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
新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永久的生命》优秀课件

3、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该年的诺贝尔 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 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文学 家 4、起草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 爱因斯坦的禁核声明”,成为保卫世界和 平的坚强战士——国际和平战士
罗 素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作者简介(1872---1970):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 文化巨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 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 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 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一生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 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 的作家”之称。
或不使随便活动,对象常是自己的某种情绪(喜怒哀乐等),
有时是敌人或某种力量;“遏止”着重于“止”,使停止, 不再进行,对象常是来势凶猛而突然的重大事物。 例:(1)成功了,我无法遏制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2)当今各国政府都在遏止通货膨胀,以期渡过金融危机。
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新颖构思
导思1.严文井在表 达自己对生命的认 识时,采用了怎样
特蕾莎修女
活圣人
“一颗纯洁的心灵,会自由地给
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
马其顿 遥远的印度——“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特蕾莎修女的箴言: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 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 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 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 还是要成功;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 管怎样,还是要建设;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 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 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 高远;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 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 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 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 世界。 Love until it hurts(爱,直到伤害自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说课稿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说教材《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
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
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
《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
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
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
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
三、语句赏析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这几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班门弄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驳论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教师可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荟萃”等,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画出写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
组织学生讨论
三、美读探究
用“我发现______写得美,美在______”的格式练习写句子。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
【教学反思】
可以采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渗透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听读感悟
让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一五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理解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培根的《谈读书》(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指定学生轮读,有错即停,老师板书,学生正音,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可能读错的字:怡情(yí)傅彩(fù)统筹(chóu)狡黠(xiá)诘难(jié)咀嚼(jūjué)睾肾(gāo)吹毛求疵(cī)3、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显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正确。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交流。
(投影显示要点)答案提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怎样才能达到“会意”, “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呢? 重要的 书必须
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有益。
结 论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好读书,虚心,会意(读活), 反复读重要的书。(多读,勤 读。)
讨论: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 什么关系?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 下了许多有趣的读书轶 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
层进
会意
层进
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 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 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 以“不求甚解”不是马 马虎虎,很不认真。因 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 态度。
举例论证: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 书方法论证“会意”(正面)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 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 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 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 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 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 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不求甚解”出自何处?含义是什
么?这种读书方法是否正确?
本文作者批驳的谬论是什么? (谬论: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 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 的理由。(先直接批驳敌论 点)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短文两篇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8)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 o)读书,好(hà o) 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亚
《短文两篇》之
《 谈 读 书 》
—— 培 根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 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益。
为陈景润日后辉煌成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说明,敢班门弄斧者绝非平庸之人,在“弄 斧”中他既指正了高手的不足也对自己的新学 之物作了一些肯定与修改。事实证明,一个人 若想要有所提高,也只有到“班门”那儿弄斧, 才能求得“真经”。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 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数不胜数,最后一个乃是 魏将庞德,他在关公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 时在关公面前使刀。其刀法令关公击节叫好, 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 绩后添了一条擒于禁,斩庞德的赫赫武功,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种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 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练习二)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少伟人是“班门弄 斧”而取得成功的。所以,我们要提倡“班门弄 斧”,正是指要善于学习前人理论,而在此基础 上,又敢于破除权威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一种对待权威的态度是科学的、全面的。俗 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权威不等于科学, 权威的理论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就说木匠的 祖师鲁班,他的手艺再高明,也不能和现代的科 学工艺相比。我们又怎能总抱着“祖师”的牌子 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不敢“班门弄斧”,正是由于受权威的左右, 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门弄斧”,就不能推陈出 新,历史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的进步? 而“班门弄斧”,是不盲从、有主见的表现,是 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这样的精神,正是 我们社会所缺少的。
但世人从未耻笑庞德“不自量力”。可见,到 班门去弄斧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气的。自满 者,不会去请教,因为他觉得没人可以去自己 相比。自暴自弃者,亦不会去,因为他缺乏信 心,太看轻自己,唯有自信且谦虚之人,才会 去班门“献”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弄斧”之人为求得真才实学敢于在 班门面前“献”艺,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 种不断探索开拓的精神。人类在发展中不 断会发现新的奥秘,如果墨守成规,没有 一种挑战精神,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滞碍: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 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 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 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 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 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 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 出味道。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谈 读书的目的 读 读书的方法 书 读书的作用
立论
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 格”。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 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 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 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 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 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 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 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 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 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 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 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 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 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 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②“班门弄斧”辩
小议“班门弄斧”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在人们口中, 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 自己的才能,因而容易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 显然,社会上对班门弄斧的人总是排斥的,但 是为什么非要把弄斧者往坏处想呢?我认为, 敢在鲁班面前弄斧的人,一定是个敢于向权威 挑战的人,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陈景润曾偶然发现华罗庚数学著作里的错 误,写信给华教授,华教授真诚地接受了批评 并及时作了改并且因此发现了这颗数学新星,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 心诘难作者---)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④读书能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 ——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 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 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 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想
学习这一课的主要宗旨就是具有实用性, 在于培养我们的读书能力。北师大肖川教授 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场。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则 尤其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了这篇课文,对 于我们今天如何读书,怎样读书,应该是有 一定的收获的。
不求甚解
马南邨(cūn)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 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 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 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 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 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 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 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hán 、 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 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 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 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驳论的论证方式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 “风”以新的含义,根据实际情况的 变化,或者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方 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我们的事 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 文章可做吗 ?
人们常认为,见风使舵就是指随机应变,其 实并不全对。“见风使舵”一词出自宋代释普 济的《五灯会元》:“江湖行船,不能看风使 舵,不肯随波逐流,舟必将会倾覆。” 原意是指看风向转动舵柄,现比喻做事无 定见,随机应变,或比喻看他人眼色、看形势 办事。人们往往只看到“看风使舵”或只看到 “随波逐流”,却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充分体现 了世界上有很多困难,所以首句“江湖行船” 是指在遇到巨大困难之际,因此末句“舟必将 会倾覆”便指的是失败。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 两句“不能看风使舵,不肯随波逐流”。
当一个人遭遇极大的危难之时,如果 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度过难关,那不妨暂 时屈服于困难之下,等到有一天,自己有 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困难,再逆流而上。 但这并不代表做事无定见或看形势办 事。首先,他有明确的目标和长久的打算。 其次,并不是一味的等待困难变小,再去 克服,而是从自身出发,让自己变得足够 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