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面标高

合集下载

道路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

道路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

道路工程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一、机动车道1、现状道路的路面结构、状况及处治方式现状道路路面结构为复合路面,原有水泥砼路面上罩面沥青砼形成,现状道路路面宽约6m、双向横坡,现状路面状况一般;为了减少对道路北侧山体的破坏,尽量不开挖北侧山体,同时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车道拓宽、超高要求,本次道路中心线无法与原有道路中心线重合,故拓宽宽度渐变不等、超高坡率与现状不同、加宽宽度不同等原因,在施工阶段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利用现状路面结构的基层作为本次路面结构的底基层。

2、结构组合及弯沉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路面结构计算采用中等交通等级。

路面设计轴载为 BZZ-100 标准轴载,车道累计轴载数为 1.55×107 次,结构组合为:5cm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13C)+8cm 中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20C)+32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上、下面层改性沥青改性剂采用 SBS。

路面计算材料参数取值及各层顶面设计弯沉值见下表:3、材料1)32cm5%、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基层、底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 4h,终凝时间应在 6h 以上。

基层、底基层集料集料的最大粒径分别应不超过 31.5mm 和 37.5mm,集料压碎值≤25%。

集料应洁净、无杂质。

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

集料级配要求见下表:基层压实度≥98%,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3.0~4.0MPa,设计水泥用量 5%,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

底基层压实度≥97%,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2.0~3.0MPa,设计水泥用量 4%,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

2)8cmAC-20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下面层为 8cm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组成可参考下表。

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b.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

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1设计规范及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2、路基设计2.1路基设计标准本项目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

路基设计标高为路中线路面顶标高,路面横坡采用2%双向坡。

2.2平曲线超高、加宽方式平曲线超高为行车道及路肩绕路中线(未加宽前)旋转。

平曲线半径小于90米时均应设置超高,平曲线半径小于250米均应设置加宽(按TG2U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四级公路II类加宽),平曲线超高、加宽缓和段长度等于平曲线缓和曲线长度。

2.3 2.1路基超高方式:路基超高方式采用绕路基中心线旋转,圆曲线半径小于90米均应设置超高,超高渐变率为1/100。

计算超高缓和段时最短应符合渐变率1:15且不小于IOm的要求。

允许将超高、加2.2.2按规范平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路面均应加宽,相应路基也进行加宽。

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相应缓和曲线全长按其成比例增加。

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IOm的要求设置。

加宽为单侧(曲线内侧)加宽。

加宽过渡段不小于IOn1。

宽缓和段部分插入曲线内。

最大超高4圾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表3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压实度不小于85乐路堤填料为一般砂粘土(普通土),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3.1条要求并符合上表压实度及强度要求。

2.4.2路基边坡坡率(1)路堤:本设计段填方高度较小,边坡坡率均采用1:1.5,路基填料均利用路基开挖上石方以20:80的填料比例进行路基填筑。

路面设计标高

路面设计标高

路面设计标高路面设计标高是指道路或者其他场地路面的设计高程。

它是指在设计道路或场地时,为了实现道路平整、舒适、安全的行车条件而确定的路面的高程,是道路设计的基本参数之一。

路面设计标高主要包括直线段的纵断面标高和曲线段的几何标高。

1. 纵断面标高纵断面标高是指道路纵向剖面上各横断面的标高。

它主要包括直线段的纵断面标高和曲线段的纵断面标高。

对于直线段的纵断面标高,主要考虑道路的纵坡和横坡。

纵坡是指道路的纵向坡度,它直接影响车辆的爬坡性能。

横坡是指道路横向的坡度,它主要影响车辆的侧倾和操控性能。

对于曲线段的纵断面标高,主要考虑了曲线半径对车辆行驶的影响,设计标高需要结合曲线的水平和垂直几何标高要求,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 几何标高几何标高是指道路中心线上各点的水平和垂直位置。

道路的几何标高主要包括横断面标高和纵断面标高。

在设计道路几何标高时,需要兼顾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横断面标高指的是道路横向截面上各点的标高,主要考虑了道路的横向坡度、横向曲率半径、车道宽度等因素。

纵断面标高指的是道路纵向剖面上各点的标高,主要考虑了道路的纵向坡度、纵向曲率半径、超高等因素。

设计标高需要满足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同时兼顾道路的造价和施工难度。

正确认识和合理设置几何标高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顺畅和舒适的基础,几何标高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安全和运营。

3. 路面设计标高与景观设计在一些特定场合,路面设计标高也需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比如在城市中心地段、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保护区等地方,路面设计标高需要与景观要求相协调。

在这些地方,路面设计标高不仅要满足行车的功能性要求,还需要考虑景观的统一性、美观性和文化性。

这就需要考虑路面设计标高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结合地貌、植被、建筑等特点,合理设置路面设计标高,使路面与景观相融合,既满足了行车需求,又为周边环境增添了美感和文化氛围。

