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等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一、比较优势理论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由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建立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时,必然收到以下几方面挑战。
(一)对服务贸易管制政策的广泛存在;(二)服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三)服务生产率难以衡量;(四)服务的不稳定性对服务提供者产生了特殊的要求;(五)服务贸易的成本由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双方共同决定。
如果沿用原有的研究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则难免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在对某部门的四种贸易提供模式都不充分了解情况下,简单的判断该服务部门存在净出口或净进口,进而认为该部门存在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由于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模式之间存在着替代性或互补性。
第三,当服务由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来进行提供时,服务的交易是在位于同一国境内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国家之间进行的。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有必要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若干修正。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2.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
3.新张伯伦模型新张伯伦模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的,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比较优势理论

二、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决定因素的讨论 有的学者认为,鉴于服务业经常处于政府严格 管制之下,பைடு நூலகம்理体制优劣松紧可能是比较优势 的来源之一。 某些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是行业特有的,各个 行业的比较优势来源不同。
一、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 性
基本上存在三种学术观点: (一)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无本质 差别,因而不存在两套理论,比较优势论合乎逻辑地 适用于服务贸易。
代表人物有辛德利( B.Hindley )、史密斯 (A.Smith )、萨皮尔(A.Sapir)、卢茨(E.Lutz)、 劳尔(ll)等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这一观点认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源于不同的 概念范畴,应有不同的理论渊源。
(三) 应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秉承这一观点,认为科学 技术革命已改变或正在改变传统服务商品的特 性,国际贸易原理的合理内核适用于服务贸易, 但由于服务自身客观存在的特性确实使得商品 贸易理论的解释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不能完全套用,需要进行模型的扩展和修 正。
1.迪尔多夫模型
迪尔多夫(1985)率先成功地利用传统的2×2×2 赫克谢尔一俄林模型探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在他的含有一种商品和一种服务的模型中,迪 尔多夫认为,可从下述三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 优势进行剖析:
(1)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
(2) 服务要素贸易
(3) 不可移动要素的贸易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方面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贸易的新亮点。
服务贸易也被称为“无形的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服务的过程,包括传统的商务、旅游、运输等服务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相比于商品贸易,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交易障碍,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采取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一、国际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如果两个国家相互贸易,并将各自的生产资源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生产,那么两国都将从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一般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也不同。
有些国家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如果所有国家专注于生产他们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或服务,然后彼此贸易,这将为每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和福利。
二、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中国服务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渐打开了市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经济开放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完全开放服务市场、减轻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服务业人员的流动等。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国在服务业领域有一系列的产业和领域,例如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保险等服务,和新兴的互联网、软件设计、环保、医疗等高价值服务。
CH2.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2.2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概括起来,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P30 1.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
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e)(1979)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来验 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1985)认为,一些服务要求生产 者和消费者直接接触,这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者的跨国移动,而传统的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H-O)理论的基本前提假定之一为“没有要素的国际移动”, 若不放弃该假定,H-O理论就不足以解释服务贸易。
(3)制度可行性。这与各国对服务贸易的国内规制 及各国政治、法律、文化等体制因素有关。
国际服务贸易
2.1贸易品、非贸易品 与服务可贸易性
四个因素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
•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有效地消 除了诸多服务的时空限制,使跨国界数据 流动日益便捷和快速,降低了交易成本, 强化了服务的可贸易性,而且其本身也成 为一种服务。
国际服务贸易 2.2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适用性的争论
2.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服务贸易 以国际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Richard Kumpe,1988) 为代表的另一派坚持认为,作为一个简单的思想,比 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
• 萨皮尔(Sapir)和卢兹(Lutz)(1981)及萨皮尔(1982) 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服务贸易的实证研究,其主要结 论是:“物质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运输服务部门有比较 优势,而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在保险、专利等服务部 门拥有比较优势”;“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 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 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2.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局限性体现在哪 些方面?
