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权与一堂语文课
语文学习的秘诀 东北师大附中 孙立权

语文学习的秘诀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我念小学和初中时对语文学习的感觉,用李清照的词来说,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非常发愁,怎么努力也不见提高,有时越努力成绩越低。
现在,我学了17年语文,教了9年语文,才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因此,求快速提高的做法都是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什么快速作文、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我都不信。
语文学习的过程为什么非常缓慢?因为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
我们听说过快速做人法吗?有快速熏陶感情法吗?没有。
因此语文学习不能求快,你只要乐此不疲、津津乐道,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正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难赶上来。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我把我的语文学习秘诀告诉大家。
我的秘诀极其简单:五“多”——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
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多读。
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初中三年,不读几百万字的书是不行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是读多少的问题,那么读什么书?一是应该读有定评的大家的作品。
因为读一本这样的书就终生受用。
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的书还要强。
二是不要只读零金碎玉似的散篇,应该多读整本的书。
现在,许多老师、同学都认识到多读的重要,都在多读,但读的往往是零散的名家名篇,而不是长篇名著或大师专集。
如果有计划地每学期读一本长篇名著,这样三年就是六本名著。
要知道,有的人一生也没读过六本名著啊。
读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的阅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道德的感化、写作的方法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课下多读这些被家长、老师看作“闲书”的书,甚至比课上学语文还重要。
“视角改变与语言陌生化”教学案例与思考

问题 : “ 哪位 同学游览过 杭州西湖 , 请举
手 。” 当学生 表明都没游览过时 , 孙老师
生: 我觉得这个 题 目给大 家一种不 同的情感 。就是 4 9 2年 以来 , 我们大 家
生: 如果 是我 的话 , 我 希望 用 一种
以 点 带 面 的方 式 , 以 色 彩 中之 一 来 建 立
了 。好 , 还 有 没 有 想说 的 ?
师: 很好 , 从调 色板 的视 角来写 , 以 它 的 口吻来 写 。这 就是叙 述视 角 的改
变, 嗯, 很 好 。还 有 没 有 ?
该让 “ 理性 ” 的知 识 以“ 感性 ” 的方 式呈 现, 所 以上课伊 始 , 他抛 出 了这样 一个
所接受从 而能产 生可观效 益的来进 行 。
山, 见水 是水 ” 到“ 见 山不 是 山 , 见水 不 是水” 的过程 。
“ 语 言” 的范 围也极 广 , 即便缩 小到
维 能力 的 同时 , 进行
培养 。
我们知 道 , 高一学生 正处在思 想从幼稚
到成 熟 的转 折期 ,从 前 习惯 了听信别
I 写作l
本版编辑 /筱
菀
◆写作 课堂
“ 视 角改变与语言 陌生化 ’ ’ 教学案例 与J l
⑩王宏伟 孙 立权
( 东 北 师 范大 学附属 中学 ,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2 )
摘 要 : 高 一 学 生 刚 进 入 高 中校 园 , 写 作 正 处 于 初 高 中衔 接 的 过 渡 期 , 宜 从 思 维 和
熟 。东北师大 附中的学生语文素养略高
于全省平均水 平 , 故而在 教学时 可以鼓
选择 与众不 同的视 角 , 有 利于写 出 与众不 同的文章 。 比如 写“ 橘” , 有人 写
这样的语文课

先当教书匠,再做教育家——记孙立权老师在“陈元晖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邱宇强由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承办的以“传承元晖思想,续写附中辉煌”为主题的“陈元晖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下篇),9月12日在附中隆重举行。
活动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承继元晖思想;第二部分,缅怀先生风范;第三部分,实施“元晖工程”,践行“自主教育”。
其中,在第三部分的“元晖工程”系列优效课堂教学展示中,语文学科的王迎新老师为与会的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常规课。
课后,孙立权老师做了简短发言,既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又介绍了附中语文组建设的一些情况。
孙老师的发言让我和到会的师生都受益匪浅,启发良多。
下面我就不妨把学习的精神分条总结在这里——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笔记和相关资料整理的,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孙老师批评指正,请同仁见谅。
1、先当教书匠,再做教育家。
陈元晖先生是东北师大附中首任校长。
当年师大责成他筹建教育系的时候,他提出:“先办好中学,才能办好大学的教育系。
”校长采纳了他的意见,先任命他为附中校长,全面负责附中的筹建工作。
先生办教育是从基础教育扎实做起,是爬楼梯。
而今天研究教育的人,往往是坐电梯,甚至是坐飞机,空降到上面,然后在上边“坐而论道”。
——63年前,陈元晖先生就强调从基础教育办起,是很有远见的。
在附中教师队伍建设中,先生十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出:“附中教师应当是教育家,不要做教书匠。
”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教育理论指导,又要有创造精神。
这句话给附中人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确实成了附中人践行的理念。
为实现先生设定的目标,孙立权老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附中教师要先当教书匠,再做教育家。
因为要想成为“家”,首先就要成为“匠”;不是“匠”,也成不了“家”。
2、语文要按照汉语文的习惯学和教。
吉林省的语文老前辈张翼健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首倡语文教育民族化。
先生认为,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走了一条照搬、模仿外国语文教学经验的道路。
孙立权作文课

