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爱莲说》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2(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考试题

《爱莲说》中考试题

《爱莲说》中考试题集训姓名:一、蚌埠二中(09安徽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3分)⑴甚蕃________________ ⑵亵玩________________ ⑶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检测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检测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孙权劝学》《卖油翁》《〈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本文记叙了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的过程,表明只要刻苦治学,必会有所长进。

1. 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本书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诗》《_____》《____ 》《春秋》等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言多务( ) 治经为博士邪.( ) 涉猎..( ) 孤岂.欲( ) 拜蒙母遂.( ) 孰.若( ) 3.指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蒙辞/以军中多务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C .自以为/大有所益D .及/鲁肃过寻阳。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儒家经典) C .及.鲁肃过寻阳(才)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5.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A.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蒙乃始就.学/一蹴而就. D. 蒙辞以军中多务./公务.繁忙 6.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是( )A.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B.但.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 及.鲁肃过寻阳 7.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现代义。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文章主旨孙权劝学(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9.按要求默写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

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初,权谓.吕蒙曰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D.晋陶渊明独爱.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B.自.李唐来公亦以此自.矜C.花之君子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高尚品质,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阿,豁达大度。

C.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之情,以及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周敦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其蕃.(繁)B.濯清涟.而不妖(清水)C.香远益.清(更加)D.亭亭净植.(耸立)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共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最新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含答案)

最新中考文言文复习-《爱莲说》(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爱莲说》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

《爱莲说》是他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字词1.可爱者甚蕃()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花之隐逸者也()11.花之君子者也()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14.宜乎众矣()三原文填空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

3.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

4.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5.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

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7.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8.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

9.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

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11.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2.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

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1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

四问答题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4.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句相照应。

中考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3.对《爱莲说》肉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三)【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爱莲说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爱莲说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之爱莲说阅读下边两段文言文,达成18—22 题。

( 12 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偏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偏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荣华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周元公集》)[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接踵;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乘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藉,皆并列盘餐,而王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散尴尬,似成废物矣,乃简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芙蕖》,有删省)注:①荷钱:措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fù):异香。

18.将甲文中横线处空缺内容增补完好。

(2 分 )予偏爱莲之,。

19.以下句中加点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A.面山而居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乃记之而去D.溪深而鱼肥20.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已:21.翻译以下句子。

( 2 分)()(1)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译文:(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译文:22.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叹与喜爱之情,但赞叹与喜爱的原由有所不一样,请用简短的语言剖析。

(4 分)答:(一 )阅读《爱莲说》,达成 7—11 题 (16 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爱莲说》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

《爱莲说》是他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字词1.可爱者甚蕃()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花之隐逸者也()11.花之君子者也()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14.宜乎众矣()三原文填空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

3.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

4.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5.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

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7.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8.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

9.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

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11.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2.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

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1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

四问答题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4.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句相照应。

其中“众”和词形成反照应。

8.“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时代著名体现他爱菊的诗句是,。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学过他的诗是。

9.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10.“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11.“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12.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1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5.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16.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1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

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8.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莲花的任意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9.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吗?20.古今中外,有许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21.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2.《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2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喜爱的花喜爱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既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是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字词1可爱者甚蕃(多) 2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5中通外直(贯通,通达)6不蔓不枝(牵牵连连)(枝枝节节)7香远益清(更加)8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10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11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12陶后鲜有闻(很少)13同予者何人(我)14宜乎众矣(应当)三原文填空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 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 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 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8 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 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 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 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问答题1 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世人爱花的不同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二、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来描写莲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以突出莲的现象。

作者对于菊,肯定其不同流合污,但否定其消极避世。

对于牡丹,批判其贪图富贵,追名逐利。

赞扬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 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第二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是以上段记叙、描写为基础,是上段在思想内容的深化。

5 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三句式陈述句,二、五句式感叹句,四句是反问句生动深刻的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6 “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7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句相照应。

其中“众”和独词形成反照应。

8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东晋时代著名诗人体现他爱菊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桃花源记》,学过他的诗是《归园田居》。

9 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坚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0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唐人贪图富贵,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11 “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两个“独”字表明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2 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对“菊”肯定并惋惜。

对“牡丹”讽刺对“莲”赞美13 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菊-----隐逸者牡丹------- 贪图富贵者莲---------君子1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了莲以人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5 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不能。

用叹词表达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甚少,三叹爱牡丹者众。

16 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7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

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8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莲花的任意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19 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吗?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荷花,芙蓉,菡萏20 古今中外,有许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司马迁。

因为他能做到行为方正,据实写史。

21 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独立的见解,高洁的品质。

22《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高尚的人格,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喜爱的花喜爱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