幼苗与幼树的成活率ꎮ幼树与成树在0~10m尺度上无显著关联性ꎬ在10~15m尺度上呈正相关性ꎬ这主要是3353期盘远方等: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成树占据林分的主林层ꎬ幼树与成树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空间ꎬ进而对光照等资源的竞争不激烈ꎬ能够彼此相对独立的分享生境资源ꎬ表现出种群处于一种较稳定发展状态(李明辉等ꎬ2011ꎻLanetal.ꎬ2012)ꎮ幼苗与成树在0~2m尺度上表现出无显著关联性ꎬ在2~15m尺度上表现出正相关ꎬ这是由种子扩散限制或种间竞争引起的(Wiegand&Moloneyꎬ2004)ꎮ幼苗与成树的关联性变化与青冈种子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ꎬ青冈成树能够产生大量种子ꎬ主要通过重力散播ꎬ而幼苗的分布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成熟种子的分布情况ꎮ4㊀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径级结构呈倒 J 型分布ꎬ说明该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且具有一定自我维持和更新的能力ꎮ幼苗㊁幼树和成树在较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ꎬ但幼树和成树在中㊁大尺度上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ꎮ这表明岩溶石山生境贫瘠ꎬ聚集分布有利于种群在竞争有限资源时发挥群体效应ꎬ从而提高种群的存活率ꎮ而幼苗与幼树和成树之间主要呈空间正相关ꎬ说明幼苗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与幼树和成树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ꎬ但由于幼苗竞争能力弱ꎬ因此需要借助大树进行庇护才能生存ꎮ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岩溶石山脆弱生态系统青冈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关联情况ꎬ为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植被重建与恢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ꎮ参考文献:BAIXJꎬQUEENBOROUGHSAꎬWANGXGꎬetal.ꎬ2012.Effectsoflocalbioticneighborsandhabitatheterogeneityontreeandshrubseedlingsurvivalinanold ̄growthtemperateforest[J].Oecologiaꎬ170:755-765.CALLLJꎬNILSENETꎬ2003.Analysisofspatialpatternsandspatialassociationbetweentheinvasivetree ̄of ̄heaven(Ailanthusaltissima)andthenativeblacklocust(Robiniapseudoacacia)[J].AmMidlNatꎬ150(1):1-14.CAOGXꎬZHONGZCꎬLIUYꎬetal.ꎬ2003.ThestudyofdistributionpatternofCamelliarosthornianapopulationinJinyunMountain[J].JBiolꎬ20(1):10-12.COMITALSꎬHUBBELLSPꎬ2009.Localneighborhoodandspecies shadetoleranceinfluencesurvivalinadiverseseedlingbank[J].Ecologyꎬ90(2):328-334.DASAꎬBATTLESJꎬSTEPHENSONNLꎬ2011.Thecontributionofcompetitiontotreemortalityinold ̄growthconiferousforests[J].ForEcolManagꎬ261:1203-1213.DIGGLEPJꎬ1983.Statisticalanalysisofspatialpointpatterns[M].NewYork:AcademicPress.GAOFYꎬZHAOCZꎬ2012.Intheprocessofgrasslanddegradationthespatialpatternandspatialassociationofdominantspecies[J].ActaEcolSinꎬ32(21):6661-6669.[高福元ꎬ赵成章ꎬ2012.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J].生态学报ꎬ32(21):6661-6669.]GUOYLꎬWANGBꎬXIANGWSꎬetal.ꎬ2015.SpatialdistributionoftreespeciesinatropicalkarstseasonalrainforestinNonggangꎬGuangxiꎬsouthernChina[J].BiodiversSciꎬ23(2):183-191.[郭屹立ꎬ王斌ꎬ向悟生ꎬ等ꎬ2015.广西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监测样地种群空间点格局分析[J].生物多样性ꎬ23(2):183-191.]HARMSKEꎬCONDITRꎬFOSTERHRBꎬ2001.Habitatassociationsoftreesandshrubsina50 ̄haneotropicalforestplot[J].JEcolꎬ89(6):947-959.HEZLꎬXUHꎬQINXSꎬetal.ꎬ2017.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sandassociationoftwoApocynaceaeplantsinthetropicalmountainrainforestsofJianfenglingꎬHainanIslandꎬChina[J].BiodiversSciꎬ25(10):1065-1074.[何增丽ꎬ许涵ꎬ秦新生ꎬ等ꎬ2017.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2种夹竹桃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J].