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练习题(含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分层练习◆基础题一、基础知识运用与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化(róng)孕育(yùn)翩然(biān)农谚(yán)B.簌簌(shù)萌发(méng)芳菲(fěi)销声匿迹(nì)C.衰草(shuāi)草长莺飞(yīng)窥见(kuī)纬度(wěi)D.风雪载途(zhài)侵害(qīn)逆温(yì)数据(shù)2.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草木萌发周而复始销声匿迹风雪载途B.天空晴朗大地苏醒冰雪溶化草长莺飞C.采积种子花香鸟语次第开放物候观测D.不毛之地川流不息丢三落四衰草连天3.选词填空:(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养育往来。
A.发荣B.荣枯C.枯落(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活B.灵敏C.机灵D.生动4.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修改意见: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6.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三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
一夜秋雨①许久没有下雨了,虽然露台外铁栏杆上的那两棵仙人掌依然苍翠丰满,可是种在旁边的茉莉花和秋海棠,却憔悴得叫人有点伤感了。
②昨夜,已经很久没有听到的大自然音乐,又重奏起来了。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窗顶上伸出还不到半尺的屋檐,整夜在“滴滴答答”地响,多均匀的节奏啊!像歌颂自然的美妙诗篇,又像妈妈哼着摇篮曲,我在她的怀抱中陶醉了。
我欣赏着,欣赏着,慢慢地,模糊了。
多少日子以来,我不曾像今夜这样,睡得如此安稳、舒心。
③早晨,我走上露台看我心爱的花儿:啊,她们跟昨天完全不同了,一株株昂起头来,呈现着无限生机,像春天的玫瑰,正临风招展,也像大病初愈的人,充满着欢欣。
④街道上仍然湿漉漉的,但灰尘不见了,呼吸也舒畅多了。
走进校门,校园里更是一片清新,一花一草都被浇得一尘不染,不再像昨天那样无精打采了,连小鸟的叫声也显得响亮多了。
⑤我真不明白,古代诗人为什么对秋雨有那么多叹息和怨恨呢?而我却好像对它偏爱。
也许是不同时代的人对相似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吧。
1.关于第①段中的“憔悴”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根据两个字的偏旁断定词的意思一定和心情有关。
B.可以结合上下文猜测它和“苍翠丰满”的意思不同,甚至相反。
C.如果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可以暂时跳过去。
2.第②段中“大自然音乐”指的是()。
A.雨声B.风声C.鸟儿的叫声D.所有大自然的声音3.第③段中的“生机”表现在哪儿?()A.一株株花儿昂起头。
B.一株株花儿湿漉漉的。
C.鸟儿的叫声响亮多了。
D.一花一草都被浇得一尘不染。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古代诗人对秋雨有那么多________,而作者却对它偏爱,我知道是因为它像_________。
5.你喜欢秋天的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家乡的竹林
①在我的家乡,有一片翠绿幽美的竹林.小时候,我常常在这片竹林里跑呀、跳呀,也常在这里读书、乘凉.竹林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深深地爱上了它.一天一天过去了,我对竹子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②春天,鹅黄色的新笋从土壤(rǎnɡ)里钻出来,像一只只刚出壳的小鸡一样漂亮.竹子长到三米多高逐渐变成一身嫩绿,十分新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用关联词语合并两句话,本题中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因为……所以……连接.
(2)本题考查的是写句子,根据题干的要求围绕“天气冷”来描写,对天气冷的状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即可,注意所写的句子要合情合理,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4. 读了短文,你肯定也想到了很多形容四季的成语吧,请各写一个.
春天: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
15. 读完短文,你知道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竹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碧水东流至此回②.淡妆浓抹总相宜③.遥望洞庭山水翠④.停车坐爱枫林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根据题干内容进行填空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全诗内容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按要求填空.
