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武隆喀斯特现状调研报告

一、武隆1.历史背景遗产地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地台,是我国南部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前震旦纪末的晋宁运动形成统一的地台褶皱基底,随后又经历一系列的沉积和构造变动,塑造成现在的构造格局。
在寒武纪和志留纪,本区有一个海浸—海退沉积过程,主要为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夹砂页岩及泥岩,沉积厚度达3000m。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本区抬升为陆,使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基本缺失。
二叠纪和三叠纪又是一个完整的沉积历程,沉积厚度2000余米。
其中二叠系为浅海及海陆交替相硅质碳酸盐岩和砂页岩与煤层,三叠系以浅海碳酸盐岩为主夹砂页岩。
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使本区上升为陆地,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
晚三叠世始,本区进入地台活化期,断陷作用形成中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碎屑岩沉积。
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已有沉积(寒武系至侏罗纪系)形成褶皱及断裂,奠定了本区的地质构造格局。
遗产地主要由南北至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褶皱构成,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层均出露于背斜部位,而向斜则由三叠系和侏罗系组成。
新生代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以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形成多级剥蚀面及深切的峡谷,并造就了遗产地的各类典型喀斯特系统。
2.区位2.1天生三桥天生三桥峡谷片区位于武隆县城东北约20km,武隆至仙女山公路旁,距南国草原仙女山约15km。
面积为6200ha,地理范围为东经107°45′-107°51′、北纬29°23′-29°29′(见附图9)。
缓冲区的范围,东界为上石院以东的悬崖沿山脊经梅子塘-三潮水-彩坝-白岩脚-尖峰岭一线;南界自尖峰岭起,至龙水峡出口南约1km的柏香林,往南西至土脑山附近,沿公路至老房子一带;西部以老房子-园子堡-瓦窑湾-塘坝为界;北界自河坝以北1km处,往东沿风背岩陡崖、马鬃岭东延至上石院约500m附近,包括了这一喀斯特峡谷系统所有重要的喀斯特景观。
面积为4000ha(不包括遗产地面积)。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被称为“天然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拥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喀斯特地貌就是西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地貌类型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这种地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很少见。
由于其独特性和壮丽景色,喀斯特地貌也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地质过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盐等溶质岩层内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被分布在喀斯特山脉等地区。
这种地貌主要的特征是岩溶和岩溶地形。
岩溶是指溶蚀过程,石灰石溶解时,溶液周围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会开始出现晶体生成,在巨大的溶蚀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岩石,形成一个个洞穴和地下河流,形成石灰岩洞、溶洞和石灰岩峰林等地貌,岩溶地形包括岩溶台地、漏斗状岩溶地貌、塔状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岩溶景观。
岩溶洞、石灰岩针、石灰岩柱、地下河、天坑等景观形象优美。
2.高耸的岩峰和深邃的峡谷。
岩峰和峡谷交替分布,构成壮观的风景线。
3.奇特的地貌形态。
石林、石海和岩溶平原等奇特的地貌形态与许多珍稀动植物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丰富的水文环境。
河溪流域内海拔差异大,形成了壮观的飞瀑和温泉,使得水文环境极其丰富。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石灰岩等溶蚀岩层主要是由海洋动物的残骸和古生物群落的堆积物等构成的。
后,受到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地下溶蚀的影响,其中的钙质物质变得更加脆弱和孔隙化,形成了岩溶。
此外,降雨导致的表层侵蚀又助推了溶洞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惊人的地质变化,这些岩溶地形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喀斯特地表形态的形成。
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喀斯特地貌得到了很大的赏识,许多旅游资源开发商也看中了这个地盘。
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评述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科信所 ,北京 10 9 ;2 国家林业局 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 10 1 ) 1 00 1 . 0 7 4
摘要 : 对喀斯特地 区的环境治理和消除贫 困是全球 可持 续发展 的一个重要课题 ,受到各 国政 府和 学术界 的高度重
视 …。旅 游,特别是对环境 负责的生 态旅游被认 为是 实现喀斯特脆 弱 生态 区可持 续发展 的最佳模式之 一_ 。本 2 】 文主要从喀斯特蒂观 资源类型与评价 、喀斯特景观资源开发应 用研 究两大方 面对我 国喀斯 特景观 开发研 究进 行 系统评述 ,为我 国喀斯特詈观开发的深入研 究提供 参考。
YE Ye ,Ch nJn g e ig
( . s rhIs tt oet oi n nomain, A B in 0 0 1 hn 1Rea c nt ue fF rsr lyad Ifr t e i o yP c o C F, e ig 10 9 ,C i j a;2 Ac e fF rs Ivnoya ln . a myo oe n etr n Pa — d t d
开发等问题。近年来 , 国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取 我
得 了新 的进展 ,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收稿 日期 :0 7 6 7修 回 日期 :0 7 7 0 2 0 —0 —0 ; 20 —0 —1 基金项 目: 桂林喀斯特景观 开发 与生态重建 ( 西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广 桂科基 0 4 09 的部分研究成果 。 487 )
的保 护 与开发 、 风景 旅游 资源 管理 、 资源类 型与景 区
18 和 18 92年 9 5年 中 国地 理 学 会 第 一 届 、 二 届 全 第
国喀斯特地貌与洞穴学术会议 以来 , 我国学者对喀
喀斯特地貌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喀斯特地貌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今天主要谈谈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水洞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
