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_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_荣剑

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_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_荣剑

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荣剑摘要: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即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

在历史的客观分析中建立起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历史的基本尺度。

用欧洲中世纪社会演变的资本主义前途来评判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危机的性质,是导致中国史学丧失自我历史意识的根源所在。

中国在向现代性社会的演进中必定将历史传统带入新的时代。

关键词:前提批判比较史学历史差异普世史观历史逻辑历史评价作者荣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研究员(广州510275)。

引论20世纪初,民国的几位史学大家,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不同场合都曾经感叹他们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0。

现在看来,这个/大变局0在那时才刚刚拉开序幕,最近的这3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是这个/大变局0的核心历史情节,百年来人们期待的中国社会变革的高潮正在到来。

中国史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就是对这个/大变局0的性质及其演变趋势的积极思考,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和一个新的史学时代的到来,体现出史学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它应有的问题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史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中国社会历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上述论战所提问题的延续和深化,其实质都是围绕着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前现代社会性质、发展和现代转型而展开的。

西方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

西方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

西方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
西方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历史观注重历史事件的线性发展和个人英雄的重要性。

西方历史学家经常强调个体的作用,特别是统治者、军事将领和重要思想家。

而中国历史观则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循环性、周期性和整体性。

中国历史学家强调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比如自然环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等。

中国历史观也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另外,西方历史观通常以国家为中心,重点关注国家政治和军事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观更加注重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中国历史观强调中国的历史是一种连续的文明传统,强调历史的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意识。

此外,西方历史观强调证据和逻辑的运用,追求客观性和科学性。

西方历史学家通常通过考证、记录和解释历史事件来展示对历史的理解。

相反,中国历史观更加关注历史的启发和价值观的传承。

中国历史观通常通过历史故事、传统文学和哲学思想来传达智慧和经验,强调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西方历史观和中国历史观在理论、方法和核心关注点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了西方和中国在历史记述和历史文化中的各自特点和价值观。

史观

史观

史观史观是人们观察和研究历史的视角或范式。

史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常见的史观有以下几种:1、唯物史观:⑴基本内涵: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是唯心史观。

⑵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口素质不起决定作用,但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

③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人民群众、杰出个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个人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

2、文明史观:⑴基本内涵: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

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首先,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

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

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论结合的关键是强化理论教学,具体操作,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

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

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

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

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大历史观——精选推荐

大历史观——精选推荐

⼤历史观⼤历史是我们所知宇宙的全部历史。

我们传统的历史观,主要是指⼈类社会5000多年的⽂明史;所谓的⼤历史观,主要是指从宇宙⼤爆炸⾄今约137亿年的⼤历史。

传统的历史是建⽴在考古和⽂献研究基础上的⼈⽂历史。

⼤历史是建⽴在科学观察和研究基础上的科学认知历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类的视野更⼴阔,思想更深邃,对整个宇宙的演变、⽣命的起源、⼈类的进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历史包涵了宇宙学、地质学、⽣物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然科学与⼈⽂科学深度融合、科技与历史完美结合的产物。

树⽴⼤历史观,对我们认识⾃然演变、遵循科学规律、进⽽更好地把握⼈类命运,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宇宙的演变⼤历史以宇宙的创始为起点。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宇宙学家伽莫夫提出热⼤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爆炸理论逐步为⼈接受。

按照宇宙⼤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场⼤爆炸。

⼤爆炸前的宇宙为⼀个微⼩的点,或称之为奇点。

这个奇点的物质密度趋于⽆限。

⼤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空间和时间的起点。

⼤爆炸的初始温度极⾼,⼀般认为可以达到万亿度。

在⼤爆炸的⾼温中,能量和物质相互转化。

在⼤爆炸发⽣的⼗万分之⼀秒,宇宙开始降温,夸克(⼈类已知的最⼩物质)开始以每三个为⼀组进⾏凝聚,引⼒被分离出来,强核⼒、电磁⼒、弱核⼒仍统⼀在⼀起,称为“⼤统⼀”时期。

引⼒的作⽤,使得宇宙发⽣急速爆胀。

爆胀促使宇宙温度持续下降,宇宙进⼊强⼦、轻⼦时期,形成了夸克、光⼦、中微⼦、电⼦、质⼦和中⼦等。

这时的宇宙是⼀个基本粒⼦的世界。

基本粒⼦相互作⽤,使得强核⼒、电磁⼒、弱核⼒逐渐分离出来。

在⼤爆炸后1秒⾄3分46秒,中⼦和质⼦开始聚合,形成氦和氢原⼦核,这是宇宙最初的核合成期,也构成了宇宙最初的物质。

⾄此,宇宙能量转化为物质的反应停⽌,宇宙业已诞⽣。

因此宇宙学界有“三分钟创造宇宙”之说。

初⽣的宇宙充斥⾼能辐射,原⽣的氢核和氦核均匀布满太空,光的波长被拉伸⾄微波范围,这是宇宙的“⿊暗时期”。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几点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质疑,主张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怀疑、否定与重新解释。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认识进行探讨。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与人们对传统历史观的质疑有关。

在传统历史观中,历史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不容置疑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一些历史事件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二义性或不确定性,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并不一定能够被确凿地确认。

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基于这种观念的拓展和延伸,认为历史并非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被构建的、解读的、在各种经验和意识形态的层面上被重塑的理论构造。

历史虚无主义批评人们推崇的那些绝对化的价值观、历史英雄和主义,指出自由的历史无规律可循,历史事实不一定是可靠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需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批判和质疑。

批评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忽略了历史事件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忽视了历史中存在的客观真实性和客观规律。

