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报告白皮书
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

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一、引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人民对健康保障需求的增长,百万医疗险作为一种医疗保险新产品,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迅猛。
本白皮书旨在对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二、百万医疗险的概念和特点百万医疗险是指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的可覆盖高额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产品。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额度保障:百万医疗险以百万元以上的保额为主,为投保人提供高额度的医疗费用保障。
2.全方位保障:百万医疗险通常覆盖住院医疗费用、手术费用、特需门诊费用等多个方面,对于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提供全面的保障。
3.返还保费:百万医疗险在保险期满时,如未发生理赔,则会返还保险费用给投保人,提高了投保人的风险补偿能力。
三、百万医疗险行业的发展现状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需求的增长,百万医疗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的年保费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2.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百万医疗险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投保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不同保险产品。
3.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入百万医疗险市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四、百万医疗险行业的发展机遇1.政策环境的支持:随着国家医疗的推进,政府对健康保险市场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为百万医疗险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级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级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增加,百万医疗险将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百万医疗险通过在线销售、理赔等方式更加方便高效,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五、百万医疗险行业的发展挑战1.保费率结构不合理:目前百万医疗险行业的保费率结构较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风险和需求进行合理定价,加强风险管理。
2.产品设计和销售能力不足:一些保险公司在百万医疗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和市场调研。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白皮书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分析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探讨该行业的经济影响和潜在机会。
通过对医疗健康产业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该行业在经济增长、创新技术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该行业面临的挑战,如高成本、医疗资源不均衡和法规限制等。
为了实现医疗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创新和合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1. 简介医疗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服务、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疗保健为核心的产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医疗健康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超过万亿美元,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2. 市场发展趋势2.1 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医疗健康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在促进就业、创造价值和吸引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2.2 创新技术的推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健康产业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些创新技术的推动力将进一步加速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2.3 人口老龄化的推动力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医疗服务和养老保健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为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3. 细分领域分析3.1 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是医疗健康产业的核心领域,包括医院、诊所、医生和护理人员等。
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服务的投资,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3.2 医药制造医药制造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
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药品研发的高成本和长周期等问题。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白皮书

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白皮书导言: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医疗需求和挑战。
本白皮书将重点阐述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的现状、挑战和发展方向,以期促进医疗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一、现状分析:1.医疗信息化程度低:目前,中国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设施。
2.数据资源丰富:中国医疗行业积累了大量的医疗数据资源,包括个体健康数据、疾病诊疗数据、药品销售数据等。
3.数据孤岛问题:由于多家医院、医疗机构的数据孤岛问题,在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存在障碍。
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共享给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带来挑战,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
二、挑战与机遇:1.医疗效率提升:通过医疗大数据分析,可以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冗余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2.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医疗大数据可以帮助预测疾病发生和流行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3.个性化医疗: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科学研究和创新:医疗大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帮助医学研究人员开展前沿的医学研究和创新。
5.公共卫生管理:健康医疗大数据可以提供实时的公共卫生数据,为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展方向与建议:1.构建统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流程,整合各类医疗数据,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促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2.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健康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能力。
4.建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医学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的培训和教育,培养具备医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汉英对照版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汉英对照版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要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介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涵盖了医疗保健、疾病防控、药物监管、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
我国的卫生体系总体上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辅以私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
大城市的公立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
这导致一些病患需要长时间等待就诊,给患者带来了困扰。
其次,公立医院存在着医患矛盾和药品虚高的问题。