教师:都能表达天亮,天亮我不说天亮,我说, “朝阳驱散了夜的残雾”,天黑我就不说天黑,我 说“夕阳偎进了山的怀抱”。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考场作文需要这样的语言。再比如,“今年我十八 岁了”,不要这样写,换一种描述方式,想一下。 学生:明年的今天我十九岁了。 教师:有数学换算的味道。当然,不是不行,放到 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能有某种特殊的用意。 学生:我走过了十八个春秋。 教师:这比直接说好。 学生:十八年前的今天是母亲创造了我。 学生:在我诱人的生日蛋糕上插了十八根蜡烛。 学生:从今天起我就是成年人了。
“立功”,象汉武帝,毛泽东;“立 德”,象孔子给人类立下了一套道德 规范。我不能立功,也不能立德,但 我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写下来,留传后 世,这叫“立言”,人生有三立,其 中有一立,你就能不朽。所以你的生 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的贡献。你 的价值是由你的贡献决定的。这个立 意,与刚才的“取长补短”、“尺有 所短,寸有所长”的立意比较起来, 是不是深刻一点呀。还有没有同学说 一下?
教师:是呀,构思很好,老百姓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你由 “长与短”想到了生命的“长与短”,生 命的价值不在于长与短,你考虑到生命的 不朽的问题。我们追求不朽,怎样才能不 朽,在于你为时代对于你活着的人世,建 于立了什么功绩,建立什么道德规范,留 下什么言论做法,这是古人说的三立。
我们求新,但也不能走险,你说,一滴水 从物理学的角度,也是一样可以蒸发掉的, 这立意新吧?很新,但这就是棋走险招儿, 这样的作文不会得高分,很可能得个极低的 分数,为什么呢?说一说? 学生:大家要肯定佛祖的话,他否定了佛祖 的话。 教师:噢,大家都要肯定佛祖的话,继续阐 述佛祖的话,而他反对佛祖的话,这个思路 是对的,但佛祖的话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 理”,所以他提出许多反对他教师柏拉图的 意见。
我心目中的好的语文课

