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传统小吃中的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家乡武威介绍

家乡武威介绍

美食特产
武威的美食也非常丰富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三套车",这是一种由茶、面片和腊肉 组成的传统美食
此外,武威的奶制品和葡萄酒也是不可错过 的特色
当地的奶制品以其醇厚的口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而葡萄酒则以其甘醇的口感和浓郁的果香而受到广泛赞誉
旅游景点
PART 5
旅游景点
武威市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武威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 物,如马踏飞燕等。这里是你了解武威历史文化的最佳场所
古长城遗址
武威境内的古长城遗址 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 和边疆政策,为游客展 现了古老的历史痕迹
西夏博物馆 西夏博物馆收藏了大 量珍贵的西夏文物, 为游客揭示了这个消 失的王朝的神秘面纱
旅游景点
总的来说,武威是一个值得你深入探索的城市, 无论是它的历史文化、美食特产还是旅游景点
都将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 开辟了丝绸之路,武威便是重要的交通 枢纽
4 在唐代,武威更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文 化交流中心
地理环境
PART 2
地理环境
1
武威市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的东端
这里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是甘肃省的重要交通
2
枢纽
境内有著名的大河如石羊河和黄羊河,为这片土地提
3
供了丰富的水源
文化特色
PART 3
文化特色
武威的文化特色 丰富多样,其中 最著名的当属"
凉州词"
此外,武威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社火 表演、剪纸艺术等
古时的文人墨客在 这里留下了许多优 美的诗词,如唐代 诗人王之涣的《凉 州词》便描绘了武 威的壮丽景色和丰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甘肃的民俗简介:节庆习俗:甘肃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除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例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藏族的正月法会、正月十五晒佛节、藏历年、七月法会、五月采花节和香浪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和“姑娘追”,土族的“纳顿”节和“二月二”跳神会等。

此外,甘南的香巴拉艺术节、庆阳香包艺术节、肃南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现代节庆活动也正在蓬勃发展。

饮食文化:甘肃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声名远扬。

以手抓羊肉为代表的清真风味食品,独特可口。

藏族风味的糌粑、酸奶、奶茶、蕨麻米饭等也值得品尝。

此外,甘肃还有各种地方小吃,独具特色。

民族歌舞:甘肃的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社火歌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

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滚鼓子”、张掖的顶腕舞、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和腊花等,都颇具盛名。

此外,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裕固族民歌等也是甘肃民族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艺:甘肃的民间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如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

此外,甘肃在春节期间会有挂灯笼、贴春联、举办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等年俗活动。

元宵节时,甘肃的花灯盛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拜月,一家人团圆共享月饼,并有踏月这一独特习俗。

总的来说,甘肃的民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武威敬神的规矩

武威敬神的规矩

武威敬神的规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武威,位于甘肃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有着敬神之风。

武威人民尊崇神明,重视礼仪,遵守规矩,传承着历代先贤留下的敬神传统。

在武威,敬神的规矩被视为民间习俗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以下是关于武威敬神的规矩。

敬神的传统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仪式和规矩。

武威人民相信神灵的存在,认为神灵能够庇佑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供奉行为。

在武威,敬神被视为一种虔诚的信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神的规矩在武威家喻户晓,被广泛遵守。

在武威,人们认为神明不可冒犯,要时刻保持虔诚敬畏之心。

敬神的规矩包括了对神明的尊重和供奉。

在每年的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武威人民会前往寺庙或神龛献上祭品,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和健康。

在家中,人们也会设立供桌供奉神像或祖先牌位,定期上香祈福,以示对神明和祖先的尊敬。

敬神的规矩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要穿着整洁庄重的服装,向神明行三鞠躬礼。

在祭祀前要洗净手脚,焚香献花,进行祈祷和祝愿。

在神圣的场所,人们要肃穆恭敬,言行举止要谨慎小心,不可随意大声喧哗。

还有一些特殊的敬神仪式,比如驱邪降妖的巫术仪式,以及解厄祷福的祈祷仪式等等。

敬神的规矩在武威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人们通过敬神的仪式和活动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团结感。

敬神规矩的遵守不仅仅是个人信仰的表达,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敬神的规矩是武威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信仰和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

在今天这个现代化社会,敬神的规矩虽然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改变。

只有保持虔诚的信仰和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到神明的恩惠和庇佑,才能继承和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武威人民将继续秉承敬神的传统,传承文化,守护信仰,让敬神的规矩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风俗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风俗传统。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甘肃起源并经过,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异国情调。

