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哲学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新)(1)

2015年北京大学哲学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新)(1)
2015年北京大学哲学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新)(1)

哲学系哲学辅修、双学位专业

1.培养目标:

通过二至三年的系统教育,使修读哲学辅修、双学位的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哲学史、哲学分支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识别能力,促使他们人生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生对象

在校本科学生(专科起点本科除外)修满第一年全部课程,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思想品德好,在原系未受任何处分,对哲学专业有特别兴趣并有一定基础者,可申请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2015年接受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报名。

3.学分

双学位:50学分

辅修:30学分

4.学历与学位

以学校相关规定为准。

5.课程设置

不单独开班,采取自由选课方式。

基础必修课(12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导论(2学分)

宗教学导论(2学分)

中国哲学史(上)(下)(4学分)

西方哲学史(上)(下)(4学分)

类型必修课(18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基础类课程(2学分)

中国哲学类课程(4学分)

西方哲学类课程(4学分)

伦理学类课程(2学分)

美学类课程(2学分)

宗教学类(2学分)

科技哲学类课程(2学分)

学位论文4学分(双学位大四上,大三下选导师)

任选课16学分(双学位)

6.收费标准

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本年级为每学分100元,在每学期注册时按选课学分数,开条统一到学校财务部办理。选退课时间同主修专业时间一致,学期中途无法退课,所交学费一律不退。

7.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在学校规定的报名时间内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申请表》,经院长/系主任审核批准后,连同下载空表填写的《北京大学辅修双学位学籍表》交哲学系审批。

8. 招生人数:50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15年4月8日

附件:课程目录哲学基础类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宋元明清哲学(罗钦顺)【圣才出品】

第9章罗钦顺 一、“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1.“理只是气之理” 罗钦顺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是世界最初的本源。他认为气是自身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理是气运动的一种必然的规律,气千变万化然而“卒不可乱”,就在于气的运动是有着自己的一定的客观规律(理)的。理是在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必然性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存在。 2.“理一分殊” 罗钦顺用气一元论重新解释了“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使得改造过的“理一分殊”学说成为了他思想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世界上不论是物还是人,都是禀受物质性的气而生的,即人与事物的理都是一气变化的,是同一的,所以叫“理一”;然而“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即成形之后每一个具体事物运动的规律或特性,其表现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叫作“分殊”。 3.“理一”与“分殊”的关系 罗钦顺认为“理一”即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分殊”之中,他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理气关系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

二、关于心、性的理论 1.心、性的区别 罗钦顺认为,“心”是指人的知觉、认识作用,“性”是指人的生理。人的知觉作用(心)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随着感应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又可把人心称作“情”;性则是人、物成形之后的定理,是不能随着感应而变化的,所以他认为性即是理。 2.心、性的关系 心与性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性两者虽说不同,但并不是两物,而是一物的两个方面,即都是人的一个心的两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心有体、用两方面:体即性,是心的根本,所以又可把它称作“道心”;用即心的知觉灵明的作用,即“人心”,由于它随物而感应,所以又可把它叫作“情”。 3.“人性皆善” 在人性论上,罗钦顺则从气本出发,认为性都是来源于同一气之理的,也就没有什么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气质之性即天命之性,两者是没有不同的。所以罗钦顺认为“人性皆善”,是无所谓恶的,而人的生理欲望则是人的天性,也是没有什么恶的。之所以有恶的存在,在罗钦顺看来,这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生理欲望不能加以节制的原故。 4.评价 罗钦顺的人性论与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密切不可分的。在认识论上,他一方面坚持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有外界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事物都是有着自己的客观运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年校运动会 总 结 书 哲学系学生会体育部 2009年4月

一、赛事背景及总述 2009年北京大学校运动会是在08奥运顺利举办的大背景下,为了弘扬体育精神、锻炼学生健康体魄而倾力打造的大型体育系列赛事。 本届校运动会历时两天,比赛项目分为传统田赛、径赛项目和趣味项目三大类,其中趣味项目在运动会开始前两周进行季前赛,以选拔队伍进入决赛。 本届校运动会哲学系参与了所有三大类比赛项目,共计18个小项,其中个人项目12项,团体项目6项(含趣味项目);共报名运动员23名,其中5名为趣味项目领队;合计参赛60人次,其中趣味项目41人次。 我系在本届校运动会上有两大特点:从报名参赛的情况上来看,大一新生群体非常活跃,而大四等毕业生群体为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完满,也积极参与这最后一次运动会;从比赛成绩上来看,体育竞技水平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主要得益于团体项目(其中五个趣味项目全部在季前赛阶段顺利晋级决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个人项目却战绩不佳。 总体上来看,我系个人项目获得17分,团体项目获得52分,扣除个别项目未能及时参赛的4分,最后,我系以总分65分的成绩获得乙组团体总分第七名。

