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ppt
政治经济学完整ppt课件

7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1.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 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 表现为阶级关系。
8
(1)从再生产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可以表述为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关 系)、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 产关系。
13-05.mpg
13
4.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 (2)二者的辨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起 共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2)斯大林从生产关系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角度把生产关系概述为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范畴。
9
2.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经济 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0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4
二、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强烈阶 级性的科学 (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
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 呼声 (二)具有科学性
揭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
15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
以加强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邓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 ppt课件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商品
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的本质; ▲掌握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掌握价值规律的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 关系.
2. 劳动二重性及其意义. 3. 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价值规律 作用形式
货币的 职能
价值规律 的作用
第一节 商品
本节内容: 1、商品经济 2、商品的二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 4、商品的价值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的财富,表现为“庞 大的商品堆积”,单 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 富的元素形式。因此, 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 商品开始。
(1). 小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
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处于从属地位。
(2).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 济)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占统治地位。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的商品经济。
4.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竞争性 (2)开放性 (3)自主性和平等性
引申
(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的含义 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身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 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 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
一、商品经济
1.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⑴没有剩余产品、共同劳动 没有商品交换
⑵第一次分工、剩余产品 偶然的商品交换
⑶第二次分工、私有制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目录CATALOGUE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与展望01CATALOGUE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01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02社会形态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等。
03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
02CATALOGUE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010203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工资、利润、地租等剩余价值学说与利润平均化趋势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利润平均化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利润平均化趋势及其影响利润平均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机制资本积累的内涵和实质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机制: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01 02 03资本集中的过程和形式竞争和信用在资本集中中的作用资本集中的形式和特点:股份公司、垄断组织等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垄断的形成过程: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的实质和特征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0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0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03法人资本所有制和资本社会化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全球化、信息化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表现: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机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等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和影响03CATALOGUE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探索01020304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和发展历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与过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点转型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01020304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回顾0102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挑战030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0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03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有利条件04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策略与措施当前我国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04CATALOGUE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现状、问题与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差异巨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贫困和落后。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要 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概念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 动。
2.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例如, 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 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 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 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 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 系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 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管社会经济关系怎么 变化,人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 它是那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二)交换价值
概念
商品通过买卖所具有的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即交换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永恒条件。
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 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个统一的 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国家。 第二,全民本身是一个整体概念,全民占有意味着全体 劳动者作为一个同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占有,不是每个 劳动者个体占有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有一个代表社会利 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才能在生产资料使用过程中,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 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为全体 劳动者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服务。
5、生产资料四种权能的多样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四种权能是以复杂多样的形 式组合在一起。四种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 主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劈分、拆细、互相分 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有权、 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 总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统一与分合存在着 不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组合,这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不同实现形式。 ***说明:《企业法》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具有占有、 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该法特地将企业的支配权规定为 “依法处分”,表明企业只能根据国家规定分享国有资产的 部分支配权,还有一部分支配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 将国有资产支配权劈分、拆细的典型例子。***
注意:这里的分析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一)全民所有制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人 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 生产资料关系上的平等。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二章 货币 PPT

流通中商品 赊销商品 到期支 互相抵销 消 一定时期内流通 价格总额 价格总额 付总额 支付总额 中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二、纸币和信用货币流通量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所以,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 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流 通量相等。
思考题
解释下列概念: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简述货币的职能。 简述货币形式的发展。 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
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 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 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 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
3.一般价值形式
