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人故事作文合集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名人故事作文合集五篇
名人故事作文篇1
今天,我在看新闻时,无意中发现了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于是就开始读他的资料。
张亚勤博士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
他同时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决策委员会的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领导微软在大中华区统一战略的制定,推进微软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
名人故事作文篇2
齐白石62岁时就开始对虾写生。
齐白石在小院子里的水池中养了虾,以观察虾的形状。
齐白石68岁时对虾的形象进行了重大的改造,淡墨画出的虾头,虾身加上一点重重的浓墨。
虾眼改小圆点为两横笔,虾腿八条减为六条,1934年,齐白石71完成了画虾的最后的改造;后腿有六
对减为五对,简约、概括、唯美,达到了“似与不似人间”的境界。
今天我读了齐白石画虾这个故事,想到的就是多观察事物,胸有成竹;就可以做好一切的事情。
名人故事作文篇3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抛官弃禄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
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__,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
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
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
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
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
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
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
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
工人运动两次被捕。
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
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
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力挽狂澜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
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
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
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
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
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
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
会后,率部北进。
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
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
才开始北上。
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
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
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
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
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
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
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
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名人故事作文篇4
我阅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后,从中感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勤奋好学。
这本书说的是:司马光,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以及展现他们的才智的事例。
比如:《喜欢读书的陶行知》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
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
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
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名人故事作文篇5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
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
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
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
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
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
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
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
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
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
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
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
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
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
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
“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由此可见,鲁班用斧之纯熟。
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
这回,鲁班不砍了。
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
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
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
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
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
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
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挺费事。
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 ”形的木尺,量
起直角来,可方便了!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木匠们都尊敬地称他是祖师。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
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
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
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
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
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
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
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
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
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
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
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
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
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
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
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
大家高兴极
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能为人民制造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
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
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
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
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
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
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
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
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
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古书记载,鲁班还造过一辆”木马车“。
那是他的母亲死了,为了送葬造的。
鲁班在车上安了机关,有木人驾御。
送葬那天,一路上围了很多人,看着这辆自动行走的木马车,一个个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