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方法论第五讲

合集下载

《法学方法论》课件

《法学方法论》课件

法律论证的概念
法律论证是指通过提出理由、根据和证据,对法律问题进行 分析和阐述,以获得合理的法律解决方案。
法律论证的特点
法律论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依赖性、可辩驳性和程序性等 特点。
法律论证的逻辑结构
法律论证的逻辑起点
01
法律论证的逻辑起点是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通过分析和推理
,得出合理的结论。
法律论证的逻辑过程
VS
法律推理的特征
法律推理具有规范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等 特点。规范性是指法律推理要以法律规定 为基础,遵循法律规范的要求进行推理; 逻辑性是指法律推理要运用形式逻辑、辩 证逻辑等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实践性是指 法律推理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情况进 行推理。
法律推理的种类与方式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一般性法律规定和原理,推导 出个别性结论或个别性案件的处理结果的推理方 法。
法律论证在司法中的应用
法律论证在司法中具有关键作用,法官需要通过法律论证来阐述案件事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
法律论证在法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法律论证来阐述法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和 解决法律争议等。
0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概述
法律与道德的概念界定
THANKS
法律推理的应用与价值
法律推理的应用
法律推理在法律实践中广泛运用,包括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等各 个环节中。
法律推理的价值
法律推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能够保证法律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可预 测性,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促进法律的公正、公平和合理。
04
法律论证方法
法律论证的概念与特点
《法学方法论》课件
xx年xx月xx日

法律方法论PPT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法律方法论PPT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第二章 法律方都是以法律为基础的,不能违反
法律的规定。 其次,法律和制度对法律人个人的行为都有约束作用。 最后,制度,包括法律制度,都是在博弈过程中形成的,其
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法律。 二、制度化与再制度化中的法律语言 (一)制度化与再制度化的含义 制度化,通常是指某个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
第二章 法律方法与法律语言
二、法律语言的种类 (一)有关书面、口头、肢体的语言形式 (二)有关人、物、行为的语词类型 (三)有关授权性、禁止性、义务性的语句结构 (四)有关庭审、谈判、调解、仲裁、行政复议、
会见活动的语言形式
第二章 法律方法与法律语言
1
2
3 制度一词?
4 么作用?
5 含什么问题?
化为生活世界或者把生活世界转变为法律 世界,是所有法律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而 这个愿望的实现,无疑需要依靠权力的力 量。
第二章 法律方法与法律语言
三、法律制度化语言的权力 作为一种话语权力的法律,在其干预、影响其他话
语形态的过程中,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规则和制 度逐步证明法律语言自身的力量的。 四、法律活动体现为语言活动 首先,从总体上看,法律工作是国家权力支配下的 语言活动。 其次,语言有自身的规律,语言的规律制约着国家 的权力。 最后,人们的分歧与纠纷一般都是从对语言的分歧 开始的,而分歧又都是在语言的边缘地带发生。
第二章 法律方法与法律语言
第二节法律语言与制度化 一、法律与制度的关系 (一)制度、法律制度的含义 “制度”一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
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法律制度,经常被认为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制度,如
我们所说的财产权制度、合同制度、婚姻制度、 死刑制度、诉讼制度,等等,都离不开法律的规 定。

《法学方法论》讲义【2013年】

《法学方法论》讲义【2013年】

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乡宦小民有贵贱之别,故曰
存体。若乡宦擅作威福,打缚小民,又不可以存体也。)‛ (来自,陈义钟编校:《海瑞集》[全二册],中华书局
1962年版,第117页。)
五、法律方法的概念

指将法律规范适用于事实的方法。
规范 „ → 事实
六、法律方法的基本模式:三段论

大前提 „ → 法律规范
?3解释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二法律解释学的理论发展?1传统的法律解释学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与可认知性主体的理性与一致性?2现代的法律解释学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体的有限理性?3后现代的法律解释学主体解释学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不确定性三法律解释学的核心命题?1解释什么
第一编 《法学方法论》导论
第一讲 法学方法论的一般理论

(1)“字面解释”的例子:
→刑法第14条第2款:“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
责任。”这里的“应当”,实为“必须”。