即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一 种公认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 现。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反映 了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从货币的起源和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货币的第一个职能就是价值尺度,
即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为了能够衡量和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为了交换的方便,必须确定
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某一标准固定下来作为货币单位, 并把这一单位再划分为若干等分。这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 通常称为价格标准。
货币出现以后,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买和卖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或环节。在商品流通中,对 于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的出卖即W-G的实现具有决定性 的意义,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12/22/2020
12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2/22/2020
13
商品-是用来交换、并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 产品(有形、无形)
解读关键词 : 交换 满足需要 劳动产品
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
12/22/2020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2/22/2020
24
所谓统一,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商 品,缺少其中一个,就不是商品。
•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一个物可以 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 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资 本论》,P54
•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有如下一些限定,才能成
为商品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必须是满足别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必须是通过交换转到他人或社会的使用价值。
12/22/2020
17
使用价值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 与自然的关系。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 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
14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 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另一方面它的生产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 为了交换。
12/22/2020
15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不同的物品其有用性不同则使用价值不同,一种商品可能 有多种使用价值。
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12/22/2020
22
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大学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编辑ppt
11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商 品 第三节 货 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五节 例证分析
编辑ppt
1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
逾越的阶段
编辑ppt
2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编辑ppt
3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 不可逾越的阶段
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 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生产变成为商品生产,因而产生了商品经济。
不同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不同的类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里,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或称小商品经 济)。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交换的内容少,交换 的规模小,交换的频率低,交换的范围也小。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着 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 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 有的历史范畴。
编辑ppt
10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 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 也不是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 也支出了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就无抽象劳动可 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也在不断推进。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 革,推动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总是处于 从适应到不适应,经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再到 新的基础上的适应的运动过程。
(二)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低级阶段——简单商品经济: 市场只是商品交换的场 所.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交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 身的消费需要,商品交换仅在较小的范围内存 在。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占主 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补充。
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发达的商 品经济与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就形成了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更替与一般规律
(一) 社会经济制度更替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奴隶社会:奴隶主直接占有大量奴隶使较大规模的 生产协作成为可能。 封建社会: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具有一 定的人身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 佣劳动制度对工人进行剥削。 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 劳分配。
开放型经济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通过 交换建立经济联系
保守型经济
开拓型经济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优胜劣汰,开拓进取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 的产物;商品经济则是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是社 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高级阶段——市场经济:以市
场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的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什么是商品? 好象于交换 (或以交换为目的而 生产)的(对他人或 社会有用的)劳动产 品。
要记下来哟,等 会儿有用的!
(1)必须是劳动产品——包含有人类的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 运行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经济的基 本形态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第三节 商品的价值量 第四节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 盾 第五节 货币的产生与职能 第六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七节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有没有用取决于物品的物理或化学性 质(自然属性)
粮食,不论是不是商品,不管是原始社 会时期的、还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不管是资 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都具 有充饥和提供营养的作用,但如果发霉腐烂 (物理、化学性质变了),就没有用了。
(3)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寓于物品之 中。
说某个物品,就等同于说某个使用价值; 粮食—充饥
说某个使用价值,就等同于说某个物品。 充饥—粮食
(4)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生产的物质越丰富,社会越富有。
思考:
只有对人们有用的(也就是具有使 用价值的)物品才可能成为商品;但 并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对不对?
(商品=劳动产品+交换)
2、价值
不同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 是因为它们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东西。这个 相同的东西决定了不同的商品按一定的比例 进行交换。例如:
劳动;
(2)必须是用于交换(或以交换为目 的而生产的)——有偿(以盈利为目的)
的行为,而不是无偿性质(礼品馈赠、礼 尚往来或自己消费);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有用才能发
生交换。
根据给你的定义思考:以下哪些是商品?
原始的土地、河水 (不是)
宇宙中的空气、阳光 (不是)
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不是)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 经济制度变化的根本动力。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 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3.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 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重要结论
社会生产的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变化 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要求生产关 系相应地发展变化。生产关系随生产力 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和形式,是社 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有(根本条件、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东西属于不同的人所有
忘记了吗? 红色是重点!
3、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交换经济
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通过市场交换而实现
封闭型经济 以自然分工为基础,自产自销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认识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掌握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商 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价值形式的演变,了解货币的职能, 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和解决 问题。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社会 经济的基本形态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更替与一般规 律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私有
制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发展 起来。商品交换开始有了集市贸易(约定俗成、 固定时间和地点)。 (商品生产出现)
商品交换+商品生产,于是就产生了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一般条件、前提条件) 不同的人生产不同的东西
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 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没有
剩余产品,产品按照长期形成的惯例在氏族部落成 员之间进行分配。 (自给自足)
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剩余产品,
农业部落与游牧部落之间开始偶然的产品交换, 使产品变为商品。 (商品交换出现)
自家酿造的米酒
(不一定)
商店里变质没用的货物
(不是)
工厂生产出来的发往销售公司的产品(是)
氧吧里罐装的新鲜氧气 (是)
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1)定义: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 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
红色是重点!
(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它存 在于一切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