生物多样性ꎬ25(10):1065-1074.]HUFꎬZENGFPꎬDUHꎬetal.ꎬ2018.Scale ̄dependentspatialpatternsforspeciesdiversityinakarstevergreenanddeciduousbroad ̄leavedmixedforestofnorthwestGuangxi[J].ActaEcolSinꎬ38(17):6074-6083.[胡芳ꎬ曾馥平ꎬ杜虎ꎬ等ꎬ2018.桂西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J].生态学报ꎬ38(17):6074-6083.]HUYHꎬSHALQꎬBLANCHETFGꎬetal.ꎬ2012.Dominantspeciesanddispersallimitationregulatetreespeciesdistributionsina20 ̄haplotinXishuangbannaꎬsouthwestChina[J].Oikosꎬ121:952-960.HUGꎬLIANGSCꎬZHANGZHꎬ2007.QuantitativeanalysisofCyclobalanopsisglaucacommunityonkarsthillsofGuilin[J].ChinJEcolꎬ26(8):1177-1171.HUGꎬZENGSQꎬLONGSSꎬ2017.StructureanddynamiccharacteristicsofCyclobalanopsisglaucasecondaryforests[J].JCentSUnivForTechnolꎬ37(11):110-114.HUBBELLSPꎬ2001.Theunifiedneutraltheoryofbiodiversityandbiogeography[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27-139.LINYCꎬCHANGLWꎬYANGKCꎬetal.ꎬ2011.Pointpatternsoftreedistributiondeterminedbyhabitatheterogeneityanddispersallimitation[J].Oecologiaꎬ165(1):175-184.LANGꎬGETZINSꎬWIEGANDTꎬetal.ꎬ2012.SpatialdistributionandinterspecificassociationsoftreespeciesinatropicalseasonalrainforestofChina[J].PLoSONEꎬ7(9):e46074.LIXKꎬHECXꎬTANGJSꎬ2008.EvolutionandecologicalprocessesofkarstecosystemofGuangxi[J].GuangxiSciꎬ15(1):80-86.LIMHꎬHEFHꎬPANCDꎬ2011.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differentstrataandspatialassocationsofdifferentstrataintheSchrenkSpruceForestꎬnorthwestChina[J].ActaEcolSinꎬ31(3):620-628.[李明辉ꎬ何风华ꎬ潘存德ꎬ435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2011.天山云杉天然林不同林层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J].生态学报ꎬ31(3):620-628.]LIUYSꎬDENGXSꎬHUYCꎬ2006.RockylanddegradationandpovertyalleviationstrategyinGuangxikarstmountainousarea[J].MtResꎬ24(4):228-233.[刘彦随ꎬ邓旭升ꎬ胡业翠ꎬ2006.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ꎬ24(4):228-233.]MIAONꎬXUHꎬMOERMONDTCꎬetal.ꎬ2018.Density ̄dependentanddistance ̄dependenteffectsina60 ̄hatropicalmountainrainforestintheJianfenglingmountainsꎬHainanIslandꎬChina:Spatialpatternanalysis[J].ForEcolManagꎬ429:226-232.NATHANRꎬMULLER ̄LANDAUHCꎬ2000.Spatialpatternsofseeddispersalꎬtheirdeterminantsandconsequencesforrecruitment[J].TrendsEcolEvolꎬ15(7):278-285.RIPLEYBDꎬ1981.Spatialstatistics[M].NewYork:JohnWiley&Sons:252.RIPLEYBDꎬ1977.Modellingspatialpattern[J].JRoyalStatistSocꎬ39(2):172-192.RENYHꎬZHOUYZꎬHOULꎬetal.ꎬ2021.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sofstandingtreesatdifferentagesinAbiesgeorgeivar.smithiiforestsinSejilaMountain[J].ActaEcolSinꎬ41(13):5417-5424.[任毅华ꎬ周尧治ꎬ侯磊ꎬ等ꎬ2021.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ꎬ41(13):5417-5424.]STOYANDꎬPENTTINENAꎬ2000.Recentapplicationsofpointprocessmethodsinforestrystatistics[J].StatistSciꎬ15(1):61-78.SCHLEICHERJꎬWIEGANDKꎬWARDDꎬ2011.Changesofwoodyplantinteractionandspatialdistributionbetweenrockyandsandysoilareasinasemi ̄aridsavannaꎬSouthAfrica[J].JAridEnvironꎬ75(3):270-278.SUSJꎬLIUJFꎬCHENWWꎬ2014.SpatialvariabilityandpatternsofsoilmoisturephysicalpropertiesinPinustaiwanensisforestbasedongeostatisticsandGIS[J].ResourSciꎬ36(11):2423-2430.