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范式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作文模板素材

国际关系作文模板素材

国际关系作文模板素材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成为了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际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世界格局和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关系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国际关系的定义。

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交流、安全合作等多个方面。

国际关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些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从而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二、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战争和贸易来表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际关系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更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两极对立的特点,东西方之间的对抗成为了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复杂。

当前,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合作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三、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国际关系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国际关系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各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再次,国际关系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

最后,国际关系是推动全球治理的重要基础。

各国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国际法的建立和国际组织的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支持。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四次大辩论

国际 关系 理论 发展 历程
四次大辩论
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行为主义VS传统主义 新现实主义VS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VS建构主义
学科趋势和两大传统
第三次论战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范式
初期阶段:一战 和二战爆发
(传统自由主义和 传统现实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宏线
发展交流阶段:20 世纪70年代社会科 学研究(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社 会建构主义)
冷战后发展:地缘经 济学、新的国际冲突 理论(文明冲突论、 世界秩序新论、新理 论流派的发展(建构 主义)、传统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内容简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

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

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三、规律、理论与范式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什么是现实主义?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四、霍布斯与《利维坦》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二、权力学说三、地缘政治学四、均势理论第5章新现实主义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第7章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第8章英国学派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二、理性主义传统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五、意义、局限与前景第9章威慑理论一、什么是威慑?二、威慑的类别三、威慑理论的发展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第11章霸权稳定论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第12章民主和平论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第13章文明冲突论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二、理论构建问题12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四、中国学派的生成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理论]三大国际关系范式的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之比较

[理论]三大国际关系范式的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之比较

[理论]三大国际关系范式的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国传统理论模式之比较作者:谭再文更新时间:2010-1-4 14:54:12 来源:国际观察点击率:768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

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关键词理论实践现实逻辑构建符合中国人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众多国际关系学者的企盼和一直奋力向前的目标。

学者们对于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和如何达致这一目标,提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建议。

但要形成某种能够获得国际认同的理论,也确非易事。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什么是理论以及它们有什么作用仍然存在分歧。

我们的学科传统和我们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所获得的答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自行为主义出现以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研究中就被注入了实证的传统,这也反映在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理论范式中。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想回答受到实证传统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中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

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

由这种不同的理论认同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就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构成了解释国际事务和跨国界互动行为的三种最具有理论生命力的基本‘范式’(paradigm)”。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内容简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

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

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三、规律、理论与范式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什么是现实主义?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四、霍布斯与《利维坦》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二、权力学说三、地缘政治学四、均势理论第5章新现实主义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第7章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第8章英国学派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二、理性主义传统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五、意义、局限与前景第9章威慑理论一、什么是威慑?二、威慑的类别三、威慑理论的发展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第11章霸权稳定论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第12章民主和平论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第13章文明冲突论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二、理论构建问题12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四、中国学派的生成。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

2017年6月第19卷第2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Jun.2017Vol. 19 No. 2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建构“中国学派”倪长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〇〇72)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构建、政治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内学界开 始探讨区别于国际关系美英主流研究范式的中国式研究进路,“中国学派”一词开始出现在学界。

随着“中国学派”的谈论与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出现了关系建构主义、社会进化主义与道义现实主 义三大有影响力的范式。

三大范式以及其他的讨论为“中国学派”的建构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是 并未从“理论”本身的功能、作用及如何与中国这一超大的文明体接续进行考察。

在建构“中国学 派”的过程中,应吸收与中国传统思维相契合的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中历史主义的研究进路。

要明确的是,中国学派的首要任务是“重新阐释中国”,核心议题是研究中国如何和平崛起。

关键词:理论的“主义”化;“中国学派”;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26(2017)02-0049-06自从梁守德教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 际关系理论”[1]以来,学术界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研 究“中国学派”之探讨随着中国实力之增强、国际 话语权之提高而日渐热络。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第 二个十年,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的中国,如 何克服“修昔底德陷阱”、贡献国际治理之中国智 慧,成为华人国际关系学界的一大现实诉求。

尽管 对“中国学派”的论述与展望早已汗牛充栋且观点 各异,但大多数是以理论创新为突破口,进而试图 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 学理论证,并未对“国际关系”和“理论”自身的形 态特征及其与“中国”这一超大文明体如何接续、结合进行考察。

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思考理论本 身的功能、作用与效力,并以历史主义视角考察中 国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世界观于国际关系研究之意 义,在两者的交互格义及其内在紧张中发现“中国 学派”的独特价值,并归纳其生成路径。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内容简介 · · · · ·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

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

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 · · · ·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三、规律、理论与范式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什么是现实主义?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四、霍布斯与《利维坦》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二、权力学说三、地缘政治学四、均势理论第5章新现实主义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第7章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第8章英国学派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二、理性主义传统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五、意义、局限与前景第9章威慑理论一、什么是威慑?二、威慑的类别三、威慑理论的发展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第11章霸权稳定论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第12章民主和平论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第13章文明冲突论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第15章理论构建与中国学派一、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二、理论构建问题12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四、中国学派的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新现实主义(结构主义)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新自由主义,Robert O.Keohane & Joseph Ny. Jr.,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建构主义Alexander Wen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摩根索现实主义在书中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国家间政治》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

首先,摩根索建立了一个极优美简洁的国际政治体系框架:在将国际政治理解为国家的权力(等同于利益)斗争之后,界定了三种寻求权力的政策:维持现状、帝国主义、威望(prestige)政策(含外交礼仪和显示武力);然后考察了限制国家权力的三种模式:权力均衡政策(此卷最精彩,是欧洲近现代史精粹)、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此卷分析了民族主义兴起后贵族式国际主义道德让位于民族化的普世主义)、国际法;最后分析了时代最重要的和平问题:以限制求和平(裁军、集体安全、国际政府{神圣同盟、国联、联合国})、以改变求和平(世界政府)、以调解求和平(外交)。