如果说我们所在水洞它的年龄是一位百岁的老人,那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它面前只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所谓今天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地去在面对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去发现隐藏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本溪的水洞自1983年开放以来,旅游发展可以说比较成功。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本溪水洞如何旅游能更上一个台阶的问题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1.洞穴是一种普遍性旅游资源。
全世界凡是存有碳酸盐岩原产的地区,大多存有洞穴发育。
我国碳酸盐岩原产面积世界第一,在我国南方特别就是西南地区存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就旅游资源类型来说不具备垄断性。
2.其共性小,个性大,游客重游率为高。
从地貌学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
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曼等构成景观,相差不大,相对比较单调,游客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空间竞争替代性弱。
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短。
在我国东北碳酸盐地区陆续找到许多可供开发的岩溶洞穴,如本溪水洞、通化的鸭园、桓仁的望天洞以及磐石的官马溶洞等。
4.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洞穴属于半封闭或半封闭系统,数万年去已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可能会由于人的干预显得不均衡,比如说如何科学地排序环境容量。
维护整个地质过程不受到关键性影响。
游客会随身带人的微生物、甚至动植物会对洞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都是很可能的,避免自然通风而把苔藓的孢子带洞内,造成钟乳石上滋生苔藓植物破坏洞内景观,这些细节对于洞穴长远的保存都具重要意义。
比如游客喧哗等震动波和声波会改变非重力水的运移路径,有损洞穴特有景观(小石枝、卷曲石、鹅管及石花等)的形成。
环境脆弱和敏感还表现在连锁性和非逆性,如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工程施工和游客的干扰,易造成洞内co2增高、温、湿度变化显著及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导致洞中景物颜色退变,洞穴生物退变甚至灭迹。
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EXIT
第5页 共10页
旅游资源 与开发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有机成因CO2: 表3 土壤空气中CO2的含量(%)
EXIT
第6页 共10页
旅游资源 与开发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无机成因CO2:如黄铁矿氧化并水解
3、岩石的透水性
取决于孔隙度和裂隙度, 孔隙度一般很小,为2—7%,现代的贝壳灰岩 和珊瑚灰岩可达40—70% 裂隙度影响最大。与岩石构造作用、纯度、厚度有关:如张性断裂带 (深、长、密集),常出现在背斜顶部,向斜深部。 质纯石灰岩与泥质灰岩的透水性 厚度大的石灰岩的透水性 喀斯特化程度本身的影响
2、水的溶蚀力
大气中CO2
水中CO2的3个主要来源
有机成因CO2
无机成因CO2
EXIT
第3页 共10页
旅游资源 与开发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大气中CO2: 表1 各种溶蚀因素导致的溶蚀强度(据L· jakucs)
EXIT
第4页 共10页
旅游资源 与开发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喀斯特
表2 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中CO2的含量(根据Д·С·Соколв)
(三)、影响喀斯特景观发育的自然因素
1、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
2、地貌的影响:平原区、分水岭地带、深切割同地边缘区、地表坡 度 大和小的地区。 3、植被土壤的影响:植被、土壤复盖度。
T
第8页 共10页
旅游资源 与开发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四)喀斯特景观中的水流动态
喀斯特水(岩溶水)
一.概述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四.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的发育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重要的地质价值。
在高考中,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源于地下溶蚀作用。
当地下水渗入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岩石,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1. 洞穴: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洞穴的形成。
这些洞穴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其中一些洞穴内部因为溶洞的渗水和落水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2. 断崖: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之一是断崖。
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峭立的岩石崖壁,给人以视触双感。
3. 江河地貌: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流动,水通过地下洞穴或裂隙断层流动,形成了堰塞湖、地下河等江河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贵州黔南等地,马来西亚的林梦岛、巴里望岛,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普雷德约、巴尔顿等地。
四、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关系1.旅游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人类活动:然而,喀斯特地形的不稳定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地理条件相对闭塞,部分喀斯特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水资源、农业等方面存在难题。
3.环境保护:喀斯特地貌是生态脆弱区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建设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高考备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发展现状与青山绿水开发对策--以广西为例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发展现状与青山绿水开发对策以广西为例陆㊀梅(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广西南宁530001)摘㊀要: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重要分布区,喀斯特旅游资源极具观赏价值.本文阐述中国广西喀斯特地貌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对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进行S WO 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喀斯特地貌旅游青山绿水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以及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举措.