一些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生的专业水平持怀疑态度,导致医患矛盾日益严重。
同时,药品价格虚高也成为了患者的负担,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医院依赖药品利润来维持经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举措。
其中,国家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中国已经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到包括医疗费用报销、门诊费用报销在内的医保政策。
这使得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公立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
通过增加医生数量、改善医院设施和技术装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给患者。
除了改革举措,中国还在加强疾病防控和药物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加强了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同时,政府也在加强对药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保证药品的安全和质量。
然而,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给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这给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疗服务的提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卫生基本状况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六、中医药发展七、卫生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
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
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
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
医疗行业报告白皮书

医疗行业报告白皮书第一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概述受定价压力.低成本仿制药的冲击以及新药推向市场难度的加大和药物安全性问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呈近6年的最低水平,仅为7%,市场规模仅达5500亿美元。
图1-11997-夫西地酸乳膏“立思丁”的生产大规模外包给上海复星朝晖药业。
第二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纵览2004年,国内医药工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全行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476. 1亿元,同比增长17. 4%;实现利润306.4亿元,同比增长11. 7%o 受药品降价.抗生素限售以及原材料.动力.包装材料和环保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04年,医药行业全行业的盈利能力骤降,具体表现在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下降和销售利润率的下滑。
全行业全年利润总额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1.7%,但却比近5 年平均增幅下降了 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也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仅为8. 8%o另外,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及升息等因素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也有所影响。
200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2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额为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3%;进口额为101. 3亿美元,同比增长23. 8%o进.出口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实现贸易顺差18. 4亿美元。
图2-12000-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一.产业概述1.区域经济优势凸现,江苏医药领跑全国2004 年,“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含江浙沪. 京津冀鲁.广东等八省市)成为全行业的主导力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62. 0%和64. 2%的份额。
江苏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2004年江苏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27. 0亿元.销售收入417. 1 亿元.利润4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 0%. 22. 2%和13. 4%,这是自2002年以来,该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三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第三年居全国第一位。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白皮书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白皮书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白皮书将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与此同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逐渐崭露头角,产品出口量大幅增长。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助推行业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器械行业也在不断创新。
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器械的性能和品质,还推动了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医疗器械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诊疗工具,提高了治疗效果。
2.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不仅传统的医疗器械产品需求量大,新兴领域的医疗器械也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例如,远程医疗、家庭医疗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在逐渐提升。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挑战1.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需要加强科研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持续发展。
2.市场监管亟待加强医疗器械作为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其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白皮书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白皮书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关键的医疗工具,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分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首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达到约5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超过20%。
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同时也得益于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支持与鼓励。
其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比重达到了10%。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以口腔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和介入器械等为主导,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第三,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备和生物医学材料方面。
例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医疗设备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应用,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需要加强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向更加繁荣发展的目标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行业报告白皮书
第一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概述受定价压力.低成本仿制药的冲击以及新药推向市场难度的加大和药物安全性问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2004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呈近6年的最低水平,仅为7%,市场规模仅达5500亿美元。
图1-11997—夫西地酸乳膏“立思丁”的生产大规模外包给上海复星朝晖药业。
第二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纵览2004年,国内医药工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全行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476.1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306.4亿元,同比增长11.7%。