(2)“语法解释”的例子: →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规定:“损坏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 者折价赔偿。”这里,损坏财产为因,恢复原状 或者折价赔偿为果。

1、法意解释与目的解释?
2、是否存在当然解释? 3、纯粹的文意解释存在吗? 4、比较解释为何优于客观的目的解释? 5、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方法的适用是单一的, 还是复合的? 6、解释方法的划分,是否是结果导向的? „„

三、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

1、张明楷:《刑法学》、《罪行法定与刑法解释》、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1)文义解释,也称语法解释、文法解释、文理解释,指
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的描述制定法
的某个条款的内容。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必须对语言使用方式 或规则的有效性进行证成。其特点是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 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是公正、合理。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

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根据2024年《法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和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法学方法论导论(1)法学方法的概念与特征(2)法学方法的历史发展(3)法学方法的体系结构2. 第二章:法学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方法(3)比较分析方法(4)实证分析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法学问题分析中。

3. 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各种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教学重点: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出法学方法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1)讲解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2)详细阐述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种研究方法,给出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学方法论》2. 内容:(1)法学方法论导论概念、特征历史发展体系结构(2)法学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法学方法论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法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规范分析方法与案例分析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答案:(1)法学方法论是指研究法学领域中普遍适用、具有规律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包括: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五讲法律分析邹

五讲法律分析邹
• 2.《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8条关于解释权 的分配原则的理解。(法律逻辑学P35)
2020/6/10
13
二、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
• 1.实践理性一般被认为是人们从主体需要和意志出
发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自控能力和规范能力,包括
主体对社会活动的指导、调控、平衡、和组织的能
力,以及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自主、自决、创造等
能力。它以合目的性为标准,解答人为了满足自己
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
题,体现了主体对合目的性的理想的追求;它不仅
“求真”,“求善”,而且“求美”,是实现善的
冲力,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目的是观念地建构
出理想的客体。
2020/6/10
14
• 2.法律的实践理性是指寻求法律思想或行为的合 目的性:
2020/6/10
4
• 3.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事实推理、法律推 理、判决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律;法律逻辑学的基本 问题是法律领域里的推理的正当性问题;法律逻辑 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揭示事实推理、法律推理、 判决推理的规律、规则与方法;并提供评判和检验推 理正当与否的规和方法;法律逻辑学的理论研究三 大领域:事实推理研究、法律推理研究和判决推理 研究。
• 2.法律的概括性或普遍性容易忽略个性或特殊性;
• 3.立法者的有限预见性无法穷尽所有事项;
• 4.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导致滞后性。
2020/6/10
24
第五讲结束
谢谢各位高足!
2020/6/10
25
(法律逻辑学P18)
• B.瞿爱仙制售伪劣酱油案;(法
律逻辑学P20)
• C.希特勒修正根本法案。 (法律
逻辑学P22)

2012法学方法论等授课提纲

2012法学方法论等授课提纲

第二讲 法本体论(一) 分析法学的法学 方法论
• 分析法学的方法,是法律实证主义的方法; 是分析实证主义的方法;是规则的语义分 析方法;是法律规范的逻辑分析方法。 • 分析法学方法重点研究和解决法律本体论 中的问题,即“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具 体包括法的概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 分类、渊源、权利与义务、作用等。
• • • • •
• • • • •
(五)全民公决制度的局限性 1、全民公决制度不正义、少宽容 2、全民公决制度容易导致独裁专制 3、全民公决制度会危害代议民主制 4、全民公决制度造成的“多数暴政”,可 能侵犯人权 5、全民公决制度可能削弱政府的权威 6、全民公决制度破坏政党政治、责任政治 7、全民公决制度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确定性 8、全民公决制度导致“民主泛化”倾向 9、公民不具有参与全民公决的能力
• 3、中世纪基督教对法律契约论的影响及局限 • 随着基督教和上帝对人们精神领域的“神国”与世俗领 域的“俗国”影响的加强,法律契约论的思想迅即向人 们的实际社会生活中倾斜。服从契约,即是服从法律, 因而亦是服从上帝,进而也就是符合社会正义的观念逐 步深入人心。 • 无论是《新约》圣经还是《旧约》圣经中的“约”,都 不是人类相互间协议的“约”,而是上帝与人的“约”, 在这种契约当中,上帝与人并不是平等的立约主体。 • 4、近代法律契约论 • 这一时代的思想家(如如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 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以自 然法为起点,以理性为根本,以契约为中心,系统地论 证了法律契约论的内涵和价值。自此以后,法律契约论 成为延续至今的重要的理论主张。
• 中文:法(繁体字)、法与法律 • 西文:法与权利,主观法与客观法
三、法学史上关于法的定义
• • • • • • • • • 1、从法的本体角度: 规则说:管子、沈家本、阿奎那、哈特 命令说:霍布斯、奥斯丁 判决说:格雷、列维林、弗兰克 行为说:布莱克 必然规律说:孟德斯鸠 2、从法的本源或者本质角度: 神意说:古代、中世纪 理性说:西塞罗、近代启蒙思想家