甘肃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将这份东道主精神代代相传。

每逢佳节,各族人民都会欢聚一堂,举办盛大的民族节日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马射箭等,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甘肃还是佛教圣地,全国著名的佛教名胜古迹遍布全省。

嘉峪关、敦煌等地的石窟艺术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游人可亲眼目睹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深厚影响。

甘肃民间工艺独树一帜,如武威雕漆、天水麻花等,凝聚了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

当地美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有羊肉泡馍、凉皮、酿皮等风味独特的特色小吃。

甘肃的风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有责任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光大。

武威历史文化

武威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说甘肃武威雷台出土之“天马”一、龙雀蟠蜿,天马半汉1969年10月,武威县新鲜公社社员在城北二里村的雷台下发现了一座古墓。

此墓出土器物中,有一件稀世的珍宝,那就是现以“铜奔马”名之的铜铸马俑。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之《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称:奔马,亦可称之为飞马。

此马为一罕见的古代艺术品,造型异常矫健精美,做昂首嘶鸣、飞跃奔驰状。

头微左扬,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踏一飞燕,飞燕展翅回首,注目惊视。

〔1〕此一命名经《文物》杂志刊布之后,至今已达10年之久,但我以为它并未完全揭示此铜铸马俑的历史内涵。

英国人彼得·霍甫科克在其《丝绸路上得外国魔鬼》一书中曾说:虽然这种“天马”〔陇菲按:指汉武帝时在敦煌、大宛之地得之的良种战马〕现在早已绝种,但是它的形象在汉、唐雕刻家和艺术家的手下则并未磨灭。

其中最精彩的摹拟品,是1969年在曾经一度是汉武帝的京城西安附近的丝绸之路上〔陇菲按:实际上是在甘肃武威〕,被中国考古学家所挖掘出来的闻名世界的青铜飞马。

〔2〕与彼得·霍甫科克的意见相仿,在中国,近来也有一种此马应该命名为“天马”的动议萌生。

但他们也如同彼得·霍甫科克一样,仅将此武威这雷台出土之铜铸马俑,看作是汉武帝于元鼎四年秋于敦煌渥洼水中,以及在此之后于大宛所得之良种战马──“天马”的写真,而未深及于此铜铸马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思想内涵。

他们之所论,仍未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此马奔腾飞跃已超于飞燕之疾速”〔3〕其说,以及常书鸿先生1973年1月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之文章《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所论的范围。

这里,我想从论述此武威雷台铜铸马俑之造型设计的内涵思想,以及此铜铸马俑之造型设计的历史传统入手,来说明此铜铸马俑,实即东汉时“飞廉并铜马”之神化“天马”的副本。

《庄子·内篇·人间世》载有孔子之言: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

武威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武威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武威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每当听到这句诗,我们都会想到中国葡萄酒城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是河西走廊开发最早、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有“银武威”之称。

丝路上的驼铃已悠然远去,但依然令人神往不已;佛教文化,小吃文化,流光溢彩,如梦如幻,奏响了华夏文明壮美的乐章。

这就是美丽的武威!
提起武威,你会想到什么?是那美丽的旅游景观?是那远近闻名的小吃?还是那赞颂武威,令人豪情万丈的诗歌?这里比起别的城市,经济明显的落后,但这里的人们,朴实、敦厚、热情,无不是武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武威历史,源远流长。

武威是兰州西行到河西走廊的第一大站,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多彩。

有包括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地的雷台汉墓、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且馆藏文物十分丰富的武威文庙、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而建造的罗什寺、还有位于腾格里沙漠前沿缘的沙漠公园……
武威的小吃,也别具特色。

如:那尽显民族风情的玻璃小推车里的凉皮、凉州饧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
人还是本地居民均爱食用的三套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武威,一个占地面积只有3万平方千米的小城市,经济并不发达,但是正因为有这些吸引人的文明,它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撞击出璀璨而又耀眼的浪花。

我们要避免对文物古迹和脆弱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们要为建设新武威而努力,是文化给了武威重新崛起的机会,希望随着在武威繁衍生息的炎黄子孙的坚持不懈,武威会更加美丽,更加辉煌,成为华夏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腊八节民间传统习俗