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旅游;发展现状;青山绿水开发对策㊀㊀喀斯特地貌(K a r s t l a n d f o r m)指可溶岩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多样秀丽的地形地,是不与可溶性岩石之间发生的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并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独具魅力的地貌形态,极富有覌赏性,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同时喀斯特地区碳酸岩石分布面积广,有储量丰富的地下水以及高度的生物多样性.1㊀广西喀斯特地貌旅游发展特征和重要性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完整,具有典型的喀斯特低山㊁丘陵和平原,桂西㊁桂西北以峰丛为主,峰林分布在盆地四周.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5%是这种喀斯特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黔㊁桂㊁滇三省,是中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地区.1.1㊀广西喀斯特地貌特征:以裸露秀丽山水独特著称广西的喀斯特面积占全区总面积二分之一,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备,风景秀丽,山水独特,堪称全国之最,有 甲天下 之称.地貌有山地㊁丘陵㊁台地㊁平原㊁峰丛洼地㊁峰林谷地㊁岩溶残峰七大类.桂林山水,阳塑的月亮山,柳州的鱼峰山,大新得天瀑布,靖西通灵大峪谷和三叠岭大瀑布,都成为著名的风景区.1.2㊀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广西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是:旅游业在广西的总体经济增长中有了较快的发展.表现为:一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推动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04年起在广西南宁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有国内外地14家旅行商参观了博览会.二是扩大区域性旅游合作领域,如两广加强旅游合作,相互推介精品旅游线路.三是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提高,旅游增长迅速,表现为广西全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快,旅游营业收入不断增长.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有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一是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尊重当地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点,扬长避短,考虑喀斯特地区资源㊁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青山绿水.提高当地人的收入,解决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二是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有重大的社会效益㊁环境效益㊁经济效益.三就喀斯特地区耕地面积少,多属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解决精准扶贫问题;通过发展喀斯特旅游,喀斯特地区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举二得的好事情.发展广西喀斯特旅游资的战略意义.广西喀斯特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山多地少,发展旅游业,符合国家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发展广西喀斯特旅游业,对产业升级转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解决就业困难诸多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㊀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S W O T分析S WO 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事业战略教授安德鲁斯,理论依据是综合考虑组织内外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2.1㊀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优势广西喀斯特地区旅游青山绿水景区数量多,是旅游发展的优势.广西强烈的湿热气候,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形成岩溶地形区青山绿水区和青山绿水的风光,形吸引力很强的旅游地.多地下洞穴,地下洞穴蕴含有的空气表现含有更多的负离子成分.水的特性也蕴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成分,可发展为中国的疗养胜地,为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广西拥有诸多政策优势,广西属于我国的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享有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二有少数民族政策㊁扶贫开发政策等多政策优势,为广西旅游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具有良好的交通环境,海陆空交通便利,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喀斯特旅游资源集中分布,靠近交通较好的中心城市,高速铁路线有南广线㊁黔桂线㊁湘桂线接京广线.以省会城市南宁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为旅游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水路交通有珠江流域的上游内河运输为主.海运以防城㊁北海为南海便捷前太平洋的出入港口,联接东南亚和东亚和世界各地的海运线路.南宁和桂林两大机场为主的商务旅游出入港,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快捷通道.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喀斯特地貌塑造大自然奇特景观,成为广西著名的旅游胜地.广西喀斯特旅游区对外开放以来,旅游景区先后接待海内外的游客,人数多达千万人次.喀斯特旅游将延伸到全国各地,辐射到港㊁澳㊁台和世界各地地区.2.2㊀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劣势山多地少,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广西山多地少,经济总产值相对于全国沿海省区相对比较落后.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是多台风暴雨,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喀斯特旅游区生态脆弱,制约经济发展.一是在喀斯特地区,,地理环境生态脆弱,有石漠化发展趋势.二是石山区制约工农业的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相对落后于平原地区.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工作和环境保护要求,产业经济影响一㊁二产业发展.旅游人才比较匮乏,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广西旅游人力资源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尤其缺乏的是旅游经济专业和旅游管理类的大学生和高瑞人才.2.3㊀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的机遇当前,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全面富民富康经济带动旅游业快速增长带来的机遇.