[苏松锦ꎬ刘金福ꎬ陈文伟ꎬ等ꎬ2014.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J].资源科学ꎬ36(11):2423-2430.]SONGYYꎬLIYYꎬZHANGWHꎬ2010.AnalysisofspatialpatternandspatialassociationofHaloxylonammodendronpopulationindifferentdevelopmentalstages[J].ActaEcolSinꎬ30(16):4317-4327.[宋于洋ꎬ李园园ꎬ张文辉ꎬ2010.梭梭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分析[J].生态学报ꎬ30(16):4317-4327.]TUOFꎬLIUXDꎬLIURHꎬetal.ꎬ2020.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sandassociationofPiceacrassifoliapopulationinDayekouBasinofQilianMountainsꎬnorthwesternChina[J].ChinJPlantEcolꎬ44(11):1172-1183.[拓锋ꎬ刘贤德ꎬ刘润红ꎬ等ꎬ2020.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J].植物生态学报ꎬ44(11):1172-1183.]WIEGANDTꎬMOLONEYKAꎬ2004.Ringsꎬcirclesꎬandnull ̄modelsforpointanalysisinecology[J].Oikosꎬ104(2):209-229.WANGGHꎬPANYꎬQINGLꎬetal.ꎬ2021.PopulationstructureandspatialdistributionpatternofKmeriaseptentrionalisanendangeredspeciesꎬinkarsthabitat[J].ForResꎬ34(3):81-87.[汪国海ꎬ潘扬ꎬ覃国乐ꎬ等ꎬ2021.喀斯特生境中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ꎬ34(3):81-87.]WANGHJꎬCHANGSLꎬZHANGYTꎬetal.ꎬ2016.Density ̄dependenteffectsinPiceaschrenkianaforestsinTianshanMountains[J].BiodiversSciꎬ24(3):252-261.[王慧杰ꎬ常顺利ꎬ张毓涛ꎬ等ꎬ2016.天山雪岭云杉森林群落的密度制约效应[J].生物多样性ꎬ24(3):252-261.]WANGMZꎬ2004.Adeliberationuponthekarstenvironmentofgeologyanditsimplication[J].GuizhouGeolꎬ21(4):251-253.[王明章ꎬ2004.论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及其研究意义[J].贵州地质ꎬ21(4):251-253.]WANGXTꎬWANGDJꎬLIHBꎬetal.ꎬ2022.CumulativeeffectsofK ̄functionintheresearchofpointpatterns[J].ChinJApplEcolꎬ33(5):1275-1282.[王鑫厅ꎬ王殿杰ꎬ李海兵ꎬ等ꎬ2022.点格局研究过程中K ̄函数的累积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ꎬ33(5):1275-1282.]WANGXTꎬHOUYLꎬLIANGCZꎬetal.ꎬ2012.Pointpatternanalysisbasedondifferentnullmodelsfordetectingspatialpatterns[J].BiodiversSciꎬ20(2):151-158.[王鑫厅ꎬ侯亚丽ꎬ梁存柱ꎬ等ꎬ2012.基于不同零模型的点格局分析[J].生物多样性ꎬ20(2):151-158.]XUYFꎬWANGKLꎬQIXKꎬetal.ꎬ2016.SpatialandtemporalvegetationchangesundergeologicalsettingsofdolomiteandlimestonebasedonTMimages[J].ActaEcolSinꎬ36(1):180-189.[徐艳芳ꎬ王克林ꎬ祁向坤ꎬ等ꎬ2016.基于TM影像的白云岩与石灰岩上喀斯特植被时空变化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ꎬ36(1):180-189.]ZHAOCZꎬGAOFYꎬWANGXPꎬetal.ꎬ2010.Fine ̄scalespatialpatternsofStellerachamaejasmepopulationindegradedalpinegrasslandinupperreachesofHeiheꎬChina[J].ChinJPlantEcolꎬ34(11):1319-1326.ZHANGZHꎬHUGꎬZHUJDꎬetal.ꎬ2013.AggregatedspatialdistributionsofspeciesinasubtropicalkarstforestꎬsouthwesternChina[J].JPlantEcolꎬ6(2):131-140.ZHANGJTꎬ2004.Twomethodsfortwodimensionalpatternanalysisofcommunity[J].ActaBotBoreal ̄OccidentSinꎬ24(8):1448-1451.[张金屯ꎬ2004.群落二维格局分析的两种方法[J].西北植物学报ꎬ24(8):1448-1451.]ZHANGHꎬHUANGQꎬZHAOCYꎬetal.ꎬ2016.Spatialpatternanalysisofindividualsindifferentage ̄classesofPiceacrassifolia[J].ChinJEcolꎬ35(5):1182-1187.[张华ꎬ黄琴ꎬ赵传燕ꎬ等ꎬ2016.青海云杉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J].生态学杂志ꎬ35(5):1182-1187.](责任编辑㊀蒋巧媛㊀邓斯丽)5353期盘远方等:桂林岩溶石山青冈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分析。