腊八节民间传统习俗

腊八节民间传统习俗祭祀古代祭祀的对象有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颜色。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庆祝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喝腊八粥据说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头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管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泡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正确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制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奇妙,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的寓意是什么1、养生华夏饮食文化中有秋冬进补的风俗,秋冬季节的节日食品,许多都与养生和滋补有关。

中国人认为,粥是第一养人之物,以粥养生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饮食传统。

腊八节正值数九寒冬,食粥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节日饮食方式。

2、节俭腊八节成为一个“节俭日”,这是一种很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

有文化讨论者曾提出建议,将腊八设为节俭日。

3、傩文化腊八前一日或当日进行驱傩仪式,这就给傩文化这一华夏多元文化遗产的爱护供应了契机。

4、宗教文化腊八节最有名的传奇,联系着佛这一宗教文化现象。

武威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武威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武威家乡的风俗作文边塞古城武威,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汉前曾为月支、匈奴等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或土屋而居,或穹庐而处,以游牧为生,其风情习俗颇殊内地。

汉武以后,开疆置郡、武威渐为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之地,农牧业相继发展。

汉王朝为了增强河西走廊实力,实行"徒民实边"政策,中原汉族大批迁徒河西,于是社会风情习俗逐渐接近中原。

自晋以后,由于少数民族首领割据中原,中原动乱,文人学士又相继西来河西,归附前凉,使河西成了当时保留中原文化习俗的地区之一,出现了如史书所载:"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的局面。

人民节俭淳朴,勤劳憨直?quot;敦礼让,质而不野"。

旧志记载"凉之俗,士短于世不供,农阙于蚕不情,工歉于精密不淫,商贾薄于货财不诈"。

明清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近百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济建设日益繁荣,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人口来往交流频繁,相应的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变革。

作为千年古郡,武威民间习俗源远流长。

待人礼仪、酒俗、留须、祝寿、备棺、穿红袄、送奶、洗三、过满月、拜干亲、祭神、方言土语、婚嫁嫔葬......不一而足。

以方言土语而论,凉州方言中的谚语、成语、俗语很多。

这些语言均是凉州人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经验、人生观的结晶。

劝成人要勤俭节约,不能奢华,比如说?quot;要和人家比种田,不要和别人比过年。

"妇道人家则说:。

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

"教育人要谦虚检点,不能妄自尊大,说:"天外头有天,人里头有人。

"千万不可"牛(你)说牛(你)大,角(各)说角(各)粗。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缺点。

因为:"眼睛再亮,看不见个人鼻洼里的灰。

"常常会使你"牛不知道角弯,马不知道脸长。

"要善于和别人团结,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多一个铃挡多一声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传统小吃中的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饮食也呈现多元化趋向。

甘肃武威的很多传统民间小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存于僻乡偏域。

然而许多小吃的命名不仅趣味横生,而且耐人寻味,尤其表现了民间的智慧。

珍珠白玉铺翠花
珍珠白玉铺翠花,俗称山药米拌面。

珍珠指小米;白玉指切成块的洋芋,武威人俗称山药;铺翠花,指调香菜。

此饭食做法简单,先在已盛好水的锅里下好小米,待米七成烂时,下切好的洋芋块,等洋芋块熟后,撒面少许,调盐及香菜,即成。

这是20世纪60~80年代武威民间的主打饮食,一般在早、晚吃。

当时生活困难,早、晚均以此为食,易饿,人们将它打趣地称为“山药米溜溜”,其意是不管吃多饱,过一阵肚子就会饿。

新媳妇穿红鞋
新媳妇穿红鞋,俗称水饺抹辣子。

水饺是中国人的传统小吃,武威人如此叫,原因有二:一是水饺要新鲜,二是辣子要色亮味醇。

刚娶的媳妇,水灵光鲜,人新衣亮,好似出锅的水饺般诱人,再加上红得发黄的馋人的油泼辣子,那种滋味不言而喻。

这种叫法颇能体现武威人的审美趣味。

若要解读,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和好面,拌好饺子馅;擀好饺子皮,加入馅;而后轻捏,使之边缝合拢;晾一阵,下锅;等饺子从锅底翻上来,皮熟后出锅盛盘;再用小碟盛上油泼辣子,吃时抹在饺子上。

