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第二章城乡规划总论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讲义0101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框架: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考点1: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考点2:当今城市地域新类型(1)大都市区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案例: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
(2)大都市带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3)全球城市区域第二节城市与乡村考点1: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的差异(5)物质形态的差异(6)文化观念的差异考点2:城市和乡村的基本联系(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考点3:城市建制体系市镇设置的两方面标准:集聚人口规模和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聚集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多层次的建制构成和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型市制)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考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显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全球化与新经济。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考点2: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农业社会的城市。
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于农业的发展,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早期城市(前工业时期)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 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
早期城市
动因: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结果:作为政治中心 或军事中心、 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
动因: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特点: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 制度的建立。 结果:工业城市、大城市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的主要成果
1.《雅典宪章》1933年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3.《华沙宣言》1981年 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1992年
1.《雅典宪章》1933年(25页)
195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主要现代建筑运 动的建筑师制定,反映了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日本(强调技术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 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 动环境。
英国: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 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
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
1)技术性(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 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进行建设。)
三、城市规划的作用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
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急剧扩张,造成居住设施不足, 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缺乏,公共厕所和垃圾站等严
重缺乏现象,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2.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代表人物:霍华德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注册城乡规划师复习-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1%)1.1城市的概念与定义(非大纲)1.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定义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在”城”和”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2)城市的功能定义——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1.2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及城市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以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比较简单;5)能源使用多样;6)如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差别:、以及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或分散程度)上;2)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经济活动是高效率的,主要是由于高度的组织,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相反,乡村经济活动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城市是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这也造成了城乡生产力结构的根本区别;4)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
《城市规划概论》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概论》教学大纲(建筑学专业学分3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科。
《城市规划概论》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建筑学、景观设计、房地产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需要了解掌握的专业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城市规划中的影响要素及分析方法;城市规划的类型和内容;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实施。
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和适应多工种协作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内容,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律和布局原则,包括:1、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思潮;2、城市规划的任务、目标与价值3、城市规划的层面划分和各阶段的具体内容。
4、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5、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定的方法;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
6、市政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布局原则。
7、掌握居住区详细规划中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空间构图的基本方法,合理布置居住区的道路和绿地。
8、合理布局城市中工业区,居住区与交通三者之间的位置。
9、掌握城市对外交通、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
10、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和原则。
11、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概念及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规定。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建议学时数:6学时)主要内容: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理解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阶段规律,我国城城镇发展历程及特点;城乡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任务及价值观。
会分析城市产生各历史阶段、城市化发展曲线各阶段的特点;了解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制;明确城市规划的任务及价值观。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总结

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城市产生于城市发展。
1、(1)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即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
(3)城市社会学:城市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4)社会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以上表述岁角度不同但有三个共同前提:①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②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任何一个片面的角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③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2、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的界定:人口密度、人口规模、行政区划、职业构成4、我国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5、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核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城市与区域关系密切,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6、世界第一批城市大约出现在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以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
最新城市规划概论1-2

第一章 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
一、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指南,是创造良好的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前提条件
房地产开发,特别是商品房建设是城市建设 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当然也要接受城市规 划的指导。
城市规划具有层次性;各层次的规划对房地 产开发的指导作用是不同的
早在5000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就已经出现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以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中美洲等地先后也诞生了城市。
目前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 元前4000年左右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Sumer)地区。
陈双,贺文主编,《城市规划概论》,科学 出版社,2006年
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 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教学目标
让同学掌握城市规划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基本方法
拓展目标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 创新
教学方式
课发与经营必须时刻关注与跟踪所处 地域的城市规划相关信息,特别是及时跟踪 城市规划修订的相关信息
第二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的形成 §2 城市的概念 §3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4 城市化 §5 区域发展分析
§1 城市的形成
原始社会中,人类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 采集生活,有穴居、巢居和游猎
问题:
房地产开发引着规划走、开发迫着规划变、
城市开发建筑中也出现了开发规模过大、闲置土 地和空置房过多、开发无序、市政设施不配套等 问题
三、加强规划对开发的调控,引导房地 产开发健康有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 用是在 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 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2. 城市建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 功能,城市的辖区—“市区”。 广域型市制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城市聚落 vs 乡村聚落
• 1.集聚规模的差异:
– 空间集中程度的区别。 紧-松
• 2. 生产效率的差异:
– 城市的高效率,组织程度高,社会化的生产、消费、交换过程。乡 村相对缓慢,低效率,依托土地的初级生产要素。
5. 城乡联系
5. 我国城乡差异
1. 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向城市偏移。 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3.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集中。 4.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严重失衡。财权、 事权的失衡。
城乡二元经济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
• 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 良性互动
•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 展
• 权力维系与防御说
– 由于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既得场中心, 源于贸易和集市。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城堡、城邦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厂体系)。 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
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二、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
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
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 屋的密集结合体”。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 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 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 城市的基本特征
• 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 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 荣
第三节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1. 城市化(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 城市-乡村
• 城市是以要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
– 人口的聚居,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各种资源的密集 性。
•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 古代:空间的限定(城墙、城郭) – 现代 :功能性的地域(一体化、分工、交通、信息技术 )
• 城市具有系统性
–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 空间环境系统)
三、城市建制体系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澳大利亚、加拿大: 法国、古巴: 美国: 比利时: 日本:
200人; 1,000人; 2,000人; 2,500人; 5,000人; 30,000人。
我国的城市建制体系是和行政体系相统一的。
1、考虑要素一:规模 特大城市:>100万 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20万 2、考虑要素二:政治经济地位 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特殊社会文化经济地位的城市。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
到淡水供应等。 • 经济发展水平 • 政治组织
城市的起源
• 血缘制度和宗教中心
– 城市的起源是由于血缘制度和宗教中心的亲 和力,这种亲和力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而产生 城市。
2、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
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 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 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 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 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边境口岸、文化名城、三峡市等)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我国市制的特点: 1. 多层次建制
地域类型:直辖市、省辖设区市、不设区市 行政等级: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英文: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 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 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 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 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 经济子系统:涉及资源分配、财富的生产与分配; • 政治子系统:以权力的形成、分配和作用为基础; 这两个子系统决定了城市社会系统的性质。
• 交通通讯子系统:城市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的媒介与 途径;
• 空间子系统:使各系统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这 种作用的结果。
这两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 3.生产力结构不同。
•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 • 乡村:农业人口为主
城市聚落 vs 乡村聚落
• 4.职能差异
• 城市: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中心 • 乡村:农业生产的中心
• 5.物质形态差异
• 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完善 • 乡村:田园诗,自然状态,有机
• 6.文化观念差异
• 城市生活:urbanism • 乡村生活:rura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