岩溶发育复杂地层下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形式的选择

岩溶发育复杂地层下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形式的选择

岩溶发育复杂地层下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形式的选择摘要:广西地处岩溶发育地区,特别是位于江边I级阶地地层复杂,岩溶又发育场地的基础形式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某一项目的工程勘察分析讨论了基础持力层及其基础形式的选择,为类似岩溶强发育、地层复杂情况的基础选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岩溶;桩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一、前言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约150.0米,典型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桂林市区及周边县城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荔浦碧桂园山河郡一期项目,地处江边荔江I级阶地,勘察资料揭露地层为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之粉质黏土、细砂、卵石、圆砾、黏土,下部基岩为上泥盆统融县组灰岩组成,遇洞隙率为63.3%,线岩溶率为33.82%,岩溶属于强发育。

拟建住宅建筑物高11-18层,基础的选型及持力层的选择对整个工程的工期、造价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建筑物特征见下表:拟建工程概况特征表表1 从上地层情况及岩土参数情况来看,微风化灰岩承载力较高,是良好的桩基础持力层,中密和稍密卵石层具备一定的持力层,埋藏较浅,可考虑作为天然基础持力层。

三、基础形式及持力层的选择1、小高层建筑天然地基浅基础评价主楼楼高11~18层,设一层地下室,基础假设为筏板基础,荷载均布,11层楼每层按20KPa计,基础自重20KPa;18层楼每层按20KPa计,基础自重20KPa,设基底荷载为均布,则估算基底压力值为:基底压力值Pk10=20×(11+1)+20=260KPa,Pk18=20×(18+1)+20=400KPa设室外地面标高为156.00m,基础底面标高为151.20m,取d=4.8m,则验算如下:①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2.4式:a=ak+ηbγ(b-3)+ηdγm(d-0.5)验算ηb=0.3,γ=18.5KN/m3,ηd=1.6,γm=19KN/m3a=190.0+0.3×18.5×(6-3)+1.6×19×(4.8-0.5)=190+16.65+130.7=337.37KPa②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2.5式a=Mbγb+Mdγmd+McCk验算承载力系数:Mb=0.18,Md=1.73,Mc=4.17(按φk=10°查表)a=0.18×18.5×6+1.73×19×4.8+4.17×35=19.98+157.78+145.95=323.71KPa③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A.0.1式u =(1/2)Nrζrbγ+Nqζqγ0d+NcζcCk验算极限承载力系数:Nr=1.22,Nq=2.47,Nc=8.35,ζr=0.893,ζq=1.047,ζc=1.086(按φk=10°查表),安全系数Ka=2u =(1/2)×1.22×0.893×6×18.5+2.47×1.047×19×4.8+8.35×1.086×35=60.46+235.85+317.38=613.69KPaa =u/Ka=306.85 KPa由以上公式估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地基平均压力值对比如下:拟建主楼高11~18层,设一层地下室,地基平均压力Pk=260~400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337.37KPa、323.71KPa、306.85KPa),11层建筑地基持力层强度能满足要求,而18层建筑物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8层建筑物不可以采用天然基础,11层建筑物可考虑采用筏板基础。

