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导学案设计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学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农业发展的特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唐代制瓷业的发展;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的特点;隋唐的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②引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③启发学生运用唐代诗歌佐证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文史综合能力。
④引导学生欣赏唐代工艺品、服饰、家具,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繁荣与社会生活丰富之间的辩证关系。
3.思想教育目标①通过对隋唐经济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的繁荣才能使社会出现国泰民安的景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当今中国的国情与国策,坚定振兴中华的信念与决心。
②通过对隋唐社会生活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盛唐气韵”的风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③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超过了前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成为唐朝前期繁荣的物质基础。
这是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④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的大城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隋唐农业、手工业的特点;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难点:农业、手工业的特点。
商业繁荣与城市兴旺之间的关系。
【预习学案】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陆路和海路比较畅通。
(2)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统治者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2、表现(1)农业的发展①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和)。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税。
(2)手工业的发达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瓷窑、铁矿)。
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重新走向大一统的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隋唐统一全国和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奠定了基础。
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
请大家翻开学历
案,小组互动,共同
检查知识总结中的
内容。
学生主动学习
巩固了以前的学
科知识,形成知识
框架体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
作用。
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结合复习资料《滚
动迁移》教师引导读
书并作简单指导
自主学习《滚动迁
学生抓紧时间
按自己的能力层
次,选择性地阅读
教辅用书中的资
把不会的内容精
讲点拨,抓好每个
知识点
可以使学生根据
自己的能力及掌握
程度进行个性化的
学习。
隋唐的繁荣教案

隋唐的繁荣教案教案标题:隋唐的繁荣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2. 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2. 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 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2. 分析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隋唐时期的繁荣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2. 提问:你们对隋唐时期的繁荣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隋唐时期的繁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繁荣: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b. 唐朝的开元盛世和科举制度的建立。
2. 讲解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a. 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 隋唐时期的交通和海外贸易的繁荣。
3. 讲解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a. 隋朝的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
b. 唐朝的文学盛世和科技进步。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隋朝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b. 唐朝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
2. 分析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a. 隋炀帝和杨广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b. 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文化繁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隋唐时期的繁荣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总结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隋唐时期的繁荣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出问题:你认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是否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长远的影响?为什么?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隋唐时期繁荣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隋唐经济繁荣教案

隋唐经济繁荣教案教案标题:隋唐经济繁荣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特点;2. 掌握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原因;2. 隋唐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3. 隋唐时期的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4. 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参考书和其他相关学习资料;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图片、地图和视频素材;4.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隋唐时期的经济如此繁荣?知识讲解:1. 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隋唐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特点;2. 分析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包括政治稳定、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等;3. 重点讲解隋唐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形成、商业城镇的兴起、手工业的繁荣等;4. 介绍隋唐时期的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包括农田水利的改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等;5. 讲解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外国商人的来华贸易、佛教的传入等。
案例分析: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经济领域(如商业、手工业、农业、水利工程、国际贸易等),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该领域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对经济繁荣的贡献;3. 小组成员合作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该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事件、影响等;4. 小组报告展示和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
拓展活动:1. 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隋唐经济繁荣的研究成果;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亲身感受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3.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通过模拟经营商业、手工业或农业等活动,体验隋唐时期的经济运作。
4-5隋唐社会经济(课用)

课堂练习:
观察P39西汉手工业分布图(下图一 ) 与P82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 (下图二 ),指出汉唐时期手工业的分布有 何不同特征?分析其原因.
图 一
图图 二二
答;汉特点及成因: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 或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开发早,是全国的经济 中心. 唐特点及成因: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 下游以南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带来沿岸交通的 便利、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自魏晋以来, 江南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农业发展较快.
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进行有效管理.
唐后期,繁华的大城市里有夜市,如扬州;
广大农村偏远地区有草市 ⒋商人队伍庞大,中外交流,民族交往频繁(胡商)
五、城市的兴旺
㈠北方城市——长安与洛阳 ⒈长安: A隋唐两朝都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商业大都会; B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C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 D东西两市,市、坊分置;
三、手工业的发达 ㈠主要部门: 纺织业, 制瓷业, 冶铁业, 造船业, 造纸业. ㈡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⒈部门齐全,产地分布广. ⒉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海上霸王、洪州”) ⒊分工细,品种繁多,新产品涌现 (丝织品、唐三彩、秘色瓷)
⒋技艺水平高(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 焊接等工艺;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融入外来风格(丝织品: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⒈表现: “圩田”(围湖造田) ⑴土地资源开发 向山要田
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⑵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⒉影响: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㈡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隋:大运河(农田灌溉) ⒈水利工程兴修:
唐:设水利专职官员(重视)
各地水利工程的兴修
⒉农具的改进: 筒车(灌溉)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一、农业的发展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二、手工业的发达1.产地分布广泛2.生产规模扩大3.分工细,品种多4.技艺水平提高三、商业的繁荣1.发达的水陆交通2.统一的货币3.市场较前代发达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四、城市的兴旺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五、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课时和教具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高三历史新课 第四章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