批评者还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往往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唯心主义观点,将历史当作一种没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虚拟构建,从而否定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它巨大地挑战了传统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鼓励人们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更为全面、多元的思考和解读。

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促使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历史事件和事实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也提醒人们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正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批判,它呼吁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不仅仅是灌输历史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怀疑精神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历史虚无主义需要与历史研究的规范和道德进行平衡。

虽然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和思想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和问题,但我们也不能为了摒弃传统历史观而否定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传统史学的历史观的认识
任大卫
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长青的学问。

历史学之所以长青,固然以其深厚扎实的学科底蕴为基础,但不断创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给学科注入的持续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探讨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关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关于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等,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

离开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解说,史学理论将无从谈起。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史学意识产生了.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 史家对于历史记载的态度,史书的表述,史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 书的内容与形式,史学的性质与作用,史家自身修养的认识, 自身修养的认识,史家批评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使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周礼》称“史掌官书以赞治”,这里的“官书”虽非专指史籍,但必然包括历史文献、历史记载在内,正如柳诒徵所说的:“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

从“赞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史学,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辅助政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与生俱来的重要特点。

而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申叔时论教育太子事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即已包含了十分明确的以史鉴戒和以史教化的思想,并提出了史书有着“耸善抑恶”的作用。

以史为鉴戒,就是要根据史书对善人善事的褒扬,对恶人恶事的贬斥而加强道德修养和行为的规范;或者是从历史记载中吸取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制定和修正政治举措。

唐太宗所谓“将欲览前代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鉴”,即为此意。

读史、习史吸取鉴戒的观念,成为古代公认的思想准则,在史学和政治上均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修订的《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私家修成的史籍。

私家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史家著史以用世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扬。

《左传》明确地指岀:“《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随着孔子的圣化和《春秋》被奉为经典,惩恶劝善的宗旨成为史学理论中不可置疑的原则。

唐代刘知几指岀:“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这里,史家和史学已不仅仅向政界和社会提供鉴戒素材,而是具备了高屋建瓴地指导政治的主动地位。

以史教化的观念是以史鉴戒和以史惩劝的延伸,教化的内容大体不出鉴戒和惩劝的范围。

但教化宗旨的实施则有着新的特点,一般是由史家与统治者联手,自觉地将教化用意熔铸于史著之中,最终达到辅治的目的。

教化的对象也突破了申叔时那样专指太子等一类人物的狭窄范围,而拓展为整个社会。

如唐玄宗接受裴光庭编修《续春秋传》的提议,即将“正人伦而美教化”作为宗旨,明宪宗认为史书“劝于为善,惩于为
恶,正道由是而明,风俗以之而厚,所谓以文化成天下者,有不在兹乎!”表明史学的内容可向整个社会施以教化。

以史鉴戒、以史惩劝和以史教化是内容交错、互相联结的思想环节,并将史学与政治、社会系于一起,使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古代无论治世、乱世,史学皆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随着史学的发展,鉴戒、惩劝、教化等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必备属性,这样,就不再是史官执掌“官书”以赞治,而是史书本身就应具有辅助政治的永久作用,于是产生了“资治”的范畴来概括史学的宗旨。

宋神宗将司马光所修之书命名为“资治通鉴”,赞称“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良谓备焉……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司马光亦自称其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希望君主从中“鉴前代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这些皆是对史学“资治”蕴义德解析,囊括了全部德鉴戒、惩劝和教化德内容,也包含了唐代杜佑撰著《通典》而“将施有政,用以邦家”的宗旨,即要求史学应提供全套的政治方针、策略、经验教训和行为规范。

与“资治”观念同步发展的还有史学“明道”的观念。

“明道”的概念起于经学,被引入史学之初,仍有因事务实的特征,如唐柳冕认为史学应“明天道,正人伦,助治乱”,宋曾巩称“盖史学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其重点皆落实于当时的政治上。

然而,在宋代理学家的发挥下,“明道”观念便升华为对理念的追求,而欲达到一个思想体系的完美实现。

邵雍著《皇极经世书》,其子邵伯温阐释此书立意时说:“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更多次引用董仲舒之语,强调“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大法,正是如此。

” 他所编纂的《资治通鉴纲目》即本《春秋》**而作,意欲达到“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既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

”这里虽也讲到鉴戒,但却从属于倡明“天道”和“人道”,在“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原则下,史学宗旨最终是要“会归一理之纯粹”,“以合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这与“资治”相比,显现出史学宗旨向精神境界发展的特征,但实质上仍体现着积极用世的思想,是经世致用的另一侧面。

“经世”的概念虽产生甚早,但作为学术宗旨来阐扬,是与“明道”观念有所联系的。

魏了翁称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书使“帝王经世子规,圣贤亲民之学,粲然中兴”,说明史学“明道”是经世宗旨的体现之一。

顾炎武说:“引古筹今,亦吾儒经世之用。

”但顾氏的所谓经世是“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其所著述,不是辅助当时政务,而是有待于后有王者起而用之。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史学的经世宗旨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直接用于现实政务的“资治”观念,第二是“明道”的观念,后一项内容给不为时用的学者提供仍可从事经世之学的广阔天地。

这样,中国古代史学宗旨论就发展成为从鉴戒、惩劝、教化至资治、明道,再总括为经世的三级范畴体系,这三个层次互相联结,形成相当严密的思想网络,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最核心部分。

在史学经世宗旨的思想体系之外,中国古代还产生过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观念,表现了史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目标,闪烁出自我个性意识的光芒。

但后来史家往往将“成一家之言”附从于经世宗旨,或作为撰史的潜在目的,没有发展自成体系的史学宗旨论。

因此,史学经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史学宗旨的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