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模型 《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 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及相关模型
一、国际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含义
RCA定义: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该种商品或服务 出口的比率对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率之比。
在n(j=1-n)个经济体,m(i=1-n)种出口商品或服务中,一经济体 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表示为:
m
RCAij
X ij
n
X ij
X ij
i 1 nm
100
X ij
j1
j1 i1
第一节
二、迪尔道夫模型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
(1)封闭状态下:无商品和服务贸易发生
(2)自由贸易状态下:商品和服务都实现自由贸易
(3)半封闭状态下:只有商品可以自由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商品贸易和作为商品贸易副产品的服务贸易是有效的。
第六节
三、国际服务外包的衡量 服务外包总体测度 分行业服务外包测度
OSSi
j
产业i的服务j投入 产业i的全部非能源投入
服务j的进口
服务j的国内产出+服务j的进口-服务j的出口
上式中的 产业i的服务j投入 产业i的全部非能源投入
的计算,可以采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该分数的
分母除了非能源物质性投入外,还包括9大类服务部门:电信;金融;机
第一节
三、伯格斯模型
伯格斯运用修正过的H-O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服务技术出口问题。 该模型说明了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技术差异如何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决定服 务贸易的格局。 根据伯格斯模型,一个厂商是选择合约经营还是选择自身进行服务取决 于服务的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孰高孰低。如果服务价格相对地超出工资 和租金越高,生产厂商就越少依赖服务部门,但用于服务的支出将因要 素间替代程度的不同而升降。如果技术或政策壁垒阻碍服务贸易,那么 提供服务的技术差别将成为一国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国际服务贸易第三章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国际市场价格是服务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服务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
其他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 • 垄断 • 竞争 • 经济周期 • 政府政策
第三节 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运用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家C·克拉克于1940年发 表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书中 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各部门劳 动力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数据,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统计和研究,提出了劳 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 论。 克拉克发现: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 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 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从事制造业的 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 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 的劳动力比例则不断增长。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性
▪ 原理适用(合理内核) ▪ 实证研究结论吻合
二、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性
▪ 前提不适用 ▪ 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同 ▪ 服务贸易有自己的特点不适用
生产过程的分散化
图1 总成本和产出
图2-2b就反映这一情况:假定 生产分散化改变了固定成本 和变动成本之间的比例,而 且在生产区1984年,迪尔多夫率先成功地利用传统的2x2x2赫 克谢尔——俄林模型探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迪尔多夫的模型为一种商品和一种服务。他认为,可从 商品和服务贸易的互补性、服务要素贸易、不可移动要素 的贸易等三方面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进行剖析。
goods
国际服务贸易第2版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概述1.服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服务作为非实物的使用价值,和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⑴服务的无形性或不可感知性⑵服务过程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⑶服务的异质性⑷服务的不可储存性⑸服务的所有权不可转让性⑹服务价格名称多样与不易确定性2.服务业是怎样分类的?其发展趋势如何?答:㈠服务业的分类:为了明确不同服务业的经济性质、揭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服务业进行了以下分类:⑴服务业的理论分类:a.以时间序列为基础的分类;b.以功能为基础的分类⑵服务业的统计分类:a.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b.世界贸易组织分类法;c.我国服务业的统计分类㈡服务业的发展趋势:⑴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⑵服务业对工农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⑶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3.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
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各国的服务出口额之和构成国际服务贸易额。
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服务输入和输出活动。
广义的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和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的交易活动。
4.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⑴贸易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⑵交易过程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同时性;⑶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⑷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⑸贸易保护方式更具有刚性和隐蔽性;⑹营销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为什么能得到迅速发展?答: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⑵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⑶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⑸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⑹发展中国家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世界服务贸易。
6.简述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12、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中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 似的东高西低的态势 我国国内经济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在于劳动力质 量的差异,而主要取决于所在地区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分行业情况表
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分行业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行业
总计 运输 旅游 通信服务 建筑服务 保险服务 金融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 许费 咨询 广告、宣传 电影、音像 其他商业服务
进出口
4706 1247.7 1520.1
34.4 158.7 239.3 38.2 182.9
187.9
534.7 75.16
6.9 479.8
增幅 (%)
12.3 7.5 25.6 17.9 -14.0 5.2 139.3 14.1
1.6
13.8 10.7 32.1 -5.1
出口
1904 389.1 500.3 17.9 122.5 33.3 18.9 144.5
10.4
334.5 47.5 1.3 284.2
增幅 (%)
4.6 9.4 3.2 3.7 -16.8 10.3 122.5 18.6
40.1
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形成各国部门间服务贸易 人力资本的规模优势形成各国部门内服务贸易 人力资本是服务贸易量的增长和服务模式多元化的推动力 人力资本是公司内服务贸易的重要角色 人力资本通过商品贸易的中介,间接地对服务贸易发生作用 人力资本改变着服务的特点,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适用性——修正之后适用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并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一书中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
随着实践的发展,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研究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将出口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便是著名的H-O理论。
根据服务的特征,我们知道服务一般是无形的,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服务是难以储存的,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
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接触并互动,因此,不可能像货物那样集中生产实现规模效益,而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优势和专业素质优势。
服务业只能依靠无形资产和管理资源的规模使用才能获得规模优势,如社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
所以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都是不适用的。
服务的无形性和经验特征要求服务提供者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声誉,这些都不能用一般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衡量。
但是,新要素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
比如:人力技能理论,研究与开发论,技术差距论,其他要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