高三历史新课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 情况: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1)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4.5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网络】现象也增多。
,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设专官管水利,水利工程多,仅江南就超过 。
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唐中期开始收 。
官府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产品供皇室、贵族、官僚和军队消费。
私营手工业:从事商品生产,作坊一般较小。
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瓷窑分布 许多地区, 产地有一百多处。
规模大、产量多:造 ,过波斯湾须换小船;唐初仅 就造海船五百艘。
纺织:丝织品有十几类,每类又分许多品种, 就有20多种。
陶瓷: ,唐时已出现。
冶铸:遍用等工艺。
造船:能造使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丝织:发掘的丝织品吸收了 和图案风格。
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钱”。
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
,有官员管理物价、税收;市中有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的 .也,这是最早的银行雏形。
限制,唐后期有夜市。
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
各国商人在此云集。
唐后期,扬州成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
③成都物产富饶,有“ ”之谚语,工商业地位重要。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课堂练习]1.隋唐时期,在开发江南过程中,对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是①推广植棉②围湖造田③向山要田④兴修水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下列诗句里不能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是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B.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3.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4.位于运河与长江汇合处的商业都市是A.益州B.苏州C.扬州D.杭州5.“开元通宝”钱始于A.隋炀帝时B.唐高祖时C.唐太宗时D.唐玄宗时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A.南北朝时期B.隋朝统一后C.安史之乱后D.五代十国时7.唐朝城市固定交易场所——市中“柜坊”的职能是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B.兼营旅店贷栈和交易场所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8.“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二)、农业发展特点:、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三)、手工业发展特点:、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二、能力培养目标:(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帮助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
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
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导读和研讨式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
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使用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简表朝代项目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备注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特点概括[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言部分:(一)建议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展开讨论。
启发学生从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特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为解决本课难点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条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交通发达、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同时教师特别要注意讲清隋唐时期封建的上层建筑和反封建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做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封建制度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关于农业发展。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二)、同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教材中有关“圩田”“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并注意与前代相关内容的对比,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便于学生掌握。
2、启发学生认真理解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3、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建议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建议教师对此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及意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5、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隋唐时期的农业也是在以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而发展的内容正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三、关于手工业的发展问题。
(一)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醒学生可以参照185页“隋唐时期手工业者分布和大都会”的地图进行理解和掌握,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时期手工业“发达”的内涵,准确概括“发达”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二)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教师要注意对比官营、私营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手工业繁荣发达及其原因的进一步理解。
(二)关于手工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知识以及代表作品、手工业技术成就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建议教师注意把相关内容与前代进行对比分析,对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可以把相关的代表作品的有关资料(图象、文字)做成计算机,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成就的认识,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拓展思维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关于商业繁荣的问题。
(一)、首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商业繁荣所需要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商业的繁荣需要政治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等等,教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及其表现。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交通、货币、市场、商人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关于交通问题,教师要强调隋唐时期的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货币的统一,建议教师讲清唐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影响。
3、关于市场的发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市场功能、市场管理、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有关内容,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有关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房的出现,标志着隋唐时期市场发展的水平,它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心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4、关于市场管理问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分析隋唐时期国家的有关商业政策。
5、关于商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商人的构成、社会地位、作用等有关内容,从中看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四)、建议教师从“为什么说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与前代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从“隋唐时期的商业为什么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六、关于城市的兴旺问题。
(一)、城市的兴旺是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
建议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城市兴旺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整体认识。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图示了解城市布局特点和各项功能;对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与衰落以及扬州和益州的兴起与繁荣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广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业功能和地位。
七、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认识。
教师可以安排自选性质的作业,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写出体会或论文,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八、课堂小结。
教师在小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表现、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宏观知识结构。
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补充练习]一、简要说明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特点。
二、试分析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三、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体会或小论文。
[补充资料]东晋鲁褒著《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
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
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关于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变迁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出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
远在6000多年前,这一带就存在着农耕的村落。
……后来农耕线逐渐移向东推移,进入黄河的大冲击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冲积扇,儿山东半岛沿海,又有鱼、盐之利。
大致到春秋时期,北方发达的经济区域,以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
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高涨。
据西汉元始二年的统计,当时全国的户口和垦田,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本区。
……在手工业方面,西汉政府在全国共设铁官44县,其中本区占36县;工官8县,其中本区占5县;服官3县,都集中分布于本区。
当时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人口和物产,尚不受朝廷的重视。
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政局动荡和南方较佳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吸引,北方开始向南方做大规模移民运动。
南方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河川满布,便利灌溉河交通,虽然地多丘陵,土质坚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足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