是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㊁加强与全国各省区市及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㊁商贸基地㊁加工制造基地锋绘2020年第1期52㊀㊀和信息交流中心.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广西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和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推进中国西南地区开发和建设.广西是西南地区通往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出海口,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各有特色,互补性强,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将辐射到国内外市场.三是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 东盟博览会.同时广本地处西南经济区㊁粤港奥大湾区㊁东盟经济区的结合部,将成为中国对东盟国家贸易㊁旅游人员往来的重要地区.将充分利用广西临近东盟和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优势,实施 走出去 经济发展战略.四是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带来的机遇.广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在旅游㊁经济等方面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㊁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组成一轴两翼大经济区,泛北部湾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可凭自身的旅游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喀斯特旅游发展.2.4㊀广西喀斯特旅游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全球经济衰退和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挑战.对广西喀斯特旅游产业将有一定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影响,人民币贬值㊁国家外贸调控政策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东盟各国旅游费用的相对低廉,出现东盟国家对广西旅游市场的客源分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出入境手续更加方便和快捷,对广西旅游形成一定的威胁和挑战.面临国内同行和周边的区的竞争和挑战.广西喀斯特旅游的知名度较高,其它的省份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喀斯特周边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新兴的旅游产品,会对喀斯特旅游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和挑战.3㊀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模式和青山绿水开发重点广西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重点应有新的思路,把喀斯特地貌的开发纳入到世界大旅游区的视野当中去.3.1㊀直接利用开发青山绿水把现实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保持其原有的地貌和景观,加强景区内表山绿水的建设和规划.在喀斯特地貌旅游风景区,直接利用青山绿水景观游,溶洞探险游,地下河漂移游,喀斯特瀑布群观赏游等旅游产品和景区.对青山绿水面积大喀斯特地貌旅游风景区,发展洞穴旅游系统和瀑布观赏游,有唯一性和观赏性强的重要价值.二是喀斯特大瀑布群和环境的青山绿水的自然杰作,有首屈一指的开发价值,可直接利用的开始为青山绿水旅游康养型的度假区和修养风景区.三是山水相连成一体,天然青山绿水山体和喀斯特河流相互溶合为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可发展为漂流和探险型旅游.3.2㊀整合提高青山绿水开发喀斯特地貌旅游地区整合多个旅游资源,集中开发青山绿水㊁包装㊁提炼,采用自然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喀斯特地貌旅游地区青山绿水旅游产品价值和知名度的开发.配套有相应的人文旅游,构成森林,湿地的景区,穿插民族风情,展现当地的人文旅游,丰富旅游生活体验和展现当地的民风民俗.提高喀斯特地貌旅游景区青山绿水真实感,让游客感受到自然㊁古朴㊁逼真的康养之旅和青山绿水自然之美.3.3青山绿水和体育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将喀斯特青山绿水与职业体育比赛的观赏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个青山绿水与康养相关的体育旅游项目.喀斯特地貌青山绿水旅游风景区有巨大的体育旅游潜力,如溶洞探险㊁地下河漂流竞技游㊁喀斯特湖泊滑水比赛㊁水上皮划艇竞技等都已成为重要的体育旅游项目.突出特点是山清水秀和青山绿水,利用丰富的地下河㊁地上河㊁溶洞㊁瀑布等众多旅游资源,开发各种体育旅游项目,在喀斯特地貌风景区举办各种体育竞技和比赛活动,从而带动健康中国的相关产品开发.4㊀喀斯特青山绿水开发举措4.1㊀发挥政府在喀斯特地貌青山绿水开发一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担当主角,将建设重点放在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改变喀斯特地区石山变青山的现状,以消除喀斯特区的石漠化,石山变青山,多种树,种好树.重视喀斯特地貌康养旅游价值,建立康养城市和康养旅游地,让青山绿水为旅游发展服务,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举措.4.2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水资源旅游开发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搞活经济,加大青山绿水的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和保护水资源的环境建设当中,培育多形式青山绿水投资主体,坚持 谁投资㊁谁收益 的原则,大力开发㊁研制㊁生产㊁销售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喀斯特湖泊等景观资源.4.3㊀加强青山绿水旅游产品营销,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在喀斯特地区青山绿水旅游产品营销问题上,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单一化是喀斯特独有的旅游资源特征,多样化采取走出去㊁引进来的办法对喀斯旅游产品进行促销.如到国外进行喀斯特旅游青山绿水文化展或大型旅游促销汇演,以喀斯特青山绿水旅游的神秘性㊁独特性招徕国外旅游者.围绕喀斯特地貌旅游产品做文章,培育喀斯特地貌旅游精品线路,如桂林山水风光游,南国边关览胜游.旅游营销策略上采取走出去㊁引进来的办法进行旅游促销和宣传,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提高喀斯特地貌旅游的国际知名度,树立喀斯特地貌旅游风景区的整体形象.利用旅游涉及 吃㊁住㊁行㊁游㊁购㊁娱 等行业,树立喀斯特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扩大喀斯特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4.4㊀培养和提高喀斯特地貌青山绿水旅游区的专业化人才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来分析,培养和开发一支既懂得旅游,又懂得喀斯特地貌旅游内涵的复合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经营好旅游企业的内部顾客 员工,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和其它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利用全国各大专院校和广西区内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在喀斯特地区重视当地人民的教育发展工作,实现当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做好人力资源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当地原居住地人民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整体素养.三是在喀斯特地区青山绿水旅游急需的一些高级人才和科技人才,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机制,解决喀斯特地区缺乏高尖端人才的瓶颈问题.参考文献[1]廖正诚.1998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马越,张晓辉.环境保护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7月.[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锋绘2020年第1期53㊀。
