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用水测量时间)

合集下载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材料准备】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

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滴漏实验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

量杯中有_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

(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_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_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精确测量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盆等。

2.提前让学生了解时间测量相关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时间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水测量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探索更多的时间测量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用水测量时间_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用水测量时间教科版请学生背诵古诗。

师:请问背完整首古诗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生:10秒。

师:你说呢?生:20秒。

师:你觉得呢?生:一分钟师:我们让他背背看,待会儿我们用秒表测一下,那秒表怎么操作,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下,秒表下面有三个键,一共有五个零,两点前面代表的是分,中间的两个零是秒,那么后面的两个零呢是一百分之一秒,我们待会儿测量时间呢,这后面的两个零,一百分之一秒就直接不计了,就直接记中间这两个数了,现在告诉大家秒表怎么使用〔师讲解秒表的使用,让学生试着秒表的操作〕师:继续请一位同学背一首古诗。

刚刚他用了多少时间?生1:13秒生2:12秒生3:11秒师:同样是一首古诗,但同学们测得的时间却有差异的,这是什么原因?生:反响时间不同师:是的,那是同学们掐表停表时间不一样。

我们先把秒表收起来,放在原来的位置。

除了刚刚我们用秒表计时外,同学们,我们平常生活当中还用哪些工具来计时?生1:闹钟生2:手表生3:生4:沙漏师:沙漏?你平常家里还用沙漏来计时吗?我说现代的计时工具,那么在古代,人们还没创造钟表,那时的人们是用什么来计时的?请最后一个女生生1:一炷香生2:日晷师:你知道日晷是怎样计时的?你知道吗生2:好似是按照那个影子师:是按照阳光下,影子有规律的移动来计时的,你有补充?生3:在日晷旁边有一些刻度生4:根据太阳照射过来的角度来判断出时间过去了多少生5:看天空的白云师:古人有没有利用白云来计时,大家觉得可以吗?你说生:不可以师:白云移动有规律吗?生:没有,被风一吹飘到那边去了,被风一吹又飘到那边去了生6:用沙漏生7:水钟师:水钟。

古人创造了水钟来计时,那流水又有什么规律用来计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水测量时间?请看老师手上拿着的,我把这杯水倒进这个杯中,然后把它漏到这里,你看这个装置能用来计时吗?生1:可以师:为什么生1:因为水滴下来也是需要时间的生2:它跟沙漏的原理一样师:它跟沙漏的原理差不多,怎么差不多,你能来说一下吗?生2:它也是从一个容器里到达下一个容器里生3:因为水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的时候,它用的速度是一样的师:你认为从上往下流的速度是一样的,那么到底是不是一样的,我们来做个实验,观察一下,怎么做?我们漏一定量的水,看看每次所用的时间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每次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那说明它所消耗的时间是一样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用水测量时间》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导入新课其实,在古代,人们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

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探索新知同学们知道古代的水钟有哪两种类型吗?这些水钟都是怎样报时的呢?“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1.52.探索新知“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1.62.探索新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钟是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滴漏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钟的工作原理。

1.7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计划:思考:1.我们的任务是什么?2.需要做什么实验?3.要记录什么?1.8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材料:150ml水加3滴红墨水瓶盖钻了小孔,剪去塑料瓶的底部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材料:量筒秒表铁架台1.10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滴漏装置:温馨提示:1.重复实验三次,取三组数据的平均值。

2.重复实验要保证盛水瓶里同样的初始水量。

3.流水和秒表计时同时进行。

4.眼睛要平视观察量筒中水的位置。

1.11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你觉得流水可以测量时间吗?为什么?1.12实验一结论:同一装置下,流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1.132.探索新知推测:通过实验一,我们知道了流完50ml水需要69.34秒。

那么,同样的装置,流完150ml水需要多长时间?1.14推测:69.34×3=208.02(秒)理由:因为150ml水是50ml水的3倍,所以推测流完150ml水需要花流完50ml水的3倍的时间,即208.02秒。

1.15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

我们推测流完150ml水需要208.02秒,是否正确呢?一起来做实验验证吧!1.16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定量的水。

2. 准备计时器。

3.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测量时间的方法?2. 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水测量时间?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具体方法。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报告。

3. 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运用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达到教学目标。

2. 学生能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并且实验结果准确。

4. 学生写的实验报告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2.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计时器等。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操作步骤。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量筒、水、计时器。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教材: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4. 辅导资料:相关科学知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2.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实验。

3.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

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规律。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某个过程的时间。

2. 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完成家庭实验。

2. 编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教学反思(课后)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时间?2. 学生分享其他测量时间的方法,如沙漏、电子钟等。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各种测量时间的原理和优缺点。

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第一篇:3.3《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

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记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

实践中水是怎样记量时间的呢?教材又呈现了“滴漏实验”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记量时间这一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对积聚10,5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随后进行验证,从而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随着水位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如果漏杯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100毫升的水,所需的时间将会怎样变化?使学生认识到流水的速度还和滴孔的大小有关。

教材以“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结束。

设计思路古代的水钟能计时吗?我一开始让呈现自制水钟,让学生观察水中的流水,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再让学生经历水钟流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实验,知道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流水可以测量时间吗?我在学生对前面测量100毫升水所需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对积聚30、60、90毫升水各需多少时间进行推测,突出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随后进行验证,并对数据进行纵向分析,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流水速度不是均匀的,这个水钟时不能精确计时的!要让流水速度均匀,那应该怎么办?我让学生经历一个“加水计时”的探究活动,对比数据,发现水钟流三个30毫升水的时间在接近,从而意识到:只要在流水过程中,想方设法使水位保持不变,流水速度会均匀的。

再展示古人制作的水钟,了解其原理和精确计时的精妙之处,为水钟能精确计时打下一个“!”号。

寻找生活中的水钟,使学生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流水速度均匀的事物,那就是输液器,让学生去探究,让科学走进我们孩子的生活。

“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过程”是本堂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组当值的课堂实录
《用水测量时间》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这是时间单元的第三课。

从教材编排看,本单元体现了人类测量时间从粗略到精确的过程,本课和下一课《我的水钟》处在用太阳光影测量时间和用摆计时之间,是人类计时发展史认识的重要环节。

本课和下一课共同构成这一环节,本课认识水钟计时的原理,下一课则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水钟。

本课教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看图认识古代的水钟;第二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开展滴漏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地漏一定量的水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滴漏计时的原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滴水孔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等因素有关,古人正是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计量100ml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在此基础上推测和验证流30、60、90ml分别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和科学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开展滴漏实验,完成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教学难点:尝试对滴漏实验进行改进。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执教者:姚国刚
执教班级:五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