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体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常用文体知识点总结一、记叙文1. 故事情节:记叙文是一种叙述方式,要求把原来的事实或事件以一个时间顺序或总时间顺序进行再现,所以故事情节是记叙文的灵魂。

故事情节应该富有情节性,要符合叙事要求,一般可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2. 人物形象:记叙文里的人物形象应该是鲜明的,有血有肉的。

应该具有特定的性格和存在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 描写手法:在记叙文中,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描写可以丰富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 展开方法:一般来说,记叙文以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叙事方式,如回溯、跳跃等,以增强叙事的紧凑性和吸引力。

5. 结构和语言:记叙文的结构和语言应当简练、清晰,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使整个叙事连贯自然。

6. 发表情感:记叙文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所以作者应当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述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议论文1. 立意: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或主张,所以在写作之前,就要明确要议论的中心论点和立意。

2. 论证: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要对中心论点进行充分的论证,运用论证手法,得出合理的推断和结论。

3. 论点:论点是对主题的分析和总结,应该简明扼要,能够提炼主题的本质,让读者一眼看清。

4.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其中引言主要是引出中心论点,正文是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结尾是总结全文,呼应文章的中心论点。

整个结构要有层次感,整体性强。

5. 语言:议论文的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6. 逻辑思维:议论文是一种逻辑性强的文章,所以作者要有逻辑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应当严密合理。

三、说明文1. 主旨:说明文是要说明某一问题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所以在写作之前,要明确写作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结构:说明文一般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引言是引出主题,正文是对主题进行说明,结尾是总结全文,呼应文章的主旨。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

语文的文体知识点总结一、文体概述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的总称。

文学作品根据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文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形式、风格、表达方式等。

二、诗歌1、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材料,以音韵为载体,以意象为表现方式的文学形式。

2、特点: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采用押韵和对仗的方式表达,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意境表达。

3、代表作品:《离骚》、《庐山谣》、《致橡树》三、散文1、定义:散文是以自然的语言文字形式表述思想、感情及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2、特点:散文以自然的语言表达,清新、自由,重视文字的流畅性和表现力,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形式要求。

3、代表作品:《醒世恒言》、《与集棋人墨池先生书》、《论语》四、小说1、定义:小说是一种用叙事手法表述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特点:小说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展示生活的真实与复杂,情节多样、人物丰富,重视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3、代表作品:《红楼梦》、《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五、戏剧1、定义:戏剧是用舞台表演为主要手段,通过对话、动作和情节表现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

2、特点:戏剧重视舞台表现方式,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表现力,角色多样、情节紧凑,强调舞台视觉效果和情感沟通。

3、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天下第一楼》六、文体的鉴别与理解1、文体鉴别:要根据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来鉴别其所属的文体,区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文体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借助文体知识,理解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总结: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的总称,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形式,每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魅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了解文体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语文几大文体知识

语文几大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一、文体包括三种: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说明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说明。

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二、文学作品按体裁来分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

散文按表达方式分为三种: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特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借景抒情:借某种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比:拿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使好得更好,差的更差。

象征: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欲扬先抑:为了达到赞扬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不足之处。

欲抑先扬:为了达到否定某种事物的目的,先说这种事物的好处。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

记叙的表达方式同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关。

描写的表达方式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关。

说明的表达方式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关。

议论的表达方式同作者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看法有关。

抒情的表达方式同感叹号有关,用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之中。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新闻、通讯、叙事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都可以当做记叙文来进行阅读。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除了这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可以有议论、抒情等次要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起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

记叙文中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记叙文所写的人和事,一般是真人真事,有的记叙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使真人真事更能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记叙文反映生活并不是象镜子直接照抄照搬现实生活,而是经过作者的选择、提炼、加工。

现实生活为记叙文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素材,就进入记叙文中,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文文体知识整理

语文文体知识整理

语文文体知识整理语文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之一,涵盖了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而文体是语言的一种特定形式,是在不同交际情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所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体进行整理,希望对语文学习者有所指导。

1. 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事情的过程和经过来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文体。

它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并有时空顺序、人物性格描写等方面的要求。

记叙文可以让人回顾过往,领略美好,体味生活。

2.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阐述事物、过程或现象的原理、特点、功能或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其中又分为分门别类的说明文和特定问题的说明文。