浅谈喀斯特地貌开发与利用的设计策略

浅谈喀斯特地貌开发与利用的设计策略作者:韦咏芳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但广西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需要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合理开发利用。
笔者以广西乐业县户外运动公园温泉养生河谷总体概念设计为例,从设计说明、区域位置;以及三大板块区域以及九大功能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开发与利用的设计策略。
真正的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来呼应政府。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依山就水;开发利用;概念设计一、总体概念设计说明当地乐业甘田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现代旅游度假模式为设计指导,以生态为前提、以人为本、发展可持续的旅游度假村。
探索温泉度假村和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在要满足现代人在休闲、养生、居住和娱乐要以外,融入现代田园和农村的风情;以温泉度假为主导力量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的开发。
(1)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通过对甘田的开发和地方民族风情和田园风光的融入,处理好旅游度假和周边商业、房产的关系,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建造一个繁华舒适的“新城”。
(2)以人为本,规划设计对服务人群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了解人对环境和空间的吸引和映射,争取度假村和人之间最大的亲和力,引导其主观消费意识。
规划设计应该符合现代人的休闲理念和审美情感。
(3)倡导生态建设,以保护和县当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为背景,注重设计中的生态平衡。
项目建设与当地环境自始至终相互融合,即达到对温泉养生河谷的建设提升,同时有促进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周边村落模式的发展。
(4)注重可持续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节约资源。
保护自然生态,引入生态技术。
二、区域位置广西百色乐业县甘田镇位于乐业县南部,东与新化镇交界,南跟凌云县玉洪乡相连,西同罗沙乡接壤,北和武称乡相邻。
距离大石围天坑30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
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
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
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
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
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
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
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
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
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
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
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
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
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
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
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
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
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
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
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
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
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
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
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
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
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
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
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
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
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
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
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
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
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
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
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
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
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
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
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
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
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
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