路面设计标高是道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的安全、舒适和效率。

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

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1. 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维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其中,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速公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2. 路基高程允许偏差的定义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路基高程允许偏差。

在道路建设中,路基高程是指路面或路基的水平标高,在建设时需要严格控制其偏差范围。

路基高程允许偏差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路基高程的偏离程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进行规定。

这一参数的设定,旨在保证道路的平整度和舒适度,同时确保行车安全。

3. 路基高程允许偏差的影响因素路基高程允许偏差的设定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交通量、设计标准、材料特性等各种因素。

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才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路基高程允许偏差的范围。

4. 高程允许偏差对道路安全的影响路基高程的偏差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性。

过大的高程偏差会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和不稳定的情况,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确定适当的高程允许偏差范围,对于保障道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5. 高程允许偏差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路基高程偏差也会直接影响到行车的舒适性。

过大的高程偏差会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不适的体验,甚至引发身体不适。

为了提升道路的行车舒适性,对路基高程允许偏差的控制不能忽视。

6.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确定适当的路基高程允许偏差范围,是在保证道路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进行权衡的结果。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最佳的参数范围。

对路基高程偏差的监测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及时的检修和调整,才能够保证道路的良好状态。

7. 总结回顾路基高程允许偏差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在道路建设与维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入了解了高程允许偏差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对道路安全和舒适性的重要性。

道路井盖标高控制措施

道路井盖标高控制措施

道路井盖标高控制措施
1.井盖安装施工流程
道路路面清理——铺设底层沥青混凝土——井盖安装——铺设面层沥青混凝土。

2.井盖安装方法
2.1现场已铺设完成的道路井盖标高质量控制的比较好,道路整体路面平整,井盖面与道路面相平,低于道路完成面0-5mm,两侧雨水井标高低于路面5-10mm。

2.2现场道路路基已按设计图纸施工完成,混凝土路面标高与设计高度相符,路面已按工艺带坡。

2.3根据设计要求路两侧铺贴路沿砖,按照施工方案,铺砖前已按方案要求进行定位和标高控制,符合完成后的铺装质量要求。

2.4道路底层沥青混凝土铺设前清理干净道路泥尘,按沥青铺设厚度标高和道路路面坡度及施工工艺铺设完成底层沥青混凝土。

2.5由井盖安装班组对井孔的沥青混凝土进行清理和修整,清除井边沥青混凝土,按照道路两侧路沿砖标高拉水平线,试装井盖并调平道路完成面后采用钢筋头临时固定井盖基座,然后将基座浇筑混凝土振捣密实并养护。

对于雨水井水篦子标高,宜低于道路完成面标高5-10mm左右,对于检查井标高宜低于道路完成面标高0-5mm左右。

2.5对安装完成的井盖由施工班组自检后,责任工长进行复检,每个井都应进行复核。

2.6井盖安装完成后铺设面层沥青混凝土,压实井盖边沥青混凝土。

场地、建(构)筑物、道路和排水沟标高的确定

场地、建(构)筑物、道路和排水沟标高的确定

场地、建(构)筑物、道路和排水沟标高的确定场地、建(构)筑物、道路和排水沟标高的确定注意:在同一张图中应采用同一高程系统。

4.1.1场地标高1.当场地临水时,场地标高的最低点应高出河流常年洪水位标高0.5m,对于湖泊和海洋尚应增加波浪侵袭和壅水高度。

否则应采取工程措施,如砌筑防洪堤、防浪堤等。

其中河流常年洪水位标高系根据防洪标准确定。

2.当场地与城市道路有一段距离时,场地标高与已有城市道路标高应衔接,该段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 0.3%~8%之间。

3.当场地紧挨城市道路时,场地红线处的标高应高出城市道路中心线标高 200~400mm。

4.场地的地面坡度、道路坡度、场地的地面形式;5.地形坡度比较大的地方,先要进行场地平整,在平整时应当注意地下水的深度和土方量的平衡。

必要时用方格网或断面图来计算土方量。

4.1.2建筑物室内±0.00标高建筑物室内±0.00 标高,应根据该建筑物所处的场地整平最高点标高确定,而该建筑物散水的标高一般宜高出该点200mm 左右,散水的标高可以随室外场地坡度的变化而变化。

但散水标高不应高于室内陆坪的防潮层,也不能使建筑物的基础埋深小于当地的冰冻线深度。

散水标高加上室内外高差就是室内±0.00 标高。

室内外高差可以根据该建筑物是否通行车辆决定,需要通行车辆的,室内外高差宜为 150m;不需要通行车辆的,可为 300~900mm;有半地下室或有特殊要求的例外。

4.1.3道路标高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和建筑物±0.00 标高后,进而确定道路标高。

因为建筑物占地面积大,标高定得是否合理,不但涉及土方量的大小,对环境、美观也会有所影响,而道路标高的影响则较小。

确定道路标高时,应使道路有合理的横、纵断面,但更重要的是,应使建筑物周围的雨水及场地的雨水,能够顺畅便捷地排向路面或道路两侧的明沟。

这就要求建筑物的室外地坪至路边应有0.5%~2%的坡度,以及场地有大于0.3%的坡度坡向道路或路边沟。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

