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为政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二章,涉及《学而》、《为政》、《八佾》等篇目,主要内容包括孔子的道德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

详细内容如下:1. 《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温故而知新”,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

2. 《为政》篇:讲述如何做好政治工作,提倡“仁政”,强调“以身作则”。

3. 《八佾》篇:论述礼乐制度,强调礼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孔子思想的内涵。

2. 教学重点: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注释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学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篇中的“以身作则”,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八佾》篇中礼乐制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十二章2. 内容:《学而》篇:学习、师从他人《为政》篇:仁政、以身作则《八佾》篇:礼乐制度、礼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答案: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物资匮乏,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道德自然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有所提高,但对孔子思想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为政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掌握《论语》中的相关名句和典故;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为政才能。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相关名句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名句和典故,阐述“为政才能”的重要性;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典故,并探究其含义和启示,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论语》中的“为政篇”的背景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名句和典故,例如:“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句和典故对于“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中的“为政篇”的主要思想和对于自己的启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情景模拟:根据《论语》中的名句和典故,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各种不同的政治情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为政才能”的重要性,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为政才能”来解决问题。

五、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中“为政篇”的读后感;2. 探究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深化对“为政才能”的理解,并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名句和典故,引导学生探究“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教案标题:《国学经典论语》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通过展示《论语》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这部经典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论语》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知识讲解: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学说和影响。

2. 介绍《论语》的内容和结构,重点讲解其中的经典语录和思想。

3. 分析和解释《论语》中的一些典型语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阅读活动:1. 分发《论语》的选段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段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然后分享给全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论语》中的某个主题或观点,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论语》的选段,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评估活动:1. 设计一份选择题或简答题的测验,考查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论文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论语》选段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2. 课堂展示材料,包括《论语》封面和相关图片。

3. 评估测验的题目和答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的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论语》的论文或进行相关的演讲。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论语》这部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评估活动,我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指导他们的学习。

在教学延伸方面,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和中国传统文化。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诸子百家》部分,详细内容为《论语》中的“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

通过对这两个章节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分析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学而第一”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为例,分析句子结构和含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第二”中的“君子不器”,并解释其含义。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章节:学而第一、为政第二2.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3. 实践情景:人际关系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翻译并解释“学而第一”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示例:在与同学相处时,遵循儒家的“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以诚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为政教案教案

为政教案教案

为政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习《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2. 难点: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论语》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介绍《为政》的背景和作者,讲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学习《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分析《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如“为政以德”、“君子不器”等。

4.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为政》的相关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为政教案 教案

为政教案 教案

为政教案教案教案:为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为政》。

本课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思想,通过孔子的言论,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孔子言论中的关键词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难点:孔子言论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播放古代宫廷音乐,让学生想象古代宫殿的庄严肃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古代的圣贤吗?他们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为政的古文《为政》。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学生答题,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为政以德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孔子为政以德的理解。

答案:孔子认为,治国理政应当以德行为先,领导者应当具备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百姓行善。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遵循这一理念,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能够对其中的名句进行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学会分析其中的名句并进行思考。

2.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论语》的封面,向学生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教学理念。

2.引导学生回顾并简述孔子的生平和贡献。

二、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篇章(15分钟)1.学生分别阅读《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等篇章。

2.学生小组讨论每篇章的重点和思想观点,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讲解每个篇章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名句,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对应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分析名句(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经典名句,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名句的含义和思想观点。

四、思辨讨论(30分钟)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孔子认为什么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让学生作答,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3.学生代表发言,与全班进行辩论,展开思想碰撞。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于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3.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论语》,并选择其中一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读书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论语为政教案篇一《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五则《论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五则《论语》,了解意思。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篇,请大家回顾一下,其中谈到君子的有哪几则?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一起背诵第一篇中论述君子的几则《论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篇》,学习的内容是第12则到16则(板书课题: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

(二)学生自学1、今天学习的五则都非常短小,主要以大家自学为主,自学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论语》的方法。

2、指名学生概括前面学习的方法,教师相机板书。

3、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完成自学第一步:准确、流利地朗读(1)小组内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五则《论语》,教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4、小组完成自学第二步:理解意思(1)交流汇报自己理解意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这几则《论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器"、"周"、"比"、"罔"、"殆"的意思。

)(3)讲述"邯郸学步"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4)介绍一些国学研究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体会《论语》的魅力,从而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5、小组完成自学第三步:熟读成诵(1)小组内熟读这几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

(2)指名3生背诵,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背诵一遍。

(三)拓展总结1、读了这五则《论语》,我们不妨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2、总结: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是为了让《论语》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实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论语》理解得更深刻,也可能会使你得到新的启发,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篇二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 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12.7章:富民、正己1.5章:正己16.1章:正己11.17章:举贤(去恶)12.9章:富民13.6章:正己12.19章:正己、教民2.20章:正己、教民、举贤14.5章:正己第二课时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12.9)、"教民"(2.3、13.9、12.19、2.20)、"举贤"(11.17、2.20)、"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1.5、16.1、13.6、12.9、2.20、14.5)等。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

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

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

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

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

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

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短。

本课中的16.1篇幅较长,是一个特别的例子。

孔子的对话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相"要扶持盲人让他不倾危跌倒才称职;野兽跑出笼子,宝物毁在匣子中,过错自然在管理者。

从而说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易错音义请同学们寻找容易出错的读音,归纳整理如下,顺便解释一下词义。

譬(p)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姓。

庶(sh):众多。

①众多。

人多。

②百姓,平民。

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

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④差不多。

⑤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ng):那些扶持者。

相(xi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何不。

兼词,是"何不"的合音。

兼起疑问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

偃(yǎn):仆,倒伏。

被折服,被感化。

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稼(ji):耕种,种田。

二、易错词义请同学们寻找比较容易解释错的词或短语,整理如下。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到卫国去。

适,往,到。

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这三项。

斯,代词,这。

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

信,信任。

立,存在,生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者,的人。

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

危,危险。

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

颠,跌倒。

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

言,话。

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

附:附着。

引申为增益。

《荀子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

"(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

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

以,连词,而。

三、通假字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补充说明: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

这两字在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拱"不通"共"。

四、古今异义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