它要求语言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科普、教育、技术、工程等领域中常用的文体。

3.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陈述观点、辩证论述达到阐明问题、表达意见的文体。

它要求有统一的主题和逻辑结构,能较精准地判断和说明事物的优劣、是非、真假等特点。

议论文用途广泛,如新闻评论、社论、学术讨论、辩论比赛等。

4.夹叙夹议文夹叙夹议文是在叙述事实或故事的过程中穿插着分析、评价、评论等观点的文体。

它要求叙述和观点之间的衔接自然,使叙述更加生动有趣,表达观点更加易于接受。

5.抒情文抒情文是表达个人感情、情感、心情的文体。

它是一种情感化的文体,靠作家的切身世界生活体验倾注情感、反映生命,用特定的词语和语言营造氛围、品味情感,情真意切,充满诗意。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熟悉不同的文体并能够灵活应用,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对于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掌握,需要结合实际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要注意文体之间的转换和搭配,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语文基础知识点 文章体裁详解

语文基础知识点  文章体裁详解

语文基础知识点文章体裁详解一、定义文章体裁是指文章的文体形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二、记述文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其突出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感人,内容应是真人真事,使人产生共鸣,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六要素“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个别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2、顺序3、表达方式以叙事描写为主,抒情、议论(点睛之笔)、解说为辅。

三、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旨在给人知识;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物。

1、分类(1)根据解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的解释和物的解释。

(2)根据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性论述和文学性论述。

2、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3、说明顺序(1)时问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4、语言特点(1)准确严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木语和修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活言的准确性。

(2)风格多样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5、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等,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四、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钓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1、分类- 按议论内容的不同- 政论文- 评论- 杂文- 感想- 按论证方法的不同- 立论文- 驳论文2、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文体知识记忆口诀_1

文体知识记忆口诀_1

文体知识记忆口诀2、议论文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文论据分两种: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4、论证的方法分五种: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5、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驳论文中还有归谬法。

6、议论文结构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驳论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8、议论文语言有说服力,准确、严密、概括性强。

9、论点论据有关系: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二、戏剧知识口诀:戏剧综合舞(台)艺术,文(学)表(演)绘(画)雕(刻)音(乐)舞蹈。

戏剧文学即剧本,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内容两部分:舞台提示和台词。

戏剧文学三特点:时空高度集中性;矛盾冲突尖锐性;语言动作表现性。

按照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和戏曲。

按照内容性质分:悲剧戏剧和正剧。

题材涉及方面分:现代神话剧,科幻童话儿童剧本。

按照篇幅规模分:多幕剧和独幕剧。

三、新闻知识口诀:新闻新近发生事,广义狭义各不同。

新闻记者要求:基本素养敏(锐)信实。

狭义新闻指消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新闻具有六要素,五W一H。

新闻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和主体,以上三者不可少,外加背景和结语。

(注:五W指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一H指How(如何))四、说明文知识的口诀:说明知识常记忆,事物特点和事理;说明方法分几类,定义比方列数据,诠释图表摩状貌,比较分类举例子;说明顺序要合理,时间空间与逻辑;语言简洁要准确,平实生动皆可观;结构层次不能乱,总分主次要记清。

语文文体知识

语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人物: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四、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五、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六、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一)、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对话)描写(4)心理描写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

“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一、散文表达技巧知识点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作用、答题规范及举例比喻(七上P5)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表达)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举例:《春》中“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比拟(拟人) (七上P9)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举例:《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春风当作人来写,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唤醒”,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营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排比(七下P46)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使说理更严密、透彻。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举例:《土地的誓言》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意连贯,节奏明快,有力地表达了“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怀想和眷念。

夸张(八上P42)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了……的情感。

举例:《老王》中“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老王身体干瘦、毫无生气的模样,暗示了老王将不久于人世,暗含了作者对老王的关切之情。

对偶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④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
一、论点
定义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分类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有的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而无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如(统编教材九上P20)《敬业与乐业》中,文章首段提出“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在谈“有业之必要”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要敬业”和“要乐业”这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文,勉励人们要敬业和乐业。

特征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的判断与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论点应是正确、鲜明的。

位置①文章标题。

如(统编教材八下P8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

如(统编教材九下P70)《谈读书》,论点是文章的第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文章结尾。

④文章中直接表现作者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如(统编教材九上P9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中的一句话:“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论据
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分类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

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如(统编教材九下P75)《山水画的意境》中,为了论证在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作者列举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的例子。

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举例:如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引用“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名言。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特点
①真实。

所举例子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例子才具有说服力。

②典型。

所举事例必须典型,必须具有代表性,要能揭示问题的实质。

③新颖。

论点和所举事例都要新颖,不能一味地列举很多文章中已经用过的事例,比如:
谈到学习,就举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难免会让人感到乏味。

④充分。

充分不是要求举例要多,而是要求所举事例能透彻深刻地揭示论点的内涵。

举例如(统编教材九下P79)《无言之美》中列举了陶渊明的《时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四、论证结构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