当代教科研2017年第6期名家说04我把语文课分为四等,由高到低是:好看且有用、不好看但有用、好看但没用、不好看又没用。
好看且有用的语文课又分低中高三等境界。
第三等境界的语文课如盆景,模仿自然而成,很雅致,不凡俗,但太小。
第二等境界的语文课如园林,虽亦模仿自然,但比盆景大。
缺点是匠气太重。
第一等境界的语文课是山水,真的自然山水,完全自然,大气,有活力,是盆景、园林比不了的。
我追求第一等境界,虽不能至,但向往之。
那么,好语文课有哪些标准呢?首先,好的语文课是目中有人的语文课。
这里的“人”首先指学生,要以学定教。
语文教学犹须尊重学生的“原初格局”。
学习新知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能凭空而得。
小孩子和天文学家对天的印象储备是很不同的。
拿跟天文学家讲的话跟小孩子讲,是不行的,因为小孩子不懂。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海中的老祖母给小人鱼公主讲陆地上人类的故事时是这样讲的:人们看到的在树间游来游去的鱼儿会唱得那么清脆动听,叫人非常愉快。
其实,老祖母所说的“鱼”我心目中的好的语文课孙立权(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立权简介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首席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吉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首届“长白山教学名师”,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从教20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上百节,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做专题报告上百场。
他从1999年开始探索的“语文教育民族化”教改实验(主要包括“两年教背古诗词300篇”“批注式阅读”“读整本的书”“启迪灵性的札记体作文”等)影响广远。
他提出的“语文的言语/文化观”,语文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说”,“表现性教学”与“再现性教学”“教学性备课”与“非教学性备课”以及“深度语文”的概念,“自养为主,外铄为辅”的教师发展理念,“让理性以感性呈现”的教学主张,“从游式教研”的理论,均切中肯綮,富有创见。
语文教育观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育
前言
FOREWORD
在孙立权老师看来,他在阐述语文教学观时,把言语或者文化观作 为他的语文观,他认为语文学科十分特殊,虽然从1904年癸卯学制单独 设科算起,到现在一百一十多年了,但对语文是什么仍然存在着巨大争议。 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争议。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章, 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但语文到底是什么?孙立权老师给出的回答是语 文是言语/文化,语文的表层结构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准确的叫法是言 语,包括叶圣陶先生说的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文的底层结构是文化,尤 其是民族文化。如果语文是一只手,那么言语和文化就是手背和手心的关 系,是一体两面、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孙立权老师的教学要点/Main point
在 语做
பைடு நூலகம்
02
文中
学
在
01
语 文
趣 味 中
学
在
参
语 文
照 比 较
中
学
03
04
在
学 语 文
字 源 字 理
中
中在 学高 语阶 文思
维
05
06
语在 文质
疑 问 难 中 学
”在 中“ 学死 语去 文活
来
07
一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育
语文人的精神、语文人的信仰
传道
教书
授业
育人
解惑
二 我想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发扬蜜蜂的精神
蜜蜂 酿蜜
采蜜
储蜜
酿成
谢 谢 观 看!
孙立权老师《江雪》听课笔记教学文案

孙立权老师《江雪》听课笔记提出柳宗元《江雪》的经典型,被很多名家(秦观《赤壁舟中咏雪》,乔吉《沉醉东风》)化用,近百首。
像牛吃草一样,不断的倒嚼,反刍。
柳宗元是山西人,请山西籍贯老师,用方言朗读这首诗(学生大笑)学生思考——你认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
(两分钟时间,老师在下面走动一圈,鼓励同学们交流)。
“今天是一个大胆交流的时代,你张不开嘴,就迈不开腿”(1)学生分析(宏大苍茫的境界到一个人)对比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师补充(大声带重音的朗读)(由大到小的境界变化)。
(2)学生分析大雪的天气,把孤独写出了极致,对比提到了《湖心亭看雪》。
(3)学生分析“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学生大笑),老师点评很前卫。
(4)学生分析这首佛教的“四大皆空”相关,老师认为非常好,提到慧能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学生分析出了“禅意”(6)学生分析“无声的,沉默的”,老师提到屈原的离骚,是在喊。
老师提到:孤独可以造就伟大。
“无”中生有。
读诗画圈,提到电影镜头,从大到小。
(7)学生分析“蓑笠翁”未知,老师鼓励学生回答“我们这个课堂多么奇葩的答案,都能接受。
”老师讲自己的见解:诗中有画,更好的地方在于“诗中有人”,学生回答“写照”,老师补充,渔翁是柳宗元的象征。
讲孤独,提到了艾略特的《荒原》。
讲到写作背景,不生硬的列出,而是身临其境般的讲出,此时请湖南籍贯老师用方言读这首诗,随意说的几句,大家都听不懂(我坐在电脑前,看着一段,也大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不同的苦楚。
“以谪而出,至死不服”宋人对柳宗元的评价。
以我观物——戴望舒的雨巷,史铁生的地坛,白居易的琵琶女……渔翁,自食其力,隐逸,与柳宗元的心境和遭遇非常一致,主观感情和客观的物非常协调。
诗中有我,伟大不屈的我。
“渔翁”这个意象:屈原-“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夫,三国演义开篇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重构