《法学方法论》课件

《法学方法论》课件

古代法学方法论
01
古代法学方法论主要关注的是法律的制定和解释,强调对文本
的尊重和权威的解释。
近代法学方法论
02
近代法学方法论开始关注法律的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强调科
学的法律研究和价值中立。
现代法学方法论
03
现代法学方法论更加关注法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多学科
的综合研究和实践智慧。
02
法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法律文化的多样性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法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法律文化间的差异,确保 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是法学方法论面临的重要挑战。
法律解释的困境
全球化为法律解释带来了复杂性,如何确保法律解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因解释差异 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是法学方法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法律推理的挑战
详细描述
在民商法领域,法律解释问题通常出现在法律规定不 完善、存在漏洞或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例如,在合同 法中,对于合同违约的情形,法律可能规定了违约金 条款,但并未明确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此时, 法官需要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相关行业惯例以及公 平原则等因素,对违约金条款进行解释和适用。
案例二:刑法领域的法律推理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新类型的法律问题和案件不断涌现,如何运用有效的法律推理方法,合理 地解释和适用法律,是法学方法论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
科技发展对法学方法论的影响与机遇
01
电子数据与证据规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数据在案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制定和
完善电子数据收集、保全、认证等规则,确保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和合
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理论
总结词
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法理论是法学方法论中的两大基本思潮,它们对法律的制定和适用有着重要影响。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n 对客观价值之认识(时间)
客观目的(世界-存在-客观价值) 社会科学-解释学
立法者现在面向未来 对客观价值之认识(时间)
n
生活世界(习惯与伦理)
n 重新思考法律解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逻辑-体系、主观目的(历 史) 、客观目的、合宪性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名人名言
n 萨维尼就已经区分文法、逻辑、历史和体系的解释因素。
n A、为人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n B、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
解精神。--实证主义者出去! n Erklaeren—Verstehen(Auslegen) n C、理解与解释作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体验与生命,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经验。 n D、人是解释学的动物:将人文世界看作文本,施氏解释
(1)解释对象的要求。 文字是死的,目的是活的。
(2)解释方法的要求。 通过历史的方法(立法资 料、社会背景),发现立 法者意志;
(3) 解释权限的要求。 立法者的意志不容司法者 篡改。
反对意见: “让死人来统治活人” “立法原意不可求”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2、客观说: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法律意志说
司法理论的无声序言。 n 2、法律一种解释性的概念。 n 格雷: n “法律就是法官所宣布的东西;制定法、先例、
博学专家的意见、习惯和道德都只是法律的渊 源。” n 霍姆斯:法律就是法官在法庭上的所作所为。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目标
1、主观说:向后看的立 法原意说。