二、具体赛况和赛果 1、个人项目: 高广伟,男子200米,亚军; 王少雄,男子跳高,第四名; 佘瑞丹,女子800米,第五名; 李超,男子铅球,第八名。 以下各人虽未能取得名次,但其积极报名参与比赛的精神值得鼓励和赞扬: 杨维宇(男子100米)、蔡海涛(男子1500米)、吴雅文(女子200米)、韩慧君(女子跳高)、姚雪斐\王嘉宝(女子1500米)、吴苗淼\胡翔(男子跳远)、六梦钰\陈建美(女子铅球)、龙捷(男子200米)、柏宇洲(男子800米)。 2、团体项目: 无敌风火轮,冠军:杨卓、楼俊超、王少雄、张杰、吴苗淼、邵世恒、王美、汤炜、乔奕、许一苇。 男子4*100米,亚军:吴苗淼、张乘、楼俊超、王少雄。 射门大赛,季军:高广伟、楼俊超、张乘、吴苗淼、杜若、王少雄、刘明、白牧宸、邵世恒、乔奕、文浪。 快乐高尔夫,第六名:白牧宸、王少雄、邢冠宁、杜若。 团队跳绳,第八名:苏子汀、李陶、徐丹羽、文浪、张素芬、杜若、王少雄、汤炜、吕存凯等。 疯狂投篮,未能取得名次:刘海天、蔡海涛、苏子汀、王嘉宝等。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北京大学849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解析

北京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849中国哲学史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Monad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0f3356149.html,

【资料说明】 北大哲学系《849中国哲学史》近年来一般有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注重全面,考察考生知识面的广度,个别考题在教材上没有直接涉及,本资料从典型工具书中尽可能收集罗列、查漏补缺;简答题要求对学科的熟悉程度,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论述题注重深度,强调考生对于本学科的融会贯通与领悟、表达能力。 北大哲学系专业课近几年不再指定参考书,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学科重点。对于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重要命题,甚至会连续重复命题,所以熟练掌握历年真题是备考的基本要求,去年的题或许就会出现在明年的试卷上。在要点方面,第一,宋明理学几大思想家:张载、朱熹、王阳明最为重点,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看出。第二,先秦时期重要思想家的重要概念也是频繁出题。第三:魏晋玄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也常常可能出高分值题。第四,佛教方面一般每年都会有一道简答题或者论述题。 由于时间、水平所限,资料中难免有不妥之处,尚需考生谅解,并恳切希望不吝赐教。

目录 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4) 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3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2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1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10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2009年《中国哲学史》试题解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6-06-25 10:02:38)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任继愈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 《佛教经籍选编》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

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北大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专业)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 管子 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 商君书 商君书注译(高亨) 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 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 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 南华经解(宣颖) 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 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

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 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 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孙子兵法 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 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 贾谊 贾谊集 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 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弘明集 韩愈 昌黎集

柳宗元 河东集 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陆九渊 象山集 叶适 习学记言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方以智 物理小识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 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魏源 魏源集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北京大学哲学系介绍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 年,1914 正式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大文科哲学门,亦称“ 中国哲学门” ,1919 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使这里成为现代中 国哲学的摇篮。 1937 年,由于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哲学系随校内迁,在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的相关科系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抗战胜利后,1946 年北大复校,哲学系也随校北上,恢复为北大哲学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汇入哲学系,进一步壮大了哲学系的阵容。 1978 年,心理学专业从哲学系分出,独立成为心理学系。1978 年以来,哲学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里快速发展,学科门类逐步完备,教师配备渐趋合理,图书资料日益丰富,科研条件极大改善。1981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美学成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三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 年起列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哲学的全部8 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99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2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等四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1995 年9 月宗教学由原来与哲学、逻辑学并列的专业独立成系。按照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宗教学系与哲学系联体运作,以求协力 发展。 90 年来,哲学系共培养了8000 余名毕业生,其中有张申府、冯友兰、孙本文、罗常培、顾颉刚、杨晦、潘菽、朱自清、朱谦之、牟宗三、何其芳、胡世华这样的大学者,也有邓中夏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各行各业的大批骨干力量。这些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哲学系对20 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将在 21 世纪对人类文明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哲学系宗教学系按照8 个二级学科设立9 个教研室,1 个和系合作的研究所,1 个挂靠的科研机构,9 个虚体研究机构。截止2005 年 5 月,哲学系在职教师 62 人,其中教授 29 人(包括28 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32 人,讲师 1 人。近 5 年来,哲学系教师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近百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刊物超过800 篇,获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奖励超过 30 人次。 系主任:赵敦华副系主任:胡军、李四龙、张秀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最早开出唯物史观课程。新中国建立后,冯定教授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楠森教授等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1982 年起招收博士生,1988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教研室目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社会发展理论与人学研究五个研究方向,多年来形成了“ 历史文献——基础理论——现实问题” 综合研究的优势。以扎扎实实的历史文本研究为前提,以基础理论的开源创新为重点,以探索当

