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合集下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粤教版必修2教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粤教版必修2教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粤教版必修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2.学习并掌握重点词汇和词组。

3.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结构。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态度。

四、教学过程
1. 学习词汇和词组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记忆。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并结合课本的注释和课堂讲解进行学习。

3. 分组讨论和演讲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讨论并分析课文中的文化背景、主题、语言特点等,然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演讲。

4. 思考问题和写作
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学生,你会如何阅读这本书?你对阅读有什么看法?并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5. 课堂互动
让学生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授课,学生对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并通过分组讨论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课堂互动和写作练习也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254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案

高中语文254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案

高中语文254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案高中语文精品教案课题:《忆江南》赏析教材版本:粤教版必修二教材简介:本教材是广东省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课文。

其中的《忆江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一首词,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融合了杨慎自己对江南故乡的怀念与对时光如梭的思考,表达出诗人对江南乡愁的深情。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基本形式,并了解杨慎的作品特点;2.通过词句、词藻等精品提炼阅读要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故乡、家乡情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词的基本内涵及情感;2.领悟杨慎的作品特点,并理解作品的表达方式;3.通过学习杨慎的作品,揣摩其对乡愁的独特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课文(10分钟)Step 2 导入课文(15分钟)课前准备一些生活中与家乡、故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这些图片,并回忆起自己对家乡的感觉和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Step 3 朗读课文(20分钟)组织学生逐句朗读全文,并解释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涵。

特别是要解释诗词中“忆”、“温柔”、“红豆”等词语的意义,让学生掌握其形象意义和象征意义。

Step 4 词句分析(25分钟)按照段落分组,分析每个段落中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杨慎作品的特点。

首先,学生自己阅读诗句,在理解后,然后老师逐句解释,并进行相关分析,如探讨词句的意象、音韵、节奏等。

Step 5 归纳特点(20分钟)通过分析词句,梳理杨慎《忆江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杨慎作品的写作特色,如流畅自然的笔触、丰富的物象描写、抒发思念之情。

Step 6 感悟家乡情结(20分钟)通过学习杨慎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家乡情结。

带领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写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自由发表观点和感受。

Step 7 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多读诗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41页)

《《冰心:巴金这个人》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1、给下列生字注音僖藻尹汲靳笃2、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赠汪伦问刘十九别董大李白白居易高适李白乘舟将欲行,绿蚁新醅酒,千里黄云白日曛,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晚来天欲雪,莫愁前路无知己,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天下谁人不识君!3、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4、简介冰心、巴金的生平事迹。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福建长乐人。

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

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

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

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

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5、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如:淡交如水。

语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

【语文】粤教版必修2 示范教案(17 与妻书).doc

17与妻书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 月24日)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 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本文是一篇以抒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

全文以汝言“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一一“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文章洋溢着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对妻子的挚爱,个人的革命豪情和依依不舍的夫妻之情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其中阐述个人幸福和全民幸福的关系的句子,千载之后读来仍惊心动魄,令人肃然起敬。

“为天下人谋永福”更是激励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勇于反抗,为民主、自由奋战不已。

思路方法本文拟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本文在语言上接近于口语,比较通俗易懂,故在语言上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自行阅读了。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情”,诸多的感情合在一起,构成了文章荡气回肠的艺术之美。

教授本文,重点在于讲授课文洋溢的诸多感情的结合。

此外,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为国而死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课时,主要是解题、介绍背景、熟悉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继续研读,欣赏句子,体会烈士对妻子的至爱和对革命的忠诚以及理解烈士为革命而死的选择,感受烈士的伟大。

我一无所求-粤教版必修2教案

我一无所求-粤教版必修2教案

我一无所求-粤教版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的基本技巧和写作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质量较高的散文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2.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4.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阅读散文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1.散文的定义及特点
2.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议论散文
3)叙事散文
3.散文中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显微镜式的描写
2.意境的丰富与深刻
3.以典型代表普遍
4.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第三节增强学生阅读散文和写作能力的方法
1.散文的阅读,注重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
2.散文的写作,注重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情感的表达
3.多练习和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
1.灵活运用讲解、朗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2.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评价
1.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态度,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支持,积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粤教版)

语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粤教版)

第一单元教案体验情感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活动课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设计思想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旨在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获得情感与能力的提高;努力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程目标,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次;在教学内容上,本设计以必修教材为依据,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加深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学科特征明显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活动课的语文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

二、课程活动主题的分析人类的情感何其丰富、又何其多样,高中阶段是一个情感发展丰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进一步扩大,将会遭遇到很多的情感问题,比如,对爱情的憧憬与困惑,在亲情、友情方面碰到的麻烦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向人倾诉,学会释放情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情感问题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对情感问题的认识。

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借鉴,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并实践如何用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学会鉴赏散文细致动人之处。

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鉴赏、搜集材料、调查研究、课堂讨论及小组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运用启发、讨论、引导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及探究情感问题,从而深入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四、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会体验情感。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全册教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全册教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 全册教案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2 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全册教案
《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了解中国妇女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与坚韧精神
亲切地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怀念之情,理解母亲“软中硬”的性格
亲切地感受亲情的无私与伟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有一位我们大家熟知的,与巴金、鲁迅等人同时代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生前写过许多小说和剧本。

表现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你们知道是谁吗?
同学:是老舍吧?
老师:对,是老舍先生,他的原名是舒庆春,字舍予。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小说和话剧比如,《骆驼祥子》《月芽儿》《茶馆》《我这一辈子》,你读。

高中语文教案1粤教版必修2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1粤教版必修2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1粤教版必修2教案教案题目:《湖下的西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湖下的西庙》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加深学生对小说背景和作者的理解;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的生平;2.教师准备小说的文本和相关的问题;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湖下的西庙》。

教学过程:Step 1 小说背景介绍(5分钟)教师将PPT中关于小说的背景介绍展示给学生,包括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等。

学生可以通过PPT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

Step 3 小说阅读及问题讨论(30分钟)1.教师将小说的文本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并且标注出重要情节和关键词汇;2.教师提问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印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3.教师提问学生对小说中描写的西庙和湖下的意象有何理解;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5.教师给出小说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Step 4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小说的内容进行讨论,探究小说中的意象和主题;2.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喜欢的描写,进行展示,并解释其意义;3.每个小组进行小结,总结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给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文学的兴趣。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读后感,并提出自己对小说主题和意义的看法。

教学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一起看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
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

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

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
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

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均称为史论。

从*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附:板书设计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