PPT文档演模板
法学方法论本科版第五讲法律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涵摄模型:判断的必要性与归类性事实前提的引入
• r1: 禁止车辆进入公园。 • f2:b是一辆卡车。 • (1)车辆(x)→禁止进入公园(x) • (2)卡车(b) • 仅从这两个前提中无法得出结论,要想得出结论,必须引入另外一个事实前提,即: • (3)卡车(x)→车辆(x) • 从(2)与(3)中可推出: • (4)车辆(b) • 从(1)和(4)中可推出: • (5)禁止进入公园(x)
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当然,并非所有的法律规则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如: • 故意毁坏财物的,处三年有期徒刑。
• 解释规则:明示其一即排除其他
二、法律规则的适用
• (一)简单涵摄模型
• r1: “禁止车辆进入公园”; • f1:a是车辆 • 规则大前提:(1)车辆(x)→禁止进入公园(x) • 事实小前提:(2)车辆(a) • 结论:(3)禁止进入公园(a) • 在简单涵摄模型中,规则的法定条件的谓词与事实前提中的谓词是一致的。
二、法律规则的适用
一、法律规则
• (二)法律规则的结构
• 1.法律规则的要素
• (1)法律后果(legal consequences):满足某些条件的事物、行为、主体或 事项所具有的法律属性或所处于的法律状态。包括:
• 法律资格:事物或主体的法律属性。如:张三[是一个公民]。 • 道义后果:行为的道义状态。如:张三赔偿李四的财产损失[是有义务的]。 • 权利(力)赋予:赋予特定的主体以权利(力)。如:张三[可以终止他的工作合同]。 • 存在性后果:规定一个法律实体的存在或消失。如:甲公司[终止存在]。 • 关于规范的后果:规定一个法律规范的产生与废止等。
x在狩猎期交配
x必须被洗礼 x被禁止参加仪式
【图图的消去】
一、法律规则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 在Ross看来,所有的中间法律概念都像“图图”那样可以消去。 • “在条件事实与附条件的结论之间被嵌入的‘所有权’在现实中是一个没有
意义的词,没有任何语义指涉,唯独提供了一个表达方法” • 2.我们的观点: • (1)“中间法律概念提供了一个表达方法”:正确。 • (2)“中间法律概念没有任何语义指涉”:错误。
法律方法论
第五讲:法律规则及其适用
一、法律规则
• (一)法律条文与法律规则
• 1.关系: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所表述的内容 • 2.法律条文与法律规则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 (1)一个法律条文表达多个法律规则
• 法律条款(t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过失犯罪,不 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刑法》第25条
三、法律规则的反面论证
• (三)解决方案2:渊源命题
• 假设:只有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表明某个法律命题为真时,它才为真;否则为假。 • L(p)↔p • (2)“禁止进入公园(a)”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 (3)“禁止进入公园(a)”为假。
• 但“允许进入公园(a)”同样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也有“允许进入公园(a)”为 假。
一、法律规则
• (二)法律规则的结构
• 1.法律规则的要素
• (2)法定条件(legal conditions):使某些事物、行为、主体或事项具有特定 法律属性或处于特定法律状态的条件。
• 2.法定条件与法律后果的联结方式
• (1)单条件式(A→B) • (2)双条件式(A↔B) • 例:下述法律规则中的法定条件、法律后果与联结词分别是什么?用谓词逻
一、法律规则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 消去中间法律概念的推理过程: • (1)吃了酋长的食物(张三) • (2)吃了酋长的食物(x)→必须被洗礼(x) • (3)必须被洗礼(张三)
一、法律规则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x吃了酋长的食物
x杀死图腾动物 x撒谎
三、法律规则的反面论证
• (二)解决方案1:闭合元规则
• 元规则:无禁止即为允许 • 规则:禁止车辆进入公园 • 事实:a不是车辆 • (1)没有规定禁止进入公园的规则(x)→┐禁止进入公园(x) • (2)没有规定禁止进入公园的规则(a) • (3)┐禁止进入公园(a)
• 闭合元规则是实质性的法律规则,只有当特定的法律领域内包含闭合元规则时,它才可 以用来作为论证的前提。
二、法律规则的适用
• (三)个案规则构造1:规则的拆分与肢的选取
• r2: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 f3:张三父母双方为中国公民 • f4:张三出生在中国 • 法律规则:(1)[父母双方为中国公民(x) ˅ 父母一方为中国公民(x)] ˄ 本人出生在中国