[北大中国哲学试卷--集合]

北京大学 199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名词解释: 六府三事、 天爵、 四法界、 德性之知、 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 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 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 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 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 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1、三理 2、三张伪法 3、三世说 4、圆成实性 5、质测即藏通几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 1、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2、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3、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 4、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20 分) 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 200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伦理学专业 名词解释[不全] 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 《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 5 分x4 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 二简答 8 分x5 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 三问答 35 分x2 国内考生前3 题选2,外国考生4 选2 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3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 分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 简答题 1,《道德经》 2,公孙龙 3,天命之谓性 4,斗莦之性 5,裴頠 6,天人交相胜 7,四法界 8,《传习录》 9,严复 10,《虺书》 二、论述题 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北大

《中国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北大) 第一讲:绪论 1.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 2. 如何理解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哲学的价值。 4.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二讲老子 1.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的具体含义。 2. 如何理解老子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试以“自然无为”为例来加以分析。第三讲:《周易》 1. 如何理解《周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2. 如何理解《周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讲:孔子 1.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2. 如何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3. 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 第五讲:墨子及后期墨家思想 1 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思想。 2 试述后期墨家有关逻辑方面的一些思想主张。 第六讲:孟子 1.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思想。 2. 如何理解孟子的“尽心”与“尽性”说。 第七讲:庄子 1.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如何理解庄子的消遥游。 3. 如何理解老子与庄子关于“道”之思想的异同。 第八讲:惠施与公孙龙 1. 如何理解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2.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 3.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指物论”。 4. 如何理解公孙龙的“坚白石”论。 第九讲:管子 1. 如何理解《管子》中关于“水”的论述。 2. 解释《管子》中的“精气说”。 3. 如何理解《管子》中的“任法而不任智”。

第十讲:荀子 1. 如何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 2. 如何理解荀子的“性伪之分”思想。 3. 如何理解荀子的“虚一而静”思想。 第十一讲:韩非子 1.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法”、“术”、“势”是一个统一体。 2.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五蠹”思想。 3. 如何理解韩非子的“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二讲:董仲舒 1. 如何理解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看法。 2. 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感应论的。 3.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第十三讲:王充 1. 如何理解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本体论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充的鬼神观。 3. 如何理解王充的“事有验证,以效实然”的认识论思想。 第十四讲:王弼 1. 如何理解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2. 如何理解王弼的言、意、象之辨。 3. 如何理解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第十五讲:裴頠 1 裴頠是如何论述其崇有学说的。 2 裴頠是如何反对贵无派的。 第十六讲:郭象 1. 如何理解郭象的“万物自生独化”说。 2.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道”的思想。 3. 如何理解郭象对于“有待”和“无待”思想。 4. 如何理解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 第十七讲:法藏与华严宗 1. 如何理解法藏的“法界缘起”说。 2. 如何理解法藏的“圆融无碍”说。 3. 如何理解法藏的“六相圆融”说。 4. 如何理解法藏的“十玄缘起”说。 5. 如何理解法藏的“一心缘起”说。 第十八讲:惠能与禅宗 1.如何理解惠能的“本性是佛”思想。

北大哲学系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中国现代哲学史张文儒郭建宁北京大学出版社May 1 2001 02 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许全兴陈战难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1992 第三作者宋一秀 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6、7卷 04 毛泽东哲学思想精髓北京大学出版社 05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Jan 1 1980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06 中国哲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Jan 1 1981 (上下册)北大哲学系中哲教研室编 07 中国哲学史(1-4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8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李锦全人民出版社 09 中国哲学大辞典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4 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Jan 1 2002 02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上册洪谦商务印书馆Jan 1 1993 03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陈启伟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1992 04 《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熊伟商务印书馆Jan 1 1997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May 1 2000 06 《新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07 《现代西方哲学新篇》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Aug 1 2000 08 《现象学运动》施皮格伯商务印书馆 09 《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西方哲学史》梯利(美商务印书馆Jan 1 1995 (增补修订版) 参考书目(宗教学)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号备注 01 宗教学通论新篇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8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张志刚人民出版社Jan 1 1995 03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2002 04 宗教社会学孙尚扬北京大学出版社Jan 1 2001 05 基督教会史沃尔克2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1 06 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人民出版社Jan 1 1994 07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孙尚扬东方出版社Jan 1 1996 08 东正教布尔加科商务印书馆Jan 1 2001 作者:布尔加科夫 09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张百春上海三联书店Jan 1 2000 10 伊斯兰教概论金宜久青海人民出版社Jan 1 1987 11 伊斯兰哲学沙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Jan 1 1995 12 佛学概论姚卫群宗教文化出版社 13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澄中华书局Jan 1 2002 14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上海人民出版社Jan 1 2002 15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Jan 1 1990 16 中国道教史(四册)卿希泰四川人民出版社Jan 1 1994 参考书目(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韩非子)【圣才出品】