道路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1.1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及依据1.1.1 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1.1.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城镇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 F20-2015);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1.3 设计依据1、业主与我公司的签订的设计委托合同;2、规划部门关于本片区道路的设计红线;3、本道路1:500地形图及片区总体控制方案;4、相邻已设计道路施工图资料。

1.2 主要技术标准2、设计概要2.1 工程概况本项项目所在地点为火车站周边,市政道路含垭路、A线、B等道路。

其中包含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以及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本册图纸及说明为道路部分。

由于近年来车流量不断增加,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本道路现状路面出现了较多破损,水泥路面存在较多裂缝、错台、掉角、碎板、磨耗层脱落等病害,沥青路面老化严重。

道路设计高度

道路设计高度

浅析道路设计高度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道路工程设计经验,阐述了影响路基高度的几个因素,从气候特征、水文土质、排水防洪以及地下管网等几方面论述了确定路基填土高度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 道路;设计;高度引言道路设计高度是道路三项几何形状指标“平、纵、横”中“纵”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不仅影响到道路路基的稳定性、耐久性,对工程造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也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一环。

因此,在道路的设计中,确定道路的高度,是一项影响到全局的重要任务,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1 自然因素1.1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影响道路设计高度,常常受路基高度的制约。

路基,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个状态。

为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及地表积水的影响,在路基设计时,应尽量使路基处于干燥或者中湿的状态。

若路基处于潮湿或过湿的状态下,应采取换填砂、砂跞、碎石等渗水性材料处理路基,或采用掺入消石灰、固化材料处理,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强路基排水等,进行综合处治。

对于原有道路改建,应按最不利季节路槽底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确定。

于路槽底面以下80cm内,每10cm取土样测定其天然含水量、塑限含水量和液限含水量,求路槽以下80cm内土的算术平均稠度,再按照道路所在的自然区划和路基土的类别确定道路所属的路基干湿类型,由此得到最小填土高度。

对于新建道路,要按照不同土质和由不同气候划分的自然区划来确定路基的临界高度,也就是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保持路基在干燥或中湿状态的路基高度。

1.2水文条件的影响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填土高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所规定的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再增加0.5m的安全高度。

如果河道因设置路堤而压缩过水面积,致使上游有壅水或河面宽阔而有风浪,就应增加涌水高度和波浪冲上路堤的高度(即波浪侵袭高度),所以,沿河浸水路堤的高度,应高出上述各值之和,以保证路基不至于淹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0 -4.014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202 4.000 -4.713 4.000 -4.900 4.000 -4.900 4.000 -4.900 4.000 -4.900 4.000 -4.900 4.000 -4.863 4.000 -4.420 4.000 -4.015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K0+480 K0+490 K0+490 K0+500 K0+500 K0+510 K0+510 K0+520 K0+520 K0+530 K0+530 K0+540 K0+54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设计标高 201.075 201.075 201.750 201.750 202.450 202.450 203.150 203.150 203.850 203.850 204.550 204.550 205.250 205.250 205.950 205.950 206.650 206.650 207.350 207.350 208.050 208.050 208.712 208.712 209.246 209.246 209.648 209.648 209.919 209.919 210.058 210.058 210.066 210.066 209.942 209.942 209.690 209.690 209.400 209.400 209.110 209.110 208.820
夹角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73989.122 74001.799 73995.929 74008.597 74002.736 74015.404 74009.544 74022.211 74016.351 74029.019 74023.159 74035.826 74029.966 74042.782 74036.774 74049.964 74043.581 74056.682 74050.727 74063.710 74060.248 74071.813 74071.224 74080.099 74082.448 74087.656 74092.684 74094.115 74100.665 74101.179 74107.402 74108.215 74114.138 74114.962 74120.875 74121.699 74127.611 74128.435 74134.348 74135.172 74141.084 74141.908 74147.821 74148.645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偏距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224 4.000 -4.546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600 4.000 -4.580 4.000 -4.292
74154.557 74155.381 74161.294 74162.118 74168.030 74168.854 74174.766 74175.591 74181.503 74182.327 74188.239 74189.063 74194.976
Y坐标 66011.021 66011.003 66021.021 66021.003 66031.021 66031.003 66041.021 66041.003 66051.021 66051.003 66061.021 66061.003 66071.021 66071.003 66081.021 66081.003 66091.022 66091.003 66100.856 66101.145 66110.526 66111.387 66120.131 66121.560 66129.629 66131.620 66138.977 66141.521 66148.135 66151.220 66157.060 66160.673 66165.714 66169.839 66174.058 66178.677 66182.056 66187.147 66189.671 66195.213 66196.960 66202.801 66204.482
中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左-车行道边桩 右-车行道边桩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90° 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