其次,虽然摩根索信誓旦旦以权力和利益为基石,但其实其现实主义路径本身完全能兼容道德因素,而摩根索本人更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或考量。

譬如,在讲到1648-1933年在欧洲占主流的权力均衡策略时,他几乎深情地分析了这种注重“适度而非决定性斗争”的权力均衡之所以成功在于“欧洲共和国”的意识:“权力均衡的发动机运转所需的燃料、能源,乃是西方文明的智力和道德基础,或曰智力、道德氛围,18世纪社会上的活动家们在这种环境下施展身手,他们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种气氛的浸染。

这些人知道欧洲是‘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具有相同的‘修养和文明’水准和共同的‘艺术、法律和礼仪体系’。

基于对这些共同标准的共同认识,通过‘畏惧和羞耻的相互影响’,使野心受到限制,迫使他们节制行动,并向所有人的肌体中注入‘某些尊严和正义的意识’。

于是国际舞台上权力斗争便带有‘适度而非决定性的竞争’的性质。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255,下同】而在分析民族主义和民主兴起后带来的民族化的普世主义意识形态时,摩根索更忧心忡忡,担心引发类宗教战争式的残酷冲突。

1.人性本恶。

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角度或是从宗教角度出发都认为人性是恶的,而且人通过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

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人是自私的,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

而国家是人的集合体,这就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的特征。

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

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国家,他们批判理想主义者建立国际机构的乌托邦想法,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是研究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3.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在无政府状态下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权、领土主权和军事安全总是要追求权力。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主要是由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决定的。

国家的实力越大,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就越大,也就越能保护国家利益。

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个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一定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标准,而国际道德和国际法是不能作为衡量国家外交政策的标准的。

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

现实主义反对把道德、公众舆论、国际法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有实力和采取正确的外交手段。

至于道德,他们认为国际道德实施要和国家具体情况相结合,道德是受到国家利益限制的。

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办法实现力量均势。

在均势的作用下,国际和平就可以有保障。

他们认为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之所以会出现百年和平就是欧洲的均势在起作用。

在他们的外交思想中,只要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

摩根索的关于特定集团道德的描述“特定集团的道德非但不能限制国际舞台上的权力斗争,反而使这一斗争达到前所未有的野蛮和激烈的程度。

这是因为,催生了一个特定集团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要求,与另一个特定集团的同样要求是不相容的,而世界只为其中之一准备了空间,另一方不屈服即毁灭。

这样,我们时代的民族主义大众,便高举他们各自的偶像在国际竞技场上相遇了,每一个集团都确信它在执行历史的授权,它在为人类效力就像是在为自己效力一样,它在履行上天——无论如何定义——授予的神圣使命。

他们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是在众神已去的空荡荡的天空下相遇的。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

新现实主义。

它的内涵强调无政府体系中国家利己主义选择,强调理性选择,它与古典现实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寻求国家最大化利益。

沃尔兹对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做了三个重大修正:(1)摩根索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归为人性,即“政治法则的原则是人性”.沃尔兹认为,按照科学哲学的要求,人性是难以验证的东西.传统现实主义的性恶论将国际冲突追溯根源到人性,虽然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引发了冲突,却忽视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在相反的方面遏制了冲突.此外,将国际冲突追溯根源到人性的观念不能说明战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如果人性一成不变,那么战争为什么不能同样一成不变呢?沃尔兹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2)摩根索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就是孜孜不倦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利,权利被视为目的本身.而沃尔兹把权力看做一种使用的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力量软弱会招致攻击,力量强大则会是对手不敢发动进攻,而力量过于强大则会刺激别的国家,使它们增加军备并联合起来对付它,因此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利.沃尔兹认为,在紧要关头,国家所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利,而是安全.(3)传统现实主义将因果关系看作是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沃尔兹承认,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与结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与存在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理解会把人引入歧途,如果人们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单位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就能够全面地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在继承和扬弃理想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基本理论过程中形成的。

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多极化、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核战争的恐怖阴云、石油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等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

一些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和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出在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水岭。

“新自由主义”只是一种泛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世界政治经济多极趋势导致众多的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第二,国际系统应主要包括结构和过程两部分,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

第三,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军事力量不再是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经济技术合作及全球相互依存正逐步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经济福利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不能随意放弃或牺牲,经济是和平的前提。

第四,在国际合作中,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绝对收益,只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得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别人多还是少。

第五,因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规则、制度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能确保实现国家间合作这一目标。

理性主义假定国家有持续、稳定的偏好,偏好的变化源于外部性,为了将效用最大化,国家根据偏好计算行动的的成本和收益。

其中,第五方面观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两新”理论论战的焦点。

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承认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与现实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存在大量的弱化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组织,由于存在合作性的国际安排,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持续的混乱。

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或“规制理论”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等。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强调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制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仍旧存在并且有助于国际秩序的维持这是来自于国际制度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功能所致温特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冷战结束后,由亚历山大·温特在1990年发表了他的期刊文章:“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造成的:实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为新学说奠下了基石。

当今世界中的主流观点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学者普遍认为国与国之间受到权力政治(power politics)的深刻影响。

而温特的著作则认为连实力政治也是由社会观念建构成的,所以对现实主义学说的根基有很大挑战。

1999年,温特又出版了《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书。

有影响力的建构主义学者包括Martha Finnemore,Kathryn Sikkink,Peter J. Katzenstein 和亚历山大·温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