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解析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统一表现: 统一表现: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必须有价值; 商品必须有价值; 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3)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表现: 矛盾表现: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通过交换体 现);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 畴;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 的范畴。 的范畴。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而不能称其为商 品——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 用价值之中。 用价值之中。
1、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劳动——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不理解商品的起源而象崇拜偶像一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由商品形式本 身所引起的。 身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 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产生以后,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拜物教演变为货币拜物教这种更为耀 眼的形式。 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眼的形式。故:“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①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
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
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
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
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第2章商品经济基本原理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 (二)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 1、扩大价值形式的含义
•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 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
•
=2把斧子
•
=50斤小麦
• 1只绵羊 =5斤茶叶
•
=30尺麻布
•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 2、扩大价值形式的变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 一极,从质上看,商品的价值才真正表现为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上看,各种商品交换 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 物。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3、相对价值形式 • a、相对价值形式的质。相对价值形式的质,
是要研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 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是通 过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 出来的。
•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相对价值量是通过 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表 现的。
• ②商品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 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 ③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 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 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 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 可;其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 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或买者手中。
四、商品的价值量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 ①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 ②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 ③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成正比。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劳动价值理论

思考题
•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2、简述商品经济在我国存在的条件。
• 3、为何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 4、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 • 5、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 7、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者为
• 通货膨胀:是指投入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商品流通 量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 续上涨的现象。
• 分析通货膨胀原因,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主讲:毛孟凯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凯恩斯写道:通货膨胀的伤害主要在于改 变财富的分配,而通货紧缩的破坏力则主 要是阻碍财富的产生。“所以说,通货膨 胀不公平,不聪明。只要不是德国那种过 度通货膨胀,两害相比,还是通货紧缩的 害处更大,因为在一个陷入贫困的世界上, 通货紧缩加剧失业,而不是损害‘食利 者’。”
解释: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③简单劳动。
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 3、动态变化
主讲:毛孟凯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 1、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和利用程度; •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
主讲:毛孟凯
二、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三、货币的职能
• 1、 价值尺度,即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 1)为什么可以充当价值尺度? • 2)充当价值尺度的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 2、 流通手段,即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 1)是一切现实货币或货币符号。 • 2)有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 3、贮藏手段 • 4、支付手段,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赋、工资等。 • 1)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经济危机的可能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二要 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具体劳动
概念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 动。
2.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由不同种类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例如, 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木器是由木匠的劳动生产的。这些生 产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都有不同的生产目的、劳动对 象、劳动手段、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 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这里所说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 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 系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 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不管社会经济关系怎么 变化,人们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辨不出 它是那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使用价值本身 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二)交换价值
概念
商品通过买卖所具有的能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即交换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永恒条件。
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 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但是,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 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原因;第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社会中心来统一指挥和协调,这个统一的 社会中心。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国家。 第二,全民本身是一个整体概念,全民占有意味着全体 劳动者作为一个同统一的整体,对生产资料占有,不是每个 劳动者个体占有的简单相加,因此,必须有一个代表社会利 益的社会机构来行使所有权,这样的机构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 才能在生产资料使用过程中,把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目前 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为全体 劳动者共同的、根本的利益服务。
5、生产资料四种权能的多样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四种权能是以复杂多样的形 式组合在一起。四种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主体,全部归一个 主体去实施(如国有国营);也可以被劈分、拆细、互相分 离、独立出去;也可以重新组合为统一组权能,如占有权、 使用权和部分支配权结合成经营权。 总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四种权能的统一与分合存在着 不同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组合,这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不同实现形式。 ***说明:《企业法》规定:企业对国有资产具有占有、 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该法特地将企业的支配权规定为 “依法处分”,表明企业只能根据国家规定分享国有资产的 部分支配权,还有一部分支配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里。这是 将国有资产支配权劈分、拆细的典型例子。***
注意:这里的分析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一)全民所有制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属于社会全体人 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 生产资料关系上的平等。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

编辑ppt
41
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必须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每个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 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同的物品其有用性不同则使用价值不同,一种商品可能 有多种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用性寓于物品自身之中,同人们取得它所耗费的 劳动多少没有关系。
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
从质的方面看,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 然属性决定的。
从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有一定的数量。
编辑ppt
16
• 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因素。商品必须具
——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编辑ppt
26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
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的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
的范畴;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编辑ppt
7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 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条件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
编辑ppt
8
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和发达商 品经济阶段。
政治经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12
1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2
2018/12/12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自 然 经 济
也叫自给自足 经济,即自己 生产满足自己 的需要。
2018/12/12
商品 经济 以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为内 容的经济形式。 生产是为了交 换。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 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 盾才能得到解决
总结:商品的二因素
物的有用性,即 可以满足某 种需要的属性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 一种使用价值相 交换的量的比例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 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产品 经济
未来共产主 义社会的交 换方式。
3
自然经济的三个社会阶段:
自然经济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氏族 部落共同体是 一种自然经济 单位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奴 隶主的庄园经 济也是一种自 然经济单位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个体农 民基本是农业和 手工业结合的家庭 经济,表现为“男 耕女织”这种耕织 结合型自然经济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体现人们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p p s s
一般物品
劳动产品
商 品
据你理解,请问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A.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 B.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 C.工厂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D.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 E.阳光、空气; G.医院氧气罐里的氧气; H.江河湖水; I.自来水; G.农民自种自吃的粮食蔬菜; K.朋友互赠的礼物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占据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 不仅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甚 至连人的劳动力都变成商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经 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的细胞。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018/12/12
6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商人的出现
2018/12/12
7
不同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不同的类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处于从 属地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或称小商品经济)。 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交换的内 容少,交换的规模小,交换的频率低,交换的范 围也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表面)商品交换----(实质)劳动与劳动的交换 ---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外化)不同商品所有 者之间的交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018/12/12 15
一、商品的二因素
充饥
阅览
拍照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同一商品,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就不同 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
抽象劳动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特征
形成商品的价值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 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 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商品之间的 交换比例是由什 么决定的?
基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 供求决定论…… 劳动价值论是唯一正确选择
交
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价值的特征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以及商品经济 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生产力 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发 展阶段可以逾越,但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是不 可逾越的。
第二节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第 二 节
商品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使用 价值
商品的自 然属性 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 商品的社 会属性
商 品
交换 价值 价值
2018/12/12
总结
含义
属性 形成 实现 特点 目的 量的确定
使用价值(worth ) 价值(value)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 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人类具体劳动的产物 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消费的需要 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习 惯确定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 凝结 社会属性 人类抽象劳动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交换价值的基础, 物化的人类抽象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社会平均劳动量
4
2018/12/12
三大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社会 共产 主义 主义 社会 社会
五种社会形态
2018/12/12 5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产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 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的专 业化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 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 价值
价 价值 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 使用价值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比例。
商 品
交换 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 的基础,交换价 值是价值的表现 形式 。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的特征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具体劳动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永恒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