查“视”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_画.“视”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看;②亲临某事;③看待;④看望.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视”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四套题)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三年级 语文(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积累园(55分)一、临写下面的句子,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3分)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
——选自《读不完的大书》二、看拼音,写词语。
(5分)r óng m áo ( ) hu ò zh ě( ) b ǎo ɡu ì( ) ɡǎn sh òu ( ) w ù m éng m éng ( ) 三、按要求,填一填。
(6分) 1.比一比,选字填空。
栽 载 满( )而归 ( )树 ( )跟头 2.写读“j ī”音的字。
( )打 ( )动 堆( )四、请在正确说法后打“√”,错误说法后打“×”。
(5分) 1.“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
( ) 2.“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一幅.对联”中,加点的字都没有用错。
( )3.《灰雀》一课中,列宁“自言自语”目的是引导男孩放回灰雀。
( )4.词语“胳臂”“臂膀”中“臂”都读“b ì”音。
( )5.默读时,不要发出声,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 )五、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6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兴.奋(x ìng ) B.呢.喃(n í) C.大.夫(d ài ) 2.下列名言中,( )是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
A.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有志者,事竟成。
C.不迁怒,不贰过。
3.下面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东张西望....地注视着窗外。
B.妈妈突然走进书房,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看书。
C.爸爸大吃..一.惊.地给我讲了挑食的害处。
六、按要求完成词句段练习。
(16分) 1.照样子,写词语。
(4分)(1)例:累得直喘气 急得 得 (2)在上面三个词中,任选一个词写一句话。
21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21大自然的声音(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拼读音节,会写本课的生字。
(2)能够借助工具书或生活积累,理解“演奏、充满、美妙、声音、风、水、动物、演奏、乐器”等词语的意思。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2. 教学难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字典、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跟读。
2. 学习生字、词语(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生字、词语,互相交流学习。
(3)教师讲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3.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3)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评价。
4. 理解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板书设计1. 课题:21大自然的声音2. 重点词语:演奏、充满、美妙、声音、风、水、动物、演奏、乐器3.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六、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段关于大自然的声音的文字。
七、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我与自然(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我与自然建议时间:30分钟一我爱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柔和的风声,倾听激越的雨声,倾听雄壮的雷声……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轻柔婉转,悦耳动听。
你听:那凉爽的晚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伴着徐徐的晚风,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激越的雨声像是振奋人心的军鼓声,铿锵有力。
你听:黄昏时分,乌黑的云送来了倾盆大雨,伴着呼啸的风,来得气势汹汹,来得猝不及防。
“噼噼啪啪”,雨的脚步声像炸开了锅的豆子的声音,像擂响了千万个激越的小鼓的声音。
雄壮的雷声像是雷公擂响的低沉的大鼓声,像是压抑的无情的怒吼。
你听:雷声隐隐传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响,终于轰的一声,大地也随之微微颤抖着,像是古战场上敌我两军的对垒。
大自然的声音是如此美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人思绪万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与大自然心心相印。
1【品读感悟】下列题目中,最适合作为这篇短文题目的一项是()A.风声、雨声和雷声B.倾听大自然的声音C.我爱大自然D.大自然真美丽2【理解词语】根据提示,理解词语的意思。
(1)“柔和的风声像是曼妙的古琴声”中“曼妙”一词用得极妙,文中能体现“曼妙”一词意思的词语有()(多选)A.轻柔婉转B.凉爽的C.悦耳动听D.甜甜的(2)读“激越的雨声像是振奋人心的军鼓声,铿锵有力”时,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我知道“激越”一词形容雨声_______________。
3【品读句子】读文中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鸟伴着晚风入睡的情景,十分有画面感。
(2)请你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平时听到过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梳理内容】回顾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通用12篇)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通用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通用12篇)1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我颇费了一点周折,缘于对教学目标的取舍举棋不定。
在备课中,我发现这篇课文具备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所有说明文的知识点。
还有运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说明的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文章写作结构、语言的概括等基础知识点。
一共两个课时,教学什么?从最近一次的单元测试卷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说明文的练习里主要还是表现出了对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准确概括的不足来。
因为学生把握说明内容的准确性不够,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又是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
这样就进一步显示出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不足,这是产生学生运用搜集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这方面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和典型,很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如何在阅读中搜集有效信息,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运用,实实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
于是,我决定着重进行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训练。
指导学生提高圈划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学习通过关键句来概括、把握全文说明的主要思路和内容。
第二是品读科学小品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需要,也很实用。
虽然教学进程一开始走了一点弯路,但是毕竟通过扎扎实实的“咬文嚼字”,学生对如何通过圈划关键语句,搜寻有效信息,有了认识上的进步,坚持这样的训练,能力的提高会指日可待。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和研究,我越来越感受到,备课备教材时,不仅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形式、思想,并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即“教给学生什么”,还需要结合学情的反思来确定教学目标,即“学生需要学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15篇[精选]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15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802367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png)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15篇[精选]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1这就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
吴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巧妙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且注意象声词的学习。
大自然就是美丽的、奇妙的,亲近自然就是幼儿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在本节活动中,她选择了幼儿熟悉的鸟叫声、流水声、风声、雷声、雨声作为探究的对象,让学生静下心来去倾听。
二、品读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学中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不?一句一句单独来瞧,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就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就是风,同样就是水,声音却就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
感受的方法就是多样的,读就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识。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她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
学习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
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与2—4自然段就是什么关系?。
吴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
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
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
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
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
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 )。
(多选)
A.流水声B.风吹树叶声
C.猿猴鸣叫声D.水鸟戏水声
3.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比喻溪水的流动声一首奇妙的歌谣一首婉转的古曲
2.ABCD
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