广西地层岩性

广西地层岩性

岩石广西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沉积岩最发育,分布占全区面积的88%;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占全区面积的9.03%;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其分布占全区面积的2.9 7%。

一、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使地壳中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先前已形成的变质岩)变成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变质结构与构造特征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三大岩类之一。

其岩性特征,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变质作用的改造,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具有与其他岩类不同的特征。

广西变质岩在元古界至中生界均有分布,其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可划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四种类型,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东及桂东南地区;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岑溪断裂带中;接触变质岩分布于广西各期次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不同地区变质作用程度差别较大,其中桂东南地区分布少量达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岩和混合岩,桂西地区主要分布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极低级变质岩,其它地区的变质程度仅达绿片岩相。

变质作用时代集中在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

(一)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是一种大面积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变质类型,为广西境内主要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岩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面积为56688km,约占全区面积的24%。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桂东、桂西和桂东南四个变质岩区。

桂北变质岩区分布于柳州—桂林一线以北,受区域变质的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

主要经受了四堡期和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改造。

区域变质岩类型较简单,主要有:变质砂泥岩、板岩、千枚岩、变质基性—超基性岩、片岩、绿泥透闪石岩和大理岩等。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桂林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又称岩溶。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一词原指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石灰岩地区,现已用于类似的一切地区。

喀斯特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如法国的科斯、中国的广西、美国的肯塔基州等。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外表,那么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剩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那么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外表,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根据不同分类原那么,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

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始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桂林山水成因1、桂林地貌的特点:“桂林山水甲天下”--倍受旅游者欢迎的桂林山水,其中水是和其特有的地貌分不开的。

由于桂林属于亚热带地区,其岩溶地貌也有独特之处,从地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桂林的山、水、洞、石和岩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桂林式岩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

植物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着足够的水分,一些低级植物和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对岩溶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正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生物作用,才会对桂林山水的形成造成独特的影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更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也为山水画的创作者们提供的独到的灵感。

2、桂林山水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纵观桂林山水的形成始末,桂林山水独特景观的形成和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的来说桂林山水的出现,一眼要同时具备一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有足够厚度的纯净石灰岩的出现,根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其次是这种地质要经过足够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的运动会造成石灰岩发生错节和裂痕,这种错节和裂痕就会为后面随之而来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植物溶岩作用留下了缝隙,为最终桂林独特景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桂林某小区岩溶地区地基基础分析及处理

桂林某小区岩溶地区地基基础分析及处理

桂林某小区岩溶地区地基基础分析及处理【摘要】岩溶地区基础在溶洞上处理及分析,给出了梁板跨越,桩基穿透,凿除放阶,注浆填充1.工程概况桂林高档某小区建筑面积约7.8万㎡,地下一层,地上8~12层不等小高层。

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为层1~3米厚人工填土,1层厚1.2~5.4米可塑状次生红黏土,2层厚2.9米软塑状次生红黏土,③2层微风化灰岩,未揭穿,主要矿物质成分为方解石,裂隙发育,场地处于岩溶发育区,属于桂林市特有的喀斯特地貌。