专 业 化 发 展 。初 中 教 师 往 往 缺 少 高 的 站 位 ,不 能 从 高
下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焕发他们生命的光彩。语文课 中、高考去着眼初中的教学 ,很大一部分原 因是割裂的 堂在 应 试 教 育 体 制 下 长 期 被 误 读 ,使 教 师 成 了 “ 书 教 学机 制 导致 的 。 教
作 者 简 介 :胡欣 (98 ) 17 - ,女 ,东 北 师 大 附 中 明珠 学校 语 文 教 师 , 中学一 级 。研 究 方 向 :语 文教 学 。
的不 应 该是 知 识 ,而 是 学 生 本 身 ,教师 一 切 行 为 的 出 发
f 键 词】 关
生命 教 育;语 文课 堂;重构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8 3 (0 )0 — 0 2 0 5 54 2 1 0 0 5 07 — 2
中图 分 类 号 :G4 0 2
时代 在 不断 变 革 ,学 生 在不 断 变化 ,教 育理 念 也在 不 断 更新 ,这 些变 化如 果 从教 育 的角 度去 思考 ,那就 要
匠” ,学 生成 了被 压 抑 者 ,教 师和 学 生 的 思 维个 性 被 压 制 ,于 是我 们 课堂 的重 构 势在 必行 。
一
4 理 论 实践 背 对 背 ,深 入课 堂难 .
有 高 的 理 论 和 标 准 的 指 引 才 能 让 课 堂 教 学 熠 熠 生
、
课 堂重 构 的必 要 性
这 是 目前语 文 课堂 存 在 的部 分非 正 常现 象 ,大部 分
是教师 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 语 文课 堂需 要 重构 的 必要 性 之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立权与一堂语文课
行为背后的思考
孙立权(一)做个明白人“我”
语文教师的最高使命1、我是谁?教师
为天地立人2、我在干什么?教书育人
为民生立道自身的条件(定位)
3、我怎么把书教好?
为往圣继绝学外部的环境(分析)
为来世开太平自身的发展目标
4、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要当教育家学科教学的目标
不做教书匠自身的成长计划
5、我该怎么做?
学生的教育计划
孙立权 (二)做个有思想的实践者 语文观:语言/文化观 1、我的理念是什么? 课程理念 语文的表层是语言,底层是文化 自己的主张
“非教学性备课”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学科理念:语文教育民族化
其系列实验研究: 2、实践与研究 ①读背经典诗词(五年500篇) ②读背文言文《论语》《老子》 ③读整本的书(五年读28本名著)
④批注式阅读 显性: 学生学业成绩
⑤中学书法教育 教师课题成果、论文、案例 ⑥启迪灵性的作文教学 隐性: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
为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模式
过程
借鉴
创新
课堂教学
课余延伸
3、成果呈现
感悟:
(一)静下心来,有计划地做一点探索教育教学的尝试,少一点浮躁与名利思想,多一点提升自我和提高教育效果的心态,在你用心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做个有自己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师,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难,难在要有思想和底气,这是需要你长期、静心才能积累起来的;另外,温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同时,它也充满着太多的诱惑,使人无法静心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说不难,也是因为温州,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就是温州的特级教师,也很少有自己的学科理念或教学主张;所谓的“名师”也是温州自己评的。
温州至今还没有一个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师,更多的是某些政策的倾斜成就了名师名校长。
(三)教育是可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但要你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实践。
努力过后,会有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引述
孙立权老师的语文学科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民族化
△它不是旧式语文教育的复辟,而是语文教育传统经过现代性改造后的新生再现。
△它的目标是现代化,它的过程是民族化。
△语文教育民族化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语文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语文教育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根基。
孙立权老师“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读背经典诗文》的实验杂感:
1、为什么让学生大量背诵古诗词?在实验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过程,既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所谓读书为明理,作文即做人。
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识理、有君子之见的中华少年。
而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蔡元培说: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
我想,现在来谈“两年背诵古典诗词300篇”这项实验的意义尚为时过早,几十年后,参加实验的学生将对这项实验做出权威评价。
2、背诵300篇,量大不大?两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对半数以上的同学而言,这个量不算大。
对半数以下的同学而言,这个量略显大。
感觉量不算大的同学多数在上初中前接触过较多的古诗词,感觉量略显大的同学多数在上初中前只能背诵十几首古诗词。
这样看来,从根本上改造小学语文教育是实现整个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前提。
(3)300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
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
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
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
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
”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
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
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他们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4)让学生背诵300篇古诗词,是否加重了学生负担?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说明的必要。
学习时间分显性时间和隐性时间。
显性时间里,背诗词只占用晨读时间和寒暑假的部分时间,并不占用正常课时,而且晨读和寒暑假的时间已经足够学生背古诗词了。
学生在隐性学习时间里干什么,老师并不能完全决定,他可能在读小说,可能在做习题,也可能在背诗词,这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
至于在隐性学习时间里,有的同学乐于背诗词或肯于硬着头皮背诗词,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情,恰恰说明了语文教育的成功,这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