(x)→具有中国国籍(x) • 个案规则:(2)父母双方为中国公民(x) ˄ 本人出生在中国(x)→具有中国国籍(x) • 事实1:(3)父母双方为中国公民(张三) • 事实2:(4)本人出生在中国(张三) • 结论:(5)具有中国国籍(张三)
• 表述了如下法律规则:(r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r2)二人以上共 同故意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r3)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过失犯罪,应当负刑事 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 (2)一个法律规则由多个法律条文来加以表达 • (3)并不是所有的法律规则都来自对法律条文的直接表述
• (1)具有相同法律后果的规则可以通过对法定条件的析取合并为一个法律规则: (A1→B)∧(A2→B) ≡ (A1∨A2)→B
• (2)如果一个法律规则的条件由几个析取肢构成,那么该法律规则可以拆分为几个不 同的由析取肢作为条件的法律规则(法律后果不变):(A1∨A2)→B ≡ (A1→B)∧(A2→B)
三、法律规则的反面论证
• (一)逻辑与经验的冲突
• 人们通常认为,下面这样一个规则适用的过程是有效的: • (1)规则:禁止车辆进入公园 • (2)事实:a不是车辆 • (3)结论:允许a进入公园 • 然而,从逻辑的视角看,下述推理过程显然是无效的: • (1)车辆(x)→禁止进入公园(x) • (2)┐车辆(a) • (3)┐禁止进入公园(a)
辑的符号如何表示?
• (1)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2)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国国籍。
一、法律规则
• (三)中间法律概念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 设想一个部落,它们支持两类规则。ra:规定了在什么条件下某事是一个“图 图”(tú-tû)。rb:规定了拥有“图图”的规范性后果成性法律规则与调整性法律规则
• 1.含义:
• (1)调整性法律规则:直接规定权利、义务、责任等规范性的法律后果的规则。 • (2)构成性法律规则:对法律概念进行界定以规定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某种法律事实
(实体)的规则。
• 2.区别:
• (1)调整性法律规则直接规定权利、义务、责任等规范性的法律后果;构成性法律规 则不直接规定规范性的法律后果。
x吃了酋长的食物
x必须被洗礼
x杀死图腾动物 x撒谎
x在狩猎期交配
x是图图 x被禁止参加仪式
【图图:一个中间法律概念】
一、法律规则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 要确定某个行为的法律后果,需要两个步骤;一是依据ra确定图图性,二是 依据rb确定具有图图性的人要被怎么处理。如:
• (1)吃了酋长的食物(张三)。 • (2)吃了酋长的食物(x)→图图(x)。 • (3)图图(张三)。 • (4)图图(x),必须被洗礼(x)。 • (5)必须被洗礼(张三)。
• (2)调整性法律规则所调整的对象在逻辑上独立于规则;构成性规则所构成的对象在 逻辑上依赖于规则。
• (3)调整性法律规则一般为规范单条件式;构成性法律规则一般为规范双条件式。
一、法律规则
• (五)法律规则的逻辑刻画
• 1.法律规则为规范条件式:规范条件式与实质条件式的区别 • 2.关于规范条件式的两个性质:
• ra1:如果有人吃了酋长的食物,那么他是图图; • ra2:如果有人杀死图腾动物,那么他是图图; • ra3:撒谎的人是图图; • ra4:在狩猎期间交配的人是图图; • rb1:如果一个人是图图,那么他应被洗礼。 • rb2:禁止具有图图性的人参加仪式。
一、法律规则
• 1.Alf Ross (1957)的理论
• 肯定/否定解决方案?
三、法律规则的反面论证
• (三)解决方案3:规则的隐含含义
• “禁止车辆进入公园”这一规则隐含了“只禁止车辆进入公园”的意思,即有规则: • ┐车辆(x)→┐禁止进入公园(x)
• 有些法律规则的确具有这样的性质,如: •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 法律规则适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根据个案事实,从法律规则中 构造个案规范;(2)将个案规则适用到具体的案件事实中。
二、法律规则的适用
• (四)个案规则构造2:构成性规则的切分与肯定肢选取
• r3: 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为重婚罪。 • f5:张三有配偶而重婚。 • (1)[有配偶而重婚(x) ˅ 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x)] ↔重婚罪(x) • 切分并选取肯定肢,有: • (2)[有配偶而重婚(x) ˅ 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x)]→重婚罪(x) • 拆分,并选取第一个析取肢,有: • (3)有配偶而重婚(x) →重婚罪(x)【个案规则】 • (4)有配偶而重婚(张三) • (5)重婚罪(张三)
二、法律规则的适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