第14章韩非 一、法、术、势 1.“利” 韩非子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关系。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有没有“利”,根本无所谓天赋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韩非从“利”的观点出发,根本反对用仁、义等说教来治国,而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治国。 2.“法、术、势” (1)“法、术、势”的内容 韩非比较了前期法家各派的学说,综合出一套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制的统治术: ①“法”,即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 ②“术”,即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 ③“势”,即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2)“法、术、势”存在的问题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在运用“法”“术”“势”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法”和“术”是“不可一无”的。同时,韩非也吸收了慎到“重势”的思想,认为“势”也是统治术中不可或缺的。

3.批判孟子的“仁政”说 韩非为了论证他的法治思想,对孟子的颂古非今、宣传“仁政”的政治历史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现在,仁义与否都是由生活条件决定的,要根据社会具体情况而论,不能作抽象的道德比较。韩非通过概括古今的不同,坚定反对循古守旧,主张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4.评价 (1)韩非把历史变化归结为人口多少与财物多少的矛盾,这是一种极其表面的现象,并不能正确地解释历史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2)但他这种厚今薄古,注重发展的历史观,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进步政治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对当时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一政权的斗争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二、认识论 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充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运用明的认识机能去看,凭借聪的认识机能去听,依靠智慧的认识机能去思考,等等。 1.唯物主义认识论 韩非认为人要得到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规律。他明确反对离开客观事物规律冥思苦想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前识”论。由此提出了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韩非认为,自然有总的规律(“道”),每个具体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充)【圣才出品】

第5章王充 一、自然观和无神论 1.“元气”论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气”一元论,他提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气和云烟相似,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其属性是“自然”,“无为”。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充不仅明确说明了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针对着唯心主义目的论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构成是没有目的的,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决定的。 2.自然观 (1)反对“天人感应” 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王充对“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作出了批驳,他认为天地都是气,气是无意志的,天既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人,也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万物。王充肯定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其他东西有成有灭,人也就有生有死,人和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是万物之中有智慧的东西而已,坚决地反对“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理论。 (2)反对“天人合一” 王充指出,天人感应论者鼓吹“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天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