基础主要采用独立基础,由于岩面起伏较大开挖后局部改用桩基(或墩基础),持力层为③2灰岩层f ak=5000KPa.2.存在问题及处理由于岩溶地区复杂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等,施工过程中碰到如下问题并且给出处理方案:基础底存在6m深溶沟且有软塑状次生红黏土,由于受到地下水的影响无法挖除,桩基设备无法架设的情况下,根据各方意见综合为补充勘察后采用梁式跨越处理方案,使用该方案应以柱子为中心,对称位置找出比跨越梁高1.5倍完整灰岩面(岩面下还应有5米厚基岩,该岩面应采用超前钻从新探明岩面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做支撑梁支座,未能清除软弱填充物可采用毛石分层压实即可,跨越梁应按转换梁设计,上部结构荷载为3000KN,梁两边岩面承载力f ak=5000KPax1.5mx1.5mx2=22500KN满足,混凝土能承受的最大弯矩M cmax=α1f cξb h0b(h0-0.5ξb h0)=1.0×14.3×0.518×965×1000×(965-0.5×0.518×965)=5120348160.00N·mm >M由混凝土规范公式(6.2.10-1)可得αs=M/α1/f c/b/h20=3315000064.00/1.0/14.3/1000/9652=0.25由混凝土规范6.3.1条可知截面允许的最大剪应力τmax=0.25βc f c=0.25×1.0×14.3=3.58MPa剪力产生的剪应力τV=V/b/h0 =200000/1000/965=0.21MPa由混凝土规范6.4.12条可得V min=0.35f t bh0=0.35×1.4×1000×965=483958.91N >V可以忽略剪力。

岩溶发育作用及规律PPT课件

岩溶发育作用及规律PPT课件
1)、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他矿物沉 积,其形态多样。 A、石钟乳
特点:中空,横切面有同心圆结构。 形成:地下水沿着细小的孔隙和裂隙从洞顶渗出而进入溶洞 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水中Ca(HCO3)2变得 过饱和,CaCO3就围绕着水滴的出口沉淀下来,逐渐形成一 种自洞顶向下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
岩溶发育作用
4.1 溶蚀发育的选择性 4.2 溶蚀发育的受控性 4.3 溶蚀发育的继承性 4.4 溶蚀发育的不均匀性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地层岩性--化学成分、结构 气候条件--降水量、气温 地形地貌--高差、侵蚀基准面 地质结构--岩性组合、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升、降、平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一、岩性—主控基本条件 ①
漓江胜景——九马画山
漓江胜景——螺蛳峰
阳朔胜景——月亮洞
地下河
洞内奇观——石钟乳
石幔
研究意义:由于岩溶地区有着独特的水文特征和地貌 特征,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都会遇到非岩溶地区所没有的问题,故对岩溶作用 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溶蚀作用
• 溶蚀作用是溶解为化学风化作用之一,地表部分 矿物可直接溶解于水中,部分矿物则溶解于含有 碳酸或有机酸的水溶液而不直接溶解于纯水中。 降落的雨水或地下水面以上至地表之间风化带中 的地下水,因溶解多量二氧化碳或含有机酸,当 其沿岩石表面及其裂隙移动时,易溶性岩层便局 部被溶解成流体物质而他移;这种硬质岩石因溶 解而蚀失的现象,叫做溶蚀作用。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三、地形地貌--主控基本条件③。 1、地形:高差大、渗径短、径流强、交替条件好、
岩溶发育强; 2、地貌:区域侵蚀基准面和排泄基准面取决于地貌
形态,控制地下水的运动趋势和方向,进而控制岩溶 发育程度。 ➢ 一般河谷两岸发育最强,谷坡段较弱,分水岭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江思义;吴福;刘庆超;李海良;吴莹莹【摘要】弄清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于岩溶地区规划中心城区建设布局,特别是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属于岩溶发育分布区.论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高密度电法及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调查,分析了岩溶发育类型与岩性及岩性组合、水文地质单元、埋藏深度及地质构造的关系,总结提出了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发育主要以浅表的融县组、桂林组为主,在褶皱轴部,或断层影响带内,在垂直节理裂隙和缓倾斜层面裂隙组成的裂隙系统中,岩溶发育较强;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段岩溶发育强;在低平谷地中的分水岭处岩溶发育亦较强烈;在水文网长期摆动的地段地面以上岩溶发育程度强烈.【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9(030)003【总页数】9页(P120-128)【关键词】桂林市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调查;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作者】江思义;吴福;刘庆超;李海良;吴莹莹【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0 引言桂林市是桂湘黔粤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型溶蚀侵蚀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前人对区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岩溶塌陷的评价与研究,冯佐海等[1-2]对区内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了桂林市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出塌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万志清等[3]分析了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肖明贵[4]揭示了桂林岩溶发育规律和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并对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多目标二级模糊综合预测。