受药品降价.抗生素限售以及原材料.动力.包装材料和环保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04年,医药行业全行业的盈利能力骤降,具体表现在利润同比增长率的下降和销售利润率的下滑。
全行业全年利润总额虽比上年同期增长11.7%,但却比近5年平均增幅下降了1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也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仅为
8.8%。
另外,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及升息等因素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也有所影响。
200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2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额为123.6亿美元,同比增长
28.3%;进口额为1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8%。
进.出口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实现贸易顺差18.4亿美元。
图2-12000-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
一.产业概述1.区域经济优势凸现,江苏医药领跑全国2004年,“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含江浙沪.京津冀鲁.广东等八省市)成为全行业的主导力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国62.0%和64.2%的份额。
江苏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
2004年江苏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27.0亿元.销售收入417.1亿元.利润4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22.2%和13.4%,这是自2002年以来,该省医药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三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第三年居全国第一位。
山东发展快速引人注目。
2004年,山东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超过浙江.北京.广东.上海,由上年的第三和第六位迅速上升为第二和第三位。
在我国医药工业销售和利润百强企业中,山东分别拥有17家和9家企业。
北京销售利润率全国第一。
2004年北京医药工业的销售利润率高达14.7%,连续两年名列各省市之首,比全国平均利润率高出近6个百分点,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北京的中药制药行业,2004年销售利润率高达17.6%,远远超出10.1%的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医药器械行业作为北京固有的优势行业依旧贡献突出,2004年完成销售收入39.6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实现利润
5.9亿元,排名全国第一。
河北利润下降幅度最大。
由于河北为我国抗生素大省,2004
年受国家抗生素降价政策的影响显著,全省全年利润下降32.6%。
表2-1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领先地区主要经济指标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排序省份金额(亿元)同比(%)上年位次排
序省份金额(亿元)同比(%)上年位次1 江苏
417.122.211 江苏41.113.412 山东373.344.532 浙江33.58.323 浙江347.019.423 山东27.354.564 河北235.19.764 北京
23.716.635 广东230.54.245 广东21.03.356 上海227.81.756 上海18.64.777 天津175.825.777 天津17.143.188 北京
160.918.088 河北14.42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格局2004年全国医药工业重点子行业销售收入全部实现大幅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
利润增长幅度相对偏低。
化学制药工业2004年完成销售收入1875.3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为146.9亿元,同比增长
5.0%。
其中,化学药制剂工业增长平稳,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962.7亿元和9
6.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
7.8%和15.7%;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出现了较大滑坡,2004年同比
下降11.0%,其原因主要是产品价格降幅较大.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上升和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等。
总体来讲,我国化学原料药制造
业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总成本要占总销售额的50%-60%,而这一数字在跨国公司大概为25%。
预计这一现象在xx年不会有很大的改观。
中药制药工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04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891.6亿元和89.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5%和10.8%。
从绝对数值看,中药行业的增长速度虽然仍低于化学制剂行业,但是其受药品降价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较小,增长速度始终保持稳定,与其他子行业相比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
另外,44.2%的中药行业平均毛利率也较化学制剂行业高出4个百分点。
2004年9月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药品目录》中,中成药品种由415种增加到823种,增幅达98%,这对目前在医院销售较为薄弱的中药行业也是一个难得的扩张机遇。
生物制药工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48.9亿元和25.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22.1%和14.2% ,增幅均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值。
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产值近几年来始终保持18%的年增长率,几乎每四年翻一番。
国内进行生物技术开发的机构已超过400家,其中政府投入资金130亿元。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先后建立了4个相关园区为以进一步促进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规模效应。
目前,生物技术药品已经以其低廉的成本和良好的疗效为生产企业带来了高额回报,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医疗器械工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28.9亿元和24.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0%和49.0%,其中利润的增幅尤为突出。
2004年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正式启动,将使我国1万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直面新的考验。
表2-22004年我国医药工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行业名称
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全国医药工业3476.217.4306.411.7 化学制药工业其中:化药制剂化药原料药
1875.317.3146.95.0962.717.896.615.7912.616.950.280亿元.73家5-10亿元企业以及537家11亿元企业611家,占企业总数的12%;500-5000万元企业3044家,占企业总数的61%;500万元以下企业709家,包括92家销售额为零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4%。
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总数13%的亿元以上企业,其销售收入占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72 %的份额;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总数61%的500-5000万元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的16 %。
2004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前10强企业分别占全部医药工业总销售及利润的14.0和14.2%,行业集中度非常不明显,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图2-32004年我国医药企业按销售业绩分类令人注目的是,2004年,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异军突起,销售收入及利润分别达
到80亿元和8亿元,一举夺得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利税和综合竞争力三项第一,成为中国药业的新科状元。
从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研发生产复方丹参滴丸到拥有多个现代新剂型中成药,近几年大力扶植中药现代化而得以迅速擢升的天津天士力成为新一代中药企业的典型,2003.2004连续两年入主全国医药工业企业10强。
图2-42004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单位:亿元)另一方面,医药行业23家国有重点企业盈利水平却仍呈下滑态势,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31.7%,降幅进一步扩大。
受药品招标.降价及限售.原材料及能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以化学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2004年均经营不力。
华北制药全年净利润5914.7万元,同比下降72.7%;新华制药全年亏损5560.8万元,而其上年度净利润为4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