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天人合一”的观点把天和人说成一样是有意志的,天人因此能相互感应,这不仅没有根据并且违背生活常识。 3.“无为”思想 王充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为天地化育万物的力量就在于万物都能在天地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王充这种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无神论 (1)反对“君权神授”“谴告”说 王充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武器,对建立在天人感应目的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等谶纬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发展了无神论思想。王充还批驳了天人感应所宣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法,并对自董仲舒以来一直宣传的“谴告”说也进行了批判。 (2)反对鬼神论、灵魂说 王充对一般的社会迷信如卜筮、祭祀、相信鬼神等也进行了批判。他否定了灵魂不灭、人死为鬼的说法,指出人的精神依靠身体,精神不能脱离身体单独存在,因此人死后不会变成鬼。王充还从认识论上指出鬼的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假象,鬼实际上是脑子胡思乱想的假象。 二、认识论 1.形神关系 王充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并用唯物主义解决了形神关系的问题。王充指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人的智慧是人的生理作用。人有精神是因为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第11章后期墨家 一、社会历史观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忠”,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孝”,要有利于父母。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4.后期墨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强调治理社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二、认识论 1.运动与时间、空间 后期墨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例如:(1)对于时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时间,如古今早晚等。 (2)关于空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场所,如东西南北等。 (3)至于运动则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后期墨家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后期墨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肯定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但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以后,才可能形成人的认识。后期墨家在这点上继承了墨翟重视感觉经验的特点,强调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的感觉才能得到,即使有些知识不是由当前感官的感觉得到,那也是由于经验积累的结果。 3.知识的分类 后期墨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类: (1)“亲知”,亲身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 (2)“闻知”,是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这里又分为直接传授(“亲闻”)和闻接传授(“传闻”); (3)“说知”则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4.超越感性认识的“智” 后期墨家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上,他们认为,感觉经验是通过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事物表面形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很不够的,必须要根据感官得到的感性认识,深入一步去认识事物。这种深入一步的认识,后期墨家把这种认识称为“智”。这种“智”的认识,接近于理性认识。后期墨家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这对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中国哲学史》教案(本科生) 绪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1. 何谓哲学? 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不像什么是数学、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什么是哲学?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不同的答案。我们知道,在中文里,?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是从西文的Philosophie(philosophy)直接翻译过来的。就?哲学?一词而言,其原初的意思即?爱智慧?。既然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她首先是一种活动,其次才是一种学说。作为一种?活动?,它是通过追求智慧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学说,它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使人能够智慧地生存的学说。 在人类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看来,智慧的首要问题即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或?始基?问题——变动世界中的绝对可靠的根基问题。只有找到了这一根基,人们的生活才得以踏实,人们的心灵才得以安顿。对本原问题的追问,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人类开始踏上了自觉地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去追求自由自觉的历史的征程。在此意义上说,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怎样安身立命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其任务之一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为人类生存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从而使人类智慧地生活。至于怎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则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的。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近现代哲学家胡适认为:?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1也就是说,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人类持续的对话中生成和发展着的有生命的思想。只要人类生存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会持续着。对话必须有对话者,而最有价值的对话者就是哲人、智者,这些人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并汇聚在各个时期的哲学经典之中。 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哲学,但不管各民族的哲学有多大差别,但只要都被称之为是?哲学?的话,那么,它们必然有其共性——它们都肯定是对世界本原问题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追问与回答。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姜义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9页。

【最新】北大哲学系课程表

北大哲学系课程表 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中国哲学史(上)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1) 中国哲学史(下)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2) 西方哲学史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现代西方哲学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现代中国哲学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伦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thics 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Studies 美学原理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知识论Epistemology 科学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逻辑导论Introduction to Logic 哈佛大学哲学系课程表 (一)概况 (1)哈佛大学哲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访问教授7人,教师流动性较大,每年有一定的变化。以下为现任教师:Richard Moran(系主任)、Kit Fine(纽约大学访问教授)、Anthony S. Gillies(助理教授)、Peter Godfrey-Smith(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教授)、Warren Goldfarb (专业首席指导教师)、Richard G. Heck、Frances Kamm、Peter Koellner(助理教授)、Niko Kolodny(助理教授)、Christine M. Korsgaard、Michael G. Martin(伦敦大学访问教授)、Véronique Munoz-Dardé(伦敦大学访问教授)、Derek Parfit(牛津大学访问教授)、Charles D.Parsons、Donald P. Rutherford(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教授)、Thomas M. Scanlon、Amartya Sen(Lamont大学教授)、Susanna Siegel(助理教授)、Alison Simmons、Gisela Striker (研究生研究指导教师)、Raphael G. Woolf(助理教授) (2)在2002年的布莱克威尔的《哲学评价报告》(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中,哈佛大学哲学系在美国高校中居第8位。 (3)主修哲学的人数 主修类型19981999200020012002 主修6759666759 主修+其他领域59151211

北大哲学系必读书目

λ逻辑 何来《逻辑导论》(Hurley,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建议读英文原著,有些翻译错误太多) 1. 罗素《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 2. 内格尔《无源之见》(Views from Nowhere) 3. 克里切利《大陆哲学》(Simon Critchle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4. 菲尔德曼《知识论》(R. Feldman, Epistemology) 5. 莱恳《语言哲学》(William G. Lyc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6. 泰勒《形而上学》(Metaphysics) 7. 黑尔《心灵哲学》(John Heil, Philsophy of Mind) 8. 布朗《现代政治哲学》(A. Brown,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9. 亨普尔《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10. 德雷《历史哲学》(William Dray, Philosophy of History) λ西方哲学史 1. 门尔切特《伟大的对话——哲学的历史性导论》(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ersation,此 2. 罗素《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建议读英文原著,翻译错误太多。此书实为 λ中国哲学 2. 《四书》 3. 《老子》 4. 《庄子》 5. 《墨子》 6. 《荀子》 7. 《坛经》 8. 《近思录》 9. 《象山语录》 10. 《阳明语录》 11. 《<孟子>字义疏证》 λ中国哲学史 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4. 刘纪璐《中国哲学》(英文,自先秦诸子到隋唐佛教。美女兼哲学家,吾于纪璐见之) 5.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