而针对桂林岩溶的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的研究较少,仅吴枝坦[5]在1986年进行过初步探讨,其时间相隔较远,且研究成果精度相对较低。

随着全国3×104 km21∶5万岩溶地质调查的完成[6],岩溶地质调查及评价方法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探讨。

罗以达等[7]早在2009年已经对城市岩溶地质调查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夏日元等[8]在2017年总结了南方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要点;缪世贤等[9]在2017年完成了徐州市的岩溶地质调查并对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

基于桂林市城市规划建设对岩溶地质调查的需求,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参考《1∶50 000岩溶地面调查规范(送审稿)》,开展了桂林城区相关地质调查工作,有效提高了桂林市岩溶地质特征与岩溶塌陷问题的研究程度。

1 岩溶地质调查1.1 岩溶地质资料收集利用系统收集岩溶区及周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河及溶洞分布、岩溶塌陷、岩溶水开采井等详细资料,将其统一投在同一底图上,编制岩溶地质草图,反映岩溶区的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及岩溶水开采强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依据[10]。

1.2 钻孔资料筛选整理先根据钻孔资料的完整性及可靠程度,筛选出有效钻孔,包括其孔号、坐标、孔口高程、孔深、基岩埋深、分层描述、土工测试数据及抽水试验等指标,优先选择见基岩较深,揭露到溶洞或土洞且地层岩性不尽相同的钻孔。

再将筛选出来的钻孔坐标进行换算,投影到研究区的地理底图上,并综合考虑钻孔分布密度和精度等因素,进一步取舍后形成研究区钻孔平面分布图,结合后期施工钻孔,构成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库。

1.3 地面调查1.3.1 裸露型岩溶地质调查裸露型岩溶地质调查以1∶50 000环境地质调查为主,以划分岩溶层组类型为重点,选择构造复杂的区段,分析不同岩组类型与岩溶发育特征,对典型喀斯特地貌,如溶洞、溶沟、漏斗等进行形态特征、成因等研究,基本查明研究区岩溶地质背景条件、岩溶地貌类型、分布特征及发育程度等。

进而分析、判断相邻覆盖岩溶区的构造格架与碳酸盐岩地层的空间展布格局。

1.3.2 覆盖型岩溶地质调查对于覆盖型岩溶区,根据岩溶发育程度、人口密度、研究程度以及城市功能规划等,将研究区分为一般研究区和重点研究区。

一般研究区,主要通过相关可利用资料进行分析,并配合一定量的实物工作进行调查评价;对于地面塌陷较多、人口密集、地下空间规划的重点研究区(主要为桂林市城区及临桂新区),在收集利用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还需采取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物探及钻探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评价。

而对于新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塌陷点,需进行专项剖析。

2 勘探验证物探是开展覆盖型岩溶调查的重要手段[11],研究区采用物探的高密度电阻率法与钻探相结合的勘探手段,旨在查明隐伏岩溶区分布范围、覆盖层结构和厚度、基岩面起伏情况、裂隙及溶(土)洞等发育情况,揭露桂林规划中心城区岩溶地质情况。

2.1 岩土体地球物理特征分析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

对于岩溶地区,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之间﹑完整基岩与不良地质体(溶洞、溶槽、断层破碎带、裂隙带等)之间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如介电常数、电阻率等),第四系(Q4)覆盖层电阻率(一般小于100 Ω·m,若覆盖层干燥或含有砂砾石其电阻率可达n×102 Ω·m)﹑基岩裂隙和岩溶发育带的电阻率(n×10~n×102 Ω·m)比完整基岩电阻率(n×102~n×103 Ω·m)低,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电性界面,具备了开展高密度电法勘探的良好地球物理前提。

2.2 电阻率探测与钻探验证应用实例在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对电阻率探测异常辅以钻探验证。

图1为桂林市象山区万福路沿路一条高密度电阻率物探线,测线分七段,总计长4 600 m,其中B1段长1 460 m,B2段长580 m,B3段长560 m,B4段长410 m,B5段长580 m,B6段长730 m,B7段长280 m,测线方向大体由西向东,最小电极距5 m。