看看,这就是初恋―热恋―结婚的过程,细细品味,就是这么个理,小小饺子其实隐喻着一种大人生。

针扎荷包吊穗子
针扎荷包吊穗子,俗称荷包蛋下挂面。

将精细的挂面入锅,打进鸡蛋,挂面围罩在荷包蛋旁,好似吊着的穗子一样。

这是一种意象的注解。

过去绣荷包是考察一位姑娘女红的条件之一。

武威姑娘展示自己的荷包手艺当在端阳节。

旧时武威的五月端午抢荷包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活动之一,谁的荷包被抢得多,说明谁的人气就旺,提媒的人也会越多,这位姑娘的声望也就会越高。

试想一下,
姑娘手提荷包,穗儿在风中摇曳,姑娘在人群中摇摆,后面跟着一大帮后生,场面该是多么壮观。

小小一碗面,竟与爱情串在一起,这也与过去武威青年男女相亲有关。

男方上女方家,若女方家中意,便会做一碗鸡蛋挂面呈上;若不中意,上一碗白开水,男方会知趣地离开。

一碗面中的学问,看似简单,在特定场合,意义就不一样了。

关老爷骑马不踩蹬
大名鼎鼎的关羽,一介武夫,赳赳气概,竟与传统小吃有了关联。

过去,武威农家有“大厨房、大灶火、大锅”之说,其意是厨房要大,面东朝西砌大灶,灶上要安大铁锅。

喻衣丰食足,颇能表现一种气派。

来了客人,最上台面的就是做一顿行面拉条子。

若客人多,主妇揉好面,搭一木杠,一面烧火,一面扯行面。

手艺高的,啪啪几下,一两条面就能扯出一碗行面。

行面扯好后搭在木杠上,纹丝不动,好似关羽骑马般威风。

这哪里是体现关老爷威风,实在是表演主妇的手艺。

待水烧开后,顺手将搭在木杆上的行面一抓,几碗面就会出锅,在客人的啧啧赞叹声中,主妇会一脸得意。

关老爷骑马不踩蹬,是说行面搭在木杠上,行面头和中间的要一样薄。

设若关羽地下有知,也会被这种比法弄得忍
俊不禁。

青蛙钻淤泥
青蛙钻淤泥,又叫癞蛤蟆钻紫泥,俗称米汤泡馍馍。

米汤泡馍馍是过去武威人的传统早餐。

熬好的米汤要稠,将蒸好的馍馍均匀地掰开,泡于米汤之中,馍馍本身很酥软,在米汤中膨胀,米粒钻入其中,米、馍入口,酥而滋润。

平常吃食,在民间竟有如些形象之说辞,具体而生动。

因是小吃,癞蛤蟆钻紫泥称法不雅,故美其名曰青蛙钻淤泥,何为雅,何为俗,泾渭分明,民间自有其评判标准。

空壳郎拌面汤
此种小吃现已绝迹,但其做法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影子,故仍有提及的必要。

20世纪90后代前,武威西、南乡人大
多吃池水,又称涝坝水。

一到冬天涝池结冰,用时需用铁斧将冰块砸下,拉至家中,储于阴凉处,称之为存冰。

而后砸成小块,置于锅中化成水后使用。

那时乡间缺医少药,一遇孩子感冒发烧,大人总要敲一碗碎冰,让其嚼冰块,意为嚼冰退烧。

若有兴致,可将冰打碎后羼上面粉,下于锅中,冰融解
时,冰块上有许多空隙,面钻入其中,冰化成水后,面颤颤酥酥,再调入食盐,就着腌制的白菜吃,其味别具一格,非其他面食可相比。

用物理现象来做一顿别具特色的小吃,民间不可能这样总结,在一个生活物资紧缺的时代,人们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性地为饮食增姿添彩,亦不失为一大乐趣。

乌龟上炕鳖跳鞋
冬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武威人在冬至节要吃一顿一年之中别具意义的饭,即冬至饭。

乌龟上炕鳖跳鞋就是人们对冬至饭的俗称。

冬至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面食上,平素的面食,行面要拉,拌面要擀,冬至的面食,将面和好后要放在案板上,揪下一小块,用指尖一摁,中凹外圆。

巧妇做这一动作时,姿式优美,面团在指尖上飞动,有的飞入炕上,有的飞入搁在炕下的鞋中,好似天女散花。

不大工夫,一大堆窝儿面堆集于案板上。

待吃完这顿饭后,人们聚于炕上,边暖脚边说些家长里短,一个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就这样过完了。

乌龟上炕鳖跳鞋,也表现了北方农民的向往,那时,乌龟与鳖是稀罕物,别说吃,北方农村见也少见。

清水寡汤的饭食吃多了,想想海味也能望梅止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