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解读

解读《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部分要点,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掌握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

老师们书写教案(教学设计)时,往往从“教学目标”开始,但“教学目标”确定之前,应该有“背景分析”或称“前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或称“学习者分析”)。为了照顾老师们的工作习惯,我们把它们叫做“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

(一)正确理解教材

●一般的教学理论认为,教材(特别是课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正确理解教材”,

就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结构的准确、深刻、系统的把握。

●但语文学科很特殊,教材的主体——课文,只是教学的原材料,教读某篇课文,究

竟要教其中的什么,或者用它来教什么,需要教师的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提炼。

●正确提炼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出了根本性差

错,它就失去了最起码的立课根基。这一点对语文教学尤其重要!

●教师所提炼出来的教学内容,可以呈现在教案的“教材分析”中,但更多的情况是呈

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分析应包括以下要点:

1、单元结构分析:如果执教单篇课文,要把课文放在教材体系和单元中定位;我们更提倡单元教学设计:把握知识之间、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课程知识的结构化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

2、课文分析:独立解读文本,摆脱教参依赖。文本分析特别要注意:

●理解文章的精髓和要义,避免肤浅和标签化的解读。

●注意文体特征,强化文体意识。

3、教材中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的分析,如单元提示、课前导读、页下注释、课后习题、插图等,对这些资源进行批判性地使用。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学情分析切忌空泛,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阅读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必须针对具体课文。包括以下要点:

1.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是什么?他们能够读懂什么,读不懂什么?比如:

●对于《行道树》,学生能读懂“奉献”,读不懂的是“痛苦”、“叹息”;

●对于《秋天的怀念》,学生能读懂“怀念”和“母爱”,读不懂的是“秋天”和“生命”;2.跟本文相关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情感态度,阅读习惯、是否读过相关文章等。比如《司马光》一课,小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缸”?

3.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如: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孩子的理性概括能力不强,提问设计,就不能先从理性概括问题开始。

学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简单分成两项内容:一是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非智力因素];二是认知和理

解能力的基础[智力因素]。

●备课时,要做实证的学生调研——

●学生调研的意义:避免备课想当然:学生已经知道的还在低水平重复;学生不知道

的,理解不深的,上完课后,仍然不知道。

●学生调研的方法:观察、访谈、作业分析(前测、诊断)。比如:让学生先写一写

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提出或回答一些问题。

(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三原则:

1、具体:指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比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之类的教学目标,就未免空泛,这不是某节课或某几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课程目标。又如,有教师把《晏子使楚》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晏子的说话艺术”。但教师没有明确“类比譬喻”、“避实就虚”等论辩策略。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的实际缺失,以致教学效果空落。

2、集中:是指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目标不能过多,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已很不易。

3、恰当:恰当的依据是:(1)课程体系与单元结构中的位置;(2)文本自身的特点(特别注意文体特点);(3)学生情况。

正确理解和表述三维目标:

●首先,“三维目标”不能理解为“知识”、“能力”、“德育”,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不能窄化为“德育”。比如,审美的情感体验就不等于“德育”。

●其次,“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所包含的三种

价值、折射出的三道光芒,,不要误解为做三件事。

●第三,三维目标实现的时间是不等值的:“知识”目标可能在一节课落实,“能力和

方法”则需要反复多次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需要长期的熏染。

●第四,“过程与方法”中的“过程”,不是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而是学生实际学习的

过程体验,很难写在教学预案里;“方法”,不能理解为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等,而应理解为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包括特定内容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阅读课中的“方法”,不是课文的写法。

●第五,“能力”与“方法”实质相通:“能力”就是熟练运用各种方法;熟练掌握、灵活

运用了“方法”,就是能力;“能力”的自动化,就是“习惯”。

●第六,自主、合作、探究,是抽象的学习方式,不是某节课作为教学目标的“方法”,

后者应该是特定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如阅读中的圈点批注、多重提问、诵读涵泳、情景再现等。

●第七,“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契合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要求。语文科要培养的情态度,

最重要的是:对母语的认同和热爱;对语言文字的恭敬:阅读中理解作者,作文中尊重读者,口语交际时注意倾听、清晰表达,对听众负责。

(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几个关键:

1、一定要有问题设计,特别是纲领性问题(主干问题),并对主问题进行适当分解,给学生的思维搭设必要的台阶。

2、要有学生活动的设计(包括课后作业),特别是任务驱动式活动,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的注意事项:

(1)教学环节不能写成: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小结

●四、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