其中B4段测线的第一电性层深度较有起伏,埋深4~16 m不等,电阻率值在10~70 Ω.m,为相对低阻层,推断为黏土层,B4测线125 m附近地层厚度最大,可达16 m左右;第二电性层深度在4 m以下,电阻率值在100~5 300 Ω.m,为相对高阻层,推断地层为泥盆系(D),岩性为灰岩。

据此测线推测有1处断裂破碎区,即位于B4线的100~330 m段,电阻率值相对完整围岩较低,说明该区域含水率高,为富水区域。

另外,推测有3处溶洞发育,R4、R5、R6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呈低阻圈闭状,说明为含水溶洞,其中,推测溶洞R4、R5、R6顶板厚度分别为10 m、33 m、8 m。

水文地质钻孔BZK13位于B4测线210 m桩号附近,钻孔深度为40 m。

根据钻孔资料显示:0~1.0 m为人工填土,1~6.5 m为第四系黄褐色黏土,6.5~40 m 下伏基岩岩性为灰岩,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其中在10.8~15.0 m处揭露溶洞。

物探推测成果与钻探揭露地层结构和岩溶发育情况基本吻合。

图1 桂林市万福路隐伏岩溶区高密度电阻率法综合解译Fig.1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forhidden karst in Wanfu Road of Guilin3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3.1 岩溶发育类型根据区内岩溶出露情况,将岩溶发育类型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及埋藏型三类(图2)。

其中裸露型主要分布于漓东一带和西部大皇山、大风山一带,东南部的大山头一带。

上覆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5 m,分布地层泥盆统至石炭统灰岩、白云质灰岩,其主要表现为溶洞(隙)、溶蚀裂隙、洞口岩溶堆积物钙华、钟乳石等,组成了桂林山水的主要岩溶形态。

覆盖型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区北自乌石村南至雁山之间的地带,北自庙岭南至横山一带,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地势较平坦。

上覆第四系厚度1~55 m,矮山塘、瓦窑、坪山一带覆盖层厚度最大,达50 m以上,由漓江冲洪积层组成。

覆盖层厚度一般在1~15 m,翻山底一带覆盖层厚度最大,最深达15 m,由第四系溶余堆积黏土层构成。

图2 桂林市中心城区可溶岩分布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图Fig.2 Karst distribution and hydrogeological unit partition map of central city in Guilin.研究区其他地段由残坡积成因的黏性土、含碎石黏性土组成,下伏地层石炭系下统-泥盆系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均有分布,受构造断裂的影响,该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岩体中沿裂隙方向或构造断裂带方向地下岩溶发育,剖面上表现为岩体中的溶槽、溶沟、岩溶地下河等发育明显。

其地面多以岩溶洼地、岩溶塌陷等形式出现。

埋藏型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区北部大河乡以东至尧山地区,以及临桂县城以西大部分地区。

上部盖层为白垩系绿灰色页岩夹砂质页岩及少许粉砂岩,以及泥盆统砂岩、页岩,底部灰岩。

地表表现主要为岩溶塌陷、岩溶洼地、岩溶漏斗等;地下表现形态主要为地下洞穴系统、地下溶潭、地下河、溶槽等现象。

3.2 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关系研究区岩溶形态类型多样,从典型的亚热带灰岩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及伴生的大型洞穴、地下河,到分布最广的孤峰平原,及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溶孔、溶隙,在研究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

它们的形成,揭示了研究区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的相互关系。

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1)岩性及岩性组合因素研究区碳酸盐岩分为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

它们在矿物、化学成分、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其具体的岩溶层组见表1,不同碳酸盐岩岩性的组合和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组合对岩溶发育影响较大。

不同岩性的岩石组合,影响岩溶发育程度,如东岗岭组和桂林组下段,是以白云岩为主与灰岩的组合,岩溶发育强度中等。

桂林组上段和东村组、融县组为纯灰岩的组合,岩溶发育程度强烈;英塘组和尧云岭组,灰岩中常含燧石条带或结核,且在中段夹有硅质岩、泥岩,岩溶发育较弱。

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不同,洞穴发育程度也不一样。

如下石炭统尧云岭组含酸不溶物较多,岩性不纯。

次为上泥盆统桂林组灰岩,含有少量酸不溶物,但氧化钙含量较英塘组高。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主要是白云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